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生春

香港九龍荔枝角的唐樓
(重定向自雷生春堂

雷生春(英語:Lui Seng Chun)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荔枝角道塘尾道交界,是具古典意大利建築特色的唐樓[1],業權原本由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又名雷鴻維)持有。建築物的名字源於對聯「雷雨功深揚灑露,生民仰望藥回春」,寓意雷生春的藥品能夠妙手回春。

雷生春
Lui Seng Chun
活化後於2012年4月25日開幕當日的雷生春
旺角在香港的位置
旺角
旺角
雷生春在香港内的位置
位置
地址旺角荔枝角道塘尾道交界
座標22°19′29.7″N 114°09′54.3″E / 22.324917°N 114.165083°E / 22.324917; 114.165083
地區 香港九龍
概要
建成年份1931年(93年樓齡)
建筑师W. H. Bourne
層數4
組合單幢
轉角類型弧形
廊柱8條
歷史評級香港法定古蹟
重建
网站scm.hkbu.edu.hk/lsc

2000年,雷亮後人捐贈給浸大中醫藥學院,後被香港特區政府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12年4月更活化成為非牟利機構經營的中醫診所。2022年5月,香港特區政府正式將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2][3]

歷史淵源

生於廣東省台山縣(現在升級為台山市)的雷亮來到香港後以經營運輸及貿易生意致富,是九龍巴士的創辦人之一。

1929年,雷亮家族香港政府購入旺角荔枝角道119號,並邀請建築師布爾(W. H. Bourne)興建雷生春[4]。雷生春於1931年建成,地舖為雷亮的台山同鄉兄弟雷瑞德中醫師(他後來與雷亮和另外三人合作創辦九龍巴士)開設的雷生春醫館及藥店,上面三層為雷亮家庭成員的住所。雷生春藥品在當時廣受附近居民歡迎,並且行銷海外。雷亮於1942年逝世,雷生春跌打藥店在數年後結業,其後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約1970年代開始,雷生春住宅部分長期荒廢,但地面商鋪仍在營業。

建築特色

 
設於荔枝角道的雷生春正門,外牆為水磨石,窗戶設有木製檔板
 
騎樓欄河(baluster)均用上甕形設計
 
天台連接的戶外走火樓梯及煙囪(左)

建築風格

雷生春樓高4層,以鋼筋混凝土築建,樓面面積為762平方米,是典型的「走馬大騎樓」唐樓,結合現代流線(裝飾風藝術)風格的橫線設計與古典元素,這可從其方型框架及其上的欄杆裝飾得見其建築特色。建築物落成之時,只須符合1903年版《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規定每幢建築物須在後方設置小面積的露天地方作天然通風用途;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逾對開街道的闊度或75呎,為準;以及每幢建築物的深度不得超逾40呎。

雷生春正門設於荔枝角道和塘尾道交界,建寬闊用石磨柱支撐的露台,能抵禦風雨及阻隔陽光,有助降低室內氣溫。大樓頂層外牆嵌有家族店號的石匾,這些設計都是本地戰前騎樓的典型建築風格。大樓正面設計甚為精緻,富有古典意大利風格,如樓頂凹凸不平的山牆即為一例,位於塘尾道的側門入口設有後院。至於大樓的弧形主立面,則是為了遷就道路交界的窄角而特別設計。結構方面,雷生春的外牆為紅磚身外加灰泥批盪;樑、柱則以鋼筋混凝土製造,1、2、3樓均建有伸延出行人道之上寬闊的外廊。它可說是香港戰前騎樓式建築的代表。

活化過程

雷生春進行活化時,將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設計和特色,包括騎樓式的外觀、欄杆裝飾、遊廊、門窗、地磚,以及頂層外牆嵌有雷生春家族店號的石匾等。

其外部需保存整體建築物的混凝土構架、前外廊連扶欄、各層露台的排水口、刻有雷生春的石匾及簷板和楣飾;而內部保存上海批盪實心磚牆、灰泥簷板與模塑、所有門道的花崗石門檻、木或灰泥牆線、幾何圖案彩色磁磚、天花裝飾灰泥、木製模塑及天花線、木門及門框與舊式五金裝置、窗及楣窗的裝飾性鐵花和後外廊連混凝土板及柱。鑑於雷生春位於荔枝角道和塘尾道交界而有嚴重噪音問題,在不影響建築物的原本外觀下安裝玻璃窗以解決問題[5]

發展

歷史評級

2000年,雷亮的後人向古物古蹟辦事處提出將雷生春捐贈給香港政府,古物諮詢委員會同年將雷生春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2003年10月7日,港府正式接收雷生春[1]。2004年,雷生春開始修葺,工程於2005年中完成。之後香港政府研究雷生春未來用途,計劃邀請私人發展商提交方案,將其發展為結合文化與商機的新地標,可惜具體用途遲遲未有落實[6]

