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市徽

慕尼黑
巴伐利亞自由州
The current Coat of Arms
紋章描述
小紋章:在銀白色的盾形背景下, 一位僧侶身穿黑色鑲金邊長袍,誓言書及鞋子為紅色,臉龐及手臂為肉色[1]

大紋章:開放式的磚色城門位於銀白色背景中。門樓的屋頂為黃黑條帶狀。屋頂之間是一隻指向右方、升高的戴冠獅子。門前站著一位身穿黑色鑲金邊長袍的僧侶,他有肉色的臉龐,棕色的頭髮,紅色的尖頭鞋,左手拿著紅色的誓言書,右手伸出三指宣誓[1]

基本資料
採用時間: 13世紀
王室印章:1304年
法律依據: 主印章:1239年
市議會採納:1957年
證明文件:

1865年6月11日:
王室認可

1936年12月24日
內閣決議

1957年12月17日
市議會採納

變動 1808年,1818年,1834年,1865年,1936年,1949年
擁有自身紋章的前城區: 奧賓德語Aubing費爾德莫興米貝茨霍芬德語Milbertshofen上門欽德語Obermenzing帕興施瓦賓格下門欽

慕尼黑市徽或稱慕尼黑紋章(德語:Münchner Wappen)描繪的是一個身著黑袍的年輕僧侶手持一本紅皮書。它自13世紀以來便以類似的形式存在,但在某些歷史時期,其圖案也會完全不顯示僧侶這一核心形象。作為慕尼黑的德文名稱,München一詞便是意味著僧侶,僧侶在此情況下便是代表著慕尼黑的不言自明的象徵(暗語紋章英語Canting arms)。

早在一份來自1239年5月28日的文獻中,慕尼黑最古老的印章便有一個頭戴兜帽的僧侶圖像。儘管在此後所有的印章上,僧侶都是展現一手拿書而另一手伸出三指的形象,但其輪廓卻有所變化——最初是側臉,然後是全臉,甚至是免冠。到了19世紀,這一形象被刻畫成具有年青化的特點,並成為著名的「慕尼黑之子德語Münchner Kindl」。當前形式的紋章是在1957年創作,時至今日仍是巴伐利亞首府的重要標誌。

僧侶

作為慕尼黑德文名稱,München一詞便是由古高地德語的「僧侶」衍生而來[2],它在此情況下便是代表慕尼黑的不言自明的象徵。這一形象具體被刻畫為穿有連黑色頭套的鑲金黑袍及紅色鞋子。其右手抬高,並且左手攜帶一本紅皮書。

僧侶張開的右手被解讀為宣誓的姿態,或基督教傳統的賜福手勢[2]。左手的紅皮書則指的是城市的誓言書(對應右手的姿態),或是自1365年一直流傳下來的紅邊城市法學書[2]。還有另一種解讀也將它定義為福音書[2]

在慕尼黑於1175年獲得城市身份後,市政管理當局制定了其市議會的政治體制。印章從而成為認定市議會文件真實性的必要條件。在一份源自1239年5月28日的存世文件中,慕尼黑最古老的印章便有一個頭戴兜帽的僧侶畫像[3]。儘管在此後所有的印章上,僧侶都是展現一手拿書而另一手伸出三指的形象,但其輪廓卻有所變化——最初是側臉,然後是全臉,甚至是免冠。僧侶作為印章唯一的形象可以追溯至1304年,並自14世紀中葉開始成為城市的標誌[4]。彩色呈現的印章則是源自15世紀[3]

慕尼黑之子

在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直至1957年的當前版本出現之前,紋章發生過一些顯著的變化。自15世紀開始,便已經有部分畫像展現孩童的形象以取代僧侶,而即便是採用僧侶,其人物特徵也不再如此前般嚴肅,通常會伴有捲曲的髮型或更年輕的臉龐[3]。到了18世紀,尤其是19世紀,僧侶已被最小化為慕尼黑之子德語Münchner Kindl[2],這一人物最早在1727年的文獻中被提及[2],儘管其首次出現在紋章上的日期或是誰創造了這個詞彙如今尚不可考。這種轉化並非通過法令,而是由藝術家所帶來的,例如雕刻家畫家,以及鑄銅師和印章雕刻師[3]

