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將首

發源於臺灣新莊地藏庵的民俗陣頭,由人扮演地藏菩薩駕前神將
(重定向自增損將軍

官將首,是一種發源於臺灣新北市新莊地藏庵的本土民俗陣頭[1],由人扮演地藏王菩薩護法增損將軍,在迎神活動中負責保護主神、押煞之職能。此陣頭,由新莊藝師黃秋水創立,經過周莊伯改進臉譜及儀式,三重藝師高景清改進身段、步法,而成為今日常見的陣頭。

官將首 服裝與照片

官將首之主角增損二將軍佛門護法,步伐陽剛,口中獠牙,兩鬢,常因一般媒體報導、民眾、學界、公家單位的習焉不察,而被誤認成什家將八家將[2]

一組官將首在遶境中拜廟

沿革

臺灣,祭典時還願的信徒自稱「香燈腳」(隨著神靈繞境的信徒)[3]、或化妝成各式差役,稱「將腳」,隨著神轎走路,保衛主神及為神明服務[4]

臺灣新北市新莊地區會於每年農曆四月三十日、五月一日舉行新莊大拜拜—「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老爺繞境」,並約於日治大正元年(1912年)左右開始組織陣頭,由兩人分別扮演大眾爺之紅面、綠面先鋒官,俗稱為官將頭,因為其是諸官將之首,又稱官將首[1])。請令領隊出軍,其餘人扮演士兵(將腳)護持主神神轎,以達熱鬧、鎮煞之功能。[1][5]此時陣頭稱為「八將腳」或「香腳」,由信徒自發還願扮演,故無固定組織,也缺乏相關儀式[6]日後創始官將首的黃秋水則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開始擔任綠臉的官將頭。[1]

民國34年(1945年)時黃秋水擔任地藏庵北管子弟團「俊賢堂」的負責人,並與籍貫湖南的70軍政戰主任周莊伯少將討論官將陣法,將先鋒官身分提升為地藏王菩薩的護法「增損將軍」[5],並提供增損將軍的臉譜、符籙、陣勢、象徵點將閱兵的「喊班」儀式等資訊給黃秋水及其子黃觀銘,周莊伯將軍還贈予黃家父子兩面錦旗,一寫「增」字,一寫「損」字。父子經過數年練習捨棄八家將之陣法,於民國38年(1949年)成立官將首團體,由黃秋水扮演損將軍,黃觀銘扮演增將軍。[1][6]

最初陣頭是由黃秋水與其子黃觀銘分別扮演損、增二將軍,但一年後,民國39年(1950年)因雙人難以變化陣勢,在請示地藏王菩薩神諭之後,又加入一位增將軍,由黃秋水的另一位兒子扮演。[1][6]民國82年(1993年)下庄路線官將首團又加入虎爺(象徵虎頭鍘)與白鶴童子(引路童子),形成五人的官將首團,不過傳統儀式如「喊班」仍是由三位將軍參與。[6]甚至有加入謝范將軍、班杯、釘板讓陣容達到七人以上者,新莊中港厝官將首團也有出現過九將編制的情形[7]

民國73年(1984年)起,三重臺疆城隍廟高景清因還願而擔任新莊下庄路線(中港厝頭前庄)的官將頭。由於高景清具有傳統戲劇底子,且為道教、法教兼修的法師,他將亂彈的表演方式、道教科儀等應用於官將首的儀式、步伐、姿勢與身段架勢(俗稱「觀目」)[1]。他也是首位卸任後於其他地區教授官將首的人,將此技藝傳至北部各地。並且過往(民國68年以前)官將首臉譜以「新莊地藏庵新莊街官將首團」的創始單色系臉譜彩繪風格及技法,高景清商請三重市寺廟彩繪師傅許連成以及精通京劇臉譜彩繪師「毛結師」來彩繪官將首臉譜,融合了原本創始單色系臉譜,形成更具威嚴的官將首臉譜,成為官將首的重要臉譜譜樣[7]

民國84年(1995年)由於三重冠友官將首團於台北縣「中元普度祭-宗教藝街節」表演造成官將首之熱潮,間接使官將首團體大量成立。[6]

增損將軍來歷

增損二將軍在和神明相關的經典來歷內不可考,在起源的新莊地藏庵存有短篇文獻記載,傳說為危害人間的妖魔,被地藏王菩薩懾服後,成為護法[8][9]

臉譜、服裝、禁忌

官將首之臉譜底色主要有青(三叉)、紅(火籤)、藍(虎牌)三種,額頭、鼻子、下巴會塗上金色,人稱「三點金」。手中持著虎牌、三叉戟、手銬、火籤等古代刑具、兵器,身上掛有象徵平安的鹹光餅,出陣之前三天必須齋戒、不近女色。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繞境中,仍保特傳統的請神開光與獨有「喊班」儀式,所謂的「喊班」即是出軍前三進三出的點將閱兵儀式,並在請神後會在頭盔上插線香,表示已開光,在繞境期間會持續由法師續香[1][10]

相關作品

2015年臺灣小說作家宴平樂著作小說《官將賞善罰惡》

2019年台灣獨立遊戲團隊padendon製作PC遊戲《Pa Gui打鬼》[11]

派系

  • 新莊派:「老派」、「大廟派」,根據地為新莊地藏庵,步法較為柔和,是官將首創始之廟。代表藝師為黃秋水。
  • 石牌派:俗稱「志成派」,由新莊大眾廟的藝師「志成」傳入石牌,流傳於士林北投一帶。由於動作激烈,被年輕人稱為「激動派」。代表藝師為「志成」。
  • 艋舺派:艋舺派俗稱「臺疆衍派」,由「三重臺疆城隍廟」高景清先生(阿清師)發跡,將此將藝傳入艋舺 由藝師林新發先生(憨師)發揚,1984年並將此技藝發揚推展在艋舺清水祖師廟附設的音樂軒社「艋舺蓮英社」,成立「艋舺祖師廟口蓮英社八將團暨官將首」之後又成立「艋舺武英殿」隨之將蓮英社附屬在武英殿編制內。在當時的臉譜,都是由磨角師與許連成兩位大師畫臉創新而成。

文字註釋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李宗益,《將.源–論官將首》,永豐事業有限公司
  2. ^ 反轉官將首 陣頭新印象.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3. ^ 白沙屯媽祖5月中起駕 香燈腳必知的禮俗. 三立新聞網. 2018-04-08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4. ^ 黃彥昇. 從將腳到八將 這些人走過的這些年. NOWnews今日新聞. 2018-12-04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5. ^ 5.0 5.1 陳奐宇. 〈這不是八家將 台灣官將首發源地在這【神蹟廟算2】〉. 《壹週刊》. 2018-07-15 [202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6.3 6.4 陳琬珊. 第二節「官將首」陣頭文化源流. 《台灣民俗藝陣研究-八家將與官將首之比較》 (PDF) (碩士论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系: 59-70. 2012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0) (中文(臺灣)). 
  7. ^ 7.0 7.1 呂, 江銘. 臺灣家將臉譜藝術:官將首卷. 台灣: 石渠. 2010: 69. ISBN 9789868187030. 
  8. ^ 蔣家愷. 新莊街官將首團-增損將軍.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開放博物館.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9. ^ 顏克潭. 官將首. 國家文化資料庫. 文化部.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0). 
  10. ^ 小檔案-官將首.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11. ^ 柯翎肇. 主角真有其人,台灣本土電玩《打鬼Pa Gui》揭露宮廟收養孤兒的時代悲歌. 風傳媒. 2019-10-04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