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書畫家)
張琴(1876年—1952年),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福建莆田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張琴曾先後任涵江崇實中學堂教員,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校長),莆田國醫專科學校校長兼授醫學史。民國元年被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兼《亞東新聞》報主筆、孔教大學董事長等;後兼任福建省教育司長。張琴才華橫逸,表露於寸箋尺幅及報刊講壇之上,憂民之心,經國之略,為眾稱道,後退息林泉。
張琴學識淵博,詩文書畫篆刻皆工,且博而能精。其篆刻取法於漢印,而詩追唐宋,古典雅澹;長於書法,書擅四體,行書在歐虞之間;山水畫宗四王,筆墨淡雅秀潤,筆力雄健,每作一畫,常題一詩。張琴的同年翰林曾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職的譚延闓,稱張琴詩、書、畫為當代三絕,譚延闓給張琴的題詞有「故人寥落今如夢,好句低徊我所師;收拾遊蹤歸篋底,端應一畫一題詩。
以飽學著稱,有《莆田縣誌稿》《桐雲軒聲畫集》《六書考源》《南山志》[1]。
生平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未經散館,以辦學授翰林院編修。[2]學識淵博,工詩文書畫,並擅篆刻。著述甚多,有《桐雲軒讀爾雅稿》、《桐雲軒聲畫集》等。
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等5團體正式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在北京的湖廣會館主持召開成立大會,張琴出席並與閻錫山、張繼、李烈鈞、胡瑛、王傳炯、溫宗堯、陳錦濤、陳陶遺、莫永貞、褚輔成、松毓、楊增新、于右任、馬君武、田桐、譚延闓、張培爵、徐謙、王善荃、姚錫光、趙炳麟、柏文蔚、孫毓筠、景耀月、虞汝鈞、沈秉堃、曾昭文、蔣翊武、陳明遠一起被推舉為參議。次年,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赴北京任職。時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他和友人創辦《亞東新聞》,發表「反袁」文章,後編為《反袁社論選輯》。
民國三年,國會被袁世凱解散,他回莆主持教育。
民國五年,黎元洪任大總統,恢復國會,他仍任眾議院議員。次年,國會又被督軍團解散,他離開北京,赴廣州參加非常國會,任護法國會眾議院議員,選孫中山為大元帥,實行護法。
民國八年,他重到廣州,參加改組的中國國民黨會議。
民國十一年,第二次恢復國會時,他再任眾議院議員。民國三十八年(1949),人民解放軍南下福建,在中國共產黨閩中游擊司令部授意下,莆田成立防護團,琴任主任。
著作
著有《桐雲軒聲畫集》、《桐雲軒讀(爾雅)》、《六書考源》以及《南山志》(二卷)、《莆田縣新志稿》(四十卷)、《張琴題畫詩七百首》等。
張琴約於民國十七年(1928)前後,著手纂寫《莆田縣新志稿》。張琴的《莆田縣誌稿》,一作《莆田縣新志稿》,一作《莆田縣誌》。張琴修《莆田縣誌稿》的時間,一作約於民國十七年,一作於民國三十六年。張琴的《莆田縣誌稿》,未刊行;福建師大圖書館和福建省圖書館均收藏有傳抄本。
對《莆田縣新志稿》,陳長城有按語,略云:莆邑立縣於唐,邑志肇修於宋。乾道間郡守鍾離松修,凡七卷。紹熙三年郡守趙彥勵又集郡士成書十五卷,俱名《莆陽志》,著錄宋史藝文志。已佚。明則彭韶景泰《莆陽志》凡十卷,周瑛謂為未成之書,然萬曆間陳氏世善堂書目錄之,意其稿具而未刻也。次則弘治《興化府志》五十四卷,周瑛、黃仲昭同修,(康按:陳一作黃仲昭、周瑛同撰)天一閣有原刻本,邑中流傳者俱同治重刻本。次為萬曆甲戌《興化府志》三十六卷,康大和修,流入日本內閣書庫。次為萬曆癸丑《興化新志》五十六卷,陳經邦、林堯俞同修,有兩序見於乾隆志。蓋莆為府治,故其事附府志以傳也。其別為縣誌者,始康熙間林粦焻、朱元春同修,北京圖書館有之。次為乾隆志,廖必琦、林黌同纂,蓋踵康熙志以後事,而己於舊志無所增刪,且仍用舊板,故行格亦相同。光緒間知縣潘文鳳重刻乾隆志……其後道咸間林揚祖又修,稿具而未刊行。到五十年代後尚存有稿本及鈔本二十餘冊,內容亦無甚創見。最後則為張琴斯志,斷限至抗戰勝利之時,於保存史料不無裨益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