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的製片過程
《A.I.人工智慧》的製片過程紀錄2001年科幻片《A.I.人工智慧》的各個製作階段與面向。
發展
库布里克
本片的靈感來源是科幻短篇小说《玩了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作者是布萊恩·阿爾迪斯,最初發表於1969年[1]。英國導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74年結識阿爾迪斯,阿爾迪斯相當景仰库布里克[2],兩人在1976年7月[3]首次會面[1]。库布里克從阿爾迪斯寄來的作品中發現這則短篇小說[2][4],深深為之著迷[5]。1977年乔治·卢卡斯導演的《星際大戰》上映並轟動一時之後,库布里克湧現了繼《2001太空漫遊》(1968年)之後再拍一部科幻片的念頭,提議與阿爾迪斯一起將《玩了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搬上大銀幕[6]。库布里克在合約中答應會給阿爾迪斯200萬美元的編劇報酬[7]。但是库布里克不久後投身導演《闪灵》(1980年),導致計畫從未執行[7]。阿爾迪斯在等待期間出國旅行,結果被库布里克以違反合約為由開除[8]。
1982年,库布里克受到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導演電影《E.T.外星人》啟發,決定繼續推動改編電影的計畫[9]。他回頭找阿爾迪斯合作[9],在該年8月提議買下短篇小說的電影改編權[3]。11月,阿爾迪斯同意再度簽下報酬200萬美元的編劇合約(內容對库布里克極為有利)[3],兩人開始編寫電影劇本大綱,當時的暫定片名為「超級玩具」(Supertoys)[1]。阿爾迪斯與库布里克共事了六週[10],但劇本可說是毫無進展[3]。兩人選擇不再合作,库布里克投入《金甲部隊》(1987年)的製作[11]。
库布里克在1980年代末開始與特效公司光影魔幻工業(ILM)人員丹尼斯·穆蘭接洽[影 1],並於1989年第三次找上阿爾迪斯,但是編劇情況仍未好轉[11]。1990年,库布里克與阿爾迪斯因創意理念衝突而拆夥,库布里克轉而與鮑勃·肖合作,為期短暫,1990年5月起開始和伊恩·華森共編劇本[1]。阿爾迪斯離開後,本片的片名也從「超級玩具」改成了「A.I.人工智慧」(A.I.)[3]。1991年,库布里克徹底擱置了該計畫,因為他希望擔任主角的機器小孩是以機械電子偶來演出,但當時的相關特效技術無法滿足他的需求[12]。不過1993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也由史匹柏執導)讓库布里克重燃希望,因為片中的電腦合成影像(CGI)令他驚豔[12]。同年11月,华纳兄弟正式宣布,《A.I.人工智慧》將是库布里克繼《金甲部隊》後的下一部導演作品,預計於1994年開拍,不過另一個計畫《雅利安文件》(Aryan Papers)則因此延宕[13][14]。
視覺設計方面,库布里克在1989年聯繫克里斯·摩爾,兩人後來因價格談不攏而在1990年2月中斷關係[15]。摩爾日後也自述曾受库布里克邀請但沒有答應[16]。库布里克之後請克里斯·佛斯創作概念藝術[12][17],他曾為库布里克的著作繪製插圖[18]。佛斯為本片貢獻不多,較為重要的成果是一幅描繪紐約被海水淹沒的插圖[19][20]。在肯·史萊特的推薦下[21],库布里克於1993年12月面見藝術家克里斯·貝克,之後便雇用對方為本片進行概念設計[12]。1994年5月,貝克開始構思點子,库布里克也與莎拉·麥特蘭投入編寫劇本[22]。貝克幾乎從無到有建立起本片的視覺風格[22],他花費兩年的時間全心投入整個電影世界的設計[23],一共畫了多達1500張的插圖[23],包含一些關鍵場景和建築[24]。1995年,克里斯·康寧漢嘗試替库布里克打造機械模型[11]。
1995年2月,库布里克不再與麥特蘭構思劇本,投身另一部電影《大开眼戒》的籌畫[23]。1995年12月,華納兄弟證實《大开眼戒》將取代《A.I.人工智慧》成為库布里克的下一部作品[25][26]。1996年5月,库布里克與史匹柏做了一個「約定」(deal),即史匹柏將導演《A.I.人工智慧》,库布里克則擔任製片人[27],這將是库布里克首次與他人合拍電影[21]。即使如此,兩人仍忙於各自的其他計畫,無法著手製作《A.I.人工智慧》[28]。1999年3月7日,《大开眼戒》上映四個月前,库布里克因心脏病驟逝,享壽70歲[29]。《A.I.人工智慧》成為库布里克未完成的遺作,除了劇本大綱外,他也留下了道具機器人的測試紀錄和童星的試拍片段,以及片商提供的1億美元製作預算[30]。由於库布里克有著保持神秘的習慣,本片的計畫在當時鮮為外界所知,參與其中的編劇還被要求簽下封口條款[31]。
