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國越南语Quảng Nam Quốc廣南國,1558年-1777年, 1780年-1802年)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據有今越南中部一帶,由阮氏家族世襲掌權,號稱「阮主」(越南语Chúa Nguyễn主阮)。这是阮朝(1802年-1945年)的前身。

阮主
Chúa Nguyễn
1558年—1777年
1780年-1802年
印篆
印篆
鄭阮紛爭期間的阮主控制區域(黃色)
鄭阮紛爭期間的阮主控制區域(黃色)
首都富春
常用语言越南語
宗教
佛教道教
政府君主制
历史 
• 阮潢出鎮順化
1558年
• 被西山軍推翻
1777年
1780年-1802年
前身
继承
莫朝
西山朝

阮主只是名義上奉後黎朝皇帝為君主,並使用後黎朝的年號,但事實上是一個獨立國家。阮福濶在位期間,開始使用「王」的稱謂,鑄「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大臣上書阮主時皆使用「稟」字。[1]

起源

廣南阮氏的第一代首領阮潢,是後黎朝大臣阮淦的次子。阮淦有擁立後黎莊宗的功勞,并在討伐莫朝中起著重要作用。1545年,阮淦被暗殺後,其女婿鄭檢接手控制了整個御林軍,掌握了朝政大權。不久,阮淦的長子阮汪被殺,為了避禍,阮潢接受了阮秉謙的意見,出鎮清化。1558年,鄭檢將最南方廣南省的統治權交給阮潢,阮潢藉守順化之機,奠定了阮氏廣南國的基礎,並將他的控制範圍南向延伸,進入了占婆殘存的領土。他周期性地將他的兵力送往北方協助鄭氏與莫朝長期交戰,以取得鄭氏信任。莫朝在1592年被鄭主擊潰後,雖然阮潢表示效忠於後黎朝朝廷,但控制后黎朝及越南北部的鄭主對阮潢漸有戒心,更一度強留阮潢在北方,但1600年,阮潢成功離開北方返回廣南,與鄭氏逐漸交惡。

1620年,阮氏宗親阮福洽阮福澤與鄭氏政權內通,可是陰謀被揭發,阮福洽、阮福澤被擒,鄭主只好退兵,於是阮福源正式拒絕將賦稅交予河內朝廷。一份要求阮氏臣服於朝廷權威的正式諭令,也被阮福源拒絕。

名稱由來

阮主自稱「大越國阮主」,名義上以後黎朝皇帝為君主,故而阮主政權並沒有確定國號。據近代越南史家陳仲金所說:「當時南方之地雖獨立,但阮氏只稱主而不稱王,且仍未置國號。然而外國人卻常稱阮主領地為廣南國。這是因為廣南會安(費福,Faifo),為中國人和其他諸國人出入貿易之地,故以廣南之名稱之。」[2][3]

發展

自1592年莫朝被鄭氏政權擊潰後,鄭氏政權和南方廣南阮氏政權逐漸交惡,為了獲取占城的支持以對抗北方的鄭氏政權,廣南阮氏政權試圖與占城修好。阮福源將其女阮氏玉誇嫁給占城君主,而占城亦趁越南內戰之機起兵自立。1594年,占城國王波阿(Po At)曾出兵馬六甲,支持柔佛蘇丹國以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勢力。而在當時阮氏政權主要通過與葡萄牙殖民者合作來與鄭氏政權對抗,占城的這一行動顯然是與阮氏政權的外交政策完全相左。

1615年,第三代阮主阮福源允許葡萄牙商人建立商業港口費福(Faifo,今越南會安古城,屬廣南省)。廣南國在這時候開始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歐洲的先進大炮,同時學習歐洲船舶的設計方法,這些在後來的鄭阮紛爭中給了阮氏政權巨大的幫助。隨著時光流逝,費福港成為了西南太平洋的一個重要貿易港口,許多中國人、日本人、歐洲人和東南亞人來到費福港進行貿易。為了與外國人貿易,阮氏政權支持發展種糖業。而此時因為明、清朝廷的海禁政策,許多日本商人繞過中國,來到越南日本人為了獲得他們急需的中國絲綢陶瓷製品,不得不來到費福港進行貿易。

1620年,阮福源將女兒阮氏玉萬嫁給了柬埔寨國王吉·哲塔二世(Chey Chetta II)。作為聘禮,真臘王於1623年允許越南人在波雷諾哥地區(柴棍)建立城鎮。這是自1471年黎聖宗征服占城以後,越南邊境再度向南擴張。

