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Waylon1104/原創條目5

帝國元帥
安德烈·馬塞納
里沃利公爵、埃斯靈親王
昵称「勝利的寵兒」
出生(1758-05-06)1758年5月6日
逝世1817年4月4日(1817歲—04—04)(58歲)
法國巴黎
军种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國陸軍
军衔師級將軍
参与战争
參見列表:
签名

安德烈·馬塞納(法語:André Masséna,1758年5月6日—1817年4月4日),是一位法國陸軍將領,曾被授勳帝國元帥,綽號「勝利的寵兒」(l'Enfant chéri de la Victoire)。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拿破崙戰爭期間擔任指揮要職,被廣泛地評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拿破崙對其評價道:「我軍事帝國中最偉大的名字」。

馬塞納在大革命战争初期表現出色,從尉官晉升至師級將軍。1796年至1797年,馬塞納在「義大利軍團」司令拿破崙麾下服役,是該軍團最戰功彪炳的師長,以迅速且果斷的進攻殲滅大批敵軍。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馬塞納擔任「海爾維蒂軍團」司令,迅速進攻奧軍控制區,俘虜大批奧軍人員。之後在義大利與萊茵局勢崩盤時,他收攏部隊防禦聯軍對瑞士的攻勢,於第二次蘇黎世戰役擊敗俄奧聯軍,使俄羅斯帝國退出戰爭。1800年,他轉任「義大利軍團」司令,在聯軍海陸封鎖下把守熱那亞,為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爭取到寶貴時間。

1805年8月,馬塞納再次接手義大利軍團,他率領約4萬人的野戰部隊進攻奧軍卡尔大公約9萬人的部隊,迫使後者無法增援中歐地區的友軍。1809年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中,馬塞納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之战多次擊退奧軍優勢兵力,讓法軍得以穩步後撤,之後在瓦格拉姆之战又多次於大型戰場的不同位置擊退敵軍,戰後被封為「埃斯灵親王」。1810年,馬塞納率軍入侵葡萄牙,但受限於其糟糕的身體狀態及部隊的人員不足,法軍難以對抗聯軍的焦土戰略與防線,馬塞納因此最終撤回西班牙。戰爭後期,馬塞納被診斷為不適合服役,不再參與一線作戰。

早年

安德烈·馬塞納於1758年5月6日出生在薩丁尼亞王國尼斯的一個法義混血家庭中[註 1],父親朱利奧-切薩雷·馬塞納(Giulio Cesare Masséna)是一名小商人,母親瑪格麗特·法布爾(Marguerite Fabre)是一名法國土伦的港務工程師之女,他在五個孩子中排行第三[1]。5月8日,馬塞納在尼斯主教座堂受洗[1]。1764年,馬塞納的父親去世,其母很快改嫁,將五個孩子丟給親戚扶養[2][3]。馬塞納先搬去勒旺斯與祖母同住,然後在後者死後被叔叔奧古斯坦·馬塞納(Augustin Masséna)收養[4]。他起初在叔叔的肥皂工廠工作,然後在13歲時到商船上當水手,曾兩次遠洋至法屬圭亞那[5][4]

1775年8月18日,馬塞納在親戚的慫恿下報名參軍,在叔叔馬塞爾·馬塞納(Marcel Masséna准尉所在的法國「王家意大利團」服役[3]。馬塞納的叔叔教授其法語讀寫及軍事知識,幫助其在從軍兩年內就晉升為士官[4]。之後12年,馬塞納從士官晉升為尉官,以訓練士兵及戰術演示聞名。1789年8月,馬塞納因平民身份前途黯淡,決定退伍結束14年的軍旅生涯[3][2]。同年8月10日,馬塞納與24歲的瑪麗-羅莎莉·拉馬爾(Marie-Rosalie Lamarre)結為夫妻,後者是昂蒂布一位外科醫生的女兒。這對夫婦在公寓一樓的一家小商鋪做買賣,但生意慘淡[3]

