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

道教天师道传人称号

張天師道教正一道天師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

『列仙酒杯』.張陵

元朝官方從元世祖開始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及民間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朝中後期結合各種符籙系道教流派,形成正一道。洪武元年,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入賀即位,明太祖說:「天有師乎?」乃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賜銀印,秩視二品。

天師承襲

道教由東漢張道陵創始,後世乃稱張陵為「天師」或「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

道教五大派門中,只有張道陵一脈是堅守把職位傳授給親族的作法,也就是「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外族人」,以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主,若上代天師無子嗣,則過繼血緣最近的侄輩承襲。如無侄子可過繼,則傳弟弟或叔輩,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傳繼給堂叔張時修;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長子張宗漢好賦、飲,不樂應酬,遂禪位予弟張宗演。除此之外,張天師的傳承還需要一定的要件,鑑定天師世代的信物。

歷代傳人

天師世系 帝王賜封 封號與贈號 備註
世系 姓名 帝 號 賜封年代
1 張道陵 唐玄宗
唐僖宗
宋神宗
宋徽宗
宋理宗
元成宗
明思宗
天寶七年
中和四年
熙寧元年
大觀二年
嘉熙三年
元貞元年
崇禎年間
封太師
封三天扶教大法師
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
封正一靖應真君
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靖應真君
加封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
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時中舉,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時來龍虎山修煉內丹,順帝赴四川創建道教,桓帝時在青城山飛升成仙,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2 張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長子,156年襲教在陽平山飛升,世稱嗣天師
3 張魯 漢獻帝
元武宗
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  
曹操拜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敕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衡長子,以政教合一,雄據巴蜀三十餘年葬鄴城,世稱系師
4 張盛 漢獻帝
元順帝
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
曹操封奉車都尉散侍朗加都亭侯
敕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
魯三子,漢末遷居龍虎山創龍虎正一道(即正一道)
5 張昭成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 盛長子,居龍虎山,年119歲
6 張椒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 昭成長子,居龍虎山,年百餘歲
7 張回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玉清輔教弘濟真君 椒長子,居龍虎山,年百餘歲
8 張迥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玉清應化沖靜真君 回之子,居龍虎山,年90歲
9 張符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玉清贊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龍虎山,年93歲
10 張子祥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上清玄妙大虛真君 符之子,居龍虎山,年120歲
11 張通玄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上清玄應沖和真君 子祥之子,居龍虎山,年97歲
12 張恆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龍虎山,年98歲
13 張光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太玄至德廣妙真君 恆之子,居龍虎山,年104歲
14 張慈正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太玄上德紫虛真君 光長子,修道於聖井山,年百餘歲
15 張高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慈正長子,居龍虎山,年90歲
16 張應韶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高長子,居龍虎山,年99歲
17 張頤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 應韶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18 張士元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洞虛明道贊運真君 頤之子,居龍虎山,年92歲
19 張修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沖玄翊化昭慶真君 士元長子,居龍虎山,年95歲
20 張諶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沖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長子,居龍虎山,唐武宗賜建真仙觀
21 張秉一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守玄紫極昭化真君 諶長子,居龍虎山,建天師廟,年92歲
22 張善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清虛崇應孚惠真君 秉一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3 張季文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清虛妙道輔國真君 善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4 張正隨 宋真宗
元順帝
大中祥符五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真靜先生
敕贈清虛文教妙濟真君
季文之子,居龍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觀,年87歲
25 張干曜 宋仁宗
元順帝