史匹柏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库布里克自1980年認識以來便成為好友[30][影 2],但库布里克並不會分享他的創作過程,只有《A.I.人工智慧》是例外[影 3]。库布里克在1984年首度將本片的計畫告訴史匹柏,兩人針對這部電影討論了一番,但之後未再提起[32]。《侏羅紀公園》上映之後,库布里克將華森寫的劇本大綱和摘要寄給斯皮尔伯格過目[12],並一度邀請史匹柏到家中討論《A.I.人工智慧》,展示他近十年來探究人工智能的成果以及貝克創作的概念設計[32]。库布里克覺得史匹柏是更適合的導演人選[影 4],於1994年提議由史匹柏執導《A.I.人工智慧》,自己擔任製片[33]。史匹柏一度答應[33][34],但後來發覺該片是屬於库布里克的作品,最終半推半就地拒絕了[32][33][34]。之後幾年內兩人持續籌備該片,库布里克在1996年將一份修改過的劇本大綱寄給史匹柏[23]。在库布里克的要求下,史匹柏當時並未將與該片有關的資訊(如分鏡表、故事)洩漏給他人[35]。
库布里克過世之後(1999年),库布里克的遺孀克莉絲汀聯繫史匹柏,表示若史匹柏不願導演,《A.I.人工智慧》將永遠無緣問世[影 5]。史匹柏於是決定接下這部作品,並身兼導演與編劇[23]。史匹柏自覺當仁不讓[33],也想以此緬懷库布里克[影 6],實質上他也是唯一一個得到库布里克認可、能接下該企畫的導演[23]。葬禮的幾個月後,史匹柏與華納兄弟時任董事長特里·塞梅尔會面並表態希望繼續製作《A.I.人工智慧》,克莉絲汀與库布里克的妻舅詹·哈蘭也一同出席[34]。雖然編寫了新的劇本,史匹柏希望拍出來的電影能盡可能貼近库布里克的構想[23]。美術設計方面,史匹柏讓穆蘭擔任視覺效果總監,瑞克·卡特負責美術指導,並決定延用貝克的概念設計和布景設計[23]。貝克在1999年就加入美術團隊,由於曾與库布里克密切合作,貝克在還原库布里克的構想上幫了大忙[23]。在最終成片中,史匹柏估計使用了600張貝克所畫的分鏡[34]。
在這段期間,外界覺得史匹柏陷入了生涯首次的空窗期,面前擺著數個企劃卻毫無動靜,除了本片外還有《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少数派报告》、《藝伎回憶錄》和查爾斯·林德伯格的傳記片[36][37]。2000年2月,穆蘭對外透露史匹柏正在寫劇本[38]。同年3月,史匹柏將擔任本片導演兼編劇的消息得到證實,且梦工厂將與華納兄弟一起製片。電影定於該年7月10日開拍,預計隔年夏季上映。[39][40][41]凱斯琳·甘迺迪、邦妮·寇蒂斯與史匹柏擔任監製,華特·F·帕克斯與哈蘭擔任執行製作人[39]。7月20日,華納兄弟正式將本片的美國上映日期定於2001年6月29日[42]。史匹柏採用和库布里克類似的低調作法,讓電影保持神祕[34][43]。一直到電影準備開拍時,外界對《A.I.人工智慧》的細節仍所知不多[43][44]。
編劇
本片的劇情大致可分成三個部分[註 1],其一是主角大衛與家人的故事,其二是大衛踏上尋找藍仙女的旅程,其三是大衛發現旅程盡頭的真相[24]。布萊恩·阿爾迪斯的原著短篇小說《玩了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僅涉及片中第一部分的劇情[45]。斯坦利·库布里克從故事書《木偶奇遇记》汲取了進一步的故事構想,而關於人工智能的議題,他在製作《2001太空漫遊》時就曾與I·J·古德等學者討論過[46]。库布里克參考的研究素材包含《心智社会》[47]、《童話的魅力》[1]和汉斯·莫拉维克的著作《心智孩童》(Mind Children)[48]等書。本片歷經漫長的編劇過程,库布里克生前至少與四名編劇合作過,時間並不重疊。他們分別是:阿爾迪斯(1982年開始,1990年結束)、鮑勃·肖(1990年)、伊恩·華森(1990年5月至1991年1月[1])和莎拉·麥特蘭(1994年5月至1995年2月[49])。
