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經

慈心應作經

慈經》(巴利文:Metta Sutta)或稱《慈心應作經[1]。這部經典出現在巴利語系的「小部」經中,漢傳藏經中反而沒有收錄。《慈經》這部經典記載著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對禪修的比丘們教導一個修禪者,應如何對於宇宙眾生慈愛與祝福的開示。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指導禪觀,眾多比丘接受佛陀個別指示禪觀對象後,到森林中坐在樹下修習。林中樹靈以為比丘隻靜坐數日而不以為意,但得知他們要在三個月修滿後才離開,就用盡各種方法,日夜不停地干擾,來嚇走他們。比丘不堪其擾,回去禀報佛陀,希望另覓食他處,好讓他們專心修禪。佛陀透過神通專注地觀察,知道了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裡更適合比丘禪修的地方了,於是教授《慈經》。比丘依教奉行,學習了慈心觀的方法后返回了森林。整個僧團的四周瀰漫著慈愛吉祥的光輝,樹靈見了深受感動,立刻消除敵意,全力來臨擁護,不再侵擾比丘們,比丘們也順利地完成安居期的禪修。[2]

内容

《慈經》

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祥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

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生活少務、簡單。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

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避免也許受到智者的譴責。接著,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

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不論那一類的眾生,軟弱或強壯;長、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眾生,願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地,和喜充滿。

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願人們也能對眾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

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

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的,無論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他應當保持正念,這就是所謂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一位放棄執著於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見,正直且具足觀智,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3]

《漢譯南傳大藏經:慈悲經》

完全了解寂靜境,善利乃為智人之所為,彼堪能、率直、正直、善感,柔和無高慢。

知足易養,生活簡素,護根、賢明,溫和謙虛,於〔信者〕之家無貪求。

不為智者所非難,不作任何卑賤行。願諸有情有幸福、安穩而安樂。

諸一切生物,或弱、或強者,或長或大、或是中等者,或短、或細、或粗等,包括盡無餘。

或現或不現,或住遠、近、或已生終、或有生〔因〕之生物,願諸有情有安樂。

人勿互毀謗,勿輕何處誰。勿怒勿氣忿,勿互咒願苦。

如母護愛獨子賭己命,於諸有情修習無邊之〔慈〕心。

於諸世界修習無限之慈心,於上下十方無怨意、敵意以達無礙。

或立、或步、或坐、或臥,只要目醒覺,應確立此念。於此之教,是云梵住。

勿陷於〔妄〕見,護持戒德,具有正見,制伏貪求欲事,彼決不再宿母胎。[4]

参考文獻

  1. ^ 《慈心修持初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釋衍融. 《慈心修持初探——以慈經、 八城經及清淨道論為主》. pp.2
  2. ^ 慈經的由來 與 慈心的修習 與 慈經的開示. 2010-09-21 [2025-01-07] (中文). 
  3. ^ 《慈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喜戒禪師. 《慈心無限》. 香光莊嚴七十七期/93年3月20日.
  4. ^ 《小誦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小誦經:九 慈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