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政治专题 (获评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上海专题 (获评丙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上海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上海市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Untitled

严重质疑该条目的中立性

我从来认为反共和亲共都不是中立的行为。鉴于国共严重的对立,该条目引用了中共的官方的文献:比如人民网、中共社科院,有网友认为,这些和中共利害相关的内容,不够中立。然而,该条目也引用了大量的来自于台湾的资料,如: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国民党中央周刊,鉴于台湾当局的反共立场,我强烈质疑这些资料的中立性,我不认为国民党的资料就是中立的,就没有意识形态特点。我拉一个建设性的意见:凡是涉及到国共对立的资料,双方的资料最好谨慎引用,更多的引用第三方的资料。

完全可以把事件各方的观点都摆出来嘛,维基什么时候需要你们来提前审查作政治审查和价值判断了?那种非要扯什么与中共有厉害关系不够中立的说辞,才是真的遮遮掩掩想给自己的立场和意识形态作遮羞布吧。做人不要太双标。 吳下 阿懵 2021年4月12日 (一) 23:13 (UTC)

讨论

共产党当年连参政党都不算,不能说这是政变,是共产党自己的称呼。应该改为四一二事件。信陵使 11:03 2005年11月4日 (UTC)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和容共的武汉汪精卫政府对立,是为“宁汉分裂”"另立国民政府,大概才是被称为政变的主要理由吧。--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04:44 2005年11月5日 (UTC)
政变的提法,确实不妥。如果说蒋利用帮派势力,似乎不光彩,但共产党声称的工人纠察队、“打土豪、分田地”,到底是什么模样的人、作了什么事情,对北伐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本文的参考书目、外部链接,一个也没有。“从此主张和国民党合作的陈独秀等人受到排挤,甚至被认为是造成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暴力清党毫无准备的原因”。说陈独秀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是老调重弹,有历史根据吗?据称,主张合作的是斯大林,陈独秀只是不得已奉命行事而已,他本人反对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但后来失败后,又被迫背黑锅一直到现在。--Farm (talk) 04:59 2005年11月5日 (UTC)
  • 关于陈独秀,中共主要指责4月5日汪精卫和陈独秀发表《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汪、陈二人确实想缓和国共日益紧张的关系。是以汪不容于蒋,而陈不容于李立三等。--蒙人 进蒙古包聊 08:31 2005年11月6日 (UTC)

中國國民黨一直沒有“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這個說法。原文僅僅是“中山先生擁護農工利益聯俄聯共,此革命政策”。 另外,個人覺得此條目中立性有比較大的問題,沒有羅列出國民黨對此事的根本觀點,跟CCP的教科書如出一轍。Jack Chui 11:29:43 2005年11月5日 (UTC)

  • 这个[1]在台湾的网页提到:孙中山...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当然在台湾也不证明什么.我只是想说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是共产党一家之谈.--蒙人 进蒙古包聊 08:31 2005年11月6日 (UTC)
中國國民黨一直都是稱“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為三大政策。聯俄是因為要爭取俄國的援助,容共是允許中國共產黨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扶助農工則是雙方合作的基礎。中共的教科書將“容共”改成“聯共”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聯共”聽起來比較好聽,表示國共雙方是對等關係,但與歷史的事實則較不合,因為畢竟共產黨人是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內,所以,也具有國民黨的黨籍身份,所以,"容共"應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
另外,中共又把“聯俄,容共(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說是孫中山所主張的"新三民主義",則是完全地編造歷史。事實上,孫中山去世之前,都沒有所謂"新三民主義"的說法,更好笑的是這三大政策中,一個“民”也沒有,何來"新三民主義"之說?--小億 02:10 2006年4月9日 (UTC)

那个,我想纠正,大陆这边并没把“三大政策”说是“新三民主义”,这边的阐述只是说新三民主义主要是“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纲领”,“三大政策是国共合作的保证” 据我猜测应该是毛泽东本人的说法 因为这边的历史,政治教科书一贯的把领导人的原话当作真理引用 估计也是迫不得已……恩,扯远了。64.62.138.74 (留言) 2008年4月12日 (六) 12:24 (UTC)回复

