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麥斯 (2015年遊戲)

瘋狂麥斯(英語:Mad Max,又譯作「瘋狂的麥克斯」)是一款由雪崩工作室開發,並由《瘋狂麥斯系列電影》特許授權的第三人稱動作冒險遊戲。2015年9月,該遊戲於首先由華納兄弟互動娛樂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4,以及Xbox One平台上發行,2016年10月20日,Feral Interactive發行了MacOSLinux版。

瘋狂麥斯
  • Mad Max
Cover art featuring protagonist Max Rockatansky and his Magnum Opus
類型動作冒險遊戲車戰遊戲英語vehicular combat
平台
開發商雪崩工作室
發行商華納兄弟互動娛樂
總監弗蘭克·魯克
製作人約翰·富勒
設計師馬格努斯·內德福爾斯
編劇奧德·阿爾格倫
程式弗雷德里克·朗恩
美術馬丁·貝格斯
音樂馬茨·朗格
系列瘋狂的麥斯
引擎APEX引擎英語Avalanche Studios [1]
模式單人電子遊戲
發行日
2015年9月1日
  • WindowsPS4Xbox1
    • 北美:2015年9月1日
    • 英國:2015年9月1日
    • 澳洲:2015年9月2日
    • 紐西蘭:2015年9月3日
    • 歐洲:2015年9月4日
    LinuxmacOS
    • 全球:2016年10月20日

在遊戲中,玩家可操控麥斯·洛克坦斯基穿行於荒原之中,向一群以Scabrous Scrotus為首,並奪走了其所有財產的掠奪者復仇。該遊戲十分強調車輛戰鬥英語vehicular combat,玩家可為他們的車輛升級武器和裝甲,以對抗敵人。故事設定於在一個開放的末日幻想風格荒原上,名為「荒野遊俠」(The Wasteland),這裡充斥著沙漠、峽谷和洞穴。

另外兩款《瘋狂的麥斯》遊戲分別由科里·巴羅格英語Cory BarlogInterplay娛樂負責,並先於這款遊戲開發,但都未能成功發布。該遊戲在前期製作過程中曾諮詢過系列創始人喬治·米勒,儘管該遊戲並非基於電影原作,但是其世界觀仍舊令人興奮。對於雪崩工作室而言,開發這款車輛戰鬥類射擊類遊戲極具挑戰性,因為他們先前對此類遊戲毫無經驗。製作團隊曾前往哥斯大黎加叢林考察當地的風景,以創造遊戲世界。這款遊戲最早於2013年在E3遊戲展上露面,而在開發過程中,該遊戲經過了重新設計,PlayStation 3Xbox 360版本也被取消。

該遊戲原定於2014年發布,但最終發布於2015年9月,即系列第四部電影《瘋狂的麥斯:狂暴之路》上映數月之後。評論家對遊戲的評價褒貶不一。雖然遊戲的環境、指引、車輛作戰和畫面都受到稱讚,但其任務設計和故事情節卻飽受詬病。2015年9月,該遊戲登上美國零售遊戲銷量榜,排名第八。

玩法

 
遊戲的車輛戰鬥玩法

瘋狂麥斯是一款基於末日開放世界環境的動作冒險遊戲,主打車輛作戰英語vehicular combat,在遊戲中玩家扮演瘋狂麥斯(布倫·福斯特英語Bren Foster配音)的同名角色。根據發行商的說法,遊戲中多達60%都集中於駕駛上。[2]一些武器及工具,包括火焰噴射器和渦輪增壓器,都可以直接安裝在載具「傑作」(Magnum Opus)上,與此同時,另一些武器,例如爪鉤英語grappling hook狙擊步槍,可由麥斯的助手Chumbucket或麥斯本人與載具結合使用。麥斯的座駕「傑作」憑藉其配有的V8引擎和強大的撞擊能力,可將敵人的載具和武器摧毀。[3]如若一邊駕駛一邊瞄準,遊戲會變為慢動作,[4]以使玩家可在不同目標間切換。儘管遊戲預設使用第三人稱視角,但在駕駛傑作與敵人作戰時可切換為第一人稱視角[5]Chumbucket會在收到指令或待玩家離開後自行修復汽車。[6]

為鼓勵玩家進行探索,「傑作」可由沙漠中回收的「廢料」進行升級,而這些材料可以通過劫持敵人車輛或者收集他們的零件獲得。[2][7]敵人可能會跳到傑作的車頂將其引爆,但玩家可在車周圍放置釘刺一類物品防止此類事件發生。[3]玩家可在遊戲中訪問車庫介面,對愛車進行客製化改裝。在車庫裡可改裝和裝飾載具的引擎,底盤,輪胎,車身,噴漆以及其外殼。[8]升級一項性能會損失其他方面的性能,例如升級引擎可以使車輛速度增加,但會更難操控。[9]當玩家改裝,增添或移除載具的一部分時,引擎的聲音也會隨之改變。[10]麥斯的武器與盔甲皆可定製。 [11]玩家可通過推進遊戲和積攢經驗值來解鎖技能和升級專案。[12]麥斯的服飾,外貌,戰鬥技能以及武器也可客製化。主角還可用技能點在荒野遊俠漫步者Griffa那裡獲得技能升級。[13]

