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龍屬名Kunbarrasaurus)是種小型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澳洲奧拉汝層英语Allaru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早白堊世阿爾比階。早期曾歸入敏迷龍未命名種,直到2015年建立為獨立的新屬新種:模式種艾氏盾龍Kunbarrasaurus ieversi)。[1]

盾龙属
化石时期:早白堊世
105.3–99.7 Ma
颅骨重建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演化支 頜齒類 Genasauria
演化支 装甲类 Thyreophora
演化支 装甲类 Thyreophoroidea
演化支 扁脚类 Eurypoda
亚目: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演化支 副甲龍類 Parankylosauria
属: 盾龙属 Kunbarrasaurus
Leahey et al., 2015
模式種
艾氏盾龍
Kunbarrasaurus ieversi

Leahey et al., 2015

研究歷史

 
澳洲有裝甲類出土的地點,盾龍在⑧

1989年11月在昆士蘭州瑞奇蒙附近的馬拉松站(Marathon Station)發現了一具甲龍類遺骸。1990年1月由勞弗·莫納英语Ralph Molnar(Ralph Molnar)率領的團隊進行挖掘。莫納在1996年的一篇臨時描述論文中歸入敏迷龍的未命名種(Minmi sp.)。後來化石經過酸蝕清修並以CT掃描檢驗,發現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甲龍類物種。[1]

2015年露西·雷西(Lucy G. Leahey)、莫納、肯尼斯·卡彭特英语Kenneth Carpenter(Kenneth Carpenter)、勞倫斯·惠摩(Lawrence M. Witmer)、史蒂芬·薩利斯布里(Steven W. Salisbury)命名、描述了模式種兼唯一種艾氏盾龍Kunbarrasaurus ieversi)。屬名Kunbarra源自於當地原住民哇拿馬拉人英语Wanamara馬伊語英语Mayabic languages「盾甲」之意。種名ieversi紀念發現者伊恩·艾弗斯(Ian Ivers)。描述論文內容僅限於頭骨部分。[1]盾龍是2015年18種發表於免費閱讀期刊的恐龍之一。[2]

正模標本QM F1801出土於阿爾比階的海洋沉積層奧拉汝層英语Allaru Formation。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骨、一系列脊柱直到尾巴中段、左肩胛、左手、骨盆、成對股骨與許多裝甲。骨頭與裝甲大部分都關節相連。這個標本不但是岡瓦納東部(澳洲、南極、馬達加斯加、印度)發現過最完整的恐龍化石,也是整個岡瓦納大陸最完整的甲龍類之一。[1]

另外五個曾歸入敏迷龍未命名種的標本在2015年的論文沒有一併歸入盾龍。[1]

描述

盾龙是种小型装甲英语Armour (zoology)恐龙,四足步行且长有长尾。

 
体型比较

2015年确认了盾龙颅骨的数个鉴别特征。除眶后骨鼻骨的有限凸面外,颅顶几乎完全平坦。颅顶边缘由前额骨、眶上骨和眶后骨构成,与颅骨侧面成直角。眶上骨由一块骨骼构成,而非两块或三块。前额骨仅暴露在颅骨顶部,不能触及眼眶。鼻骨不能触及鼻侧,且限于鼻尖及鼻孔周围更靠近中央的大型孔洞;该孔完全位于鼻骨内,与上颌骨鼻部区域相比体积较大,且从上侧两面都可以与之完全接触。上颌骨纵向延伸达到颅骨全高,并触及颅顶的前额骨。最靠后的牙齿位于眼眶后缘下方。泪骨纵向延伸。翼骨末端不在脑壳处彼此相接,而是被基蝶骨完全隔开。方骨纵向延伸。下颌冠突非常突出。脑壳侧面主要由软骨而非骨骼构成,因此许多脑神经通道必须位于一个大孔中,而非分离的小孔。与整个颅骨相比内耳非常大,不同于所有其它已知恐龙;后者内耳前庭未与脑腔分离,耳蜗板也不是由骨骼组成,前庭非常大以至于半规管缩短。颅骨皮内成骨扁平或最多有一个低矮龙骨。上颅骨角或面颊上没有鳞状骨角或方骨角(或突起)。[1]

 
颅骨背视图及底视图

皮内成骨

盾龙头部、背部、腹部、腿部和尾部皮肤上皆有骨质突起,又称“护体装甲”。现已发现几种类型的装甲,包括小骨片、身体上平行纵向排列的有龙骨小盾甲、鼻部的无龙骨大盾甲、存在于颈部、肩部可能还有尾部的有龙骨大盾甲、臀部的刺状盾甲及尾部嵴状有龙骨盾甲及三角形骨板的组合。颈部有一圈保存完好的盾板,骶部则没有装甲。尾部装甲排列不明,尽管三角形骨板可能在尾巴两侧延伸,沿尾部背面形成一排长长的盾甲。[3]

