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珂通世
那珂通世(なか みちよ、羅馬字:naka michiyo、1851年2月6日(嘉永4年1月6日)—1908年3月2日(明治41年3月2日)),日本人,歷史學家,著有《支那通史》,梁啓超讀後認為相比之下「中國無史」[1],呼籲並開啟了新史學運動,促成了一系列新式歷史教科書的編成,區別於舊時代的正史二十四史。
那珂通世 | |
---|---|
出生 | 藤村莊次郎 1851年2月6日 日本陸奧國盛岡 |
逝世 | 1908年3月2日 大日本帝國東京府 | (57歲)
居住地 | 日本 |
國籍 | 日本 |
母校 | 慶應義塾別科 |
知名於 | 亞洲研究、歴史教育 |
獎項 | 從四位四等瑞寶勳章(1908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日本史、東洋學 |
機構 | 東京帝國大學、第一高等學校、東京高等師範學校 |
生平
那珂通世是盛岡藩的武士藤村盛德的三子,幼名莊次郎。14歲時因為在學校表現優異,而被學校內的老師,漢學家江帾通高收為養子。後來江帾通高改姓那珂,他本人也隨之更名為那珂通世。
1872年(明治5年)入學慶應義塾別科。1876年(明治9年),時年26歲的他在《洋々社談》上發表了《日本古代文字考》。從慶應義塾別科畢業後,在福澤諭吉的推薦下在師範學院與初中教書,後來成為了千葉師範學校與東京女子師範學校的校長。
1901年(明治34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代表著作有中國的通史《支那通史》、研究日本早期歷史與紀年史的論文《辛酉革命説》(1897年在《史學雑誌》上發表)、譯著《成吉思汗実録》(即《元朝秘史》。
1902年(明治35年)被任命為國語調査委員與浄土宗大學佛教地理講師。1905年(明治38年)至1906年(明治39年)前往中國與朝鮮對語言、文學、歴史、地理、法律、經濟、産業、社會、統計進行大範圍考察,並學習了滿語和蒙語。他是東洋學的創立者,並在日本的元史學界和紀年學界有重要的地位與深遠影響。
榮譽
- 位階
- 1891年(明治24年)12月8日 - 從六位[3]
- 1898年(明治31年)3月30日 - 正六位[4]
- 1900年(明治33年)9月21日 - 從五位[5]
- 1906年(明治39年)6月30日 - 正五位[6]
- 1908年(明治41年)3月2日 - 從四位[7]
- 勳章
對中國史學界的影響
傳統上,中國已有大量官方與民間的歷史記錄檔案,但是卻一直被拘束在編年和紀傳兩大體例中。在此期間,西方的歷史學卻產生了更靈活的發展,選取更全面的角度研究、看待歷史,不止對歷史上的帝王將相等重要人物的人生進行記錄,也全面的研究各個時期的具體的社會情況,並通過收集與估計數據的方式來更做出嚴謹的論斷。中國長期沒有從這種視角出發的歷史書。日本的中國史學家們為了更好的普及中國史自行編纂了多部新視角的中國史書,其中《支那通史》是最為著名的幾部之一,這本作品傳入中國以後引起了中國學界的重大反響,尤其是本國歷史本國人不能編成,返讓異國人搶先的事情被不少學者視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