儘管該遊戲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例如潛入或直接進攻),但是其更偏重於潛入[14]瘋狂麥斯中擁有大量獨特武器,例如麥斯標誌性的獵槍,但是彈藥卻十分稀缺,因而在遊戲中偏重近戰格鬥甚於槍戰。[15]其中一樣武器是可爆炸的雷電叉(Thunderstick) ,可以射入敵人的胸膛。[16]該遊戲擁有自由流暢的戰鬥系統,包括職業摔跤攻擊英語professional wrestling attacks拳擊,這與華納兄弟先前的電子遊戲《蝙蝠俠:阿卡漢》系列異曲同工(這款遊戲中的敵人頭上有一個指示條,可提醒玩家何時攻擊、反擊或完成動作)。而麥斯在「狂暴」狀態下的攻擊會更為強大。[17][18]

瘋狂麥斯包括峽谷,洞穴,沙漠以及廢棄的荒野等地貌。遊戲世界被劃分為多個區域,每一片區域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與地形地貌,以及獨特的地標和廢墟可供探索。每個區域的支線任務包括競速,限時任務,[19]進攻敵方堡壘以及消滅敵方車隊,完成這些任務可以降低區域的恐慌值。[17]每個區域都有一個boss,可在其基地中找到並擊敗。[20]遊戲中的一些據點對玩家友好,與此同時,消滅敵對據點可獲得額外的任務與獎勵。[21]這些據點也可以進行升級,從而為主角提供一些不同的好處,例如可在遊戲結束時為主角收集碎片,主角可以拜訪這些據點儲存醫療用品和槍械彈藥。[22]遊戲中有一些永久固定在地面的熱氣球作為觀測點,麥斯可以爬上去以觀察新的地點和事物,用雙筒望遠鏡搜尋事物並將其標記在地圖上。[7]麥斯亦能在Chumbucket的指引下合成一些物品。[23][24]主角還擁有一隻名為Dinki-Di的狗陪伴,這隻狗會為玩家偵測地雷。[25]麥斯也有一定的攀爬能力,遊戲中可攀爬的物體會用黃色標記出來。[22]

遊戲中的大多數資源都極為匱乏,除了對駕駛至關重要的汽油。玩家每次可以收集一個德國桶,並把它儲存在「傑作」的後邊。[26]與此同時,遊戲中可以搜尋收集品(一些歷史文物),包括一些末世之前的照片與筆記。[27]食物和水對於主角生存至關重要,玩家可於荒野中搜集這些物品以補充生命值[28]麥斯也可以吃一些小動物,例如腐屍中的蛆蟲與齧齒動物,來補充生命值。在可以發現食物與補給的區域會有烏鴉在其周圍飛來飛去。[29]玩家也可以到Big Nothing探險,這是一片荒蕪,變化莫測的荒原,刮著危險的沙塵暴,沒有任何食物和水,但在此可以發現一些稀有的汽車配件。引述雪崩工作室之言:因Big Nothing的存在,遊戲的地圖趨於無限。[30]遊戲包括動態的晝夜循環、天氣系統和各種環境災害,[31]其地形也會受天氣和自然災害的影響。[2]

情節

為尋找燃料,倖存下來的公路巡警麥斯·洛克坦斯基前往了寂靜之原(the Plains of Silence)。但當他不小心闖入Scabrous Scrotus(特拉維斯·威林漢英語Travis Willingham配音)為首的「戰爭男孩」(War Boys)之中後,其旅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Scabrous Scrotus是不死老喬(弗萊德·塔他斯西奧英語Fred Tatasciore配音)之子,也是汽油鎮(Gastown)的管理者。他和戰爭男孩們將麥斯趕下公路並竊走了他的衣物,給養,武器和汽車,還將他扔在沙漠中等死。麥斯追上了他們,並在Land Mover與Scrotus進行決鬥。Scrotus試圖將狗綁在麥斯身上但卻未能成功,反被麥斯一腳踢出不斷移動的Land Mover。麥斯用鏈鋸劃傷了Scrotus的頭部,但仍不敵,麥斯和他的狗被一併踢下Land Mover。[32]

麥斯帶著他的狗,從一個死者身上獲取了衣服與武器。正在沙漠上遊蕩的時候,麥斯碰到了一位駝背但卻極其熱情的技工Chumbucket(傑森·斯皮薩克英語Jason Spisak配音),後者稱麥斯為「司機」。Chumbucket帶麥斯前往了自己的秘密基地,並告知他自己正在造一輛車——「傑作」(the Magnum Opus),但是車輛仍缺少一些部件。於是麥斯答應幫他們尋找。麥斯必須先從戰爭男孩們手中解放荒野遊俠領導者的土地:傑特(喬希·基頓英語Josh Keaton配音)的據點位於一處老舊的燈塔中,Gut Gash(利亞姆·奧布萊恩配音)的據點位於一處報廢油輪上,他的追隨者堅信該據點可以抵禦洪水侵襲。麥斯首先駕駛配有雷電叉(一種可爆炸的叉子)的「傑作」穿過Jaw,這是一扇由戰爭男孩們把守的大門。接著,麥斯和Chumbucket必須先拯救Pink Eye(阿德里安娜·巴博英語Adrienne Barbeau配音),一位機械技能堪比Chumbucket的女性。她的筒倉基地遭到Scrotus的頭號手下之一的Stank Gum的入侵。

