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高

台灣清領時期豪族,店仔口五十三庄大總理

吳志高臺灣話Ngôo Tsì-kau,1827年1月3日—1880年),乳名,字玉屏[3],清臺灣府嘉義縣糞箕湖莊潭底[註 1](今臺灣臺南市白河區河東里)出生,後來遷居客庄內(今白河區外角里)[1][4]。因曾協助過官兵處理戴潮春事件,被封為武義都尉斗六都司[1][4]。在地方上有重建玉山書院,修白河大仙寺白河福安宮等事蹟,但也有聚眾襲擊白水溪教會,企圖謀害甘為霖牧師等行徑,因而毀譽參半、褒貶不一[1][4][5]:268、269

吳志高
斗六都司
國家 清朝
玉屏[1][2]:206
信仰臺灣民間信仰
乳名[1][2]:206
其他名號吳大老[1]
出生清道光六年十二月六日(1827年1月3日)[1][2]:206
 清朝福建省臺灣府嘉義縣哆囉嘓西保糞箕湖莊潭底
逝世光緒六年(1880年)[1]
親屬
父親吳梓歲[1][2]:206

吳志高在白河也有被叫作是「土匪頭」[2]:208[6]:237。有一說是因為過去馬稠後、三間厝、大排竹等地協助過與他為敵的白秋霖,所以吳志高當上斗六都司後,叫士兵扮成土匪去掠奪這些聚落,所以這些地方的人都罵吳志高是「土匪頭」[1]

生平

吳志高出生於富有之家,其父吳梓歲有五子,吳志高排行第四[1][2]:206。他據說是落第秀才,雖然沒有功名,但讀過書有書卷氣[1][2]:206。個性帶有俠氣,勇敢果斷,又交遊廣闊,也不畏懼與人結怨[1][2]:206。鄉里中有敬佩吳志高的人,也有厭惡他的人[1][2]:206

當時店仔口有一惡霸叫吳振坤,據說是吳志高族親或是他堂兄,財大氣粗,橫行鄉里[1][2]:206。因為只有吳志高敢與他對抗,所以視他為眼中釘,企圖加以殺害[1][2]:206。吳志高得知此事,離開故鄉潭底,逃到客庄內(今白河區庄內里、外角里一帶[4]:188、189[註 2],後來又到六甲,在私塾教書為生[1][2]:206。而吳志高出走後,吳振坤跟他的黨羽更加橫行,而客庄內因有幫助過吳志高,所以被欺壓得更慘[1][2]:206。最後客庄內人聚集起來對抗吳振坤,並南下將吳志高請回來當領袖[1][2]:206

吳志高回來後,住在客庄內巷仔口林厝,繼續累積實力[1][2]:206。最後吳志高打敗吳振坤,並奪走其家產[1][2]:206。之後吳志高並未返回潭底,而是住在巷仔口路北,並將林厝改為「羅漢巢窟」,安營築壘成為新的地方勢力[1][2]:206。在此同時,吳志高也在地方上興築水利,開鑿了白水溪圳、馬稠後圳、頭前溪圳,並修築崎內埤的堤防[註 3][1][2]:207。因有這些事蹟,吳志高在他約40歲左右時,被店仔口週邊53莊莊民奉為總理[1][2]:207

而吳振坤一夥在被吳志高打敗後,請來斗六門的白秋霖對付吳志高[1][2]:207。但在兩次進攻皆失敗後,吳志高的聲勢變得更為高漲,來依附他的人變得更多[1][2]:207

戴潮春事件

同治元年(1862年),臺灣發生戴潮春事件[1][2]:206。根據《臺灣通史》的記錄,吳志高本在戴潮春陣營中[註 4]。《嘉義市志》中寫說戴潮春命盧大鼻進駐店仔口,吳志高假裝投靠,被授以將軍[7],並在崩埤戰役中截取清軍輜重。後來吳志高加入官兵陣營,在總兵林向榮反攻斗六門失敗後,在店仔口一帶率領鄉勇鎮撫[1][2]:207[7]

