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溪

位於花蓮縣之溪流

木瓜溪太魯閣語Yayung MgluYayung Mkruh[2]:82)是台灣東部花蓮溪水系最北,也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流經花蓮縣秀林鄉壽豐鄉吉安鄉,為吉安鄉壽豐鄉的分界河,最後在經東華大橋後約1公里注入花蓮溪。木瓜溪最遠源流為發源於能高南峰東南坡的清水溪,由此源流計算,木瓜溪長約54公里,而溪名為木瓜溪的本流發源於能高南峰東北坡的檜溪,長42.78公里。木瓜溪流域面積468.21平方公里。

木瓜溪
德路固語Yayung Mglu
Yayung Mkruh
壽豐鄉境內的木瓜溪
词源德路固語Yayung Mglu意為狀似喉頭的溪流;

Yayung Mkruh意為大小不規則石頭的阻礙地。

漢語木瓜溪為賽德克語Bukuy的轉譯,意為住在山後,為德克達雅群指稱東遷至此溪流域的族群木瓜群。
流域
水系花蓮溪
流向花蓮溪太平洋
源頭清水溪
 • 位置能高南峰東南坡
 • 海拔3,020米(9,908英尺)
第二源头檜溪丸田溪
 • 位置能高南峰東北坡
 • 海拔3,060米(10,039英尺)
第三源头巴托蘭溪
 • 位置奇萊北峰東南坡
 • 海拔3,210米(10,531英尺)
第四源头天長溪
 • 位置奇萊主山東南坡
 • 海拔2,890米(9,482英尺)
第五源头奇萊溪
 • 位置奇萊裡山南坡
 • 海拔3,120米(10,236英尺)
河口花蓮溪
 • 位置 台11丙線東華大橋東方約1公里 台11線花蓮大橋西南方約1公里
 • 海拔7米(23英尺)
流域面積468.21平方公里(181平方英里)
流經国家 中華民國
位置花蓮縣秀林鄉壽豐鄉吉安鄉
本貌
長度清水溪–木瓜溪:54公里(34英里)
本流:42.78公里(27英里)
流量 
 • 地點仁壽橋 2420 H019測站[1]:499
 • 平均流量20.85 m3/s(736 cu ft/s)(1960–2021年)
最大年平均
47.53 m3/s(1,679 cu ft/s)(2005年)
最小年平均
5.20 m3/s(184 cu ft/s)(2002年)
 • 最大流量4,160.30 m3/s(146,920 cu ft/s)
2014-07-23 02:00 UTC+8

木瓜溪谷自古以來即為先民跨越脊梁山脈聯絡東西的重要通道,日治時期於此開鑿台灣第一條正式的橫斷道路能高越嶺道東段,日治末期計畫沿此道路設立東西高壓輸電線以及將道路拓寬成車道,在部分完成時即中止。戰後美援的協助下完成部分車道,並建設完成東西輸電線,但後來因地質破碎車道已放棄興建。

名稱源由

木瓜溪一詞源自初期最早建於此地,由中央山脈西側濁水溪主流源頭霧社溪流域東遷而來的德克達雅群(Tgdaya,又稱霧社群)賽德克族;由於他們早期來回於霧社和上游山區的巴托蘭(Btulan)之間,霧社的族人稱巴托蘭的族人為「Bukuy」(亦有文獻拼寫為mokui; vogui; vaguai; bakuai[3]),意謂「住在山後面的人們」。[4]清治時台語音譯其居住的溪流流域稱「木瓜溪」,稱其社群為「木瓜六社」,1879年《台灣輿圖並說》標示「木瓜溪」、「木瓜內社」、「木瓜外社」等地名;[5]1894年《臺東州採訪冊》記載「木瓜溪」、「木瓜番」、「木瓜山」。[6] 霧社溪流域更北側上游的道澤群、德路固群賽德克族亦東遷翻越中央山脈主脊,進入木瓜溪北側由奇萊北峰向東分出的大支脈太魯閣山列(奇萊東稜)分隔的得其黎溪流域,東遷後的族人轉音稱為陶賽群、太魯閣群,現族群分類變更為太魯閣族。後來太魯閣群南遷翻越太魯閣山列稜線進入木瓜溪流域北岸,改稱為巴托蘭群,木瓜群受壓迫而向更下游遷徙。[7] 木瓜溪流域在太魯閣族語中被稱為「Yayung Mglu」,詞意取自周圍狀似喉頭的溪流地形;[4]又稱「Yayung Mkruh」,意為大小不規則石頭的阻礙地。[2]:82

水系

木瓜溪流域集水區有下列分水嶺

木瓜溪以發源於中央山脈主脊能高山最高峰能高南峰東南坡的清水溪源流最遠,此源流北側由能高南峰向東往巴沙灣山分出的支脈,與北側溪名為木瓜溪的本流相隔。溪名為木瓜溪的本流最遠源頭為發源於能高南峰東北坡的檜溪。木瓜溪以空間順序排列有下列重要支流:

特色

木瓜溪上游坡度變化大,有利於水力發電,建有銅門水壩龍溪發電廠龍澗發電廠水簾發電廠清水發電廠清流發電廠銅門發電廠榕樹發電廠初英發電廠等八座電廠,其中以龍澗發電廠的發電量最大。木瓜溪的水力發電排名於台灣第三,僅次於大甲溪濁水溪

山腳的銅門村及橋南岸的文蘭村太魯閣族聚落[8]銅門村周遭附近有許多著名的觀光景點,如銅門至龍澗的峽谷於日治時期稱為「萬代峽」,現在也有「小天祥」之稱。

木瓜溪特產為名石,如玫瑰石等,受到許多愛石人的喜愛。

交通

木瓜溪右岸從銅門村開始,有一小段公路,可通至木瓜溪上游的龍澗發電廠,或延「能高越嶺道」步行至南投廬山。入山時需先於銅門村的派出所申請入山證方可准允進入。

台14線東端即是沿木瓜溪興建之公路(現已解編),築至「能高越嶺道」,日治時期為台灣中部重要的東西交通要道。目前跨越木瓜溪的主要橋樑有5座,由河口源頭分別為台11丙線東華大橋台9線木瓜溪橋花東線鐵路的木瓜溪橋台9丙線仁壽橋、聯絡銅門村銅門大橋等。

參照

參考來源

  1. ^ 中華民國一一〇年台灣水文年報第二部分-河川水位及流量 00-H-30-52 (PDF) (报告). 經濟部水利署. 2022-06 [2022-11-28]. ISSN 0257-544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02). 
  2. ^ 2.0 2.1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 (PDF) (报告). 主持·張長義 執行·中國地理學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7-10 [2022-0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5). 
  3. ^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4. ^ 4.0 4.1 太魯閣族在木瓜溪流域的部落演化情況. 太魯閣族文化季刊. 2018-07-01, no.6: 16–19. 
  5. ^ 余寵. 夏獻綸 , 编. 台灣輿圖並說 卷三 台灣後山總圖十一 (地图). 1879 [202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通过美國國會圖書館. 木瓜溪、木瓜內社、木瓜外社 
  6. ^ 胡傳 (编). 台東州採訪冊. 1894年 [202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7. ^ 徐如林; 楊南郡. 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 台北市: 農委會林務局. 2011-05. ISBN 978-986-02-7888-0. 
  8. ^ 銅門部落【Mqmgi】.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