為了尋找「傑作」的V8引擎,麥斯打聽到汽油鎮有一場競速比賽,其獲勝獎勵便是一台大首領V8引擎。在贏得與Stank Gum(尤里·洛文塔爾英語Yuri Lowenthal配音)的競賽並於Thunderdome擊敗Tenderloin之後,麥斯拿到了引擎,同時,還抱得一位情婦Hope(考特尼·泰勒配音)。但其勝利只是暫時的,Scrotus搶到獎品並對他發起攻擊。麥斯被十字弩射中並扔入礦井之中,但被Hope救起。之後他被帶到了Organic Mechanic and Scab(Orion Acaba)——也稱Bloodbag。麥斯在接受手術時產生了幻覺,幻覺中他看到他與Hope的婚禮是由Chumbucket和一個長著狗頭的男人主持的。甦醒之後,兩人一起偷回了引擎。然後他們驅車前往Deep Friah(羅賓·特金·唐斯配音)的神廟中,Friah是一名友好的火焰教徒。

在神廟中,Hope請求麥斯幫忙尋找逃到Buzzard領地的女兒Glory(麥迪遜·卡倫配音)。麥斯最終答應了她的請求,並動身前往Underdune。麥斯將Glory從Buzzards救回來之後,返回到神廟之中,發現妒火中燒的Chumbucket正在將「傑作」開回自己在南方的老家中。麥斯開著Deep Frieh的車在後面追逐,卻得知Scrotus和Stank Gum已經搶先一步追上了他,並對其嚴刑拷打。Chumbucket招待出Hope與Glory兩人的位置,以及她們同麥斯的關係。麥斯殺死Stank Gum之後馳返到神廟,卻發現Hope已被吊死,Glory也遭到拷打,倒在地上,很快便也咽氣。麥斯發誓要報復Scrotus。

麥斯返回了汽油鎮,並從Scab那裡得知了Scrotus的位置。Max和Chumbucket在遠離Great White的Purgatory Flatlands發現了開車在周圍轉悠的Scrotus。麥斯想用「傑作」把Land Mover推下懸崖,將其摧毀,但卻遭到Chumbucket的反對,後者自認為是「傑作」的守護者。麥斯不顧Chumbucket,全速沖向Mover,Chumbucket身亡,Land Mover和「傑作」皆被摧毀。Scrotus駕駛著遊戲剛開始時搶走麥斯的座駕「Interceptor」逃脫,並對麥斯發起挑戰。麥斯贏得了戰鬥,把鋸片從Scrotus頭上拉出,殺死了他。

遊戲結局裡,麥斯坐進Interceptor,將他家人的照片放在儀錶盤上,然後前往了一個未知的地方。

開發

 
喬治·米勒在開發早期提供諮詢

在2008年的一次採訪當中,系列創始人喬治·米勒提及在開發一款建立於瘋狂麥斯世界觀之上的電子遊戲。[33]在《戰神II》總監科里·巴羅格英語Cory Barlog離開索尼互動娛樂後,米勒加入他的團隊中一同研發遊戲。該專案最初是為了與一部將同時發行的瘋狂麥斯電影相呼應,電影還曾暫停拍攝以等候遊戲的研發。[34]但在巴羅格於2008年宣布正在尋找遊戲的發行商之後,這個專案就再也沒有進一步的資訊。[35]2010年,巴羅格擔任了雪崩工作室的諮詢師, 2012年,他離開公司並前往晶體動力任職。[36]另外一款相關的電子遊戲由Interplay娛樂開發,但美商藝電以2000萬美元收購了該公司的遊戲所有權,該遊戲也被取消。[37]

2013年2月14日,雪崩工作室的始創者暨CEO克里斯多福·桑德伯格(Christofer Sundberg)放出了一張模糊的遊戲擷圖。[38]2013年7月10日,該遊戲在E3遊戲展索尼發布會上首次露面。並公布了登陸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Xbox 360以及Xbox One的日程表。[39]桑德伯格在E3上宣稱米勒和巴羅格正在開發的並非是雪崩工作室的專案,但後又改稱兩人正在雪崩工作室開發瘋狂麥斯。 [40]儘管各個專案之間關係不明朗,但根據遊戲設計總監透露,2011年年中,米勒曾在遊戲開發早期與雪崩工作室進行合作。[35]儘管有米勒提供諮詢,但是華納兄弟仍給予雪崩工作室以創意上的自由。遊戲的全面開發於2012年5月之前便已經開始。[41]

2014年4月,雪崩工作室宣布《瘋狂麥斯》將跳票到下一年,[42]以使它在雪崩工作室「自問世以來最重要的一年」發行。 [43][44]而遊戲則在開發過程中進行了重新設計。[45][46]儘管與2015年的《瘋狂的麥斯:狂暴之路》同年發售,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也並無商業搭配[47]其劇情與設定均為原創。[14]這是因為在《蝙蝠俠:阿卡漢》系列大獲成功之後,發行商華納兄弟互動娛樂認為,相比基於電影遊玩的遊戲,一款獨立的遊戲會對玩家更好一些。[45]但在電影中出現的一些地點,例如汽油鎮(Gas Town)和Thunderdome也在遊戲中出現。[48][49]與雪崩工作室先前的遊戲(例如《正當防衛2》)不同,該遊戲的配音更為成熟,[50]且更加強調敘述。[51]

