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導演)
王兵(1967年11月17日—), 陕西人,中國獨立電影工作者,他執導的作品多為紀錄片,以低預算方式拍攝寫實的影片[1],以超過九小時的《鐵西區》最為著名。
王兵 | |||||||||||
---|---|---|---|---|---|---|---|---|---|---|---|
导演 | |||||||||||
英文名 | Bing Wang |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出生 | |||||||||||
居住地 | 中国北京 | ||||||||||
职业 | 導演、摄影、编剧 | ||||||||||
教育程度 |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
|
生平
王兵出身自陝西,1995年畢業自魯迅美術學院攝影學系,1999年起開始拍攝一個瀋陽歷史悠久的工廠,直至2002年完成超過九小時的紀錄片《鐵西區》,接連獲得里斯本國際紀錄片、南特影展紀錄片單元、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與馬賽紀錄片影展的首獎,2004年被法國電影雜誌《電影筆記》選為年度十大並列第2名。[2]
2007年,他再度以《和鳳鳴》拿下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首獎。
2010年,他執導的第一部劇情片《夾邊溝》獲選為第67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3]
2023年,紀錄片《青春(春)》入选第76届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和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024年,紀錄片《青春(苦)》、《青春(歸)》分別入選第77屆盧卡諾影展國際競賽單元、第81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單元。
作品
電影
導演和編劇
年份 | 電影 | 片長 | 備註 |
---|---|---|---|
2003 | 《鐵西區》 | 551分鐘 | 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馬賽紀錄片影展最佳紀錄片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羅伯與法蘭西斯·佛萊厄提獎 南特影展最佳紀錄片 |
2007 | 《和鳳鳴》 | 184分鐘 | (第60屆坎城影展特別展映單元)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羅伯與法蘭西斯·佛萊厄提獎 |
《暴力工廠》 | 17分鐘 | ||
2008 | 《採油日記/原油》 | 840分鐘 | |
《煤炭,錢》 | 53分鐘 | ||
2009 | 《無名者》 | 92分鐘 | |
2010 | 《夾邊溝》 | 109分鐘 | (第67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單元) |
2012 | 《三姊妹》 | 153分鐘 | (第69屆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 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 南特影展金熱氣球獎 |
2013 | 《瘋愛》 | 228分鐘 | (第70屆威尼斯影展非競賽單元) 南特影展銀熱氣球獎 |
2014 | 《父與子》 | 97分鐘 | |
2016 | 《德昂》 | 148分鐘 | (第66屆柏林影展論壇單元) |
《苦錢》 | 152分鐘 | (第73屆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 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獎 | |
2017 | 《15小時》 | 900分鐘 | |
《方繡英》 | 86分鐘 | (第70屆盧卡諾影展國際競賽單元) 盧卡諾影展金豹獎 | |
2018 | 《死靈魂》 | 495分鐘 | (第71屆坎城影展特別展映單元)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羅伯與法蘭西斯·佛萊厄提獎 |
2023 | 《青春(春)》 | 212分鐘 | (第76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 第6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
《黑衣人》 | 60分鐘 | (第76屆坎城影展特別展映單元) | |
2024 | 《青春(苦)》 | 227分鐘 | (第77屆盧卡諾影展國際競賽單元) 盧卡諾影展特別提及 盧卡諾影展費比西獎 盧卡諾影展青年評審團獎 盧卡諾影展環境生活品質獎 |
《青春(歸)》 | 152分鐘 | (第81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單元) |
編劇
- 2007年《世界的状态》
- 2009年《天安门》
- 2012年《南泥湾》
攝影
- 1997年《校园先锋》
- 1999年《变形记》
參考資料
- ^ Koehler, Robert. Fengming: A Chinese Memoir- Cannes Film Festival Review. Variety. 2007-05-20 [200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 ^ 2013年台北電影節導演專題-王兵/鐵西區.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3).
- ^ Obsessed With Film, Venice 2010 Review: THE DITCH; the “film a sorpresa” that couldn’t live up to last year’s Herzo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ptember 6,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