天聖八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澄素先生
敕贈崇玄普濟湛寂真君
正隨長子,居龍虎山,年85歲,葬耳口鄉曹家源
26 張嗣宗 宋仁宗
元順帝
至和二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虛白先生
敕贈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干曜長子,續建上清觀,善吐納
27 張象中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長子,居聖井山,年81歲,其孫張憲為武狀元
28 張敦復 宋神宗
元順帝
熙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光先生
敕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
象中長子,年53歲,無嗣,弟敦後之子景端過繼
29 張景瑞 宋徽宗
元順帝
大觀二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真先生
敕贈太極清虛慈濟真君
敦復侄子,年52歲,無嗣,叔敦信嫡張繼先過繼
30 張繼先 宋徽宗
元武宗
元順帝
崇寧四年
至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虛靖先生
敕封虛靖沖玄悟道真君
敕贈虛靖弘悟妙道真君
敦信孫,處仁子,9歲嗣教,13歲應詔赴闕敕建上清正一宮、天師府、演法觀,年36歲,葬安徽天慶觀,終生不娶,無子,著《虛靖語錄》七卷
31 張時修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長子,繼先叔父
32 張守真 宋孝宗
元順帝
乾道六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正應先生
敕贈崇虛光妙正應真君
時修長子
33 張景淵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長子,葬上清呂家源
34 張慶先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崇虛真妙光化真君 景淵長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張可大 宋理宗
元世祖
嘉熙三年
至元廿八年
賜號觀妙先生,提舉三山符篆
敕贈通玄應化觀妙真君
守真次子張伯瑀之孫,張天麟之子,主領龍虎宮,葬瑞訂觀,丞相江萬里撰碑文
36 張宗演 元世祖
元世祖
元成宗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四年
元貞元年
賜封嗣漢天師
敕授沖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贈演道靈應沖和玄靜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書頌而化
37 張與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體玄弘道廣教真人,領江南道教事 宗演長子
38 張與材 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
元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
授凝神廣道真人,領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兼領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祿大夫留國公,賜金印、視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書畫,遺頌而化,葬金溪鳴陽山
39 張嗣成 元仁宗
泰定帝
元順帝
明太祖
延祐四年
泰定二年
至元三年
洪武三年
授太玄輔化應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賢院道教事
特製加封知集賢院事,追贈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
與材長子,化為舟中,工書畫,尤善畫龍,畫作有《廬山圖》傳世
40 張嗣德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與材次子,能書畫,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鑄「上清宮銅鐘」傳世
41 張正言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廣教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長子,微疾而化
42 張正常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護國闡祖大真人,主領道教事給銀印,視二品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長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師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張宇初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永樂四年
授正一嗣教闡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編修《道藏 正常長子,人稱列仙之儒,撰《龍虎山志》10卷,《峴泉集》12卷,歷代天師的佼佼者
44 張宇清 明成祖
明宣宗
永樂八年
宣德元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領道教事
加封正一嗣教靜洞元大真人
正常次子,善書畫,敕管武當山,中秋集歡,雷擊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 張懋丞 明宣宗
明英宗
宣德四年
正統六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應大真人,主領道教事
正常三子宇珵之子,母為誠意伯劉基侄女
46 張元吉 明英宗
明代宗
明憲宗
正統十年
景泰六年
成化三年
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領道教事
授正一嗣教洞譯音大真人,賜尚方寶劍
授正一嗣教妙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孫,留綱之子,善畫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後葬本里播基灣
47 張原慶 明憲宗 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 元吉之子,娶成國公朱儀之女為妻,葬金溪長生觀
48 張彥頨 明孝宗
明世宗
弘治十四年
嘉靖五年
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真人
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原慶長子,娶安遠侯柳文之女為妻,建上清宮、真人府和正一觀,善詩文,葬弋陽迭山書院
49 張永緒 明世宗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嘉靖三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
賜伯爵祭服
彥頨長子,10歲襲教,善劍術
50 張國祥 明神宗
明神宗
萬曆五年
萬曆三十五年
襲教賜玉印金冠帶及「真人府」、「宗傳」匾額
奉旨撰《續道藏》,授正一嗣教闡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緒堂弟永紹之子