與電影相似,麥斯總是沉默寡言且不露情感,他的想法多由行為來表現。遊戲團隊力圖為他塑造複雜的性格與特質。麥斯因曾經經歷過的創傷,例如失去家庭,變得瘋癲,不堅定而又狂暴。這些性格在遊戲中的「狂暴」模式(英語:"rage" mode)中得以體現,該狀態下可對敵人造成額外傷害。[52]麥斯的技工與夥伴Chumbucket著迷於「傑作」,根據劇情的主要作者所言,他「與引擎的有一種類似於宗教或性的關係」。[53]遊戲中的主要反派Scabrous Scrotus是一名軍閥,他被設定為「一個嗜血的怪物,只有從他人的痛苦中才能為自己的痛苦找到慰藉」。[54]敵人的面部塗有顏料且留有傷痕。根據遊戲總監弗蘭克·魯克所言,他們這樣的外表體現了這種文明與當前狀態的融合。[54]

首席設計師埃米爾·克萊夫提到,在開發過程中,玩法被放在最優先的位置。與正當防衛系列相同,瘋狂麥斯的開發者們通過為玩家提供工具創造自己的事件,來給予玩家自主權。[55]工作室計劃打造一個動態的世界,並創建一系列無縫連貫的事件。[26]遊戲的創意來源於瘋狂麥斯世界的氛圍,而非系列中某一部特定的電影。據雪崩工作室所言,他們並不打算受到《異塵餘生》、《狂怒》、《邊緣禁地》等其他後末日風格遊戲的影響,因為它們皆啟發於《瘋狂麥斯》電影。[32] 該公司表示,開發遊戲的車輛戰鬥玩法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挑戰,因為他們缺乏開發這類遊戲經驗。[32]車輛定製系統的設計是為了增加遊戲的樂趣,並給予玩家更多的自由。[56]

 
遊戲區域中有著不同的地標,以便創造多種環境。遊戲地面多為棕色,但天空卻為鮮紅色

遊戲的世界啟發自正當防衛系列,其特徵是一個巨大的沙盒地圖供玩家探索。雪崩工作室CEO克里斯多福希望玩家會將瘋狂麥斯的荒漠設定與《碧血狂殺》的西部設定相比較。遊戲地圖會按照遊戲的密度和頻率進行縮放。開發團隊強調創建一個選擇多樣且可供消遣的世界,而非只關注地圖大小。[45] 儘管遊戲世界死氣沉沉,充滿危險和敵意,但其仍舊令人激動而想要不斷探索。[57]開發人員面臨的一個挑戰是打造一片環境多樣的荒野遊俠,因為瘋狂麥斯是雪崩工作室第一款後末日風格遊戲。[32]他們大部分時間用於設計地面和地形變化,以儘量避免景觀重複。[45]因為遊戲大多設定於沙漠,團隊將天空設計為更有生機的色彩。[58]工作室還曾派遣團隊前往哥斯大黎加叢林觀察當地的地貌與環境,為創造瘋狂麥斯的世界,尤其是天空做準備。[59]與電影相同,遊戲中並沒有給出任何啟示,其開發者想要為荒野遊俠塑造一種謎一樣的感覺,讓玩家自行想像這片土地的歷程。[60]遊戲中的車庫本是為了玩家升級和修理汽車,以使遊戲更具特色。但這個想法後來被擱置,因為工作室認為該元素會影響遊戲性的發揮。[29]

瘋狂麥斯以APEX引擎(原稱「雪崩引擎」)提供支援,這是一款由雪崩工作室開發的室內專用引擎,其也被用於《正當防衛2》。[61]據首席圖形設計師介紹,在瘋狂麥斯開發過程中,他們為引擎引入了新的圖形特性,並針對開放世界遊戲進行了設計和優化。[62]團隊還致力於提升地圖的畫距英語draw distance,並保證三個主要遊戲平台的玩法沒有明顯差別。[56]

被邀請前往2013年E3遊戲展一場私人展覽會的遊戲記者們注意到,麥斯是美國口音,而非電影中的澳大利亞口音,粉絲們對其新的美國口音十分牴觸。隨後,雪崩工作室宣布麥斯將會有澳大利亞口音。[63][64][65][66] 據形容遊戲中設定使用「荒野遊俠克里奧爾語」,其中融合了多種文明因素,因而主角也會有多重口音。[67]

發布

瘋狂麥斯於2015年9月1日在北美和英國發布,2日在澳大利亞發布,3日於紐西蘭發布,4日於歐洲發布。其登陸了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4,以及Xbox One平台。[68][69]但先前於5月3日宣布的PlayStation 3Xbox 360版本因硬體限制而被取消,但其宣稱將支援Linux端口。[70]該遊戲最終於2016年10月20日登陸了Linux和MacOS平台。[71]

預購遊戲的玩家可以得到The Ripper——一套附贈的客製化車身圖案。[72]後啟示錄版遊戲附帶The Ripper圖案、一個鐵盒、一個收藏匣、一個小的許可證底片和瘋狂的麥斯:狂暴之路的藍光副本。[73]2015年11月30日之前[74]購買PlayStation 4版可以獲得一套公路勇士生存裝備,[75]以及十二套車輛外部裝飾英語hood ornament[76]為推廣該遊戲,華納兄弟互動娛樂對其發布會進行了贊助。在澳大利亞,公司邀請了藝術家們用灰塵在其汽車上繪製作品。[77]他們還參加了優步西雅圖的推廣活動,活動中,優步用戶可以免費搭乘汽車「一直通向後末世」。這一活動是免費的,因為「金錢在荒野遊俠上一文不值」。[78]

