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又稱聯合禮拜堂(Union Church),[1]是中国上海一座已经废弃多年的老教堂,由旅沪英国侨民建于19世纪,在租界时期,该教堂是与圣三一堂齐名的旅沪外侨宗教与社交生活中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在进入21世纪以后,它的重建计划以及2007年初的一场火灾,又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衰败不堪的新天安堂,2006年8月
重建之后的新天安堂,2011年8月

地理环境

新天安堂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南苏州路103號[2],面向北侧的苏州河,东侧与外滩33号,即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相邻,西侧则紧邻圆明园路的北口,以及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新天安堂所处的地段,是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河口段的南岸,正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起点,在2002年以后,这一区域被称为外滩源,上海市人民政府计划在这一区域进行一项野心勃勃的城市重建项目。

历史

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中,非英国国教信徒(圣公会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联合礼拜堂(因此称为Union Church),圣公会信徒拥有江西路上的圣三一堂

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借给旅沪闽人堂使用[3]。旅沪闽人堂是一个使用福州话的基督教堂会,没有建造自己的礼拜堂,自1905年成立以来一直借用教堂举行礼拜。1954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为上海区会第十二堂会。陈文渊吴高梓均曾为该堂牧师。1958年,上海市各基督教堂实行联合礼拜,将基督徒集中在少数教堂礼拜。这时闽人堂被并入黄浦区联合礼拜[4]。新天安堂建筑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钟楼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照明灯具厂将教堂内部分成三层。

建筑

新天安堂的设计师是英国建筑师道达尔(W.M.Dowdall),是当时上海极少数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正规建筑师之一[5]。他为教堂确定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在中部设计了一座高达33米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在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因此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教堂的外墙系青砖和红砖相间砌筑。

新天安堂的设计从整体到局部都相当精致,在当时获得很高的声誉。可惜后来遭到了破坏,早已面目全非:钟楼只剩下残缺的底部,西侧的礼拜堂早被拆毁,东侧的礼拜堂也在2007年的火灾中烧毁,只剩下四面的墙壁,和烧黑的屋架。

组织

现状

2005年,灯具公司迁出,新天安堂被腾空,按照外滩源改造项目的规划,新天安堂将复原其尖塔,并计划恢复原有的用途。

2007年1月24日凌晨3时,一场大火烧毁了新天安堂残存的东侧礼拜堂,屋顶只剩下黑色的残木。2009年2月,新天安堂遗址被夷为平地,拆卸全部构件后进行“落架大修”。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6],依原图纸重建了东侧礼拜堂和尖塔,當局打算將當地作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地点。2021年,新天安堂成為一個名為「不止空间」的演艺空间,在這裡已舉辦過音樂會。[2]

大事记

  • 1890年,第二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7]
  • 1900年9月28日,丁韪良在上海新天安堂发表演说。
  • 1907年,第三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之一
  • 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上海新天安堂演讲。

新天安堂与天安堂

新天安堂是一座侨民教堂,供多个教派的信徒使用。位于山东路仁济医院旁的天安堂则是一座面向华人的教堂,由伦敦会差会创设,后来在20世纪与国内其他伦敦会教堂一同加入中华基督教会,结束于1958年。

参考文献

  1. ^ 新天安堂及其宿舍 伫立在外滩源的特色建筑[J].旅游时报,2022,(第2期).
  2. ^ 2.0 2.1 废弃已久的百年新天安堂变身演艺新空间,上海又添一文艺新地标!. 解放网,上观新闻-站上海,观天下. 2021-09-14 [202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5) (中文). 
  3. ^ 上海宗教志 >> 第五编基督教 >> 第一章场所 >> 第二节 差会所属教堂 中华基督教会. [2012-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7). 
  4. ^ 上海通志 >> 第十四卷民族、宗教 >> 第六章基督教 >> 第二节 差会、教派、教堂. [201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5. ^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
  6. ^ “外滩重现记忆,让我们鼓掌恭喜!”——韩正郝龙斌参观新外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解放日报2010年6月16日
  7. ^ 《上海宗教志》.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