共和軍生涯初期

 
在瓦爾第二營服役的馬塞納

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馬塞納被任命為昂蒂布地區「國民自衛軍」的尉官兼教官[6][7]。1791年1月,法國国民公会發布十萬志願軍的召募令,馬塞納所在的瓦爾省在夏季組建12個,他在9月受邀擔任瓦爾省第二營副官。馬塞納在服役期間表現突出,於隔年2月1日被選為該營營長。4月20日,法蘭西共和國奧地利薩丁尼亞宣戰。9月28日,馬塞納所屬的法軍部隊越過瓦尔河佔領尼斯濱海自由城,奪取整個尼斯地區。10月,馬塞納的瓦爾省第二營被編入「義大利軍團」。1793年8月在馬塞納被任命為旅長的同時,他被晉升為旅級將軍[註 2]。馬塞納隨後率領一個旅駐扎在高聳且有惡劣天候的富吉斯山,他在駐守期間獨自處理偵查、備戰與後勤等事宜,並多次擊退敵軍進攻[4]。同年11月,馬塞納調任至位於于泰勒的義大利軍團左翼部隊,在山區作戰中表現出色。12月阿爾卑斯山突發大雪後,馬塞納收令前去增援土倫,他率領一支進攻縱隊奪下阿爾蒂格堡,接著攻佔聖凱瑟琳堡[4]。12月20日,土倫司令部致信国民公会,的報告中提到:「英勇睿智、向鐘錶一樣忠於自身責任的公民馬塞納准將,不畏艱辛地攻克了土倫要塞……為了表彰他的英勇行為,現在提名公民馬塞納為師級將軍……共和2年,霜月30日,共和國必勝。」[8][4][9]

義大利戰局

「義大利軍團」右翼司令

1794年1月,馬塞納被義大利軍團司令皮埃爾·雅德爾·迪梅比翁任命為軍團的右翼司令。4月初法軍發動攻勢,馬塞納的師佔領奧內利亞,將聯軍逐回濱海阿爾卑斯山的山頂上。[10] 他在4月16日搶佔纳瓦桥,突入塔納羅河谷,摧毀所有敵軍陣地。4月19日,馬塞納部將奧軍趕出加雷西奧,直接威嚇到聯軍與都靈的交通線。他隨後在五月攻佔了薩奧爾日要塞,並從側翼包抄2,000公尺高的騰達山口。[11] 在三週的戰鬥中,法軍共俘虜4,000名敵軍,並控制了所有的山口。9月20日,鞏固完陣地的法軍恢復進攻,馬塞納向東前進至山頂地帶,俘虜代戈與薩沃納,並擊敗一支奧軍部隊[4] 馬塞納在戰鬥後得了重病回到尼斯休養,[9] 隔年回到軍隊,在1795年6月13日得到國民公會授與的「統帥之劍」。[12]

 
洛阿諾戰役中的法軍進攻部隊

新上任的義大利軍團司令巴泰勒米·謝雷命令馬塞納指揮一個軍,下轄拉阿爾普師(5,300人)、沙萊師(4,200人)與他親自指揮的預備隊(3,700人)。[12] 馬塞納受令規劃進攻計劃,他決定從中心突破,攻佔該處的奧軍陣地。[13] 法軍在11月22日夜晚共發動三次進攻,由皮埃爾·奥热罗指揮的右翼在博爾蓋托桑托斯皮里托向敵軍左翼衝擊,由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塞律里埃指揮的左翼在奧爾梅阿發動佯攻,牽制敵軍右翼。[13] 馬塞納在發表戰前演說後,率部突入聯軍中央,分散奧軍與薩軍,並擊退其兩翼部隊。[14] 法軍三部此時都向敵軍推進,持續追擊潰散的敵軍。馬塞納的部隊在23日下午已經攻佔所有目標,俘虜了4,000人、殺傷1,500人、繳獲92門火砲,自身損失僅為1,150人。[15] 謝雷司令在報告中對其評價到:「馬塞納將軍承擔複雜且困難的作戰,精確並高超地執行。」[16]五百人院代表法蘭索瓦·里特爾在信件中提到:「馬塞納創造了奇蹟。」[17]