評價

發售前

在發售之前,《瘋狂麥斯》收到許多正面評價。《Game Revolution》稱其「令人振奮,快節奏,暴力而又有趣」,並稱其將使得系列粉絲無法自拔。[79]Hardcore Gamer》認為其將是「2015年最大的驚喜」,並盛讚其車輛戰鬥,甚至拿它與《刺客教條IV:黑旗》的海戰作比較。[80] IGN將該遊戲比作2015年的《中土世界:暗影魔多》。[81]PC Gamer》則擔憂該遊戲「想要同時做到的事情過多」,[20]一些評論家將其與飽受好評的電影《瘋狂的麥斯:狂暴之路》進行負面比較。[82][83]

發售後

評價
匯總得分
匯總媒體得分
MetacriticPC:73/100[84]
XONE:72/100[85]
PS4:69/100[86]
評論得分
媒體得分
Destructoid7/10[87]
Eurogamer推薦[88]
Game Informer7.5/10[89]
GamesRadar+     [90]
GameSpot6/10[91]
GameTrailers7.4/10[92]
IGN8.4/10[93]
Polygon5.5/10[94]

瘋狂麥斯評價褒貶不一,在匯總媒體Metacritic上,分數最好的為PC版的73/100分,接著是Xbox One的72/100分和PS4的69/100分。[84][85][86]

遊戲的情節褒貶不一,IGN的布蘭丁·泰雷爾(Brandin Tyrrel)認為這個故事令人驚訝並且真實,儘管大部分行動都發生在遊戲後期。他寫道,這些角色有著不同的個性和獨特的品質,並認為他們是遊戲中「真正的明星」。[55]根據Destructoid的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所說,遊戲的劇情十分貼合玩家。[87] GamesRadar的里昂·赫爾利(Leon Hurley)則認為劇情整體薄弱,幾乎不存在主體,但也認同遊戲高潮令人振奮。 [90]Game Informer的Matt Bertz同樣對劇情提出批評,認為其薄弱且淺浮,並稱配音演員的表現參差不齊。[89]

但是遊戲的地圖設計受到了一致好評。據布蘭丁·泰雷爾所言,遊戲捕捉到了電影的粗獷色調,沙盒式遊戲場景為玩家的探索提供了豪華的設定。[93] GamesRadar的里昂·赫爾利(Leon Hurley)讚賞地圖的規模,並將其與《巫師3:狂獵》進行比較。[90]Eurogamer的Martin Robinson將其與工作室先前作品正當防衛系列比較,並認為瘋狂麥斯開放世界設計的相當成功。[88]Matt Bertz盛讚遊戲的荒涼氛圍,並稱讚工作室向單調的沙盒中加入大量不同的風格和頗有生機的天空。GameTrailers的Daniel Bloodworth與Bertz一致,也稱遊戲中各個區域獨特且截然不同,同時他還讚揚了雪崩工作室創造這個世界的不懈努力。GameSpot的Peter Brown對遊戲中的自然災害讚賞有加,並認為其創造了遊戲天氣效果的新模式。[91]Polygon的Philip Kollar批評了遊戲的布局,並認為遊戲中各個地點都感覺相同,平淡的環境使得探險索然無味。[94]

布蘭丁·泰雷爾認為載具戰鬥是遊戲中的最好要素之一,並使得遊戲的創意更上一層樓。Brown稱讚了車輛動作,稱其緊張,複雜而又充滿變數,但是批評步行作戰過分簡化和膚淺。[91]卡特將遊戲的載具手感與最好的競速遊戲相提並論,並且對其操控手感讚不絕口。他還稱讚了汽車構造,並稱其為玩家提供了電影一般的體驗。[87]布蘭丁·泰雷爾非常欣賞遊戲的戰鬥系統(例如武器的引入以及狂暴模式),並認為它們增加了遊戲作戰的深度。[93] 赫爾利對遊戲的升級系統表示欣賞,並認為其令人興奮,同時還稱讚了遊戲車戰與步戰之間的平衡。[90]Bloodworth寫道,作戰系統經過檢驗且十分可靠,執行效果良好,儘管攝像機的角度不太合適。此外,Kollar則批評了Boss戰,認為其缺乏多樣性。[94]

其他遊戲玩法評價不一。泰雷爾對遊戲角色及車輛的客製化系統進行了褒揚,因其影響了遊戲的玩法,並使遊戲的整體體驗更具價值。[93] Kollar也如此認為。[94]Brown批評遊戲未能給玩家提供足夠的挑戰性和成就感。他稱生命值系統過於冗餘,其使得水和食物對玩家極為重要,但玩家經常會忽略掉它。Brown還批評了碎片搜集系統,因為其會使大多數玩家感到沮喪,並會延緩玩家的遊戲速度。[91]Robinson則認為,這些元素反映了荒野遊俠的野蠻本性。他稱讚了地圖的設計(儘管他認為是電影的復刻),並且形容道,「這個世界充滿了扭曲的金屬和突如其來的暴力,這裡只有生存,而非征服」。[88]Bloodworth批評了遊戲的據點系統,並稱其內容重複。Brown則批評遊戲缺乏攀爬系統,使得移動受到阻礙。[89]卡特也持相同看法。[87]