1982年11月,阿爾迪斯與库布里克開始合作[3],他每天會由库布里克的助理艾米利歐·達歷山德羅(Emilio D'Alessandro)接送到库布里克的住處柴爾德維克伯里莊園一起構思劇本,晚上才離開[9][3]。库布里克一開始就帶了一本《木偶奇遇记》給阿爾迪斯[3],希望將改編電影拍成現代科幻版的皮諾丘故事,劇情描寫機器人男孩找尋成為真人的方法(藍仙女),並且充滿童話色彩[1]。阿爾迪斯認為库布里克的構想「荒誕」(absurd),他看不出機器人小男孩與木偶之間有任何相關性[3],並認為库布里克應該將電影拍成一部可與《2001太空漫遊》和《奇愛博士》媲美的科幻史诗片[3][1]。阿爾迪斯也在日後表示,库布里克想出了非常多截然不同的點子,但他總是不滿意阿爾迪斯寫出來的成果[3]。其中兩個未採用的想法包含:將劇情設定在烏托邦的未來,以及讓老舊機器人勞動至死的集中營[10]。到了1990年兩人因歧見而拆夥時[3][1],故事的結尾已然成形,場景來到被海水淹沒的紐約,但阿爾迪斯表示,库布里克這般設計只是為了讓藍仙女從一個很深的地方出現[3]。
之後,库布里克聯繫在《2001太空漫遊》合作過的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克拉克針對故事給出一些建議,但並不願再一次和库布里克合作[50]。克拉克推薦了鮑勃·肖,但库布里克也不滿意肖的表現,兩人在六週內就不歡而散[50],库布里克接下來透過科幻作品出版商找到華森[51]。華森透過傳真的方式為库布里克寫劇本[52],華森稱库布里克的奇特想法不斷更換且擅長找敘事破綻,這段為期9個月的編劇經驗「累人但刺激」[53]。華森於1991年1月將90頁的最終劇本大綱寄給库布里克[12],日後他自稱因該工作而得到鉅額報酬[54]。1991年6月,库布里克又請華森寫了兩個版本的劇本摘要[12]。華森的劇本大綱成為最終成片的基礎,得到「故事發想」(Screen Story by)的名分[55]。華森設計了舞男喬和機器人屠宰場等重要元素[56],大衛與母親共度最後一天中所做的事情也最早出現於華森的劇本[57]。編劇素材方面,肖與華森在開始編劇時都拿到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和《心智孩童》[50][51]。第四位主要編劇莎拉·麥特蘭是唯一的女性,库布里克請她為電影帶來更多情感和童話魔法[22]。麥特蘭修改的故事中更加強調大衛與斯溫頓一家之間的互動,並且把大衛啟動铭印機制的場景從機器人公司轉移到家中[22]。日後麥特蘭回想該次編劇經驗,認為库布里克的要求非常難以滿足,她感覺自己失敗了[31]。
時間往後幾年,史匹柏接手本片的計畫,並決定自行編寫一份新的劇本。史匹柏大可以將库布里克的構想轉述給其他寫手,但過程中可能會有所佚失。[影 6]編劇時,史匹柏參考了華森的劇本大綱、库布里克留下的檔案,以及他與库布里克本人之間曾有過的討論。這也是他繼1977年上映的《第三類接觸》以來首次完整獨力編劇。[23]史匹柏自稱沒有更改库布里克的構想,而是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想像力放進库布里克的故事裡[58]。製片人寇蒂斯也表示,最終成片是「史匹柏對库布里克當初想要做的東西所做的詮釋」[註 2][34]。史匹柏覺得劇本大綱的第二幕有些零散,於是藉著哈蘭提供的筆記將該幕中的各種夢幻點子整合起來[34]。另外,阿爾迪斯在史匹柏接手編導後,寫了兩篇新的故事《冬天來臨時的超級玩具》(Supertoys When Winter Comes)和《其他季節裡的超級玩具》(Supertoys in Other Seasons),讓哈蘭轉交給史匹柏過目,並被史匹柏用做編劇的靈感來源[59]。
選角
2000年3月中旬,據報導,哈利·喬·奧斯蒙與裘德·洛有意參演而正在與片商洽談[60],月底兩人確認都已加入演員陣容[61][62]。奧斯蒙的片酬為200萬美元[63]。另外有報導稱,奧斯蒙在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3月26日)的餐會上,私下詢問茱莉安·摩爾是否有意在《A.I.人工智慧》裡飾演大衛的母親,但摩爾因為有其他片約在身而婉拒[61]。4月16日,法蘭西絲·歐康娜在《窈窕野淑女》的悉尼首映會上宣布自己將飾演大衛的母親[64]。傑克·托馬斯在4月24日獲史匹柏選為演員之一[65],並於7月公開該消息[66]。6月,亞當·斯科特加盟飾演一名機械修理工[67][註 3]。7月,基斯·坎貝爾(Keith Campbell)[68]與黛薇·雀絲[69]確認參演。8月,布蘭頓·葛利森[70]、克拉拉·貝拉[71]、山姆·羅巴斯[72]與羅賓·威廉斯[73]確認加入演員陣容。