戰中修整

1796年初,義大利軍團軍備短缺、兵力不足,並欠餉兩個月。[18] 司令巴泰勒米·謝雷在撤回尼斯的司令部後不斷呼籲政府對軍團進行補給,最終因政府忽視他的要求憤而辭職。[19][20] 此時督政府在義大利軍團司令的選擇上產生的分歧,其中被認為可能就任的是謝雷手下的三位師長:馬塞納、奧熱羅與塞律里埃。所有人都視馬塞納為第一人選,他曾在洛阿諾戰役中就指揮過兩個師的部隊,是人選中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21] 但巴黎並未選擇馬塞納,而是挑選一位26歲的砲兵准將——拿破崙·波拿巴來擔任司令。[18][22][23]

波拿巴將軍在3月26日晚上抵達尼斯司令部,他在第二天就檢閱了他的部隊,發表一項鼓舞士氣的命令。[24][23] 他在行政細節上毫不含糊,部隊的肉食配給提高了一倍,彈藥器材都在加速儲備。[24] 他在4月初將軍團分為三部份,由馬塞納指揮的前衛(兵力約1.9萬人)、奧熱羅指揮的中軍(兵力約1.2萬人)與塞律里埃指揮的左側衛(1萬人),[25] 算上其餘部隊法軍總數達4.3萬人。[26] 反法聯軍在該地區的部隊則為5.7萬人,其中包含由讓-皮埃爾·德·博利厄指揮的3.2萬奧軍,與米開朗基羅·科利指揮的2萬薩丁軍與5千奧軍。[27][28] 拿破崙計劃集中兵力以掩蓋法軍兵力劣勢的不利,[29] 選擇卡迪博納山口突⼊北意⼤利,切斷奧軍與薩丁軍的聯繫。[30] 4⽉9⽇,拿破崙的部隊越過卡迪博纳⼭⼝。但此時形勢突然轉變,熱那亞共和國向聯軍求援,使聯軍誤認為法軍的進攻目標是熱那亞,立即調動兵力向法軍進發。[31][32][33] 拿破崙決定將計就計,設下圈套等待聯軍抵達。[34]

蒙特諾特戰役

4月10日,博利厄立刻率部通過博凱塔山口前往沃爾特里,接著下令歐仁-紀堯姆·阿讓托率主力進攻蒙特諾特[35]。阿讓托執行命令南下,衝進馬塞納設在薩沃納與蒙特諾特之間的前哨。4月11日,阿讓托的部隊對內吉諾山發動進攻未果,馬塞納的兩個師趁夜抵達蒙特諾特,一個師在正面抵住奧軍,另一個師經山下迂迴,在12日破曉攻擊奧軍側翼。阿讓托的部隊全線崩潰,超過2,000人被俘。

洛迪戰役

圍繞曼圖亞的戰鬥

里沃利戰役

  • 勒非弗瑞戰役後被拿破崙封為「勝利的寵兒」[36]

義大利東北部與卡林西亞

共和國擎天柱

1798年法國的政治與經濟局勢急轉直下,政府組織渙散,軍隊系統與軍紀崩潰。[37] 法國最具能力的將領、諸多優秀的基層軍官與精銳部隊都在埃及戰場中征戰。[38] 醫院騎士團的保護人俄羅斯沙皇保羅一世,因埃及遠征軍先前攻佔马耳他的行動震怒,[39] 並擔心法軍可能會進攻俄國控制的東歐地區。在他的牽頭下,由俄羅斯奧地利大不列顛鄂圖曼等國組成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成立。[38] [40]