国民党方面的说法

中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的軍事行動。是年春北伐戰爭向長江下游推進,中國國民黨中以俄國顧問為主導的武漢集團進行半公開反蔣宣傳。3月21日中共策劃上海工人舉行武裝暴動,占領上海,成立臨時政府。蔣介石先於2月21日,在召開的中央政治會中通過決議,決定在上海召集中央監察委員會全體會議,並決定設立上海臨時政治委員會,派吳敬恆、蔡元培、陳果夫等十三人為委員,潛往上海祕密佈署清黨。同時下令東路軍全力進攻上海、南京。各國租界在蔣保證不以武力改變租界現狀後答應提供援助。4月2日,中央監委會通過「請查辦共產黨」案。4月12日,蔣介石下令上海駐軍將工人武裝糾察隊繳械。13日左翼工人實行大罷工,嘯眾包圍駐滬二十六軍第二師司令部,軍隊開槍,乃釀成大血案。14日起軍警搜查共黨各機構,逮捕千餘人,並將首要份子槍決,正式展開清黨運動;並很快地擴及廣州、福建、浙江、江蘇等省。使中共組織和人員皆遭受慘重的損失。--蒙人 进蒙古包聊 08:31 2005年11月6日 (UTC)

這不是國民黨方面的說法

蒙人 兄給的資料雖然出自 http://www.knowledge.idv.tw/Document.asp?DocumentNo=14967 是台灣的網頁,但該網頁的資料,並不一定就是國民黨的看法。台灣的資料反國民黨的也不少。還有,國民黨的資料是不會用蔣介石這個名字的,通常都用蔣中正。 --Zscst 16:22 2005年11月10日 (UTC)

搜索到的几个参考

用Google搜索四一二 国民党 共产党,找到几个链接,摘录如下:

--Farm (talk) 08:47 2005年11月6日 (UTC)

现在条目的着眼点是国民党方,“陈独秀”在正文中仅仅出现过一次。我觉得上面的网站与编写本条目的关系有些离题。看着共产党的就一定是错的,那不成矫枉过正了么。--137.78.99.64 10:34 2005年11月6日 (UTC)
呵呵,陈独秀是当时中共的领导人,实际上按照苏俄的布置行动。而“陈独秀”、“苏俄”在这个条目中,分别只出现了一次。个人以为,这个条目主要是根据后来得势的中共人士的资料所写,对其准确性,目前个人还难以认同。 --Farm (talk) 11:23 2005年11月6日 (UTC)
我也看不出上面的资料和这个条目有什么关系……个人看法觉得这个条目还可以,请问是哪里有准确问题?对于这样的准确争议User:Farm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1:37 2005年11月6日 (UTC)

再加几个链接,仅供参考:

中立性的問題

「共產黨稱之為「白色恐怖」。」<-沒有指出國民黨對搜捕共產黨員的說法
「4月22日,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譚平山、吳玉章、林祖涵、毛澤東等39人,以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候補執監委員名義聯名通電討蔣,號召全國民眾及革命同志,起來推翻蔣介石這個「總理之叛徒、本黨之敗類,民眾之蟊賊」。」<-又沒有陳述蔣中正對清黨的看法。
「對共產黨來說,這標志著「大革命」(即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部分失敗。」<-共產黨認為此事使得『革命統一戰綫完全破壞,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然而國民黨認為北伐並不因清黨而失敗。
「共產黨聯合國民黨左派在南昌發動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僅僅是共產黨自己的說法。
「杜月笙害怕自己當年參與四一二政變,共產黨不會放過他,便逃到香港。」這句話首先文法有問題,其次,「逃」一詞也有問題。
建議將此條目增加“中立性有爭議”的標簽。 --Jack Chui 13:01:04 2005年11月6日 (UTC)