對於主角大衛,库布里克原本的構想是由機械電子偶來扮演,不使用真人[影 7]。他實際打造了一台小男孩機器人,但成果非常糟糕,最後史匹柏決定找一個童星來演出[影 7]。大衛隨著劇情進展而越來越像真人,但他的本質仍是機器人,為了表現出這點,奧斯蒙時常保持機器人的端正姿態,並在整部片中完全沒有眨眼[影 8]。奧斯蒙的化妝要花半個小時,臉和手臂會噴上一層蜡來遮住皮膚[影 9]。奧斯蒙當時年僅11歲,拍片之餘每天仍要去學校上課3小時[影 10]。飾演舞男喬的裘德·洛在開拍前向法蘭西絲卡·傑恩斯學了三個月的舞蹈,沒有限制類型,參考對象有弗雷德·阿斯泰爾和金·凱利[影 11]。洛的化妝由维·尼尔負責,原本的計畫是戴著特製面具演戲,但這樣就看不到表情,於是改成用化妝以及乳膠下巴來呈現非真人的感覺[影 12]。洛覺得舞男喬的角色發展重點在於他選擇陪伴大衛而不是繼續服務人類[影 13]。玩具熊泰迪由傑克·安吉爾配音,他在開拍前就錄好了台詞,但並不知道台詞的情境,若有需要會在拍片時現場重錄[影 14]。史匹柏希望泰迪有著年邁、睿智的平坦聲音,有點像屹耳的感覺[影 15],這樣的聲音也與周遭的瘋狂形成對比[影 16]。奧斯蒙覺得大衛與泰迪的關係有點像匹诺曹和吉米尼蟋蟀[影 17]。
拍攝
主体拍摄於2000年8月17日正式開始,預計為期88天[74],此前原定於2000年7月10日在長島開拍[43]。整部電影幾乎都是在華納兄弟製片廠的摄影棚裡搭景拍攝,唯一一次出外景是去俄勒冈州奧克斯博地區公園[55]的森林(大衛被迫離開母親的橋段)[影 18]。本片使用的攝影棚包含15號[74]、16號[74]、17號(斯溫頓一家的房子)[75]和20號[影 18]等。亞努斯·卡明斯基擔任本片的攝影指導[影 19],也是第五度為史匹柏的導演作品執掌此職[76],使用的攝影設備為全景电影攝影機搭配蔡司公司的鏡頭[77]。卡明斯基按照本片的三個部分做出不同的攝影安排[76],他形容第一幕有種乾淨無菌的感覺,第二幕是動作冒險,第三幕是非常情緒化的劇情片[影 20]。如果劇情允許的話,卡明斯基喜歡且經常運用雨和霧來創造氛圍,因為霧氣能使光線變得柔和[影 21]。
特效與設計
斯坦·温斯顿工作室負責設計機器人特效[影 22]。他的團隊在本片開拍之前四個月開始設計機器人[影 22]。在拍片現場,部分機器人是機械電子偶,另一部分則是經過特效化妝的演員[影 23],例如有一人半邊臉包上藍幕來飾演失去半邊臉的機器人[影 23][影 24]。温斯顿也起用許多截肢人士來飾演有殘缺的機器人[影 25]。對於泰迪,劇組打造出它的機械電子偶,不過也有部分畫面是由電腦合成影像(CGI)動畫師製作[影 26]。泰迪的機械電子偶由六名人員操作[影 27]。奧斯蒙拍戲時帶著的泰迪內有精密機械裝置,重達20至30英磅(9.1至13.6公斤)[影 28]
本片的主要特效由光影魔幻工業(ILM)操刀,使用當時CGI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影 29]。ILM的人員為劇組設計了一套預先視覺化的系統,攝影機對著在藍幕前演戲的演員時,史匹柏便可以從電腦螢幕看到該系統將CGI背景套用到畫面中的樣子。這種作法讓史匹柏可以馬上看到畫面後製過的大致樣貌,更能捕捉想要的畫面。[影 30]除了泰迪以外,CGI動畫師還有三個重要物件必須完成:萬事通博士、外星人和藍仙女[影 31]。萬事通博士的舉止參考了羅賓·威廉斯配音時的樣子[影 32],外星人則仿效芭蕾舞者和沉默寡言型的演員,兼具優雅和份量[影 33]。為了保持夢幻感,劇組決定不找真人飾演藍仙女,而是製作CGI[影 34]。
重要場景方面,機器人屠宰場是實際搭景拍攝,現場有八百名臨時演員。劇組用假人充當片中的機器人,用滑索將之從大砲裡拉出並穿過火圈。[影 35]為了確保安全,特效總監麥可·蘭提里反覆測試,還請了消防隊在場待命[影 36]。機器人屠宰場的鐵籠橋段集結了20幾個機器人,一共需要46名遠端操作人員[影 37]。艷都最前排的建築物是微縮模型,其餘則是搭設布景和CGI[影 38]。對於艷都裡直升機失控的危險橋段,蘭提里在布景裡安置了一條軌道,將重達6,000英磅(2,700公斤)的直升機放置在軌道上的移動平台,如此一來便可控制直升機的移動[影 39]。被淹沒的紐約市是ILM用特效技術憑空打造的,結合了微縮模型(大多數建築)、照片和CGI(如海水和瀑布)[影 40]。水下的主題樂園也是以微縮模型拍攝,拍片現場煙霧繚繞,讓畫面呈現出在水下的感覺[影 41]。在拍冰窟裡大衛被解凍後的橋段時,劇組每天用上8噸的冰塊,以追求逼真的效果[影 42]。
配樂
約翰·威廉斯負責譜寫本片的配樂[影 43],他是史匹柏的長期合作夥伴。史匹柏並不擔心配樂會干擾觀眾,所以使用了非常多的配樂,總長達到約2個小時(全片長146分鐘)[影 44]。電影開頭的配樂主要使用弦樂器,片尾搭配钢琴曲[影 44]。對於大衛搭乘直升機逃出艷都的橋段,威廉斯少見地運用了電子樂器[影 45]。情感方面,電影中有幾段「Cantilena」(意思類似抒情)風格的旋律,特別是大衛與母親的最後時光。在這首長達7分鐘的曲子裡,威廉斯融入了搖籃曲的感覺,烘托母子情感。[影 46]