就任海爾維蒂軍團司令

1798年9月2日馬塞納收到來自督政府、於8月21日簽發的命令,要求他前往斯特拉斯堡,向萊茵軍團司令儒尔当報到。[41] 督政府在同年12月初重新分配東部軍事力量的構成,共設置了四個軍團,分別為萊茵、美因茲、瑞士[註 3] 和義大利軍團。12月10日,督政府選擇馬塞納指揮「海爾維第軍團」,他收到召集令後,立刻前往蘇黎世建立司令部。[42][43] 瑞士軍團是「美因茲軍團」與「義大利軍團」的紐帶,[4] 總兵力不到34,000人,在扣除地方駐軍與衛戍部隊後,僅剩不到25,000人的野戰部隊。[44] 馬塞納抵達後,下令工兵團在蘇黎世城周圍修築防禦工事,該城是瑞士東部重要的交通節點。他也著手處理軍團中嚴重的腐敗問題,成功得到足夠的金錢供應部隊所需。[44]

1798年12月期間的海爾維蒂軍團構成[44]
兵種 兵力
6個步兵旅(36個營) 29,976人
4個騎兵團 2,350人
7個砲兵連 1,135人
2個工程營 331人
總共 33,792人

反法同盟德意志地區瑞士地區接敵部隊皆由卡爾大公指揮的奧地利軍隊組成,包含他親自指揮的9.2萬人、霍茨將軍指揮的2.6萬人與貝勒加德將軍指揮的4.7萬人,總兵力達到16.5萬人。[45] 法軍的接敵部隊則由儒爾當將軍3.8萬人的多瑙軍團、貝爾納多特將軍1萬人的萊茵部隊與馬塞納將軍3萬多人的瑞士軍團組成,總兵力達到7.8萬人。[46] 奧地利軍在這兩個戰區擁有一倍以上的兵力優勢。[47] 同時,克雷將軍指揮的7.5萬人奧軍與謝雷將軍指揮的6萬人法軍,也將在義大利地區交戰。[48]

1799年2月20日,督政府趕在俄羅斯部隊支援奧軍前向四位戰區司令發送進攻命令。美因茲軍團司令儒爾當將軍擔任先頭部隊,萊茵軍團司令貝爾納多特將軍跟隨其後,兩軍團的目標為渡過萊茵河,控制內卡河多瑙河上游地區。[49] 瑞士軍團司令馬塞納將軍則要將霍茨將軍逐出格勞賓登州,並入侵福拉爾貝格邦[50] 義大利軍團司令謝雷將軍的任務是穿行瓦爾泰利納,與馬塞納會合。[51][52]

進攻格勞賓登與福拉爾貝格

督政府在給馬塞納的細部命令中充滿著不切實際的幻想,[53] 他對此表示不滿,但仍按命令行動。

保衛法佔瑞士

  • Battle of Frauenfeld2,500人傷亡,3,000人被俘[54]

蘇黎世戰役

熱那亞之圍

 
熱那亞圍城戰期間的馬塞納

帝國元帥

對陣卡爾大公

征服那不勒斯

1805年,拿破仑奧斯特利茨戰役打垮俄奧聯軍後,決定懲罰違反中立協議的那不勒斯西西里王國。他以馬塞納的義大利軍團為基礎,組建了那不勒斯軍團,並任命他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為該軍團的名義總司令。[4] 該軍團被編列為三個軍,分別為馬塞納指揮的主力軍、聖西爾指揮的第二軍,與讓·雷尼耶指揮的後備軍。馬塞納對這項任職不滿,他從軍團司令被降職至軍長,被迫聽令於一個無能之輩。更糟的是,他的參謀長還是他的死對頭——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的弟弟凱薩·貝爾蒂埃。馬塞納軍下轄兩個步兵師和两个騎兵師,總計15,631人、3558匹馬,與13門野砲。2月8日,馬塞納離開羅馬越過那不勒斯王國邊境,在2月13日攻下卡普阿那不勒斯兩城。[55] 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四世逃往巴勒莫,接受英國皇家海軍救助。此時那不勒斯僅剩下加埃塔仍在抵抗,馬塞納的部隊在2月26日開始圍攻加埃塔,經過長達5個月的持續砲擊,加埃塔於7月18日投降。[4][56]

