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辯
生平
薛辯的祖先從川蜀地區遷徙到河東郡汾陰縣,因此定居在那裡。薛辯的祖父薛陶與族人薛祖、薛落等人分別統領部眾,所以當時號稱三薛。薛辯的父親薛強又襲位統領部落,而薛祖、薛落的子孫暗劣昏憒,薛強於是總領三營,他善於安撫,百姓歸附,歷經石虎和苻堅的時代,長期據守黃河自保,在姚興時期擔任鎮東將軍,入朝出任尚書。薛辯自小就英俊豪爽,倜儻有雄才大略,四方英雄豪傑慕名紛紛投奔。薛強去世後,薛辯又襲位統領三營,擔任姚興的尚書郎、建威將軍、河北郡太守。薛辯知道後秦姚氏國運衰落,就放棄官職回家保衛家鄉。薛辯逐漸驕傲,頗為失去民心。劉裕北伐平定姚泓後,薛辯舉部向劉裕投降,當即獲署理相國掾,不久又出任寧朔將軍、平陽郡太守,得到鎮守北道的重任[1]。等到劉裕的軍隊失守長安,薛辯於泰常四年三月癸丑(419年5月3日)和司馬楚之、司馬順明、司馬道恭派遣使者向北魏投降[2],薛辯屢次在黃河邊立功,北魏任命薛辯出任河東郡太守以抵禦胡夏[3],魏明元帝拓跋嗣任命薛辯出任平西將軍、雍州刺史,賜予爵位汾陰侯。當年薛辯前往平城朝見,魏明元帝深深的器重他,次年才讓薛辯回到駐地。魏明元帝對薛辯說:「我讓愛卿到西部,意在關西,愛卿應該能完成好我的謀劃,與我一起做長安的主人。」薛辯回去後專心農事訓練士兵,常年派數千軍隊進攻赫連氏的胡夏。魏明元帝對他多有表彰和獎勵,任命他擔任并州刺史,又授予大羽真。泰常七年(422年),薛辯在任內去世,虛歲四十四,魏明元帝因為計劃沒能實現,深深的悼念痛惜,贈予薛辯並、雍二州刺史[4][5][6]。
家庭
曾祖
- 薛興,西晉尚書右僕射、冀州刺史、安邑莊公
祖父
- 薛陶,西晉梁州刺史、安邑忠惠公
父親
- 薛強,後秦右光祿大夫、左戶尚書、馮翊宣公
兒子
- 薛謹,北魏內都坐大官、都將、涪陵元公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裕以薛辯為平陽太守,使鎮捍北道。
- ^ 《魏書·卷三·帝紀第三》:三月癸丑,築宮於蓬台北。司馬德文寧朔將軍、平陽太守、匈奴護軍薛辯及司馬楚之、司馬順明、司馬道恭,並遣使請降。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八》:司馬順明、司馬道恭及平陽太守薛辯皆降於魏,魏以辯為河東太守以拒夏人。
- ^ 《魏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薛辯,字允白。其先自蜀徒於河東之汾陰,因家焉。祖陶,與薛祖、薛落等分統部眾,故世號三薛。父強,復代領部落,而祖、落子孫微劣,強遂總攝三營。善綏撫,為民所歸,歷石虎、苻堅,常憑河自固。仕姚興為鎮東將軍,入為尚書。強卒,辯復襲統其營,為興尚書郎、建威將軍、河北太守。辯稍驕傲,頗失民心。劉裕平姚泓,辯舉營降裕,司馬德宗拜為寧朔將軍、平陽太守。及裕失長安,辯來歸國,仍立功於河際,太宗授平西將軍、雍州刺史,賜爵汾陰侯。泰常七年卒於位,年四十四。
- ^ 《北史·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薛辯字允白,河東汾陰人也。曾祖興,晉尚書右僕射、冀州刺史、安邑公,諡曰莊。祖濤襲爵,位梁州刺史,諡曰忠惠。京都傾覆,皆以義烈著聞。
- ^ 《北史·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辯幼而俊爽,俶儻多大略,由是豪傑多歸慕之。強卒,復襲統其營。仕姚興,歷太子中庶子、河北太守。辯知姚氏運衰,遂棄歸家保鄉邑。及晉將劉裕平姚泓,即署相國掾。尋除平陽太守,委以北道鎮捍。及長安失守,辯遂歸魏。仍立功於河際,位平西將軍、東雍州刺史,賜爵汾陰侯。其年詣闕,明元深加器重,明年方得旋鎮。帝謂之曰:「朕委卿西蕃,志在關右,卿宜克終良算,與朕為長安主人。」辯既還任,務農教戰,恆以數千之眾,摧抗赫連氏。帝甚褒獎之。又除并州刺史,徵授大羽真。泰常七年,卒於官。帝以所圖未遂,深悼惜之。贈並、雍二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