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講
蠻講,是一種主要分布於浙江省與福建省邊境泰順縣的閩東語方言,與溫州南部沿海的蠻話存在親緣關係。雖然蠻講和蠻話的使用地域並不連續,內部差異較大,但相較之鄰近的吳語溫州話和金鄉話和閩語閩東片方言,兩者呈現出相對的內部一致性和排他性,因此兩者也被歸類為「閩語閩東區蠻話片」或「閩東語蠻講片」。然而在秋谷裕幸的調查中,蠻講母語者有稱自己聽不懂閩東語壽寧話。
蠻講 |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中國 |
區域 | 浙江南部泰順縣的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區 |
母語使用人數 | 18萬人(蠻講) |
語系 |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無 |
管理機構 | 無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maua |
性質與分布
泰順蠻講向來被視作閩語方言和當地土話。早在1878年,林鶚、林用霖就在其泰順地方志《分疆錄》中首次提及泰順蠻講,稱泰順境內東南流行「閩音」,將蠻講歸納為閩語。[1]包括蠻講在內,浙南閩東的方言中稱「蠻」的主要有4種方言,分別為浙江境內的蒼南蠻話、泰順蠻講、慶元江根蠻話和福建壽寧的蠻陲話,此外福建境內福州、福寧的閩東話也曾俗稱「蠻話」[2];蒼南蠻話、泰順蠻講、慶元江根蠻話可以歸為一類,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稱作「閩語閩東區蠻話片」,蠻陲話則性質不同[3]。此外,根據當地家族族譜,江根蠻話的使用者也是起源於泰順,但對於江根蠻話的研究尚屬空白,《吳語處衢方言研究》稱其接近於壽寧話,《中國語言地圖集》則歸於蠻話片。[4]
泰順蠻講分布於泰順縣中部、南部和東部,包括泗溪、三魁、仕陽、雅陽、柳峰、筱村等地,根據2020年泰順人口普查數據估計蠻講人口約在18萬;江根蠻話則局限於慶元縣東南角、毗鄰壽寧縣的江根鄉,僅江根、水寨、壩頭、上青田、下青田、沙衣湖、箬坑等村落通行,全鄉6478人中約3500人講蠻話。[5][6]蠻講分布的泰順縣語言情況複雜:泰順東南角的彭溪通行閩南話,當地人稱之為「平陽話」,與平陽的「北港話」相通;縣境內的羅陽、百丈則通行吳語,兩者人口分別遷移自吳語區的麗水、文成;蠻講則與閩東語壽寧話連成一片,語法、詞彙、音系均相近,因此有人認為「蠻講」即「閩腔」。根據譜牒統計,從家族看,泰順56個主要姓氏中56.5%的家族是明代景泰建縣之後遷入;從人口看,縣內2/3人口系建縣之前遷入人口後裔,包括占縣人口三分之一的林、陳、吳、夏、王、張6姓以及人口在5000—9999之間的包、翁、蔡、周、董、陶、鄭、毛、胡、劉、葉、黃、李、徐14姓;分年代看,唐五代分別有71%、29%移民家族來自溫州、福建,宋元則分別有38%、62%,明代主要來自麗水,畲族和客家都是明清遷入。[7][8]
音系
蠻講所在區域的語言情況十分複雜,毗鄰閩南話、溫州話、麗水話、畲客話和汀州話,而慶元江根蠻話使用者大多使用慶元話。就內部而言,泰順蠻講又可以分為南蠻講和北蠻講,以筱村、下洪、南院為分野,分界區域以南通行南蠻講。[9]
蒼南蠻話(蘆浦/海城) | 北蠻講(筱村) | 南蠻講(雅陽)/江根蠻話 | |||||||||||||||||||
---|---|---|---|---|---|---|---|---|---|---|---|---|---|---|---|---|---|---|---|---|---|
塞音和 | 清送氣 | pʰ | tʰ | tsʰ | tɕʰ | kʰ | pʰ | tʰ | tsʰ | tɕʰ | kʰ | pʰ | tʰ | tsʰ | tɕʰ | kʰ | |||||
清不送氣 | p | t | ts | tɕ | k | p | t | ts | tɕ | k | p | t | ts | tɕ | k | ||||||
濁 | b | d | dz | dʑ | g | ||||||||||||||||
擦音 | 清 | f | s | ɕ | h | f | s | ɕ | h | s | ɕ | h | |||||||||
濁 | v | z | ʑ | v | |||||||||||||||||
響音 | l | ∅ | l | ∅ | l | ∅ | |||||||||||||||
鼻音 | m | n | ȵ | ŋ | m | n | ȵ | ŋ | m | n | ȵ | ŋ |
蠻講的唇音反映了「古無輕唇音(f/v)」的特點。「古無輕唇音」的理論認為輕唇音衍生自雙唇音,在很多地方輕唇音微和雙唇音明讀音一致,但幫、滂、並同非、敷、奉大量合流卻是閩語獨有的現象。就蠻講而言,輕唇音大多讀如雙唇音,其中南蠻講沒有輕唇音,但與吳語接觸較多的蒼南蠻話和北蠻講中則有輕唇音,而北蠻講筱村方言實際上有唇齒音的字也存在讀雙唇音的讀法,總體上南蠻講、北蠻講、蠻話呈現從閩語到吳語過渡的特點。[11]
韻母
開口呼 | 齊齒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
---|---|---|---|---|---|---|---|