同治二年(1863年),水師提督吳鴻源率兵前往被圍困的嘉義縣城,進駐鹽水港(今臺南市鹽水區)時,命令吳志高為嚮導[註 5][1][2]:207[7]。地方上有傳說吳志高此行暗中藏有義民旗與戴潮春的紅旗,打算到嘉義時看哪邊得勢就舉哪一方的旗幟[1][2]:208。結果吳志高到時,戴軍的陳弄、嚴辨早已被嘉義守將湯德陞擊退,吳志高連忙將義民旗丟入城中,就這樣意外取得救城首功,因此成為斗六都司(閫)[1][2]:208。而在戴潮春事件結束後,吳志高受封「武義都尉斗六都司(閫)」,但並未前往斗六門上任,而是在客庄內建了都司府(都閫府)[4][1][2]:208。吳志高之所以不前往斗六門(今雲林縣斗六市)的原因,據邱瑞寅的看法可能一是當時斗六門與店仔口都屬於嘉義縣,二是因為曾與他發生衝突的白秋霖來自斗六門,擔心前往斗六門會遭他暗算[1]。另外,據白河文史學者張富偉的看法,吳志高官封斗六門營都司,按大清官制,都司是正四品武官,品秩高於嘉義縣令,縣令也不好對官階較高的吳志高多所置喙,只好任其自由決定。

吳志高在事件後除了興建宅第外,也在地方重建上出了一份力[1]。同治六年(1867年)吳志高在南勢街尾(白河零售市場南邊)建文昌祠,重建玉山書院[5]:268、269。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大仙巖碧雲寺[1][2]:208[8]:25

白水溪事件

吳志高在地方上有所貢獻,但是在基督教歷史文獻中,因為白水溪事件等因素,都將他記載為土豪劣紳[6]:236。據說吳志高欺壓百姓,無惡不作,官府也無法約束,尤其是對基督教徒的迫害[6]:236。其黨羽在店仔口橫行,基督教信徒稍有不順其意便會遭到毆打,甚至燒毀房舍[6]:236。有吉貝耍人溫旺,據說即是被吳志高一夥挖掉眼珠而失明[6]:236。長老教會在白水溪建有教會,吳志高以該教會會影響他祖墳風水為由,多次派人破壞[5]:313。在當地傳教的甘為霖牧師認為,吳志高是擔心教會會影響到他對原住民的控制,還有損及他們躲入山區避開官府圍剿之黨羽的安全,才以風水為由阻擾教會傳教[6]:237。據說吳志高曾以要討論風水問題為由,希望能與甘為霖牧師會面,但甘為霖以工作忙碌為由婉拒,並表示要談事情請到嘉義城找德馬太醫生或他本人[6]:237。甘為霖牧師的反應引起了吳志高的不滿[6]:237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875年1月27日),甘為霖牧師到頭社傳教,有2名白水溪信徒到此找他,講說吳志高派人燒毀信徒房屋[5]:313[2]:106[6]:237。甘為霖在兩天後(1月29日)的黃昏到白水溪視察,並在白水溪教會過夜[5]:313[2]:106[6]:237。當晚吳志高部下約5、60人包圍教會,放火燒屋[5]:313[2]:106[6]:238。甘為霖牧師發現情況不對,急中生智用棉被引開注意力,趁亂逃回嘉義[2]:106。甘為霖牧師逃回嘉義後,向官府報案。因先前有「麻豆基督教慘案」,嘉義知縣怕再次釀成國際糾紛,將吳志高找來問罪[2]:106。最後當晚帶頭鬧事者4人被關入監獄,吳志高得賠償100元[6]:238。之後這筆賠償金被用來重建白水溪教會,並在岩前設傳教站[6]:238。而因為此事,當地遂有了「火燒白水溪,起岩前來賠」的俗諺[5]:314[2]:107。另外傳說甘為霖牧師怕信徒因吳志高的官員身分而不敢來禮拜,要求吳志高得負責讓禮拜人數不能少於事件前[2]:107。吳志高怕再生事端,遂拿錢請人去教會做禮拜,因而有俗諺「吳仔墻真慷慨,提錢倩人做禮拜」[註 6][2]:107、108。有信徒認為這種俗諺有損基督徒形象,他們認為人們到教會作禮拜都是誠心自願,而非為了錢財[2]:109

在這起事件之後,吳志高依然參與地方事務。光緒二年(1876年),修店仔口福安宮、城隍廟、觀音亭[1][2]:208。光緒五年(1879)[註 7],再修碧雲寺[8]:25。光緒九年(1883年)捐款重建下茄苳泰安宮[5]:211