1623年,後黎朝朝廷的權臣鄭松逝世。其子鄭梉嗣位後,要求阮福源向他朝貢,遭到拒絕。三年之後,鄭梉率御林軍南下討伐阮氏,標誌著鄭阮紛爭的開始,這場內戰持續了接近五十年。在鄭阮內戰期間,耶穌會傳教士亞歷山大·德·羅德來到阮氏朝廷的所在地富春進行傳教(1640年),並建立了教堂。但六年之後,阮福瀾像鄭梉一樣,意識到天主教可能對自己的統治產生威脅,取締了天主教。羅德被控以死罪,最後被判處流放。羅德雖然被驅逐出國,但越南的天主教依然在秘密傳播。

1673年,清朝發生三藩之亂康熙帝希望與鄭氏政權聯合抗擊吳三桂,在康熙帝居間調停下,要求鄭阮兩家停戰。雙方以𤅷江為界。廣南國阮氏政權據有江南領地,故在當時越南的正式文章中亦被稱為「南河」(越南语Nam Hà南河)或「南河國」;在口語上則被稱為「内路」(越南语Đàng Trong)。

在與越南北部鄭氏政權達成和解後,廣南國阮氏政權試圖消滅桀驁不馴,嚴重威脅其側背的占城國,另外不斷向南擴張領土,和暹羅真臘等國發生頻繁的軍事衝突,奠定了今天越南南部邊境的雛型。且介入了瀾滄柬埔寨的內戰,同暹羅爭奪在中南半島的利益。

1692年,占城國王婆爭(Po Sot)起兵反對廣南國阮氏政權的統治。顯宗阮福淍鎮壓了這次起義,並於1697年改占城國為「順城鎮」(Thuận Thành trấn)。但旋即賓童龍地區爆發了鼠疫。占城貴族屋牙撻(Oknha Dat)在將軍阿班(A Ban)的幫助下,於1695年擊敗了廣南留守軍。隨後阮福淍遣阮有鏡擊敗了他們。但不久婆爭的弟弟繼婆子(Po Saktiray Da Patih)再興順城鎮,向阮福淍臣服並要求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雙方於1712年簽訂《議定五條》(Ngũ điều Nghị định),阮主與順城鎮完全講和並不再交戰。占城王被封為「鎮王」(Trấn Vương),並保持了這一稱號達135年。雖然占城國王在這片四處都是越南人的土地上沒有任何實際權力[4][5]

1747年,廣南國阮氏政權第八任君主阮福濶,派遣軍隊進入柬埔寨,支援真臘反叛的王子與新繼位的柬王昂东對抗。阮家軍攻佔了朔莊,乘勝進兵,到達其首都烏棟城下。昂东向河仙鎮都督鄚天賜求救,提出願意割讓部分領土以換取和平。十年之後,阮福濶與鄚天賜一起幫助柬埔寨王子乌迭二世奪取了王位。為了報答阮福濶和鄚天賜,柬王將七個省的土地割讓給了越南,其中包括朔莊茶榮貢布磅遜

衰落

 
越南自1471年向南擴張的歷史進程,青綠色到淡藍色是廣南阮氏擴張的領土

廣南國後期,土地兼併日趨嚴重,廣南國境內的土地都掌握在幾個大地主手上,造成社會不穩。為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廣南國阮氏企圖針對占城高棉暹羅,發動對外戰爭,將所侵佔的別國土地分給失地農民,儘管經常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是頻繁的對外戰爭也令境內百姓不堪其苦。

除此以外,廣南國境內貧富懸殊,以及官員貪污腐敗情況十分嚴重,賣官鬻爵的情況時常發生,對百姓的苛捐雜稅繁多,而廣南國第八任國主阮福濶沉迷女色及加重稅收,使人民深感不滿。

阮福濶逝世後,權臣張福巒矯詔擁立阮福濶第十六子阮福淳嗣位。阮福淳以其擁立有功,封之為國傅、掌戶部事管中、象奇兼艚務。

阮福淳嗣位的時候年僅十一歲,年幼無知,不理政事,張福巒縱之不管,甚至引導他四處遊玩。而朝中政務皆歸張福巒管理。廣南國朝中皆為張黨,蔡生等人分據各要職,貪贓枉法。國人皆恨張福巒,將他比作秦檜,稱之為「張秦檜」(Trương Tần Cối)。張福巒又以謀反之罪誅殺反對自己的重臣阮福昱(尊室昱)、阮福昴(尊室昴)等人,將朝中反對勢力殺害殆盡。

