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灘村

樟樹灘村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大埔尾,是一條客家原居民鄉村,與毗連的大埔尾村同屬大埔七約中「樟樹灘約」的「樟樹灘鄉」。樟樹灘村由於四周樹林以樟樹居多而得名,但於日治時期遭大量砍伐,至今僅存數棵,樟樹灘村村公所內的碑刻有提及:「本村原名樟溪」,另有土名稱額珠頭白石角檸檬窩蕉坑排門橫巷店巷官坑黃坭塊新屋家螺殼峴等。

大埔公路俯瞰樟樹灘村
樟樹灘村村公所

歷史

樟樹灘村立村的時間可以上溯至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准許復界,新舊村民再度遷入大埔,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撰的 《新安縣志》說明大埔區內有名為「樟樹坦」的村落,大概就是樟樹灘村[1]。最早落籍為三姓,現今僅存溫氏一族。樟樹灘村連同鄰近的赤泥坪村(現時行政上歸沙田鄉事委員會管理)以「樟樹灘約」的名義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參加「大埔七約」。及後邱姓廣東博羅縣遷入,江姓鄭姓隨後也遷居樟樹灘村。在1905年香港政府進行「土地登記」後,由李姓佔據的樟樹灘村部份土地獨立成為大埔尾村。鄭姓村民在1920年代後也全部搬離,移居錦山村。村內建有邱氏、溫氏和江氏宗祠,鄭氏祠堂因於乏人料理而損毀倒塌。1910年10月1日至1995年10月8日的對開海岸線設有九廣鐵路東鐵綫走線,由於該路段(樟樹灘走線)多次嚴重意外以及夜間貨運列車行駛噪音問題,鐵路公司其後趁政府落實樟樹灘村的白石角海面進行填海工程時,利用收車時間將路段拉直至與吐露港公路平排,1995年9月24日先完成了南行綫,在同年10月8日最終完成了北行綫,列車噪音問題已經解決。

宗祠

樟樹灘村內村民的組織是以姓氏為區分,而每個姓氏各自組成獨立單位,並以祠堂作為中心。

溫氏是最早居於樟樹灘的村民,村內的「溫家祖祠」於1982年重建,祠堂呈單間一進,內堂(三勝堂)置一木主,上書「溫氏堂上歷代祖先考妣神位」,牆壁懸掛一個鏡框,上書1982年22名溫氏的捐款名單和數額。溫氏在樟樹灘村的開基祖為溫漢楊,生有二子,長子俊輝、次子俊松,形成溫氏兩大房。溫氏每年到祠堂祭祖兩次:年三十晚和年初二(開年);村民如添有男丁,亦會於新春到祠堂「點燈」。

樟樹灘現時則以邱氏人數最多,邱氏與鄰近赤泥坪村同一太公,原籍福建,其後移居廣東,再遷入新界,分為四大房,分佈於林村、新屋仔、赤泥坪和樟樹灘。樟樹灘村的開基祖是排行最小的燦斐祖,至今已有200多年,其下再分作五小房。現時在樟樹灘村的邱氏祠堂稱作「燦斐邱公祠」。祠堂為單間兩進,祠內牆上有對聯:「博羅移安三百餘年春祭秋嘗明祀典;繼龍迄泰二十六世左昭右穆序源流」。祠堂內堂供桌中間位置有木主,書上「邱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旁邊供奉「敕奉義勇關聖帝君尊神位」。每逢農曆年三十和年初一,邱氏族人均會齊集祭祖。邱氏習慣只行重陽秋祭,拜祭在大埔林村的「大婆」,以及在西貢的「阿公墳」和「細婆」。除了在本地拜祭祖先外,亦會「組團」往廣東博羅祭祀老祖宗。2011年燦斐邱公祠重修完工舉行開光儀式,時任環境局長邱騰華聯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擔任主禮嘉賓。

江氏目前只有少數仍居於樟樹灘村,江氏宗祠於2006年完成重修,為單間一進,內堂供桌上供奉「江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村內的江姓人來自河南省淮陽縣周口市附近,但移居樟樹灘村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江氏每年秋祭均到西貢祭太公墓。

人口

樟樹灘與大埔尾兩村在全盛時期約有2,000居民,村民多以務農或捕魚為主,飼養六畜為副,收獲用木船載往大埔墟販賣。五十年代初,兩村青年陸續出外謀生,主要前往英國,安定後甚至舉家移居海外。近年有部份移民村民回歸,現時兩村居民大約500人左右。樟樹灘是一條雜姓村落,現時則以邱姓人數最多。

協天宮古廟

 
協天宮進口

樟樹灘村內有協天宮古廟,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由溫姓始祖建立,建造日期不詳,初時僅為小型廟宇。其後因香火鼎盛,遂於清朝光緒廿四年(1898年)擴建,並刻石誌其事,其後於宣统三年(1911年)及1997年重修。協天宮除供奉關聖帝君外,尚有關平太子周倉大將太歲爺爺福德公公等。協天宮作為樟樹灘村各個姓氏的共同建築物,在村公所出現之前,是全村包括已分拆獨立的大埔尾村的最高權力組織。

早期廟內有四副木刻對聯,其一:「義氣翠桃園兄弟三人三顧勤勞垂簡冊;精忠扶漢室君臣一德一生功業炳乾坤」、其二:「伐吳魏以興劉耿耿丹心昭日月;封侯王而至帝巍巍大德配乾坤」、其三:「義膽忠肝龍虎相從兄及弟;單刀匹馬華夷共仰古猶今」及其四:「千秋大義無雙士;萬古精忠第一人」,但四副木刻對聯同於日佔時期被燒燬。

前,為了向關帝表示崇敬,樟樹灘村和大埔尾村五姓村民定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誕,例必搭棚演四日五夜粵劇神功戲,酬謝神恩及祈求來年順境。開台首日先抬出關帝神像到戲棚前的神棚安奉,並鳴鑼十三響以表恭敬。

樹人學校

 
荒廢的樹人學校校舍

樹人學校於1938年創辦,初期借用協天官作為校舍,翌年獲教育司署批准特別津貼,每年按季發出。日佔時期停辦,重光後復校。於1952年在教署登記註冊,並成立校董會。1962年因學生人數激增而申建獨立校舍,獲撥款27,000港元,建成課室兩間及教務室一間,於同年9月啟用,翌年增建一間課室及擴建校園。1970年代為樹人學校全盛時期,學生人數多達200餘人,除兩村子弟外,亦有來自鄰近多條鄉村如大埔滘村赤坭坪村等的學生。其後村民移民日眾,加上出生率下降,學生人數漸減,終因收生人數不足,於1989年停校。

歷任校長
  • 1952-1965年:李華章(創辦人兼校長)
  • 1965-1972年:張 明
  • 1972-1975年:粱耀明
  • 1975-1980年:陳學明
  • 1980-1989年:黎高也

參見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1. ^ 傳統社會與生活 (PDF). www.districtcouncils.gov.hk. [2009-02-28] (中文(香港)).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