  1. 第一个问题在“中央监察委员邓泽如、吴稚辉、黄绍竑、张静江、陈果夫等联名发表《护党救国通电》(即“青电”),指责武汉国民政府的“容共”政策。4月11日,蒋介石密令各省“一致实行清党”。”已经解释了
  2. 第二个问题,“對共產黨來說,這XXXXX……”很明确的指出了这只是共产党的一家之言阿。
  3. “起义通常是指一个团体以暴力为手段反抗政权的掌握者,试图夺取全国或地区政权的事件。”我认为这里使用起义是没有问题的的。
  4. 是不是逃说法有争议,那么修改语气。--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3:57 2005年11月6日 (UTC)从当时的国民政府失去南京后数次迁移,与南方地区国民政府局势的失控看,我认为用“逃”字并无不妥,如果他不是逃的话,它应该是继续抵抗或者跟随政府机构撤往台湾才对。--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4:04 2005年11月6日 (UTC)
  • 一家之言的問題:既然那有共產黨的一家之言,為何又沒有國民黨的一家之言呢?
  • 要是杰克贤弟能找到國民黨方面的评价加入本条目就再好也没有了。--蒙人 进蒙古包聊 17:51 2005年11月6日 (UTC)
  • 國民黨一直稱之為“南昌暴動”,何不加上一句“然國民黨稱之為~~~~”
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加上個爭議標簽好了。--Jack Chui 14:08:38 2005年11月6日 (UTC)
  • “起义”与“暴动”在条目起义解释得很全面了。我认为这并非四一二政变条目的中立问题。--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4:15 2005年11月6日 (UTC)
  • 后果章节已强调对国民党的影响啊,为什么说没有国民党的观点呢?是因为没有国民党对这场行为的评价么?我认为这里既然是“后果”即应以事件引发的后果为主。将来资料齐备可以新开“评价”章节。--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4:15 2005年11月6日 (UTC)
  • 起義含褒義,暴動的貶義色彩不明顯,是起義條目的解釋,這裡用一個“起義”,事實上已經是這一條目變得不中立了。--Jack Chui 14:25:54 2005年11月6日 (UTC)
  • 我的意思是前面的章節提到了共產黨的觀點卻忽略了國民黨的觀點,所以顯得不夠中立.--Jack Chui 14:29:28 2005年11月6日 (UTC)
  • 後果這一節,說的是“影響”,而不是“觀點”--Jack Chui 14:32:08 2005年11月6日 (UTC)
  • 另外“政變”一說亦有爭議,可以考慮用“事變”或“事件”代替。
“执政者的角度看,同样的事件则是一群暴民以武力攻击政权 , 通常使用暴动或暴乱这样的贬义的词来表述。”所以“暴動”一样不中立。由于上一段描述四一二政变的后过直接承载体的是共产党,那么这就和“中华民国”使用中华民国国民的视点来阐述没有太大区别。个人认为这样修改是可行的:“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在南昌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执政的国民党则称其为南昌暴动)”,此外我并没有发现某个章节是明显偏向共产党的说法。关于“后果”我认为两方都没有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共产党的观点是“是蒋介石及国民党右派背信弃义的行动,”这在正文中并没有寻到。而且我认为如果为一个没有观点的事件强加一个观点来平衡是不准确的。政变的观点则在本讨论的最上方有解释。--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4:39 2005年11月6日 (UTC)

南昌起义叫起义也好,暴动也好,都是中性的,像武昌暴动南昌暴动都是发动者的说法,可以参见一些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回忆录。--用心阁(对话页) 14:49 2005年11月6日 (UTC)

“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在南昌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执政的国民党则称其为南昌暴动)”這個說法還是比較中肯的。--Jack Chui 23:00:01 2005年11月6日 (UTC)

另外,這一句“對共產黨來說,這標志著「大革命」(即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部分失敗。”建議改為“對共產黨來說,這標志著「大革命」(即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然而對國民黨而言,本次事變無阻北伐戰爭的成功”

我一直對"國共合作"這個名詞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例如:中共所謂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就是共產黨人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內,而一個人擁有了國民黨的黨籍,可以稱之為"合作"嗎?所謂合作應是各有各的黨籍,在某些事務上,大家一起合作努力。但當你已經加入了這個黨,成了這個黨的黨員,而且宣誓要遵守這個黨的主義,怎可以稱之為合作呢?大家想一想。--小億 02:40 2006年4月9日 (UTC)
另外,假如真是合作關係,中共又把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稱之為大革命失敗,則更是離譜。這不更明白表示,中共的所謂合作全是假的嗎?合作的目的是不是意圖把國民黨的國民革命(即三民主義的民主共和革命),誘導成共產黨的共產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呢?若是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合作的目的是試圖改變國民黨的國民革命特性,又怎可稱之為合作呢?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小億 02:40 2006年4月9日 (UTC)