張福巒一黨的貪橫和殘暴,導致廣南國境內農民紛紛揭竿而起。

滅亡

1771年,阮氏三兄弟(阮岳阮侶阮惠)在廣南國境內發動西山起義,企圖推翻廣南國阮福淳的統治,廣南國阮氏朝廷急忙召回征討暹羅的兵馬,但為時以晚。盤踞越南北部的鄭主趁機遣黃五福討伐廣南國阮氏,聲稱沒有佔領阮氏江山的意圖,僅僅只是討伐奸臣張福巒而已。鄭主軍隊和西山叛軍合作,終於在1775年攻陷阮氏的都城富春(今順化)。

1777年農曆八月,阮惠攻香堆,廣南國末代君主阮福暘和大臣商議逃至平順,但未及逃走就與宋福和等十八位大臣被西山軍擒獲,后阮福淳、阮福暘等人被殺,阮氏政權覆滅。

與後黎朝的關係

廣南國君主雖然是後黎朝屬下的異姓王,但黎皇对之毫無影響力。廣南國成為一個實質上的獨立王國。

后人復建廣南國

阮福淳被殺時,阮主家族大部份成員也都遇害,但也有少數僥倖逃脫,其中包括阮福映。阮福映後來流亡暹羅,1787年藉阮岳、阮惠發生內戰之機,阮福映回到越南南方的嘉定(今胡志明市),在西方傳教士等的幫助下重建政權。隨後不斷北伐,於1802年滅西山朝,建立了統一全國的阮朝

疆域变迁

 
阮潢,廣南阮氏的第一代首領

正治元年(1558年),阮潢入主顺化处,建正营,当时顺化处辖有二府八县四州。新平府康禄县丽水县明灵州布政州肇丰府武昌县丹田县金茶县海陵县思荣县奠磐县顺平州沙盆州。后布政州被郑主夺取,明灵州改为明灵县

正治十三年(1570年),阮潢兼镇广南处。当时广南处辖有三府九县。升华府黎江县河东县熙江县思义府平山县慕华县义江县怀仁府蓬山县符离县绥远县

慎德元年(1600年),改新平府为先平府

弘定三年(1602年),置广南营。改怀仁府为归仁府

弘定五年(1604年),阮潢改先平府为广平府,置广平营。升奠磐县为奠磐府,领新福县安农县和荣县延庆县富洲县五县,隶广南营。同时改思义府为广义府,金茶县为香茶县,丹田县为广田县,思荣县为富荣县,黎江县为醴阳县,熙江县为潍川县

弘定十二年(1611年),阮潢平定占城,设立同春县绥和县二县,置富安府,隶广南营。

德隆元年(1629年),以富安府置镇边营。后改富安营

德隆二年(1630年),取南布政州,立布政营

福泰六年(1648年),在广平府置留屯营,不兼管府县。

庆德三年(1651年),改归仁府为归宁府

盛德元年(1653年),攻略占城,设立广福县新定县二县,置泰康府;设立福田县永昌县花洲县三县,置延宁府,隶新置泰康营

正和十一年(1690年),改泰康府为平康府

正和十四年(1693年)三月,改占城国顺城镇;八月,改顺城镇为平顺府

正和十五年(1694年)八月,复改平顺府为顺城镇

正和十八年(1697年),设立安福县和多县二县,置平顺府,隶新置平顺营。设潘郎、潘切、麻离、庯谐四道。

正和十九年(1698年),初置嘉定府。以鹿野处设福隆县,建镇边营;柴棍处设新平县,建藩镇营

永盛四年(1708年),河仙求内附。置河仙镇

永庆元年(1732年),分嘉定置定远州,建龙湖营

景兴三年(1742年),改归宁府为归仁府;延宁府为延庆府;改泰康营为平康营

景兴十七年(1756年),高绵献寻敦、𣒱巤二府,隶定远州。

景兴十八年(1757年),高绵献寻枫龙府给阮主,阮主在沙的东口道前江新洲道后江朱笃道,全部隶属龙湖营。同时,高绵献真森、柴末、灵琼、芹渤、淎贪五府给河仙。河仙转献阮主,阮主令河仙镇守。河仙在沥架地置坚江道哥毛地置龙川道

景兴三十三年(1772年),暹罗占领河仙。阮主在美湫长屯道

景兴三十四年(1773年),西山占领归仁、思义、富安、平康、延庆、平顺六府。

景兴三十六年(1775年),郑主进攻富春,阮主阮福淳南逃,先逃到广南,后跨海逃至嘉定。

景兴三十七年(1776年),西山占领嘉定府二县一州。

歷代統治者列表

以下是廣南阮氏歷代統治者:[6]