库布里克生前特別要求使用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劇《玫瑰騎士》裡的曲子[影 47],華森的劇本大綱裡便有用上[57]。威廉斯和史匹柏都不明白原因。威廉斯找不到適合該曲的橋段,最後選擇在大衛搭車過橋進入艷都的30秒橋段中,與他寫的配樂一起播放。威廉斯覺得這樣呈現的結果很特別,過往經驗中大概只有《第三類接觸》與之相似。[影 47]威廉斯自己也在某段配樂裡融入彼得·柴可夫斯基的曲子[影 48]。
電影原聲帶於2001年發行。
備註
腳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2頁.
- ^ 2.0 2.1 2.2 Aldiss, Brian. The man behind the myth. The Guardian. 1999-03-14 [201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7) (英国英语).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Aldiss, Brian. 'Though we often rocked with laughter while working, we made no progress'. The Guardian. 1999-07-16 [201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7) (英国英语).
- ^ Baxter 1997,第302頁.
- ^ Baxter 1997,第303頁.
- ^ Baxter 1997,第302-303頁.
- ^ 7.0 7.1 Baxter 1997,第303-304頁.
- ^ Baxter 1997,第303-305頁.
- ^ 9.0 9.1 9.2 Baxter 1997,第355頁.
- ^ 10.0 10.1 Baxter 1997,第356頁.
- ^ 11.0 11.1 11.2 Feeley, Gregory. The Masterpiece a Master Couldn't Get Right. The New York Times. 1999-07-18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30) (美国英语).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20頁.
- ^ Moerk, Christian. ‘A.I.’ next for Kubrick at Warners. Variety. 1993-11-02 [202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6) (美国英语).
- ^ Honeycutt, Kirk. Kubrick back to the future via Warners 'AI'.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3-11-02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JF-CDC0-006P-R3R3-00000-00
- ^ Kolker & Abrams 2024,第489頁.
- ^ Mr Fantasy. Lancashire Telegraph. 2003-07-05 [2024-06-21] (英语).
- ^ Parkin, Simon. The $5.7 Million Magazine Illustration. The New Yorker. 2014-02-19 [2024-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1) (美国英语).
- ^ Battersby, Matilda. A science fiction visionary. The Independent. 2011-07-29 [2020-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国英语).
- ^ Castle 2018,第808頁,插圖.
- ^ Kolker & Abrams 2024,第523頁.