共产党大革命在当时的目标是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进行土地改革。蒋介石及国民党右派在北伐尚未完成的时候向共产党开刀,这显然是破坏革命的行为,与北伐的主旨也不合。前面有人说北伐成功了?其实谁都知道,东北易帜之后北伐结束,然而军阀仍在,不管是阎锡山、冯玉祥,还是张学良、李宗仁,依然割据一方,之后更是掀起一系列军阀混战,并导致张学良率兵入关,给日本人可乘之机。假如当年国共能继续合作,将北伐一鼓作气坚持下去,彻底铲除地方割据势力,而不是像蒋介石那样靠耍政治手腕将几个军阀貌合神离的表面上拉拢在一起,那样北伐才是真正的成功。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重返世界之巅! (留言) 2010年3月6日 (六) 15:14 (UTC)回复

蔣介石爲什麽要清黨?

蔣介石爲什麽要清黨?以下是可能的原因:

  • 蔣介石壓根就不同意聯俄容共的政策
  • 共產黨阻止北伐,認爲時機不成熟
  • 共產黨在北伐攻克區搞農會,搞打土豪分田地,搞暴民政治
  • 共產黨在上海組織了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奪取了上海的政權。
  • 共產黨是蘇聯共產國際的分支機構,受到蘇聯的控制
  • 共產國際授意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奪取政權(1927年2月26日,第三國際代表團來到廣州)

以上原因,僅供寫作時參考。--用心阁(对话页) 16:10 2005年11月6日 (UTC)

以上基本都对。蔣介石不同意聯俄容共,可从前一年的中山舰事件中看出。然而他既不是改政策的制定者(孙中山),亦非继承者(汪精卫),所以没机会改变政策。他没有像西山会议那帮人文斗,而是实力够了之后武斗。“共產黨阻止北伐”?这我不清楚。打土豪分田地条目中提到了。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是从军阀那里夺权交给北伐军,这点不应是清党的直接原因。当然也可以说这使蒋意识到共产党的力量而下决心。共產黨受到蘇聯的控制是显然的。共产党后来指责共产国际过分强调与国民党的合作,“共產國際授意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奪取政權”应该是4。12之后的事吧。--蒙人 进蒙古包聊 18:02 2005年11月6日 (UTC)
即使是蔡元培这样的人,当时对于清党都是赞成的,虽然后来蒋介石的做法过于血腥。汪精卫先是以文的方式清党,但后来看到苏俄的指示,以及另外一些事件,也不得不转向武力清党。这其中苏俄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强调这一点,中共就成了完全的无辜者。个人以为,如果国民党不清党,局势可能完全失控,被苏俄遥控。 --Farm (talk) 05:15 2005年11月7日 (UTC)

我的意见:

  • “共產黨阻止北伐”一事来自苏联和中共中央的某一时期的看法,参见《论国民政府之北伐》陈独秀
  • “共產國際授意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奪取政權”一事,可以参考《李宗仁回忆录》,当中提到蒋介石对于在南京的一军、六军中共产党员很多,连薛岳当时都有些左,恐怕失去指挥,李宗仁提议调七军过来进行清党。
  • “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是从军阀那里夺权交给北伐军”是不对的,当时工人组织和军队有些摩擦,而且按照共产国际的精神,是要求共产党发动工农从旧军阀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不是依靠新军阀(广东军阀)去占领。
  • 另外,4月5日,汪陈两人一起联名发表了一份《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这不能不说是四一二政变的前奏,当时共产党迎汪精卫回国,希望利用汪精卫,用国民党左派去压国民党右派。好像不久后在武汉的国民党党部和国民政府拟迁往上海,而上海是共产党所控制的工人运动的中心。

--用心阁(对话页) 07:58 2005年11月8日 (UTC)

蘇聯與中國共產黨阻止北伐理由,我以為應是

  • 懷疑北伐的成功機會,畢竟國民革命軍數量在當時只有北洋軍閥的十分之一而已。
  • 我想就算當年的蘇聯與中共,都不認為中國可以全面實施共產主義,蘇聯可以獨佔中國利益。當時東北有日本人的利益,華中、華北的則為美、英的勢力範圍,所以蘇聯才會選擇廣東的國民政府為合作對象,以試圖瓜分中國利益。所以若因北伐引發世界列強的不滿,對蘇聯與列強瓜分中國的利益不合。