後黎朝阮主  编辑
廟號 諡號 爵號 稱號 姓名 在世 在位時間 陵號
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偉績昭勳靖王
(太祖阮潢追諡)
昭勳靖公 - 阮淦 1468年-1545年 長原陵
貽謀垂裕欽恭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偉績昭勳靖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肇祖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貽謀垂裕欽恭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啟運仁聖靖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王
(熙宗阮福源追諡)
端國公 仙主 阮潢 1525年-1613年 1558年-1613年 長基陵
烈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肇基垂統欽明恭懿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太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太祖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肇基垂統欽明恭懿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都統鎮南方總國政翼善綏猷瑞陽王
(1635年神宗阮福瀾初諡)
瑞國公 佛主 阮福源 1563年-1635年 1613年-1635年 長衍陵
宣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顯謨光烈溫恭明睿翼善綏猷孝文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熙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顯謨光烈溫恭明睿翼善綏猷孝文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元帥統率順化廣南等處掌國政威斷神武仁昭王
(1648年太宗阮福瀕初諡)
仁郡公 上主 阮福瀾 1601年-1648年 1635年-1648年 長延陵
神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承基纘統剛明雄毅威斷英武孝昭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神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承基纘統剛明雄毅威斷英武孝昭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元帥總國政功高德厚勇哲王
(1687年英宗阮福溙初諡)
勇國公 賢主 阮福瀕 1620年-1687年 1648年-1687年 長興陵
毅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宣威建武英明莊正聖德神功孝哲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太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宣威建武英明莊正聖德神功孝哲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元帥總國政紹休纂業弘義王
(1691年顯宗阮福淍初諡)
弘國公 義主 阮福溙 1649年-1691年 1687年-1691年 長茂陵
紹休纂業寬洪博厚溫惠慈祥孝義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英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紹休纂業寬洪博厚溫惠慈祥孝義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都元帥總國政寬慈仁恕祚明王
(1725年肅宗阮福澍初諡)
祚國公 國主
天縱道人
阮福淍 1675年-1725年 1691年-1725年 長清陵
英謨雄略聖文宣達寬慈仁恕孝明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顯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英謨雄略聖文宣達寬慈仁恕孝明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都統總國政宣光紹烈鼎寧王
(1738年世宗阮福濶初諡)
鼎國公 雲泉道人 阮福澍 1696年-1738年 1725年-1738年 長豐陵
宣光紹烈濬哲靜淵經文緯武孝寧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肅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宣光紹烈濬哲靜淵經文緯武孝寧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乾剛威斷神毅聖猷仁慈睿智孝武王
(1765年睿宗阮福淳初諡)
曉國公
國王
慈濟道人 阮福濶 1714年-1765年 1738年-1765年 長泰陵
世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乾剛威斷神毅聖猷仁慈睿智孝武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聰明寬厚英敏惠和孝定王
(1778年世祖阮福映初諡)
國王 慶暊道人 阮福淳 1754年-1777年 1765年-1776年 長紹陵
睿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聰明寬厚英敏惠和孝定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孝宣王
(世祖阮福映初諡)
阮福昊 1739年-1760年 宣王墓
濬哲溫良英睿明達宣王
(1804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孝惠王
(世祖阮福映初諡)
新政王 阮福暘 1759年-1777年 1776年-1777年 穆王墓
恭敏英斷玄默偉文穆王
(1804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慈祥澹泊寬裕溫和孝康王
(1778年世祖阮福映初諡)
阮福㫻 1733年-1765年 基聖陵
興祖
(1821年聖祖阮福晈追尊)
仁明謹厚寬裕溫和孝康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元帥攝國政 阮福映[a] 1762年-1819年 1778年-1779年 天授陵
國王 1780年-1806年

注释

  1. ^ 阮福映1778年稱“大元帥攝國政”,1780年正式即王位,1802年建元嘉隆,1806年正式稱帝。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存档副本. [2014-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2. ^ 陳仲金《越南史略》第四卷第六章,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中譯本,247頁。
  3. ^ (越南文)陳仲金《越南史略》,140頁。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7-04.
  4. ^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Volumn 3 (Nguyen Lords) 1988. Charles Scribner's Sons, New York.
  5. ^ Vietnam,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a Nation by D. R. SarDesai, ppg 33-34, 1988 ISBN 0-941910-04-0
  6. ^ 陳仲金越南史略》,戴可來 譯(中文譯名《越南通史》),商務印書館出版,1992年12月. 第190至195頁.

来源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