- ^ 21.0 21.1 Kubrick 2002,第173頁.
- ^ 22.0 22.1 22.2 22.3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22頁.
-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25頁.
- ^ 24.0 24.1 Harlan & Struthers 2009.
- ^ Busch, Anita M. Kubrick, Kidman, Cruise Open ‘Shut’ Deal. Variety. 1995-12-18 [202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6) (美国英语).
- ^ Galloway, Stephen. Kubrick opens Eyes for WB.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5-12-18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JF-BP90-006P-R2P5-00000-00
- ^ Kolker & Abrams 2024,第558頁.
- ^ Kolker & Abrams 2024,第558-559頁.
- ^ Natale, Richard; Klady, Leonard. Stanley Kubrick dies. Variety. 1999-03-08 [202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0) (美国英语).
- ^ 30.0 30.1 Hoffmann, Bill. SPIELBERG TO HELM KUBRICK SCI-FI FILM. New York Post. 1999-09-06 [2024-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7) (美国英语).
- ^ 31.0 31.1 Maitland, Sara. My year with Stanley. The Independent. 1999-03-12 [202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6) (英国英语).
- ^ 32.0 32.1 32.2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7頁.
- ^ 33.0 33.1 33.2 33.3 Lyman, Rick. FILM; A Director's Journey Into A Darkness Of the Heart.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6-24 [2024-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2) (美国英语).
-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Abramowitz, Rachel. Regarding Stanley. Los Angeles Times. 2001-05-06 [2024-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4) (美国英语).
-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The Writer as Robot 1999,第8分鐘處.
- ^ Moerk, Christian. Spielberg encounters close choices to direct. Variety. 1999-12-23 [2024-06-16] (美国英语).
- ^ Bart, Peter. It’s scary up there. Variety. 2000-01-24 [2024-06-16] (美国英语).
- ^ TECH TALK.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2-24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YN2-9GS0-006P-R4KM-00000-00
- ^ 39.0 39.1 Harris, Dana. Spielberg has 'A.I.' in sight. Daily Variety. 2000-03-15 (美国英语). EBSCOhost 2947724
- ^ Harris, Dana. Spielberg lines up ‘A.I.’, ‘Report’. Variety. 2000-03-15 [202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美国英语).
- ^ Laski, Beth. Spielberg sked: Kubrick's 'A.I.' then 'Minorit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3-15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YT9-FMX0-006P-R051-00000-00
- ^ Hayes, Dade. Inside Move: ‘A.I.’ may spark 2001 fireworks. Variety. 2000-07-21 [202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6) (美国英语).
- ^ 43.0 43.1 43.2 Thomas, Brett. Another Aussie star is born. The Sun-Herald. 2000-04-23 [2000-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5-11) (英语).
- ^ Zoromski, Brian. A.I. Moves Full Speed Ahead. IGN. 2000-06-30 [202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6) (英语).
-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0頁.
-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6頁.
-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7頁.
-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9頁.
-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4頁.
- ^ 50.0 50.1 50.2 Baxter 1997,第357頁.
- ^ 51.0 51.1 Watson, Ian. Plumbing Stanley Kubrick. www.ianwatson.info. 2000 [200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3) (美国英语).
- ^ Baxter 1997,第359頁.
-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3頁.
- ^ Baxter 1997,第358頁.
- ^ 55.0 55.1 《人工智能》片尾名單
-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4, 15頁.
- ^ 57.0 57.1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23頁.
- ^ 理查·席克爾 2017,第196頁.
- ^ Brown, Charles N. (编). BRIAN ALDISS : Young Turk to Grand Master. Locus Magazine. August 2000 [200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2-04) (美国英语).
- ^ Kit, Zorianna; Busch, Anita M. Law wired for role in 'A.I.' Spielberg fil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3-16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YTJ-7CH0-006P-R08T-00000-00
- ^ 61.0 61.1 Kit, Zorianna; Busch, Anita M. Law, Osment are looking smart for Spielberg's 'A.I.'.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3-28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YX3-59G0-006P-R0RY-00000-00
- ^ Head, Steve. A.I. Casting News ¿ Haley Joel Osment. IGN. 2000-03-28 [202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6) (英语).
- ^ Gennusa, Chris; Busch, Anita M. Seeing dead presiden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3-31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YXR-8FC0-006P-R11S-00000-00
- ^ Borges, Eddie; Zion, Lawrie. O'Connor minds tot and 'bots in Spielberg's 'A.I.'.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4-18 (美国英语). Nexis Uni 402J-GTP0-006P-R1PC-00000-00
- ^ Current Projects. www.jakethomas.com. [200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8-23) (英语).