种系发生学

盾龙于2015年归入甲龙亚目。同年,维多利亚·阿布尔英语Victoria Arbour(Victoria Arbour)等人将QM F1801和敏迷龙正模标本作为独立操作分类单元英语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纳入他们的分析。虽然敏迷龙被发现是甲龙科基干成员,但QM F1801在甲龙亚目中的位置过于原始,无法归入甲龙科结节龙科[4]2015年的盾龙描述论文中认为结论可能正确。[1]2021年,西吉奥·梭托-阿库尼亚(Sergio Soto-Acuña)等人发现盾龙属于南半球甲龙类一个独特的原始谱系――副甲龙类[5]

莱索托龙 Lesothosaurus

腿龙 Scutellosaurus

莫阿大学龙 Emausaurus

小盾龙 Scelidosaurus

扁脚类 Eurypoda
剑龙亚目 Stegosauria

华阳龙 Huayangosaurus

剑龙科 Stegosauridae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副甲龙类 Parankylosauria

盾龙 Kunbarrasaurus

南极甲龙 Antarctopelta

覆尾龙 Stegouros

真甲龙类 Euankylosauria

结节龙科 Nodosauridae

辽宁龙 Liaoningosaurus

戈壁龙 Gobisaurus

沙漠龙 Shamosaurus

甲龙亚科 Ankylosaurinae

古生物学

 
颅骨CT扫描,展示了颅骨内部结构
 
展示於澳洲國立恐龍博物館英语National Dinosaur Museum的復原模型,被錯誤標示為敏迷龍,其實是依據盾龍標本而重建

与其它甲龙类一样,盾龙是种植食动物,区别在于其食性的直接证据来自保存完好、几乎完整的正模标本中的肠道内容物,发现于左髂骨前方的腹腔中。

肠道内容物由纤维或维管组织子实体、球形种子囊泡组织(可能来自蕨类孢子囊)碎片组成。最常见的遗骸是纤维或维管碎片,尺寸统一在0.6至2.7毫米(0.024至0.106英寸)之间并且在末端有清晰的切口,垂直于碎片的长轴。碎片尺寸很小,因此被解释为是从植物上啃下来或是在嘴里碾碎的,这是将食物留在嘴里的方式的证据。这些小碎片可能来自枝或茎,但其尺寸暗示它们是叶片中的维管束。切口整齐和缺乏胃石表明这种动物依靠牙齿而非胃石来研磨食物。种子(宽0.3毫米(0.012英寸))和子实体(宽4.5毫米(0.18英寸))明显被整个吞下。与蜥蜴鸸鹋等现代食草动物的肠道内容物及粪便的比较显示,该物种切割植物材料的过程更为复杂。[6]

参见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Lucy G. Leahey; Ralph E. Molnar; Kenneth Carpenter; Lawrence M. Witmer; Steven W. Salisbury. Cranial osteology of the ankylosaurian dinosaur formerly known as Minmi sp. (Ornithischia: Thyreophor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Allaru Mudstone of Richmond, Queensland, Australia. PeerJ. 2015, 3: e1475. PMC 4675105 . PMID 26664806. doi:10.7717/peerj.1475. 
  2. ^ The Open Access Dinosaurs of 2015. PLOS Paleo. [202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3. ^ Molnar, Ralph E. Armor of the small ankylosaur Minmi. Carpenter, Kenneth (编). The Armored Dinosaur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41–362. ISBN 0-253-33964-2. 
  4. ^ Arbour, V. M.; Currie, P. J. Systematics, phylogeny and palaeobiogeograph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6, 14: 385–444. 
  5. ^ Soto-Acuña, Sergio; Vargas, Alexander O.; Kaluza, Jonatan; Leppe, Marcelo A.; Botelho, Joao F.; Palma-Liberona, José; Simon-Gutstein, Carolina; Fernández, Roy A.; Ortiz, Héctor; Milla, Verónica; Aravena, Bárbara. Bizarre tail weaponry in a transitional ankylosaur from subantarctic Chile. Nature. 2021-12-01, 600 (7888): 259–263 [2022-04-25]. ISSN 1476-4687. PMID 34853468. doi:10.1038/s41586-021-0414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英语). 
  6. ^ Molnar, Ralph E.; Clifford, H. Trevor. An ankylosaurian cololite from Queensland, Australia. Carpenter, Kenneth (编). The Armored Dinosaur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99–412. ISBN 0-253-33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