在19世紀下半葉,當地藝術家還在人物形象上補充了一些物品,諸如蘿蔔椒鹽卷餅月桂花環和發泡啤酒瓷杯英語Beer stein[3]。這些標誌多樣化的出現在包括井蓋、啤酒瓷杯和市政廳塔頂在內的許多地方[5]。作為一個僧侶,標誌的男性形象曾經十分清晰;但在轉變為孩童後,其性別已變得模糊。有一種解釋稱它僅僅是無性的,然而在1920年代其形象由年輕女性進行刻畫後,人物的女性傾向愈發明顯[6]

歷史

中世紀的紋章

慕尼黑的紋章可追溯至1239年和1268年的城市印章。這些印章展示了一個站在冠頂城門的僧侶,其上方為老鷹,指的是弗賴辛主教[2]。這座城市當時屬於他,並且這可能來自於他的個人紋章[4]。第三款城市印章自1304年啟用,類似於如今的小紋章,它簡要展現了一個站立的僧侶,其右手抬起,左手持書。當慕尼黑被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掌控後,自1323年啟用的城市印章則類似於如今的大紋章,它刻畫了一個完整的僧侶站在拱門下,並將門上方的老鷹替換成金色獅子[4],這是古代巴伐利亞以及路德維希公爵德語Ludwig der Kelheimer領地自1214年以來的君權象徵[7]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批准的紋章

在1808年,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授予了慕尼黑一個歷史主義德語Historismus市徽,它描繪有一座古典的大門,頂部為國王的王冠所在。金色的獅子坐在門檻上,一爪握有利劍,另一邊則是標記有字母「M」的盾牌。作為一位開明的君主,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希望城市的標誌能夠展現自己的文化,並同時能消除人們對僧侶粗鄙(Mönchsbarbarei)的刻板印象[2]。然而,城市方面卻反對完全去掉具有歷史意義的僧侶,因此在1818年的紋章中,字母M被替換成以往的僧侶頭像設計。

路德維希一世批准的紋章

在1834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再次授予慕尼黑使用其舊徽章,並分為大、小兩種紋飾形式。它們曾體現於1304年的小紋封印和1323年的大紋封印。1835年的紋章具有一個藍色的背景,但其後在1865年被路德維希二世修正為銀白色英語Argent。背景顏色在其餘時間極少發生改變,然而在16世紀也曾出現過使用金色的情況[2]

納粹時期的紋章

從1936年至1945年,大紋章中的獅子再次被替換為老鷹,即帶有納粹十字的「第三帝國」帝國鷹。而慕尼黑之子則像是一個伸出武器的守衛警察站在門前;這是由理察·克萊因德語Richard Klein (Künstler)所設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些納粹主義版本的紋章被廢除,慕尼黑在1945年至1948年間沒有設立正式的市徽[2]

新紋章

從1949年至1957年間,慕尼黑再次使用一大一小的兩種紋章,它們表現的是在1936年以前生效的樣式。至1957年,平面設計師愛德華多·伊格德語Eduard Ege對大、小兩種紋章進行了重新設計。同時,市議會在1957年12月17日決定,大紋章將不再正式使用,但仍作為特定目的的代表使用。[2]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Satzung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über die Verwendung des Stadtwappens (Stadtwappensatzung – STWS) (PDF).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15-08-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3).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Bayerns Gemeinden Detailansicht. Haus der Bayerischen Geschichte.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20). 
  3. ^ 3.0 3.1 3.2 3.3 3.4 Lowenstein, Jack. History of the Munich Child. steincollectors.org. 1968-09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6). 
  4. ^ 4.0 4.1 4.2 Wappen von MÜNCHEN. ngw.nl.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8). 
  5. ^ Archiv: Das Münchner Kindl - 2. stadtmuseum-online.de.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 
  6. ^ Archiv: Das Münchner Kindl - 3. stadtmuseum-online.de.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 
  7. ^ Bayerisches Landesportal: Coat of Arms and Flags. Bayrische Staatsregierung.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