七号坟场

七号坟场,原称新九龙7号坟场,是香港一个已消失的坟场,坟场于1935年设立[1],根据1936年报章报道,是位于“九龙牛奶房”(即九龙维记牛奶有限公司,今日之彩云邨所在地)对上一千呎之山地,东面接近晏打臣道(今日之安达臣道),南面近大同罐头公司工场(即今日之茶寮坳),西边近九龙直通西贡市之陆军公路,北面靠近往西贡之公路(即今日清水湾道)。1941年占地约16英亩的扩建部分获批,其位置为原坟场东面,以安达臣道为西界线[2]

按地政署航拍照显示,整体位置大概是今日顺利邨顺天邨顺安邨及前佐敦谷堆填区之所在地[3]

历史

坟场迁葬与居民迁入

当局于1955年公告七号坟场限期在当年年底前迁葬骨骸,逾期无人认领的骨骸将由当局火化,并将骨灰迁葬沙岭金塔坟场[4]。1960年代,迁葬后的七号坟场荒冢累累,荒芜一片,当局开始强制安排一些不符合徙置资格的居民迁入作临时安置之用,首批居民来自九龙洗衣街寮屋、何文田木屋区、大坑西平民屋及白布街木屋区[5],后来迁置的居民包括来自横头磡老虎岩(今名乐富)、东头村平房区(今东头邨)、观塘牛池湾落山道钻石山大观新村茜草湾等徙置区[6],令该处渐渐形成了一个人烟稠密的徙置区,搭建了不少木屋。若比较1949年及1963年航拍照,可见木屋区部分建于原有坟地,部分则建于坟地之外的山顶或山谷低地[7]

寮屋问题与清拆

当地居民依照原坟场的羊肠小径将木屋分区为小村落,取名“新新村”、“和平村”、“圣母村”、“新观村”等[8]。该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出入市区皆要依靠非法“白牌车”接载,供水设施短缺及卫生恶劣,又缺乏公共电话设备及教育设施,甚至在迁入初期,不时看见离开山路不远处白骨森森和破旧的陪葬品[9],令人不寒而栗,为迁入居民所诟病,多数居民均在不情愿下被强制迁进,但在当时环境下唯有逆来顺受。截至1963年9月,该处已住有居民约6,000人[10],失业情况相当严重。根据1966年报章报导,当局将“新新村”及“新观村”拆迁,安排两村共约一千户中的九成多居民移居咸田(今名蓝田)等徙置大厦,余下居民却因早年登记资料与当局有出入而被认为属僭建户或私相买卖而被拒绝徙置,更被当局下令限期自行拆迁及拆除木屋[11],这些贫民不断跟当局交涉,更与迁拆人员发生冲突,当局遂延迟迁拆行动,事情始见缓和[12]。1970年代政府落实开发原址兴建顺利邨,七号坟场随之成为历史名词。

参考资料

  1. ^ 1935年9月13日香港政府宪报第698号通告
  2. ^ 1941年5月9日香港政府宪报第534号通告
  3. ^ 地政署航拍照1949. 
  4. ^ 《华侨日报》:牛池湾七号坟场迁葬限期渐迫-1955年10月26日
  5. ^ 《华侨日报》:四个地区拆迁工友迁七号坟场建成新村落-1961年10月22日
  6. ^ 《华侨日报》:西贡七号坟场木屋二百家徙置-1962年10月3日
  7. ^ 地政署航拍照1963:https://www.hkmapservice.gov.hk/OneStopSystem/map-search/getPreviewFile?itemId=DAP&sheetNo=1963-5875
  8. ^ 《华侨日报》:七号坟场不能住人 工人诉苦希望当局加速徙置-1963年8月13日
  9. ^ 《治水.治学.治心-李焯芬传》李忠海著-第59页
  10. ^ 《大公报》:坟场那堪作人居大观新村居民要求妥善安置首先解决食水医疗交通等问题-1963年9月2日
  11. ^ 《香港工商日报》:七号坟场部分贫民诉苦指徙置处错写姓名拒绝安置无地容身-1966年6月6日
  12. ^ 《大公报》:七号坟场居民不满房客被毁拆木屋起纠纷徙置事务处卒答应暂时停拆-1966年6月8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