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分離派

維也納分離派(德語:Wiener Sezession,英語:Vienna Secession),又譯新藝術派,是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又譯藝術革新派)在奧地利的支流。

約瑟夫·馬里亞·歐爾布里希在1897年於奧地利所建立的分離派展覽館(Secession hall)

該流派反對當時相對保守的維也納學院派,並與之決裂。

分離派作者作品藝術傾向、個人風格多種多樣,而且沒有明確的綱領,因此狹義上指維也納分離派組織,廣義上講是指是思想、類型相近的藝術一群。

分離派涵蓋繪畫、設計、建築、裝飾等領域。

簡介

  • 1895年,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出版《現代建築》(Moderne Architektur),體現分離派的基本思想。
  • 1897年4月3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約塞夫·霍夫曼英語Josef Hoffman(Josef Hoffman)、馬克斯·柯茲威爾英語Max Kurzweil(Max Kurzweil)、約瑟夫·馬里亞·歐爾布里希英語Joseph Maria Olbrich(Joseph Maria Olbrich)和科羅曼·莫塞爾(Koloman Moser)等人成立了維也納分離派組織,克里姆特任主席。歐爾布里希親手設計分離派標誌的展覽館。
  • 1898年,分離派展覽館建成;出版會刊《神聖之春》,舉辦首次分離派畫展。
  • 1900年,出版了設計期刊《室內》。分離派開始步入盛期。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作品在分離派第八屆展覽中展出。
  • 1902年,舉辦第十四屆展覽,貝多芬特展;主要展品有德國雕塑家馬克斯·克林格爾(Max Klinger)的《貝多芬雕像》,克里姆特創作的《貝多芬橫飾帶壁畫》,此次展覽遭到了反猶情緒的攻擊。
  • 1903年,霍夫曼在銀行家的幫助下創立「維也納工作聯盟」(Wiener Werkstätte),他與莫塞爾擔任藝術指導。
  • 1904年,莫塞爾完成斯泰因霍夫教堂(Kirche am Steinhof)的後殿嵌花和彩色玻璃窗。
  • 1905年,克里姆特完成的《哲學》、《法學》、《醫學》壁畫委託被維也納大學拒絕。他從1897年開始接手此委託,風格發生了巨大轉變,原先的學院氣息被摒棄。此事引起批評,分離派名聲受損。同年因為觀點不同,克里姆特與科羅曼·莫塞爾等藝術家淡出維也納分離派。
  • 1908年,歐爾布里希因白血病去世。同年,克里姆特完成代表作《吻》。
  • 1918年,克里姆特感冒傷寒去世。瓦格納去世。莫塞爾去世。埃貢·席勒因流感去世。維也納分離派逐漸消亡。
  • 1932年,維也納工作聯盟關閉。

繪畫

建築

瓷器

參見

外部連結

48°12′02″N 16°21′57″E / 48.20056°N 16.36583°E / 48.20056; 16.3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