遊戲探索系統也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泰雷爾讚揚了分散在地圖各處的內容和活動,稱它們成功吸引大多數玩家。但他對內容的不斷重複感到厭倦,認為其減弱了重玩的必要。[93]赫爾利發現,在遊戲早期階段玩家很容易感到困惑,因為目標並不清晰。[90]Brown批評了許多任務的架構,認為它強迫玩家以特定的方式去完成任務,使得自由度和創造性都被削弱。[91]Destructoid的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寫道,該遊戲並未帶來什麼新的體驗,就像典型的育碧開放世界一樣。[87]

遊戲最初發布時出現了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泰雷爾注意到遊戲的影格率不穩定,[93]Kollar則發現了一些音訊的問題。[94]

銷售

瘋狂麥斯在其發售首周成為英國第二暢銷的遊戲,僅次於同日發售的《潛龍諜影V 幻痛》。[95]根據NPD集團的報告,它是2015年9月份美國第八暢銷的遊戲。[96]

參考資料

  1. ^ Alessio Palumbo. RAGE 2 Pre-Order Bonus Revealed; Game To Be Powered by Avalanche’s Own ‘Apex’ Engine. wccftech.com. 2018-05-15 [2018-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8). 
  2. ^ 2.0 2.1 2.2 Campbell, Colin. Mad Max is Melee Car Combat in an Open Wasteland. Polygon. 2015-05-26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3. ^ 3.0 3.1 Turi, Tim. Behind The Wheel Of Mad Max's Vehicular Combat. Game Informer. 2015-03-13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4). 
  4. ^ Mad Max hands-on preview – Fallout on wheels. Metro英語Metro (magazine). 2015-06-25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1). 
  5. ^ Blain, Louise. Mad Max has ‘creative approaches to combat’ and a first person mode. GamesRadar. 2015-03-25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6. ^ Wilson, Aoife. The Mad Max game takes a different path to Fury Road. Eurogamer. 2015-05-26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7. ^ 7.0 7.1 Turi, Tim. 10 Badass Things We Did In Mad Max's Open World. Game Informer. 2015-03-06 [2015-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5). 
  8. ^ Oravasaari, Dan. E3 2015 – Mad Max Hands-On Preview: Grappling With Fun. PlayStation LifeStyle英語PlayStation LifeStyle. 2015-06-21 [2015-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3). 
  9. ^ Turi, Tim. Building Your Nightmarish Dream Car In Mad Max. Game Informer. 2015-03-16 [2015-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10. ^ Reseigh-Lincoln, Dom. Mad Max’s audio lets you recognise your car by sound and even models echos. GamesRadar. 2015-07-11 [201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2). 
  11. ^ Makuch, Eddie. Mad Max Gameplay Reveal Trailer Shows Punishing Wasteland. GameSpot. 2015-04-23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5). 
  12. ^ Maity, Prarthito. Five Reasons Why You Should Play the Mad Max Game. iDigitalTimes英語iDigitalTimes. 2015-08-17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4). 
  13. ^ Livington, Christopher. Mad Max tips: 12 things we wish we'd known before we started. PC Gamer. 2015-09-09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3). 
  14. ^ 14.0 14.1 Davis, Justin. E3 2013: Harpoon Dudes In the Face of Mad Max. IGN. 2015-06-11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15. ^ Mad Max Walkthrough and Guide. USgamer. 2015-04-09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7). 
  16. ^ Copeland, Wesley. New Mad Max Trailer Offers A Load of Gameplay Details. IGN. 2015-04-23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6). 
  17. ^ 17.0 17.1 Ramsay, Randolph. In Mad Max, Car Combat Reigns Supreme. GameSpot. 2015-05-26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8). 
  18. ^ Tach, Dave. Mad Max pimps his ride and fights like Batman. Polygon. 2015-04-23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5). 
  19. ^ Blain, Louise. 17 chaotic and brutal things I did in 2 hours in the Wasteland in Mad Max. GamesRadar. 2015-07-10 [201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2). 
  20. ^ 20.0 20.1 Lahti, Evan. Mad Max hands-on: The fast and the Furiosa. PC Gamer. 2015-05-26 [2015-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8). 
  21. ^ Cook, Dave. Mad Max: an open world destruction derby of pain – interview. VG247. 2013-09-02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3). 
  22. ^ 22.0 22.1 Kollar, Phillip. Six Tips For Getting Most Out Of Mad Max's Wasteland. Polygon. 2015-09-03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3). 
  23. ^ Wood, Chandler. Mad Max (PS4) – E3 Preview. PlayStation LifeStyle英語PlayStation LifeStyle. 2013-06-23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24. ^ Cork, Jeff. Meet The Weirdos Of Mad Max’s Wasteland. Game Informer. 2015-03-25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5). 
  25. ^ Valdes, Giancarlo. The best dog of 2015: Fallout 4’s Dogmeat vs. Mad Max’s Dinki-Di vs. Metal Gear’s DD. VentureBeat. 2015-12-20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30). 
  26. ^ 26.0 26.1 Skrebels, Joe. Driven to distraction – how Mad Max is dropping a bomb on the open-world. GamesRadar. 2015-04-21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3). 
  27. ^ Cork, Jeff. Mad Max Wasteland Lore 101. Game Informer. 2015-03-27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7). 
  28. ^ Ramsey, Robert. You'll Have to Find Food and Water to Survive in PS4's Mad Max, Plus More Dusty Gameplay Details. Push Square. 2015-03-06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9. ^ 29.0 29.1 Sirani, Jordan. New Mad Max Gameplay Details Emerge. IGN. 2015-03-03 [2015-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6). 
  30. ^ Pitcher, Jenna. Mad Max Is 1080p On Xbox One and PS4, Map Isn't Finite. IGN. 2015-08-27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1). 
