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清代医学家

張志聰(1610年—1674年),隱庵,清代著名醫家,浙江錢塘人。

生平

張志聰生於順治康熙年間。少年喪父,遂棄儒學醫,曾師從傷寒大家張遂辰。其精研中醫理論,在杭州香山構侶山堂,集同學、門弟數十人講學,共同探討醫理。著成《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九卷、《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九卷、《傷寒論宗印》八卷、《金匱要略集注》四卷、《本草崇原》三卷、《侶山堂類辯》二卷、《醫學要訣》四卷《針灸秘傳》(已佚)。晚年又著《傷寒論綱目》九卷,復集《傷寒論》各家注而為《傷寒論集注》,書未成而卒,由門人續第六卷。諸書反應其學術思想,尤其是對經典研究有卓越的貢獻。

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為闡發《內經》之理,集諸家一得之見。張志聰之注,開集體創作之先河,俾後人讀《素問》而知病之所由起,讀《靈樞》而識病之如何瘳。《傷寒論宗印》、《傷寒論集注》註解《傷寒論》,雖然維護傷寒舊論,但在理論研究上,能獨立思考,提出看法。
  • 《金匱要略集注》重視以經解經,所引用的經書有《素問》、《靈樞》、《傷寒論》、《難經》等,其中以《內經》、《傷寒論》最多。《侶山堂類辯》是張氏集同學及弟子數十人,在侶山堂研討中醫學術、醫理之文集。本書論辨的中心思想在於研究中醫學術之同異,而辨其是非。其所論辨的內容,有屬於臟腑、經絡、氣血、病因等基礎理論的;有屬於四診、八綱等診斷學說的,有屬於辨病辨證施治的;有屬於醫籍評介的。下卷主要論述中藥。其卷首與卷末載方藥論十餘篇,卷中論述了四十多種藥物的命名、性味和功用主治等。
  • 《本草崇原》是歷史上第一部注釋《神農本草經》的藥學專著。全書共分三卷,按三品分類法,運用五運六氣的理論,對三百多味中藥的藥性做了恰當的解釋。其注釋,基本上不離《本經》原文宗旨,其發揮之處,或為前人經驗的總結,或為張氏本人的心得體會,是一部可供中醫臨床、中藥研究參考的實用價值較高的本草學專著。
  • 《醫學要訣》分脈訣、經訣、草訣和藥性備考。脈訣就其生理脈象、病證脈象作了較為貼切的注釋;經訣就十四經脈的循行及相關病證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草訣注釋了陰陽氣味升降浮沉,五味所歸,五走、五欲、五禁五宜、五髒六腑用藥氣味補瀉,藥有須使畏惡等法象。其對藥物的注釋有三百種,分別闡述了各種藥的性味和功能主治;藥性備考分水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菜部、谷部、味部、果部、木部、蟲部、魚部、禽部、獸部等,分別就其中性味、功能主治作說明。

外部連結

[]

 清史稿·卷502》,出自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