- ^ PLAYERS. Daily Variety. 2000-08-15 (美国英语).
Ten-year-old JaKe Thomas ("The Cell") has been added to me cast of Steven Spielberg's "A.I." He will play the human brother of Haley Joel Osment, who portrays an android boy. Thomas is repped by the Buchwald Talent Group.
EBSCOhost 3396311 - ^ Kit, Zorianna. FILM SHOR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6-15 (美国英语).
Adam Scott ("Party of Five") has been cast in Steven Spielberg's "A.I." for Warner Bros. and DreamWorks.
Nexis Uni 40GY-6T80-006P-R47T-00000-00 - ^ Feiwell, Jill. PLAYERS. Daily Variety. 2000-07-12 (美国英语). EBSCOhost 3381210
- ^ Kit, Zorianna. FILM SHOR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7-26 (美国英语).
In addition, Chase has been added to the cast of Warner Bros./ DreamWorks' "A.I." for director Steven Spielberg.
Nexis Uni 40TN-M7G0-006P-R0R7-00000-00 - ^ Kit, Zorianna. Gleeson gets high profile in 'A.I.,' 'Gang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0-08-21 (美国英语). Nexis Uni 4117-0MH0-006P-R1VF-00000-00
- ^ Feiwell, Jill. PLAYERS. Daily Variety. 2000-07-27 (美国英语).
French thesp Clara Bellar ("Backward Look Far Corner") has joined the cast of Steven Spielberg's "A.I.," which begins lensing in L.A. next week. Bellar, who first turned U.S. head in Eric Rohmer's "Les Rendezvous de Paris," is repped by IFA and managed by Robert Marsala of the Bauer Co.
EBSCOhost 3466503 - ^ Archerd, Army. REGIS DOESN’T SHIRK HIS SHIRTINGS. Variety. 2000-08-23 [2024-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7) (美国英语).
- ^ Harris, Dana. Williams on Spielberg's 'A.I.' list as narrator. Daily Variety. 2000-08-29 (美国英语). EBSCOhost 3529319
- ^ 74.0 74.1 74.2 Headlines - A.I.. Dark Horizons. 2000-08-18 [2001-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8-07) (英语).
- ^ Holben 2001,第38頁.
- ^ 76.0 76.1 Holben 2001,第33頁.
- ^ Holben 2001,第34頁.
- 影音
- ^ ILM - An Overview 2001,第0分鐘處
- ^ Spielberg on Kubrick 1999,第0分鐘處
- ^ Creating A.I. 2001,第1分鐘處
- ^ Creating A.I. 2001,第2分鐘、第4分鐘處
- ^ Creating A.I. 2001,第4分鐘、第5分鐘處
- ^ 6.0 6.1 Creating A.I. 2001,第5分鐘、第6分鐘處
- ^ 7.0 7.1 A Portrait of David 2001,第0分鐘處
- ^ A Portrait of David 2001,第2分鐘處
- ^ A Portrait of David 2001,第3分鐘、第4分鐘處
- ^ A Portrait of David 2001,第4分鐘處
- ^ A Portrait of Gigolo Joe 2001,第3分鐘處
- ^ A Portrait of Gigolo Joe 2001,第3分鐘、第4分鐘處
- ^ A Portrait of Gigolo Joe 2001,第4分鐘、第5分鐘處
- ^ Robots of A.I. 2001,第9分鐘處
- ^ Sound Design 2001,第3分鐘、第4分鐘處
- ^ Sound Design 2001,第4分鐘、第5分鐘處
- ^ A Portrait of David 2001,第6分鐘處
- ^ 18.0 18.1 A.I.: From Drawing to Sets 2001,第4分鐘處
- ^ Lighting A.I. 2001,第0分鐘處
- ^ Lighting A.I. 2001,第1分鐘處
- ^ Lighting A.I. 2001,第3分鐘、第4分鐘處
- ^ 22.0 22.1 Robots of A.I. 2001,第2分鐘處
- ^ 23.0 23.1 Robots of A.I. 2001,第2分鐘、第3分鐘處
- ^ ILM - The Robots 2001,第0分鐘、第1分鐘處
- ^ Robots of A.I. 2001,第3分鐘、第4分鐘處
- ^ Robots of A.I. 2001,第6分鐘、第7分鐘處
- ^ Robots of A.I. 2001,第7分鐘處
- ^ A Portrait of David 2001,第6分鐘、第7分鐘處
- ^ Special Effects 2001,第7分鐘處
- ^ ILM - An Overview 2001,第3分鐘處
- ^ ILM - Animating A.I. 2001,第0分鐘處
- ^ ILM - Animating A.I. 2001,第3分鐘處
- ^ ILM - Animating A.I. 2001,第4分鐘、第5分鐘處
- ^ ILM - Animating A.I. 2001,第6分鐘、第7分鐘處
- ^ Special Effects 2001,第2分鐘處
- ^ Special Effects 2001,第2分鐘、第3分鐘處
- ^ Robots of A.I. 2001,第5分鐘、第6分鐘處
- ^ ILM - The Miniatures 2001,第3分鐘處
- ^ Special Effects 2001,第3分鐘、第4分鐘處
- ^ ILM - The New York City Sequence 2001,第0分鐘、第1分鐘處
- ^ ILM - The Miniatures 2001,第1分鐘、第2分鐘處
- ^ Special Effects 2001,第5分鐘、第6分鐘處
- ^ The Score 2001,第6分鐘、第7分鐘處
- ^ 44.0 44.1 The Score 2001,第0分鐘處
- ^ The Score 2001,第1分鐘處
- ^ The Score 2001,第3分鐘處
- ^ 47.0 47.1 The Score 2001,第1分鐘、第2分鐘處
- ^ The Score 2001,第1分鐘
引用作品
- 書籍
- Baxter, John. Stanley Kubrick: A Biography. New York: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1997. ISBN 0-7867-0485-3 –通过Internet Archive (英语).