  31. ^ Fuller, John. First Look at Mad Max Gameplay. PlayStation Blog. AvalancheStudios英語Avalanche Studios. 2015-04-23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32. ^ 32.0 32.1 32.2 32.3 Corriea, Alexa Ray. Mad Max borrows the series' bombastic elements to create a new, open-world adventure. Polygon. 2013-06-12 [201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1). 
  33. ^ Croal, N'Gai. The George Miller Interview, Part II. Newseeker. 2008-03-12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1). 
  34. ^ Thompson, Michael. Film legend, God of War 2 director announce Mad Max game. Ars Technica. 2008-03-14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35. ^ 35.0 35.1 The Mad Max game's had a confusing life but George Miller was involved "super early on". GamesRadar. 2015-05-26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36. ^ Cullen, Johnny. Cory Barlog heads to Crystal Dynamics. VG247. 2012-03-02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37. ^ Hussain, Tamoor. Fallout Dev Was Working on Mad Max Game, Here's What Happened to It. GameSpot. 2015-05-18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2). 
  38. ^ Senior, Tom. Just Cause creators tease new project with blurry shot of blurry men doing blurry violence. PC Gamer. 2013-02-14 [2015-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39. ^ Leo, Jon. Mad Max out for next-gen consoles in 2014. GameSpot. 2013-06-10 [2014-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6). 
  40. ^ Plante, Chris. Mad Max maker says he wasn't making the Mad Max he was rumored to be making (update). Polygon. 2013-07-17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4). 
  41. ^ Wilson, Aoife. The Mad Max game takes a different path to Fury Road. 2015-06-05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42. ^ Gera, Emily. Mad Max delayed to 2015, new trailer shows you how to survive in the wasteland. Polygon. 2014-04-25 [2015-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7). 
  43. ^ Yin-Poole, Wesley. Just Cause dev's Mad Max game drifts to 2015. Eurogamer. 2014-04-25 [2014-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9). 
  44. ^ Scammell, David. Just Cause dev has 'several surprises' in store for 2015. VideoGamer.com. 2014-08-20 [2015-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6). 
  45. ^ 45.0 45.1 45.2 45.3 Takahashi, Dean. The road to Mad Max game was long and twisted for Avalanche Studios. VentureBeat. 2015-05-26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6). 
  46. ^ Sarkar, Samit. Mad Max game coming in 2014 to PC, PS4, Xbox One, PS3, Xbox 360 from Avalanche Studios (update). Polygon. 2013-06-10 [201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8). 
  47. ^ Mejia, Ozzie. Mad Max not a movie tie-in, says Avalanche game designer. Shacknews. 2013-08-22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48. ^ Turi, Tim. 10 Things Mad Max: Fury Road Shares With The Upcoming Game. Game Informer. 2015-05-21 [2015-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49. ^ Rad, Chloi. Mad Max Trailer Reveals Thunderdome, The Iconic Caged Arena From The Third Film. IGN. 2015-04-23 [2015-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31). 
  50. ^ Crecente, Brian. Just Cause, Mad Max and the future of Avalanche Studios. Polygon. 2014-02-12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7). 
  51. ^ Kubba, Sinan. Mad Max story is standalone because 'movie tie-in games tend to be bad'. Joystiq. 2013-08-22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52. ^ Turi, Tim. Meet Mad Max, Saint Of The Wasteland. Game Informer. 2015-03-23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9). 
  53. ^ Cork, Jeff. Meet The Weirdos Of Mad Max’s Wasteland: Chumbucket. Game Informer. 2015-03-25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0). 
  54. ^ 54.0 54.1 Cork, Jeff. Meet The Weirdos Of Mad Max’s Wasteland: Scrotus’ Minions. Game Informer. 2015-03-25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55. ^ 55.0 55.1 Reilly, Luke. Mad Max Not Looking for Inspiration From Fallout, Rage Or Borderlands. IGN. 2015-10-28 [2015-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8). 
  56. ^ 56.0 56.1 Cook, Dave. Mad Max: an open world destruction derby of pain – interview. VG247. 2013-09-02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0). 
  57. ^ Takahashi, Dean. Mad Max video game reveals a desert full of danger (hands-on preview). VentureBeat. 2015-05-26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7). 
  58. ^ Gmyrek, Roland. Interview: Avalanche's John Fuller On Mad Max. Gematsu. 2013-08-27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3). 
  59. ^ Epstein, Michael. Avalanche Studios Teases Just Cause 3 With New Development Video. 2013-12-04 [2015-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0). 
  60. ^ Sarker, Samit. Mad Max devs on maintaining the game world's 'sense of mystery'. Polygon. 2013-12-04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2). 
  61. ^ Freeman, Will. From Just Cause to Mad Max – Avalanche ten years on. Develop. 2013-10-17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62. ^ Papadopoulos, John. Avalanche on Avalanche Engine’s Future, Tech Features, DX12 & Dynamic Tessellation Plans. Dark Side of Gaming. 2015-05-10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63. ^ Quinn, Karl. Max mad as Australian accent scrubbed. Smh.com.au. 2012-04-16 [201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8). 