--小億 02:54 2006年4月9日 (UTC)
3月,上海工人在共產黨周恩來等領導下建立起一支2700人的工人糾察隊迎接北伐軍。
3月22日北伐軍開進上海。
3月25日白崇禧說:工人旦有擾亂,駐軍必將負責繳械。
3月29日中共請示蘇聯,強調準備抵抗
4月白崇禧任淞滬衛戍司令,配合蔣介石在上海清黨。
未經政府允許可以組織武裝糾察隊?北伐軍已入上海,那群武裝工人還怎著?

國民黨的官方說法

參見:http://www.kmt.org.tw/AboutUs/Aboutus-5.html

節錄: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三月二十一日北伐軍克復上海,二十四日克復南京,共黨份子於其時受俄共指使,竟在南京偽飾革命軍,侵襲外國領館,殺害外僑,時稱「南京事件」;又在上海組織武裝,製造暴動;目的皆在造成社會混亂,挑起國際干涉,以破壞北伐統一大業。黨國情勢,面臨嚴重危機,中央監察委員蔡元培、吳敬恒、鄧澤如、張人傑等,乃調查舉證,揭發共黨陰謀,並召開中央監察委員全體會議,決定護黨救國,同時咨請中央執行委員會採取緊急處置。中國國民黨遂全面展開清黨反共,不幸此際被鮑羅廷認為「有野心、可利用」之汪兆銘,竟甘受利用,自赴武漢,與業已定都南京之國民政府為敵;直至七月間,俄共以猙獰之真面目對之,汪始憬悟,與共黨分手,史稱「武漢分共」。

根本沒有為“四一二事件”定名,而且定性為武裝暴動。基本上,我認為國民黨是不承認有所謂的“血案”。 --Zscst 16:50 2005年11月10日 (UTC)

蒋对苏俄态度的转变

蒋对苏俄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他是在赴俄之后得出“苏俄也是帝国主义”的结论的,从此就开始防备苏俄和GCD了。Timothy 03:22 2005年11月11日 (UTC)

國民黨並不用「四一二」稱呼此事件

教科書上就只用「清黨」稱呼。 --Fauzty 05:11 2005年11月16日 (UTC)

半保护

理由:1)陈独秀被共产党认为是主张“投降主义”以至于对清党没有准备,这是有出处的。我们不是在讨论共产党当时是否真的有准备。2)共产党说的大革命失败不是共产革命失败。共产革命事实上当时并没有失败,最后还取得的政权。这一段是在描述共产党的看法。--蒙人 ->敖包相会 2007年9月21日 (五) 15:51 (UTC)回复
1)共產黨有沒有準備反抗比較重要;將失敗的責任推託給陳獨秀,那是後來的抨擊,對個人的抨擊請例入個人的條目當中。
以至於共產黨對清黨毫無準備,這句話完全是欺騙社會大眾。不是討論個人行為,而是共產黨的行為。
2)請見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會議(1927年7月)內容:

討論通過了挽救革命的三項重大決策。一、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二、決定獨立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三、決定召開一次中央緊急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確定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革命運動的方針和政策。

共產黨挽救革命,是公開武裝反抗,是土地革命,是反右傾,絕對不是挽救國共合作的局面!文中所稱的大革命就是指自己要獨立領導的共產革命
總結大革命的教訓,不是真的失敗,所以稱為第一次大革命的失敗,但最後革命成功了
中國人民不能被喉舌所誤導,請理解內容後再來討論~

大革命.實際出自孫中山之手,為統一中國完成國民革命,而有聯俄容共政策
大革命是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革命,不僅只限於與共產黨合作
條目中”大革命的失敗”,等於表示國民黨已經瓦解
共產黨武裝農工.批鬥地主,並不是國共最初合作的國民革命
孫中山反覆解釋過國民革命與共產革命之不同

共產黨所說“大革命的失敗”是對三民主義嚴重褻瀆
絕不能容忍!

  • 大陸人真的太誇張了,共產黨實際的作為與“共產黨認為”兩碼子事,單方扭曲事實還可以例入條目中?