法軍在攻下加埃塔後決心征服西西里島,約瑟夫組建了一支由三個師組成的遠征軍,選定馬塞納擔任司令。但法軍的計劃在卡拉布里亞起義後破產,馬塞納被迫在接下來的數月圍剿與殲滅游擊隊。[4] 12月15日,馬塞納向約瑟夫·波拿巴遞交辭呈,並向拿破崙請求指揮大軍團中的一個軍。[4] 1807年1月12日,馬塞納離開那不勒斯返回巴黎

第五次反法同盟

進軍維也納

蘭休特調動(Landshut Maneuver)、埃克米爾反攻

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

瓦格拉姆左翼防守


 
埃斯灵之戰中的馬塞納

入侵葡萄牙

向「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突進

1809年9月27日法國皇帝拿破崙公然提出征服葡萄牙的軍事行動,但並未對此做出實質作為。保衛葡萄牙的英軍司令威靈頓子爵則十分看重此言論,開始修築保衛里斯本的「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要求更多的英軍增援、提高葡萄牙軍隊的素質。威靈頓在11月14日向首相利物浦伯爵的信件中斷言,如果有至少7.5萬英葡正規軍,以及民兵與游擊隊的支援,法軍將無法征服葡萄牙;但如果被沒有的話,英軍仍可能安然撤退。威靈頓的備戰頗有成果,1810年2月英葡聯軍已被整編為5個步兵師、一個輕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師,每個步兵师都大概有一个葡萄牙旅和两个英国旅。1810年,曾想親征葡萄牙的拿破崙忙於其他計劃,他決定選擇某位元帥指揮這種「小規模戰事」。他在1810年4月17日公布組建「葡萄牙軍團」,選擇馬塞納擔任司令,[57][58] 下轄第二軍(讓·雷尼耶司令)、第六軍(米歇爾·內伊司令)和第八軍(讓-安多什·朱諾司令)。威靈頓在知曉馬塞納將率領葡萄牙軍團後,向他的部下們說到:「紳士們,我們將面對歐洲的第一士兵。」[59]

 
成為日後半島戰事勝負手的「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

馬塞納不想接受這項任命,

  • 染上肺結核好幾年、時常咳血、遠超年齡的衰老[60]
  • 最具獨立指揮與山地戰能力的元帥[7]

撤回薩拉曼卡

最後一戰

4月,馬塞納部隊的補給、士氣與兵員狀況未有改善,糧食與火砲數量已陷入相當危險的境地,馬塞納的身體情況也進一步惡化,他的風濕與咳血極大影響了他的工作。早在3個月前,拿破崙就組建了一個新的軍團——「北西班牙軍團」,該軍團的司令為贝西埃元帥。馬塞納要求貝西埃為其提供增援,以供救援被圍困的阿爾梅達要塞,但貝西埃婉拒了他的請求,並在向巴黎的報告中提到馬塞納的部隊士氣低落、缺乏兵員,不足以發動大規模攻勢。4月19日,遠在巴黎的參謀長贝尔蒂埃在信中對馬塞納說:「皇帝希望你能迅速找到機會一雪前恥。皇帝沒有忘卻你15年來的成功,並對你完全信任,你將會勝利並留給後世足以彪炳史冊的不朽戰功。我们理解你的困難,希望你會發現拉古薩公爵內伊元帥好打交道。」[61]


  • 豐特斯德奧尼奧羅戰役令法軍傷亡2,145人、47人被俘,而英葡聯軍則為1,150人傷亡、255人被俘。[62]
  • 「馬塞納是條老狐狸,他謹慎如我」[7]

