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王國 (1918年)

存在於1918年間的短命國家
(重定向自立陶宛王國 (1918)

立陶宛王國立陶宛語Lietuvos Karalystė,德語:Königreich Litauen)是於1918年2月建立的立陶宛君主立憲制國家。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建國的,當時立陶宛地區被德意志帝國軍事佔領。1918年11月,王國正式解散。

立陶宛王國
Lietuvos Karalystė立陶宛語
Königreich Litauen德語
1918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國旗
1918年立陶宛王國在歐洲的位置
1918年立陶宛王國在歐洲的位置
地位德意志帝國附屬國
首都維爾紐斯
常用语言立陶宛語
波蘭語
白俄羅斯語
俄文
政府臨時政府下的單一君主立憲制
當選國王 
• 1918
威廉·卡爾
立法机构立陶宛國民大會
历史时期一戰
1917年9月18日
1918年2月16日
1918年3月3日
• 德意志帝國承認
1918年3月23日
• 施行君主制
1918年6月4日
• 威廉·卡爾當選國王
1918年7月11日
• 廢除制暫停
1918年11月2日
1918年11月11日
前身
继承
東部領地
俄羅斯共和國
立陶宛共和國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波蘭第二共和國
立陶宛王國行政區劃圖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國民大會宣布立陶宛獨立,但由於德國軍隊的持續存在,國民大會無法組成政府汗其他國家機構。德國人給出各種提議,其中普魯士提議希望將立陶宛併入德意志帝國。但立陶宛並不接受這個提議,並希望透過建立一個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來維護自己的主權。

1918年6月4日,國民大會人投票將立陶宛王位授予德國貴族第二代烏拉赫公爵威廉·卡爾。1918年7月,威廉·卡爾接受了這項提議,並採用了尊號明道加斯二世。但事實上,他從未在立陶宛生活過。他的當選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使國民大會內部產生了分歧,這也導致國民大會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於德國戰敗並陷入十一月革命,1918年11月2日,立陶宛王國暫停了邀請威廉·卡爾的決議,結束了威廉·卡爾的統治。

背景

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邦瓜分,立陶宛也隨之被俄羅斯帝國吞併。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了俄羅斯帝國西部地區,包括立陶宛。1917年俄國革命後,德國構思了一個中歐地緣政治戰略,這個戰略構想了一個由傀儡國家組成的區域網絡,充當緩衝區[1]德國允許召開維爾紐斯會議,希望藉此表現出立陶宛民族想要脫離俄羅斯並與德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2]1917年9月,會議選出了20個人,組成了立陶宛國民大會,並授權其與德國就立陶宛獨立進行談判。德國正在為即將開始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的談判做準備,並尋求立陶宛發表聲明,表示他們希望與德國建立「堅定而永久的同盟」。[3]1917年12月11日,立陶宛國民大會通過了與德國建立堅定而永久的同盟的宣言。然而,這些讓步在國民大會中存在分歧,而且立陶宛仍然沒有獲得德國的承認。為了達到獨立的目的,國民大會於1918年2月16日通過了《立陶宛獨立法案》。該法案沒有提及與德國的同盟,並且還宣布「終止以前將立陶宛與其他國家聯繫在一起的所有國家關係」。[4]3月3日,德國和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簽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蘇俄宣布波羅的海國家位於德國核心利益區,且放棄對它們的任何主權要求。12月11日,德國正式承認立陶宛獨立。[5]然而,立陶宛仍被德國軍隊佔領,且國民大會仍然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僅被德國人視為一個顧問委員會。[6]

參見

參考文獻

  1. ^ Sužiedėlis 1970–1978,第581頁.
  2. ^ Eidintas, Žalys & Senn 1999,第26頁.
  3. ^ Eidintas, Žalys & Senn 1999,第29頁.
  4. ^ Eidintas, Žalys & Senn 1999,第30頁.
  5. ^ Senn 1975,第33頁.
  6. ^ Tuska 1995,第32頁.

引用來源

立陶宛語

54°41′N 25°19′E / 54.683°N 25.317°E / 54.683; 2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