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三皇五帝

由Chenzhipeter在話題三王五帝乃傳說而非信史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4 年前
基礎條目 三皇五帝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
條目「三皇五帝」已被列為歷史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之一。請參見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以了解詳情。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中國專題 (獲評初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歷史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Untitled

有無關於三皇更詳細的信息?

三皇通常指燧人、伏羲、神農或者女媧、伏羲、神農,不列燧人者往往以為燧人僅鑽木取火,並認為此發明並不顯要也不會帶來一個重大的文明突破。不列女媧者往往以後來觀念認為女子不好列入帝皇之中。實際上,三皇是上古幾千年中華文明萌芽時代領袖的代表,所以在當中具體選誰並無大礙。而把黃帝列為三皇,實則在史段上不合邏輯。三皇的時間跨度非常大,僅神農一系,便有數百年。發明鉆木取火、立婚姻、造八卦字符、行農耕,或者在這方面的飛躍式發展,它們之間的時段很難考察。而自黃帝開始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基本上時代相近相沿。--中華國 2007年9月22日 (六) 21:00 (UTC)回覆

另外,炎帝和神農非同一人,炎帝和黃帝同時代,距夏朝不遠,而在農耕、醫藥上有很多創造的神農,當比炎黃時代久遠得多。炎帝,和神農為同一系,屬神農部落世衰末期之君(換句話說,炎帝為神農部落首領的名稱,通常所說的炎帝為神農氏族部落最後一代首領,而神農為神農部落第一代首領),因而炎帝往往不再列入五帝之中。 三代五帝之制,當和三皇時代有承襲,因此黃帝以前神農部落應相當於夏商周時代的天子中央之國,而外圍的奉神農部落首領為天下共主的部落相當於諸侯之國。 --中華國 2007年9月22日 (六) 21:10 (UTC)回覆

  • 首先,漢以後的歷朝歷代的官方祭祀中,三皇的人選都是伏羲神農黃帝三人,五帝則有少昊顓頊帝嚳五人,不信的話,你可以去查歷代史書的禮制部分,把黃帝列進五帝的說法的正統史書只有《史記》一本而已。我這裡提的是正統說法,也就是中國禮制的正統祭祀,比如《清史稿》的「乾隆十四年,歲仲春上甲,遣官行禮。祀三皇,中伏羲,左神農,右黃帝。」這裡就明確提及了三皇的正統人選。大利稽 2007年10月2日 (二) 03:57 (UTC)回覆
黃帝為五帝之首,是更公認的的說法。史記的嚴謹、真實性是比較公認的。在歷史階段上,皇和帝,三皇和五帝,是兩個不同的時期。三皇在前,時間跨度非常之大,或許幾千年或更多也有可能。而帝王時代,從黃帝起到堯、舜,則是一個連續的時期。因而黃帝列在五帝之首,也更符合理性邏輯的觀點。並且,稱皇稱帝,在上古或許是有分別或者分期的,黃帝稱為黃帝而不是黃皇,也應當是黃帝為帝而非皇的證據。況且,春秋戰國前的文獻,一般都把黃帝放在五帝中而不是三皇中,這應該更接近本來的面貌。 並且,即使到了漢代,也鮮有把黃帝放到三皇之中的,如王符《潛夫論》:「世多以伏羲、神農為三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是與非未可知也。」可見,那時伏羲、神農列在三皇是比較公認的,另一的說法不一,有說燧人的,有說祝融的,有說女媧的,但卻不見王符提到有說黃帝的。 --中華國 2007年10月4日 (四) 03:01 (UTC)回覆
  • 所以我拜託你,先查一下歷代史書啦,中國有25史,史記只是其中一本。中華以儒術立國,我想歷代帝王在決定三皇五帝的祭祀人選時,不會胡亂去推舉的,只要你在後世中國朝廷官方所立的歷代帝王廟中,找出三皇的人選是伏羲神農黃帝,五帝有少昊顓頊帝嚳之外的另一種祭祀人選,我就認同你。
條目說明並不是要給一個定論,而是把有關的知識匯集起來,作一合理的描述。關於模板的問題,如分歧較大,可以用幾個標準,或者就不要加模板。實際上,不同的儒家學者、各朝官方,也有分歧,如秦漢至隋唐的五帝配祭,以及後來明清的祭祀,都有不同。在推理上講,就合理性而言,黃帝放在五帝時期,更合理,而且也是目前最公認的說法。 --中華國 2007年10月4日 (四) 08:13 (UTC)回覆
  • 合理但不合禮,有什麼用?中國禮法的三皇五帝配祭人選已經由後世政權做出定論,現在應該遵照的是儒家禮法的祭祀制度,也就是官方最終定調。現在的三皇五帝模板應該先確定好官方人選,然後在底下增加備註人選,這才比較合理。而且也可以參考春秋五霸條目的模版 —大利稽 2007年10月5日 (五) 18:53 (UTC)回覆
最終就權威?難道清朝比秦朝、漢朝還權威?儒家禮法歷代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就百科知識而言,當然應該以合理性為准,如果是某個或某幾個朝代的不同版本,那麼可以分別列出並註明。 --中華國 2007年10月14日 (日) 07:25 (UTC)回覆
  • 三皇五帝的人選歷代都有變更,沒所謂最後的說法,也沒所謂最正確的說法,因為這個稱謂本身就是一個總括概稱而已。如果應該遵照的是儒家禮法的祭祀制度,那應該根據那代的儒家禮法?儒家禮法本身就在變革。如果要追根溯源,孔子是要恢復周禮,那既然孔聖人如此說法,那周代的三皇五帝人選才是最權威的。不過按合理性,黃帝列五帝之首更符合歷史邏輯。併入三皇應該是統治需要,或者某些所謂大儒的「傑作」。 --leverxin 2008年12月9日 (一) 12:40 (UTC)回覆

五帝. --85.211.132.100 2007年10月14日 (日) 07:39 (UTC)回覆

三王五帝?

為何『三王五帝』不是正寫,而『三皇五帝』才是呢?【皇】與【王】分別在那?--WikiCantona 2007年11月18日 (日) 00:22 (UTC)回覆

三王五帝乃傳說而非信史

請不要將考古資料摻雜在內--Chenzhipeter (留言) 2009年7月3日 (五) 02:57 (UTC)回覆

返回 "三皇五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