晚年與身後

吳志高有八子,去世時尚有五子[2]:109。其中只有三男較有才能,但據說他因殺家人之奸夫而被告官,最後被斬首[1][2]:211。此外吳志高去世後,客庄內失去領袖,遭到外人攻擊報復,內部也有互相爭奪的情況,最後是官兵前來駐紮才讓店仔口局勢安定下來[1]

吳志高財產極盛時相傳有公館13處,糖廍10多座,從客庄內到鹽水港都不用經過他人的土地[1]。吳家財產後來據說很多輾轉變成白河鎮公所所有,例如白河市場的土地等等[2]:109。吳氏宗親會曾想向白河鎮公所討回,但被判敗訴[2]:109

故居

吳志高的都司府(都閫府)[註 8]現在幾經轉手,已非吳家後人所有,且只剩下一間三合院的規模[1]。而在2007年11月25日邱瑞寅等人進行文史踏查時,龍邊的伸手已經倒塌[2]:209

又吳志高出生時的故居[註 9],現在也已經易手,2009年2月28日邱瑞寅等人進行文史踏查時,現任屋主林甲的母親吳銀心購自另一也是姓吳的手裏,但都已是吳大老之後再轉手售出的了。[2]:282

其他

吳德功《戴案紀略》形容吳志高外表是「身材五短,爾雅溫文,無武夫氣」[2]:206

又據說吳志高雖篤信神佛,但是會想將顯赫奇特的神像據為己有[1]。六甲赤山龍湖巖有一尊青斗石彫刻的觀世音菩薩 和一尊銅的清水祖師像,為鎮山之寶[1]。吳志高曾派人企圖將之佔為己有,但六甲人奉觀音佛祖為先鋒,吳志高人馬抵達時突然下大雨,讓眾人鬥志全消,吳志高只好放棄其企圖[1]。因此留有「赤山巖好佛祖,吳仔墻好查某」的俚語[1]

有以吳志高為主角的歷史小說《吳大老和他的三個女人》(莊華堂著)。

相關條目

註釋

  1. ^ 原為洪雅族哆囉嘓社居住地[4]。康熙年間來自漳州平和縣的吳叔良到潭底發展,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糞箕湖的土地幾乎全屬吳家[4]。潭底位在潭墘(糞箕湖北,水潭旁邊)西側[4]
  2. ^ 一說是逃向大客庄(今東山區大客里[4]:231[1]
  3. ^ 崎內埤在頭前溪,原本是下茄苳富豪廖炭所興築之工程,但多年來提防總是築好了又崩,最後在吳志高手上完成[1][2]:206
  4. ^ 《臺灣通史‧列傳五‧戴潮春列傳》:「四月初七日,總兵林向榮率兵三千發府治。……其弟林向日以新兵五百來援,勢稍振。柳仔林黃豬羔、店仔口吳志高俱請降。」
  5. ^ 《臺灣通史‧列傳五‧戴潮春列傳》:「初,署水師提督吳鴻源兵至府治,議出師,進駐鹽水港,以降將吳志高為鄉道。二月十二日,破馬稠後莊,斬首百餘級。」
  6. ^ 又有記做「吳大老真慷慨,花錢請人做禮拜」[6]:238
  7. ^ 一說是光緒六年(1880年)[2]:208
  8. ^ 在外角里82號[1][2]:208
  9. ^ 在河東里97之1號[2]:282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黃明雅(作)、黃明惠(攝影). 《南瀛古厝誌》.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7-06: 頁46─57. ISBN 957-00-9731-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楊格(主筆). 邱瑞寅(總編輯) , 编. 《白河古早店仔口──二十四里踏查錄》. 台南縣白河鎮店仔口文教協會台語文學讀書會. 2010-10. ISBN 978-986-86695-0-5. 
  3. ^ 楊維真. 《嘉義市志·卷十二.人物志》. 嘉義市政府. 2009: 97頁. ISBN 978-986-02-0812-2.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12: 189、190、191. ISBN 957-01-2593-4.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張溪南. 《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ISBN 978-986-04-3022-6.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段洪坤、史悌夫. 《臺南基督教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6-05. ISBN 978-986-04-8651-3. 
  7. ^ 7.0 7.1 7.2 賴彰能(總纂). 《嘉義市志‧卷七 人物志》. 嘉義市政府. 2004-11: 頁24. ISBN 957-01-8808-1. 
  8. ^ 8.0 8.1 黃明雅. 《關仔嶺碧雲寺》. 臺南縣政府. 2003-01. ISBN 957-01-29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