◎理由:1)陈独秀被共产党认为是主张“投降主义”以至于对清党没有准备,这是有出处的。我们不是在讨论共产党当时是否真的有准备
很好!真是太好了!!
現在應該將共產黨主觀“ 認為毫無準備”加入條目中,對於實際上是否有準備絕對不能討論。
對黨有利的事,才能加入條目中?還開半保護?
大陸人都無恥到這種程度?2007年10月6日 (UTC)

这里不是台湾人骂街的地方。请各位朋友就事论事,不要作任何人身攻击。 -----------------自由人—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Gomilend對話貢獻)加入。

WIKI就是台湾人泄愤的地方,只要是和政治有关的内容简直就没法看。这个4.12让人改都没法改,打土豪分田地都成了恐怖政策,你们的思维是怎么构成的?现在大陆对也解封了,估计整个WIKI都会改头换面。—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221.9.91.142對話貢獻)加入。

今日的中國應該回四一二時期,徹底清算地主富豪的家產!支持樓上的—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23.205.233.201對話貢獻)加入。

应该添加一个事件影响的评价

各位达人,个人认为本条目应该添加一个对于四一二事件给国共两党及中国政治走向带来的影响的评价分析。比如:四一二对国民党基层党组织的冲击;对于共产党彻底走上武装暴动,建立自己军队与国府对立。从此之后,对于国共双方而言只有血债和根本利益的对立而无合作的可能,即便抗战合作也是互相防范,直至影响日后46年双方的谈判等等。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请求把“四·一二事件”改名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陆简体版网页当采用大陆官方对事件性质的定义--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8日 (一) 18:44 (UTC)回复

使用Google简体中文搜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四一二事件”的搜索结果比例约为20:1。按照词条命名“常用名称”原则,应当将此词条更名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二事件”可以作为其它称谓出现在正文第一段中。--Voodoowiki留言) 2012年10月9日 (二) 15:21 (UTC)

你的提议违反中立原则,维基百科是全世界的中文百科,没有必要按某一方的观点行事。—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2:10 (UTC)回复

维基百科的确是全世界的中文百科,但是中文使用者是有地域性的。繁体字地区管此词条叫“清党”,即是按照国民政府与国民党党史惯例。既如此,那简体词条为何不可按照大陆政府与历史惯例来命名?--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2:48 (UTC)回复

因为不是所有大陆人都认为这个称呼(四一二政变)是惯例,也可能有大陆人称其为“清党”。此外,共产党上台以前,大陆官方的称呼是“清党”。—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2:59 (UTC)回复

对中文简体词条的命名,当然要以中国大陆官方文件与历史教科书为准,有其它习惯称呼方法,可以在首段添加。词条命名总要有固定的标准,最简单可行的就是使用官方的说法。你不认同没有关系,但维基百科并不是发表你个人意见和倾向的场合。否则每个词条命名之前,都要先进行全国范围的投票吗? --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05 (UTC)回复

为什么“对中文简体词条的命名,当然要以中国大陆官方文件与历史教科书为准”。 使用中国大陆官方文件与历史教科书本身就表现了编者的个人意见和倾向,官方权威在维基百科没有约束力。“反革命政变”有明显的倾向,不符合维基百科的标准。还有,新加坡人和美籍华人也使用简体字,他们也必须认同中国大陆的官方标准?—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15 (UTC)回复

按照阁下的意见,对词条的命名,应该以何种说法为准?此词条的繁体中文名称为什么不是四一二事件,而是清党?这是繁体字使用地区公投的结果吗?--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20 (UTC)回复

你可以提议让繁体中文的部分也变成“四一二事件”。—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24 (UTC)回复

不需要,个人对繁体中文的命名不感兴趣。--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28 (UTC)回复

那保持现状就可以了。—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31 (UTC)回复

不可以,当前词条命名违反维基命名规则。维基百科:命名常规1.2项条款: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大陆官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称法,无论在使用人数上还是在地域广度上都要远远压过其他的说法,是该条目的常用名称,所以应当将词条改名。--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34 (UTC)回复

  • 维基判断是否常用的标准之一:Google搜索。Google搜索简体中文“四一二事件”找到约 33,800 条结果 (用时 0.22 秒),搜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找到约 597,000 条结果 (用时 0.40 秒)。哪个名称常用,一目了然。--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48 (UTC)回复