- 章節:Chapter 15: Kubrick in Hell. : 295–325.
- 章節:Chapter 17: In Castle Kubrick. : 354–364.
- Kubrick, Christiane. 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 United States: Polestar Publishing. 2002. ISBN 0-8212-2815-3 –通过Internet Archive (英语).
- Harlan, Jan; Struthers, Jane M. (编).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Stanley Kubrick to Steven Spielberg: the Vision Behind the Film.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9. ISBN 978-0-500-51489-4 (英语).
- 章節:Spielberg, Steven. Foreword. : 6–7.
- 章節:Harlan, Jan. The Birth of A.I.. : 10–25.
- Castle, Alison (编). The Stanley Kubrick Archives. 由Snowdon, Peter翻译. Köln: Taschen. 2018 [2005]. ISBN 978-3-8365-7319-1 –通过Internet Archive (英语).
- 章節:Castle, Alison. "Stanley Kubrick's 'A.I.'". : 804–815.
- Kolker, Robert P.; Abrams, Nathan. Kubrick: An Odyssey. New York: Pegasus Books. 2024. ISBN 978-1-63936-624-8 (英语).
- 章節:Chapter 25: 'As daunting and inscrutable as a monolith' 1984–1987. : 480–495.
- 章節:Chapter 26: 'I might just tinker with it a little...' 1988–1991. : 496–520.
- 章節:Chapter 27: 'Routines of evasive deception' 1991–1993. : 521–540.
- 章節:Chapter 28: 'His creative process and mine were not sufficiently aligned' 1994–1995. : 558–580.
- 期刊專題報導
- Holben, Jay. Boy Wonder.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July 2001, 82 (7): 32-36, 38-43 [2019-09-26]. ISSN 0002-7928 (英语). ProQuest 2297362537
- 影音(特別收錄)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sc 1 (DVD Two-Disc Special Edition). Warner Bros. 2001 (英语).
- Jan Harlan, Steven Spielberg等人. Creating A.I. [緣起A.I.].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sc 2 (DVD Two-Disc Special Edition). Warner Bros. 2001 (英语).
- Steven Spielberg, Haley Joel Osment等人. Acting A.I. - A Portrait of David [大衛寫真].
- Steven Spielberg, Jude Law等人. Acting A.I. - A Portrait of Gigolo Joe [舞男喬寫真].
- Steven Spielberg, Jude Law等人. Designing A.I. - A.I.: From Drawing to Sets.
- Bob Ringwood. Designing A.I. - Dressing A.I..
- Janusz Kamiński. Lighting A.I..
- Michael Lantieri. Special Effects.
- Stan Winston, J. Alan Scott等人. Robots of A.I..
- Dennis Muren.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ILM - An Overview.
- Scott Farrar.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ILM - The Robots.
- David Nakabayashi, Steven Gawley等人.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ILM - The Miniatures.
- Doug Smythe.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ILM - The New York City Sequence: Shot Progression.
- Hal Hickel.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ILM - Animating A.I..
- Gary Rydstrom. The Sound and Music of A.I. - Sound Design.
- John Williams. The Sound and Music of A.I. - The Score.
Eyes Wide Shut Disc 2 (DVD Two-Disc Special Edition). Warner Bros. 2007 (英语).
- Steven Spielberg. Spielberg on Kubrick.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