  64. ^ Pearlman, Jonathan. 'American' Mad Max angers Australians. Telegraph. [201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65. ^ Serrels, Mark. The New Mad Max Game Looks Great But... | Kotaku Australia. Kotaku.com.au. 2013-06-14 [201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0). 
  66. ^ Dyer, Mitch. Avalanche: Mad Max Will Have Australian Accent After All. IGN. 2013-07-03 [201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1). 
  67. ^ Cork, Jeff. Where Is Mad Max’s Wasteland, And Does It Fit With The Films?. Game Informer. 2015-03-11 [2015-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8). 
  68. ^ Cork, Jeff. April Cover Revealed – Mad Max. Game Informer. 2015-03-03 [2015-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69. ^ Pacific, MCV. New pre-order bonus for Mad Max unveiled. MCV Pacific. 2015-03-05 [2015-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70. ^ McElroy, Justin. Mad Max game canned on Xbox 360 and PS3, other versions dated. Polygon. 2015-03-03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2). 
  71. ^ McKeand, Kirk. What a lovely day! Mad Max releases for Mac and Linux. PCGamesN. 2016-10-20 [2018-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72. ^ Nunneley, Stephany. Mad Max release date set for September, PS3 and Xbox 360 versions canned. VG247. 2015-03-03 [2015-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73. ^ Hillier, Brenna. Mad Max Post-Apocalypse Edition includes Blu-ray, license plate. VG247. 2015-07-17 [2015-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8). 
  74. ^ Cork, Jeff. Mad Max Gets Road Warrior-Themed Hood Ornaments On PS4. Game Informer. 2015-08-27 [2015-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9). 
  75. ^ Sarker, Samit. Mad Max game coming in 2014 to PC, PS4, Xbox One, PS3, Xbox 360 from Avalanche Studios (update). Polygon. 2015-06-10 [2015-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8). 
  76. ^ Makuch, Eddie. Mad Max PS4-Exclusive Content Revealed. GameSpot. 2015-08-27 [2015-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9). 
  77. ^ Farrelly, Steve. Mad Max Dust Art Helps Celebrate the Game's Release in Australia. AusGamers英語AusGamers. 2015-08-31 [2015-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3). 
  78. ^ Vincent, James. Uber is offering Mad Max rides in Seattle. The Verge. 2015-08-31 [2015-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31). 
  79. ^ Peterson, Blake. Mad Max Preview. Game Revolution. 2015-06-19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2). 
  80. ^ O'Connell, Jason. Mad Max Could Be the Biggest Surprise of 2015. Hardcore Gamer. 2015-05-05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1). 
  81. ^ Hatfield, Daemon. Game Scoop! Mad Max Is The New Shadow Of Mordor. IGN. 2015-04-24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82. ^ John Agnello, Anthony. 'Mad Max' the game lacks the charm and detail of 'Fury Road'. Joystiq. 2015-05-26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9). 
  83. ^ Moore, Bd. Mad Max Game Isn't Nearly As Fun As The Movie. Wired.co.uk英語Wired.co.uk. 2015-06-16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1). 
  84. ^ 84.0 84.1 Mad Max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CBS互動. [201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英語). 
  85. ^ 85.0 85.1 Mad Max for Xbox One Reviews. Metacritic. CBS互動. [201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英語). 
  86. ^ 86.0 86.1 Mad Max for PlayStation 4 Reviews. Metacritic. CBS互動. [201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英語). 
  87. ^ 87.0 87.1 87.2 87.3 87.4 Carter, Chris. Review: Mad Max. Destructoid. 2015-09-02 [2015-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4). 
  88. ^ 88.0 88.1 88.2 Robinson, Martin. Mad Max review: Fast and Furiosa. Eurogamer. 2015-09-01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3). 
  89. ^ 89.0 89.1 89.2 Bertz, Matt. Mad Max review: Desert Sessions In Repetition. Game Informer. 2015-08-31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1). 
  90. ^ 90.0 90.1 90.2 90.3 90.4 Hurley, Leon. Mad Max review: World Is Fire And Blood. GamesRadar. 2015-08-31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91. ^ 91.0 91.1 91.2 91.3 91.4 Brown, Peter. Mad Max Review: Hit The Road, Max. GameSpot. 2015-08-31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2). 
  92. ^ Bloodworth, Daniel. Mad Max – Review. GameTrailers. 2015-09-03 [2015-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93. ^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Tyrrel, Brandin. Mad Max Review: Give Me Fire, Give Me Fuel. IGN. Ziff Davis. 2015-08-31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1). 
  94. ^ 94.0 94.1 94.2 94.3 94.4 Kollar, Philip. Mad Max Review: Wasted Land. Polygon. 2015-08-31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1). 
  95. ^ Orry, James. UK Video Game Charts: Metal Gear Solid 5: The Phantom Pain beats Mad Max to the UK No.1. VideoGamer.com. 2015-09-07 [2015-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96. ^ Grubb, Jeff. September 2015 NPD: NBA, NFL games have big month as hardware sputters. VentureBeat. 2015-10-19 [2015-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