落寞與死亡

1812年法國入侵俄羅斯時,馬塞納被告知他將再次指揮葡萄牙軍團,替換在薩拉曼卡戰役重傷的奧古斯特·德·馬爾蒙。他被命令需守住杜罗河一線。8月26日,馬塞納在前往前線期間突然病倒,經過醫療顧問診斷後,宣布其不再適合服役,他的前線生涯至此結束。

 
馬塞納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墓碑

1813年4月14日,拿破崙選擇馬塞納為土倫第八軍區總督,[57][13] 該市是法國在地中海最大的海軍基地,他的指揮範圍有當地的部隊、國民自衛軍與岸防的海軍部隊。1814年春,聯軍狹帶著數倍於法軍的兵力入侵法國東北部,遠離前線的馬塞納仍未參與到前線戰事,專注應對英國海上艦隊對土倫的打擊。[63] 4月11日,拿破崙簽署《楓丹白露條約》,退位並結束戰爭。帝國元帥們都不渴望波旁重新掌權,但除了少數元帥外,大多人仍向新王宣誓效忠。4月14日,馬塞納接收到拿破崙退位的消息,也向波旁王朝宣誓效忠,得已繼續保留其官職。馬塞納在5月底前往巴黎接受路易十八的接見,被賜予了「聖路易大十字勳章」並加入了貴族院。[13][64]

1815年3月1日下午一點,拿破崙在衛隊的陪同下在胡安灣登陸,而該灣正好位於馬塞納的防區。3月3日晚上九點,馬塞納收到登陸的消息,下令法蘭索瓦·德·米奧利斯中將「跟隨厄爾巴的部隊,謹慎行動,不能讓法國人流一滴血」,馬塞納隨後親自前往土倫要求部隊效忠國王。3月9日,他向馬賽市民宣示其對國王的忠誠。但當拿破崙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後,馬塞納被迫屈服,發布支持拿破崙歸來的公告。6月22日拿破崙退位後,他被任命為巴黎國民衛隊總司令,下轄5萬人。他的職務在7月7日路易十八回國後被免除了,路易十八將拿破崙成功登陸的過錯怪在他頭上,不再發放他的薪資。[65]

馬塞納在生命末期失寵,積累的病痛與心病摧毀了他的身體。1817年4月4日,馬塞納因結核病在巴黎去世,享年58歲。[66][13][57] 他被安葬於拉雪兹神父公墓,共有10位元帥來哀弔他的喪禮。他墓上的方尖碑僅寫著「Masséna」與去世日期,以及他最得意的四場戰役:里沃利蘇黎世熱那亞埃斯靈

評價

 
安德烈·馬塞納元帥雕像

軍事能力

馬塞納被歷史學家評價為天生的戰術天才與後天學習的偉大戰略家,[67] 具有俗稱為「Coup d'œil」的能力。能夠一眼看出軍事形勢、敵人行動與地形特徵中可供利用的端倪,並下達合適的命令。[68][69] 馬塞蘭·馬爾博在回憶錄中提到:「馬塞納的本事就是能在變化無常的戰爭中逮住機會。」[68] 這位戰爭天才從未在軍校中學習,[70] 倚靠直覺作戰,[7] 是十足的投機主義者,常做出事先未規劃的大膽決策。[71]

歷史上很少有軍事家能與馬塞納的軍事生涯相媲美,他被視為是拿破崙最有能力的屬下,[4][71] 英國歷史學家查尔斯·欧曼在其著作中表示:「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無疑是所有帝國元帥中的最傑出者;達武與蘇爾特的本領都不到他的水平。」[72] 威靈頓公爵在與克羅克的談話中提到:「與他(馬塞納)對陣時,我從未嘗試突破他的陣線……就我的經驗而言,他是最出色的對手。」[73] 二戰埃及英軍司令馬歇爾-康沃爾上將在將馬塞納與同時代名將對比後,視其為比苏沃洛夫卡尔大公布吕歇尔更出色的將領,是與威靈頓公爵同級別的對手。[74]

