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年—1838年叛亂

1837年—1838年叛亂(英語:Rebellions of 1837–1838;法語:Rébellions de 1837–1838)是1837年—1838年發生在下加拿大上加拿大的兩起武裝叛亂,這兩起叛亂都是由於政治改革的挫折所導致,一個關鍵的共同目標是建立責任政府,最終在事件結束後實現了這一目標。

在下加拿大爆發的聖厄斯塔什戰役

叛亂

叛亂首先在下加拿大與上加拿大爆發。下加拿大的叛軍規模更大,與政府軍對抗的時間更長。上加拿大的叛軍不少成員來自美國,他們的目標是對抗地方寡頭政治,在展開了一系列的突襲、伏擊與其他小型武裝行動之後遭到了失敗。

1837年11月,下加拿大首先爆發叛亂,叛軍由沃爾夫·納爾遜路易斯-約瑟夫·帕皮諾埃德蒙·貝利·卡拉漢等人領導。

次月,受到下加拿大叛亂激勵,居住在上加拿大的不滿人士也揭竿而起,並接受威廉姆·萊恩·麥肯西的領導。叛亂的原因居民不滿當地其他基督宗教遭到打壓,而聖公會則擁有官方地位,大量地產。除此之外,叛亂的原因還有大量來自美國的移民遷入當地,尤其是西部地區。

上加拿大的叛亂在蒙特婁酒館戰役之後就結束了,很多叛軍,包括麥肯西本人,都逃往了美國。他們把美國當作支持進一步行動的基地,與美國組織獵人小屋配合作戰。叛軍此後發動了多次突襲,行動直到在風車戰役中大敗才告終。

後事

不少叛軍在1837年叛亂之後都被逮捕,大部分人都被控叛亂罪,100名叛軍被判流放到澳洲

上加拿大的叛軍並非不滿英國統治,而是不滿貪污受賄、司法不公。叛軍的罪名並不是與美國自由主義看齊,而是冒犯加拿大托利價值。首席法官約翰·羅賓遜爵士,第一代從男爵的判詞也是洛克式的,而不是伯克式的:「作為臣民的生命、自由及財產的保護者,君主能『合法地要求臣民服從他的權威』」。羅賓遜還說,那些喜歡共和制的人,可以離開加拿大,移民外國,所以叛亂者都犯下了叛國罪[1]

叛亂平息之後,不少呼籲改革的溫和派,如羅伯特·鮑德溫路易斯·希波呂忒·拉方丹變得激進了許多。達勒姆勳爵到加調查時,上述人士發揮了一定作用。政府聽從達勒姆勳爵在報告中的建議,改為問責制政府。他還建議合併上下加拿大為單一政治單位,成為今日加拿大核心。

麥肯西-帕皮諾營

在一個世紀之後的1937年,帕皮諾、麥肯西兩人的名字再次出現。西班牙內戰中,共和軍陣型的一個由加拿大志願者組成的營叫做「麥肯西-帕皮諾營」,以紀念兩人。這個營的口號是「1837年的精神永存」。

參見

參考文獻

  1. ^ Fierlbeck, Katherine. Canada: more liberal than Tory? A new book puts the country's bedrock beliefs under a microscope. (The Canadian Founding: John Locke and Parliament) (Book review). Literary Review of Canada (Toronto: Literary Review of Canada, Inc.). 2007-07-01, (July 2007) [200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2). 

進階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