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霍布魯克

理查德·查尔斯·阿尔伯特·霍布鲁克(英語:Richard Charles Albert Holbrooke,1941年4月24日—2010年12月13日),生於美國紐約市,資深外交官、雜誌編輯、作家、和平隊官員。曾任美國助理國務卿、美國駐聯合國駐德國大使,是美國史上唯一一位曾擔任兩個不同區域(亞洲歐洲)助理國務卿的人。

理查德·霍布魯克
美國阿富汗暨巴基斯坦特使
任期
2009年1月22日—2010年12月12日
总统贝拉克·奥巴马
前任首任
继任马克·格罗斯曼英语Marc Grossman
第22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任期
1999年8月25日—2001年1月20日
总统比尔·克林顿
前任比尔·理查森
继任约翰·D·内格罗蓬特
歐洲與歐亞事務助理國務卿
任期
1994年9月13日—1996年2月21日
总统比尔·克林顿
前任史蒂芬·A·歐克斯曼英语Stephen A. Oxman
继任约翰·C·科恩布卢姆英语John C. Kornblum
美國駐德國大使
任期
1993年10月19日—1994年9月12日
总统比尔·克林顿
前任勞勃·M·金密特英语Robert M. Kimmitt
继任查爾斯·E·萊德曼英语Charles E. Redman
第15任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
任期
1977年3月31日—1981年1月13日
总统吉米·卡特
前任恒安石
继任何志立
个人资料
出生Richard Charles Albert Holbrooke
(1941-04-24)1941年4月24日
紐約州紐約
逝世2010年12月13日(2010歲—12—13)(69歲)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政党民主黨人
配偶萊蓮·蘇利文 (m. 1964)
布萊絲·巴比亞克 (m. 1977)
凯蒂·马顿英语Kati Marton (m. 1995–2010; his death)
儿女2 sons
母校布朗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曾七度獲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以富有耐性、意志堅定、擅長協調而聞名,在外交界有「推土機」(the bulldozer)的綽號。被《時代周刊》譽為「華府最受歡迎的終極外交官」和「美國最強悍的外交策略家」。

生平

1962年,畢業於布朗大学

1977年,美國國務卿赛勒斯·万斯至中國訪問。霍布魯克擔任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曾經因此被派遣至臺灣,向蔣經國總統說明美國態度[1]

1978年,負責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進程,組織工作小組,推動《中美建交公報》的簽署。

1995年參與調停波士尼亞戰爭,讓岱頓協定成功簽署。

2001年,在《华盛顿邮报》發表文章,主張因應反恐議題,美國應與中國簽署第四公報,並藉此機會重新定位華府對北京關係對臺北關係。因此被中華民國的外交官認定為親北京派的美國外交官[1]

2010年12月10日,與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顿會面時身體不適被送醫急救。12月13日,因主动脉夹层破裂去世。

参考資料

  1. ^ 1.0 1.1 卡特親中 郝來台說明. 聯合報. 2010-12-15 [201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