后面还有“命名不应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使用诸如“XX市最好的中学”、“最猥琐的警察”一类的具有明显带有感情色彩或无针对性的标题是不被允许的”。“反革命”一词在本条目当中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国民党也宣称自己是革命派,是国民大革命。如果称其为“反革命”,潜台词是国民党背叛了大革命,这样就有明显的倾向和感情色彩,违反了命名规则。—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3:40 (UTC)回复

我用google.hk简体中文搜“四一二事件”:搜索找到约 979,000 条结果 (用时 0.58 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找到约 234,000 条结果 (用时 0.10 秒)。大陆官方不能代表大陆所有人的意见。且大陆官方的意见只能代表共产党等少数人的意见,不能代表其他群体的意见,不具任何约束力。—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4:15 (UTC)回复

  • 你的搜索操作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在搜索框中使用引号,你进行的不是原词搜索。维基词条的命名并不是依据“这是谁的意见”,而是依据词条的常用程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毫无疑问是此词“最常用”的名称。你,或者其他少数群体,可以有自己对此事件的理解,但那只是你们的意见,与常用无关。大陆历史教科书也使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词。无论你是否接受,它的使用范围毫无疑问是最广的。--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4:33 (UTC)回复

只有共产党及共产党的支持者会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样的称呼,教科书是共产党编的,一样只能代表共产党的思维。而共产党不能代表中国,也不能代表大陆,广泛性更谈不上,所谓共产党代表大陆只是共产党的自我安慰罢了,根本是无稽之谈。因此共产党对这一事件的称呼无法成为中文维基百科的共同称呼。—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4:50 (UTC)回复

  • 谁才能代表大陆、代表简体中文用户的意见呢?看来大陆官方的称谓肯定是不行,大陆通用历史教科书也不行,Google搜索占绝对多数比例的称谓也不行。什么才行呢?某人说只有服从他的说法才行XD 问题是维基百科不是你家菜地,为什么要按照你的意见来?Wiki官方的命名指导方针给出来了,某些人又只会顾左右而言它。似乎只要“政治正确”就无敌了。麻烦您倒是找出“四一二事件”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更常用的证据来啊?--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5:08 (UTC)回复

按照阁下的意见,维基百科的命名标准要改为“是否反共”了?不如把维基百科改名为“去布尔什维克百科”怎么样?XD 另外很高兴教会了你正确使用Google搜索。--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4:56 (UTC)回复

“四一二事件”的称呼反共了?真不愧是党的好学生。—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5:00 (UTC)回复

49年大陆沦陷,共匪窃国,大陆至今仍有部分冥顽不灵的人称之为“解放”,你可以去“第二次国共内战”的条目把名称换成“解放战争”,否则只给小婊子立牌坊,忘了大婊子,厚此薄彼实在说不过去。—Aronlee90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1:52 (UTC)回复

建议简繁都用“四·一二事件”。简体不等于共产党、正体不等于国民党。内容开始时把各种其他名称都说明。--蒙人 ->敖包相会 2012年10月12日 (五) 19:41 (UTC)回复

在香港用GOOGLE搜尋"四·一二政变"給出最多結果,可考慮使用。--Gakmo留言2012年10月13日 (六) 18:58 (UTC)回复


最后发言逾七日,无共识未完成。--Jimmy Xu  ·  · 2012年10月20日 (六) 07:13 (UTC)回复

请求把“四一二事件”的简体中文(zh-cn 大陆)页面名改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理由:“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简体中文界对此事件最通常的称法。使用Google简体中文搜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四一二事件”的搜索结果比例约为20:1。按照词条命名“常用名称”原则,应当将此词条更名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二事件”可以作为其它称谓出现在正文第一段中。--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4:05 (UTC)回复