保育活化

 
2007年的雷生春(修葺完成)

2008年,雷生春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的7幢建築物之一[7][8]。2009年2月17日港府宣佈香港浸會大學從30份遞交的申請書中,成功獲選參與活化雷生春計劃,獲得政府資助2千8百萬港元,將雷生春發展為集中醫藥保健服務、公共健康教育、歷史文化展覽於一身的「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雷生春堂」,設有5間診症室、1間售賣中藥及涼茶的店鋪、展覽場地和一間屋頂草藥花園,活化後將提供內科,骨傷及跌打科,推拿科和針灸科的中醫門診服務,並會定期舉辦義診,為區內弱勢社群服務[9],預留每日兩成的門診名額予綜援人士。此外,中心亦會提供教學、實習機會和培訓課程,並舉辦中醫藥展覽、健康講座,也會連結浸大現有的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中國銀行中藥標本中心發展成為中醫藥展覽系列,並為參觀團體提供導賞服務。

雷生春堂

 
雷生春及敬福堂牌匾

2011年1月14日香港浸會大學舉行「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項目啟動典禮,活化計劃建設成本為2,800萬港元,預計於2012年4月完成[10]。活化工程完成後,雷生春堂地下原有的跌打藥水售賣處將會活化為涼茶鋪及中成藥零售和展覽區,一樓用作接待處、製藥房、藥材儲存及預備室,二至三樓則主要為3間診症室、兩間針灸及推拿治療室,置有8張治療床位;一至三樓的騎樓位置為展覽廳;此外,每層均設有不同主題的展示區。雷生春堂外圍騎樓用了玻璃圍封以擴大空間,增加了2千多平方呎,作為病人候診室,亦可以隔絕從街道傳來的噪音及空氣污染;為了符合《消防條例》,外面新建了一條樓梯及加建一部升降機。屋頂部份設立具綠化建築物作用的中藥園圃,種有20多種草藥作教學用途。此外,同時適量引入再生能源及雨水收集系統,以達致環境保護的效益。

浸大物業處處長林朗秋指出,這座大宅為一級歷史建築物,他們在活化過程中刻意保留了建築物的原有特色。大宅的門、窗和地板均全數有保留,跌打館內的雷生春及敬福堂牌匾亦被重置原位,還原跌打館的風味[11]

雷生春堂於2012年4月25日正式開幕,26日起向社會提供中醫服務,預料每日可以為70-80人服務[12],當中20%名額預留給綜援人士。綜援人士與65歲以上長者可以享有優惠診症收費,雷生春堂亦會不定時提供免費義診服務,預計每日名額1百個。屆時將會成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旗下第14間中醫診所,為保留雷生春提供醫藥跌打的傳統,於診所底層售賣浸大配方的凉茶[13][14]

曾居住雷生春之人物

流行文化

2016年美國超級英雄電影《奇異博士》中有三大至聖所,分別在紐約倫敦香港,其中香港的至聖所就是以雷生春為設計藍本[15]

公共交通

接駁交通列表
港鐵
巴士

參見

参考資料

  1. ^ 1.0 1.1 七十年歷史唐樓「雷生春」捐予公眾. info.gov.hk. 2003-10-07 [201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中文(香港)). 
  2. ^ 【香港回憶】古諮會贊成將香港大會堂升格為古蹟 雷生春及回教禮拜總堂同獲建議升格. 香港經濟日報. 2022-03-10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3. ^ 三幢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 古物古蹟辦事處. 2022-05-20 [202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1). 
  4. ^ 惠楚生. 【雷生春列法定古蹟】古蹟留得住只因「好彩」?其餘戰前唐樓何去何從?城市研究團隊「考城學社」:保育政策缺乏藍圖,私有建築保育路仍難. 明周文化. 2022-03-28 [2022-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5. ^ Workshop for the 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 Notional Schemes for Lui Seng Chun (PDF). Advisory Committee on Built Heritage Conservation. 2008-04-03 [2022-03-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5-22) (英语). 
  6. ^ 活化雷生春 港府無良策 雅虎新聞,2007年5月2日
  7. ^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 首批歷史建築. [2008-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8). 
  8. ^ 第一期活化計劃 -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活化. [201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4). 
  9. ^ 雷生春發展為浸大中醫藥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匯報
  10. ^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活化項目正式啟動. hkbu.edu.hk. 2011-01-14 [201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4) (中文(香港)). 
  11. ^ 雷生春首兩月看病六折 《明報》 2012年4月12日
  12. ^ 雷生春堂活化成中醫診所月底開幕. [202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13. ^ 雷生春活化後本月底揭幕 提供中醫服務. [202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4). 
  14. ^ 雷生春重生 4月26日開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2年4月12日
  15. ^ Eduard Fernández. Five times Hollywood destroyed Hong Kong landmarks … or the entire cit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07-06 [2022-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英语).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