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

東亞傳統建築中一塊寫上文字的牌子,通常懸掛於建築物入口處並說明其名稱
(重定向自牌匾

匾額是一塊寫上文字的牌子 (通常是木板),懸掛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大门的正上方,通常是說明建築物的名稱。挂在小船的牌子称为舫匾[1]。匾額出現於中國及其他東亞地區的建築物上。供奉皇帝御书的匾额称为龙匾,配游龙边抹。

新莊廣福宮廟名匾
新竹關帝廟廟名匾

匾额上的文字常见的是三字匾额,如金字“太和殿”,漆字“释迦塔”,也有两字匾额,如金字“辟雍[2]”匾额,最多有六字匾额如宋代晋祠圣母殿金字“顯靈昭濟聖母”匾。清代的匾额常见的是汉字满文并列的六字竖式匾额,如“养心殿”(金字)[註 1]、“坤宁宫”[註 2]等。四字匾额多横匾额,无华带,但多有镶边;规格最高的,刻游龙镶边,如承德康熙御笔金字避暑山庄龙匾

中國大陸匾額

宋代匾额

李诫营造法式》中称为[3]

宋代匾额由两部分构成:
  • 牌面
  • 华带:
    • 牌首:牌面上方的雕花横木。
    • 牌带:牌两边的雕花木。
    • 牌舌:牌下方雕花横木。
宋式匾额的规格:牌面并非正长方形,而是下部略宽十分之一:
  • 牌面的长宽比是每长一尺,上宽八寸,下宽八寸八分。
  • 牌首宽三寸,厚四分。
  • 牌带宽二寸八分,厚四分。
  • 牌舌宽二寸,厚四分。

华带和牌面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倾斜一个角度,成一个斗形。牌面后边四周用木楅加固,二尺的牌子用一楅,三尺的牌子用两楅、七尺的牌子用三楅。

宋式匾额的雕刻:

宋式匾额的牌首、牌带和牌舌都雕花[4]

雕刻刀法用混雕,即圆雕[7]

宋代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前檐下有多幅四字匾,没有竖式匾额的华带,代以镶边;也的没有镶边。

明代匾额

明代匾额保存宋代的式样。

清代匾额

清代匾额有龙头匾、素线匾额二种,四围边抹(宋代称为华带),中嵌心字板。边抹雕刻包括三采过桥,流云拱身宋龙,深三寸,称之龙匾,龙匾供奉御书。素线匾用于亭、台、斋、阁之名[8]

许多清代匾额有汉字满文两种文字。 根据清代《武英殿镌刻匾额现行则例》,御笔匾额的匾面用粉油青色,其上金字需用金箔,一个一尺八寸的金字,需金箔588张[9]

舫匾

清代扬州画舫多悬挂二字、三字、四字匾,如乘龙、载鹤、如意船、镜中游、花月双清、平安吉庆等[13]

日本匾额

臺灣匾額

琉球匾額

朝鮮匾額

韓國匾額

越南匾額

蒙古匾額

注释

  1. ^ 汉字:養心殿;满文ᠶᠠᠩ
    ᠰᡳᠨ
    ᡩᡳᠶᠠᠨ
    yang sin diyan
  2. ^ 汉字:坤寧宮;满文ᡴᡠᠨ
    ᠨᡳᠩ
    ᡤᡠᠩ
    kun ning gung

参考文献

  1. ^ 李斗 著 《杨州画舫录》 卷十八 《舫匾录》
  2. ^ 北宋 李诫营造法式》 卷八 小木作
  3. ^ 李诫 原著 梁思成 注释 《营造法式》 卷第八 小木作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225页
  4. ^ 潘谷西 何建中著 《营造法式解读》 135页 东南大学出版社
  5. ^ 李诫原著 梁思成注释 《营造法式》 卷十二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247页
  6. ^ 6.0 6.1 6.2 李诫原著 梁思成注释 《营造法式》 卷十二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248页
  7. ^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248页 梁注2
  8. ^ 李斗扬州画舫录》 《工段营造录·匾》 418页 中华书局
  9. ^ 王世襄 主编 《清代匠作则例》 二 606页
  10. ^ 汉字:乾清宮 满文ᡴᡳᠶᠠᠨ
    ᠴᡳᠩ
    ᡤᡠᠩ
    kiyan cing gung
  11. ^ 汉字:交泰殿 满文ᡤᡳᠶᠣᠣ
    ᡨᠠᡳ
    ᡩᡳᠶᠠᠨ
    giyoo tai diyan
  12. ^ 汉字:碧云寺 满文ᠨᡳᠣᠸᠠᠩᡤᡳᠶᠠᠨ
    ᡨᡠᡤᡳᠩᡤᡝ
    ᠵᡠᡴ᠋ᡨᡝᡥᡝᠨ
    niowanggiyan tugingge juktehen (图片中niowanggiyan、tugingge都有字符中的“点(tongki)”脱落)
  13. ^ 李斗扬州画舫录》 卷十八《舫匾录》 425-429页 中华书局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