法國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克·于洛視馬塞納為「傑出戰術家」,評斷:「他對地形有著敏銳的理解,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有著精確的判斷,並精通於機動作戰。他還具有實現目標的堅定決心,以及在最危急的情況下仍能保持頭腦清醒的冷靜。與同時代的人不同,他充分理解了戰爭是種通過運動戰與火力表現出來的作戰方式。」[75]

性格

保羅·蒂埃博Paul Thiébault)马塞纳连基础教育都没有,但他的表情充满了睿智和能量;他目光好像鹰眼般锐利;他的头永远高昂,微微向左倾,仪表堂堂,傲然而视;他的手势,强健有力,他的激情和姿态优美得简直难以形容;他讲话言简意赅;他的口头禅就是“进攻”;当他需要维护自己时,他能快速准确地反诘,从不咬文嚼字。总之,他天生就是统帅和指挥的料

家庭與榮譽

 
雅克與法蘭索瓦肖像

1789年8月10日,馬塞納與瑪麗-羅莎莉·拉馬爾Marie-Rosalie Lamarre;1765年-1829年)結婚

他們共有兩個兒子與兩個女兒:[66]

  • 瑪麗·安妮·伊莉莎白·馬塞納Marie Anne Elisabeth Masséna;1790年-1794年)
  • 雅克·普罗斯珀·馬塞納Jacques Prosper Masséna;1793年-1821年)第二代埃斯靈親王
  • 維克圖瓦·泰克勒·馬塞納Victoire Thècle Masséna;1794年-1857年)法國元帥奧諾雷·夏爾·雷耶之妻
  • 法蘭索瓦·維克托·馬塞納François Victor Masséna;1799年-1863年)第二代里沃利公爵、第三代埃斯靈親王

榮譽:

註解

  1. ^ 部分學者認為馬塞納家族是猶太人,但沒有證據支持此說法[1]
  2. ^ 相當於准將
  3. ^ 即海爾維第軍團

註腳

  1. ^ 1.0 1.1 1.2 Marshall-Cornwall(1965年),第1页
  2. ^ 2.0 2.1 Elting(2009年),第140页
  3. ^ 3.0 3.1 3.2 3.3 Marshall-Cornwall(1965年),第2页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Horward(1997年)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OTNOTEHorward1997”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5. ^ Dunn-Pattison(2017年),第49页
  6. ^ Marshall-Cornwall(1965年),第3页
  7. ^ 7.0 7.1 7.2 7.3 Elting(2009年),第141页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OTNOTEElting2009141”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8.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4頁.
  9. ^ 9.0 9.1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238頁.
  10. ^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44頁.
  11. ^ Roberts 2016,第73頁.
  12. ^ 12.0 12.1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8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Mullié 1851,第273-275頁.
  14. ^ Chandler 2009,第38頁.
  15. ^ Gachot 1901,第32-39頁.
  16.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10頁.
  17. ^ Hulot 2013,第659-662頁.
  18. ^ 18.0 18.1 Clausewitz A 2019,第7頁.
  19.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12頁.
  20. ^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51頁.
  21.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14頁.
  22. ^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37頁.
  23. ^ 23.0 23.1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32頁.
  24. ^ 24.0 24.1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54頁.
  25. ^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55頁.
  26. ^ Clausewitz A 2019,第5頁.
  27. ^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42頁.
  28. ^ Clausewitz A 2019,第8頁.
  29. ^ Clausewitz A 2019,第23頁.
  30. ^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36頁.
  31. ^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37頁.
  32.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18頁.
  33. ^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46頁.
  34. ^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56頁.
  35. ^ 克劳塞维茨a 2019,第35頁.
  36. ^ Humble 1975,第28頁.
  37. ^ Clausewitz B 2019,第25頁.
  38. ^ 38.0 38.1 Blanning 2018,第723頁.
  39. ^ Clausewitz B 2019,第13頁.
  40. ^ Clausewitz B 2019,第20頁.
  41.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75頁.
  42.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77頁.
  43. ^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239頁.
  44. ^ 44.0 44.1 44.2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78頁.
  45. ^ Clausewitz B 2019,第23頁.
  46. ^ Clausewitz B 2019,第24頁.
  47. ^ Clausewitz B 2019,第29頁.
  48. ^ Clausewitz B 2019,第23-24頁.
  49. ^ Clausewitz B 2019,第66-67, 70頁.
  50. ^ Clausewitz B 2019,第68-69頁.
  51. ^ Clausewitz B 2019,第71頁.
  52. ^ Marshall-Cornwall 1965,未知.
  53. ^ Clausewitz B 2019,第80頁.
  54. ^ Hulot 2005,第129頁.
  55. ^ Gachot 1911,第134-136頁.
  56. ^ Gachot 1911,第183頁.
  57. ^ 57.0 57.1 57.2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240頁.
  58. ^ Roberts 2010,第24頁.
  59. ^ Roberts 2010,第78頁.
  60. ^ Malye 2008,第109頁.
  61.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38-239頁.
  62. ^ Oman 1911,第340頁.
  63. ^ Hulot 2013,第855-863頁.
  64. ^ Griswold 1855,第138頁.
  65. ^ Griswold 1855,第139頁.
  66. ^ 66.0 66.1 Mikaberidze(2013年)
  67. ^ Dunn-Pattison 2017,第70頁.
  68. ^ 68.0 68.1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73頁.
  69. ^ Bonaparte 2016,第31頁.
  70. ^ Van Creveld 2017,第10頁.
  71. ^ 71.0 71.1 Griswold 1855,第141頁.
  72.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72頁.
  73.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76頁.
  74.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77頁.
  75. ^ Hulot 2013,第876頁.