ɿ | ++-++ | i | +++++ | u | +++++ | y | +++++ |
a | +++++ | ia | +++++ | ua | +++++ | ||
e | +-+++ | ie | --+++ | ue | +-+++ | ye | --+++ |
ø | ++--+ | ||||||
o | +---+ | ||||||
ɛ | -+--- | iɛ | -+--- | uɛ | -+--- | ||
ɔ | +++-- | iɔ | +++-- | uɔ | -++-- | ||
ə | ---+ | uə | ---+ | ||||
ai | +++++ | uai | +++++ | ||||
ou | ---++ | iou | ---++ | ||||
ɑu | +++-- | iɑu | +++-- | ||||
au | ---++ | iau | ---++ | ||||
ɛu | ---++ | iɛu | ---+- | ||||
əu | ---+- | iəu | +++-- | yəu | ---+- | ||
ã | +--++ | iã | +--++ | uã | +--++ | ||
ɛ̃ | ---++ | iɛ̃ | ----+ | uɛ̃ | ----+ | yɛ̃ | ---++ |
ɔ̃ | +--++ | iɔ̃ | +--++ | ||||
aŋ | --+-- | iaŋ | --+-- | uaŋ | --+-- | ||
ᴀŋ | ++--- | iᴀŋ | -+--- | uᴀŋ | ++--- | ||
eŋ | -++++ | ieŋ | +-++- | ueŋ | ---+- | ||
əŋ | ---++ | iəŋ | ---+- | uəŋ | ----+ | ||
ɔŋ | +-+-+ | iɔŋ | +-+-+ | uɔŋ | --+-- | ||
oŋ | -+--- | ioŋ | -+--- | ||||
aʔ | --+-+ | iaʔ | --+-+ | uaʔ | --+-+ | ||
uʔ | --+-- | yʔ | --+-- | ||||
eʔ | --++- | ieʔ | ---++ | ueʔ | ---++ | yɛʔ | ---++ |
eiʔ | ----+ | ||||||
ɛʔ | --+++ | iɛʔ | --++- | uɛʔ | ---+- | yɛʔ | ---+- |
ɔʔ | --+++ | iɔʔ | --+++ | uɔʔ | --++- | ||
əʔ | ++--- | iəʔ | ++--- | uəʔ | ++--+ | yəʔ | +---- |
əuʔ | ---+- | iəuʔ | ---+- | yəuʔ | ---+- | ||
ṁ | ++--- | ||||||
ŋ̍ | ++-+- | ||||||
İ | +---- |
聲調與變調
蠻話和其他語言比較
普通話 | 甌語 | 蠻話 | 閩南語 | |
兒媳 | er xi | san ngu(吳拼:sang1 nyu2) | sing bu | sim bu |
姐姐 | jie jie | do/zi/za(吳拼:doo3;ci2;ca1) | ci/ce | chi/che |
飯 | fan | vo(吳拼:voo3) | me/bo | me/png |
打架 | da jia | xie dia(吳拼:shie1 ta2) | sio pa | sio pha/uan ke |
參考資料
注釋
引用
書目
- 徐麗麗. 蛮话音韵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20373548.
- 楊勇. 蛮话方言史.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52005592.
- 陶寰. 蛮话词典. 上海: 中西書局. 2014. ISBN 9787547507551.
- 溫端政. 苍南方言志. 北京: 語文出版社. 1991. ISBN 7-80006-361-5.
- 施明達. 泰顺县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7-213-01419-6.
論文
- 鄭張尚芳. 由浙南蛮话论证“丈夫、作姥、囝”的语源. 第十一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22–126. 2013. ISBN 978-7-5615-4799-1.
- 謝苗琳. 泰順蠻講的平面音韻分析. 中極學刊. 2007, (6).
- 陳靜靜. 泰顺蛮讲语音研究 (碩士論文). 溫州大學. 2013.
- 朱海濱. 浙江方言分布的历史人文背景——兼论语言底层与南方方言区的形成. 歷史地理. 2011, (00).
- 游汝傑. 语言接触与新语言的诞生.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48 (1) [2023-06-06]. doi: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6).
- 金智恩. 方言保存和边界方言的定性、源流问题. 中國圖書評論. 201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