應保持中性詞彙,重定向便可,現在名稱沒有不清楚的地方。Asiaworldcity 2012年10月12日 (五) 14:27 (UTC)
应保持常用词汇,其它的名称重定位便可。--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4:34 (UTC)回复
中性优先。正如“第二次国共战争”不会在简体中文之下变成“解放战争”,“北京市”不会在繁体中文下变为“北平市”等。搜索引擎仅供参考。-----L_TruthSon沉痛悼念南丫海难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留言 | 贡献2012年10月20日 (六) 06:43 (UTC)回复
“反革命”难以定义。--管闲事Inspector留言(←讨论页被墙? 2012年10月21日 (日) 06:40 (UTC)回复
  • (-)反对:簡體中文界?這位仁兄你也拜託一下,我們所謂的“反革命”,一直以來大多是從中共立場來闡述的。若是平衡各方利益來看,它就是一個客觀發生的歷史事件而已。如果深究,請問“反”的是誰的“革命”?誰又是真正的“革命”?這樣沒完沒了地爭論,試問何言中立?況且星洲也和大陸一樣,在官方上使用簡體字,現在被你這麼一說,感覺就像被人要挾和搶話那樣,反倒是人家不開心了。如此地沙文主義,難道你不覺得羞愧麽?--Gzyeah留言2012年11月12日 (一) 20:09 (UTC)回复

回應Bin2232578

放置模板前請先在討論頁說明內容何處出現嚴重問題,或引用不同觀點佐證,例如美國某某某認為中國書籍在扯謊,再放模板請求其他人協助修正。---61.62.74.115留言2014年1月5日 (日) 03:21 (UTC)回复

我已在Bin2232578用戶討論頁留言。如果Bin2232578沒有回應,過段時間可以把模板拿掉。--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2月7日 (五) 01:04 (UTC)回复

==关于四一二事件的模板== 我今天修饰了这个条目的语句,让这个条目讲述的更加的客观中立,所以我移走了模板。但是,如果再发现不中立的观点的话,我还会加上模板的。--User:Bin2232578留言2014年2月7日 (五) 12:11 (UTC)回复

我补充了1927年三·六惨案、安庆惨案、三·一七惨案。

台湾历史中有没有介绍?--User:东方之鲲 2014年2月11日 (二)19:11:28(UTC+8)

建議改名:“四·一二事件”→“四一二事件”

四·一二事件” → “四一二事件”:按照WP:MOSDATE,如果涉及一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才用分隔號。--Quest for Truth留言2014年3月2日 (日) 21:38 (UTC)回复

 完成--Gakmo留言2014年3月18日 (二) 05:14 (UTC)回复

请阐明删除的理由。

为何以不可靠来源为理由删除内容,不可靠在何处,请阐明理由--Wokesiet留言2014年3月23日 (日) 11:10 (UTC)回复

    • (:)回應

擁有各自獨立的編輯評閱和事實校驗的過程; 不能夠相互合作; 在可獲得的一級來源的基礎上提出他們自己的觀點,並採用各自的判斷來評估一級來源。

另外,人民網這種來源,明顯與CPC存在利害關係。怎麼能是中立可靠來源? -- パンサ VI-II Fu7ラツ‘‘オI love シャナ 2014年3月23日 (日) 11:21 (UTC)回复

哈佛費正清在為一批中國史料寫引言時說,中共把歷史當成為革命服務的意識形態工具,使用時必須小心(他接下來說那一批中國史料問題不大)。來自中共的史料有政治、意識形態考量,有不可靠的嫌疑,直接引用並不恰當(如果因為暫時沒有更好的來源,一定要引用,最好標明這是中共說法);要經過獨立的第三方學者考證引用,才算可靠來源。如這是中共的做法造成的結果。--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7月25日 (五) 00:57 (UTC)回复

取消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與「四一二事件」的字詞轉換

取消了段首字詞轉換,修飾了語句,不使用-{ }- 製造政治割裂。(相關修改)—— 2015年4月13日 (一) 03:18 (UTC)回复

中立性總體評估

本人是大陸人。感覺這篇文章存在一些中立性的問題。 總體來說這篇文章觀點略微偏向國民黨觀點,當然比百度百科好了不少。由於篇幅很長,所以問題的數量還是不少。 很多信息都是引用了蔣中正右派的說法,並沒有加引號指出。還會看到某某“份子”這種用詞而沒有加引號。 除去這些細節,還需要做的就是大量引用中共對這件事件的記述中合理的部分(那種歪曲事實的就沒必要了)。個別部分反而是要引用國民黨的記述。 The193thdoctor留言2020年9月26日 (六) 19:22 (UTC)回复

返回到“四一二事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