參考文獻

  • (英文)Chartrand, René. Bussaco 1810: Wellington Defeats Napoleon's Marshals. Bloomsbury USA. 2001. ISBN 978-1841763101. 
  • (英文)Chartrand, René. Fuentes de Oñoro 1811: Wellington’s Liberation of Portugal. Bloomsbury USA. 2002. ISBN 978-1841763118. 
  • (英文)Colson, Bruno; Mikaberidze, Alexander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Fighting the Napoleonic Wars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284721. 
  • (英文)Dunn-Pattison, Richard Phillipson. Napoleon's marshals. Forgotten Books. 2017. ISBN 978-0331662740. 
  • (英文)Elting, John R. Swords Around A Throne: Napoleon's Grande Armée. Hachette Books. 2009. ISBN 978-0786748310. 
  • (英文)Haythornthwaite, Philip. Napoleon's Campaigns in Italy. Bloomsbury USA. 1993. ISBN 978-1855322813. 
  • (英文)Horward, Donald D. Napoleon and Iberia: The Twin Sieges of Ciudad Rodrigo and Almeida, 1810. 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 1993. ISBN 978-0813007939. 
  • (英文)Horward, Donald D. The Proud Adversaries: Masséna and the Archduke Charles. Brauer, Kinley; Wright, William E. (编). Austria in the Ag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89-1815. Berghahn Books, Incorporated. 1990. ISBN 978-1571813749. 
  • (英文)Humble, Richard. Napoleon's Peninsular Marshals: A Reassessment. Tap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ISBN 978-0800854652. 
  • (英文)Leggiere, Michael V. (编). Napoleon and the Operational Art of War. Brill. 2016. ISBN 978-9004310032. 
  • (英文)Schneid, Frederick C. Napoleon's Conquest of Europe: The War of the Third Coaliti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5. ISBN 978-0275980962. 
  • (中文)罗伯特·布鲁斯; 伊恩·迪基; 凯文·基利; 迈克尔·帕夫科维奇; 弗雷德里克·施奈德.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27044154. 
  • (中文)周执中; 高阳; 吴畋. 拿破仑时代.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8752717. 
  • (中文)王朝田; 梁湖南. 从土伦到滑铁卢: 拿破仑战争述评. 解放军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