娶駙馬謝公之女為妻,補寫《天師世家》,輯《龍虎山志》三卷,編《續道藏》等書,葬金溪明陽橋

51 張顯庸 明熹宗
明思宗
清聖祖
天啟六年
崇禎元年
康熙四十二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加贈太子少保
追贈光祿大夫
國祥長子,著《三教同塗論》、《金丹辯惑論》、《浴梧詩集》等書
52 張應京 清世祖
清世祖
清聖祖
順治六年
順治八年
康熙四十二年
命襲職掌理道篆,給一品印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追贈光祿大夫
顯庸長子,郡主朱氏封為一品夫人
53 張洪任 清聖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贈光祿大夫,到顏氏封一品夫人 應京長子,葬金溪朱坊
54 張繼宗 清聖祖
清聖祖
清聖祖
康熙二十年
康熙三十五年
康熙四十二年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書上清宮匾
乾坤玉劍
授光祿大夫
洪任長子,葬筱嶺背南山
55 張錫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元年
雍正五年
授光祿大夫,妻韓氏封為一品夫人,奉詔入覲,病故於杭州,婁近恆請旨由慶麟署理大真人事 繼宗長子,年29歲
署理真人 張慶麟
張昭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九年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真人,協修上清宮
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祿大夫
錫麟二弟
錫麟三弟
56 張遇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乾隆七年
乾隆十七年
乾隆三十六年
奉旨隨叔父昭麟入覲,襲爵賜書「演教宗傳」牌匾
左都御史梅瑴成劾降為五品
追通議大夫
錫麟之子,1740年,婁近恆撰《龍虎山志》16卷
57 張存義 清高宗 乾隆四十一年 襲爵由五品晉三品,賜老子繡像,授通議大夫 遇隆之子,年28歲,無嗣,以堂叔起隆襲教
58 張起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清仁宗
清穆宗
乾隆三十九年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五十年
嘉慶~同治
河南開封布政使(縣丞級)
奉旨襲教、授通議大夫
重修宗譜
贈通議大夫
錫麟繼子,葬正一觀
59 張鈺 清仁宗
清德宗
嘉慶年間
光緒三十年
整修上清宮、天師府、正一觀,追贈光祿大夫 起隆之子,葬南極觀
60 張培源 清穆宗
清德宗
同治十一年
光緒三十年
  鈺長子,曾在鄉里督辦團練,葬於南極觀
61 張仁晸 清穆宗
清德宗
清德宗
同治元年
光緒十六年
光緒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緒年間赴川省祖,葬於青城山
62 張元旭 清德宗 光緒三十年
民國三年
民國八年
  仁晸長子,中華民國道教總會發起人。病故於上海,葬楊家山
63 張恩溥   民國十三年
民國三十七年
  元旭長子,善畫符,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去台灣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台北
64 張源先   民國六十年
民國九十七年
中華民國國軍
軍銜為中尉軍官  
張恩溥堂姪,民國六十年接任,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十七日羽化南投

第六十五代襲位之爭

 
臺中市神岡區朝清宮張天師寶像

六十五代天師的襲位問題早在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生前就已發生。中國大陸的張金濤宣佈欲襲職六十五代天師後,張源先公開表示:「我都還活著,怎麼會有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太離譜了!」並指出張金濤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女兒張稻香與魯姓夫婿之子,應從父姓為魯姓,故應稱「魯金濤」,而非張姓。且依照歷代正一天師的傳承規矩,只傳父系,外孫是沒有襲職資格的,並對此紊亂祖制之舉,感到不悅。而張金濤則回應,在中央尚未給予正式的名號之前,他都只是嗣漢天師府的主持而非張天師,目前只想做好傳承先人道統的工作。同時語帶玄機的表示,從第四代以來,張天師從未離開過龍虎山,這是不爭的事實。張金濤目前的身分,是中國道教協會的副會長、人大代表,以及江西省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的主持。[1]

後來,張恩溥天師寫信給本族族長張星景,表示有意讓堂姪張欣政繼承。但在天師羽化後,由於張欣政的夫人是天主教徒,遭到道教會強烈反對,故由遷臺的江西省民意代表出面協調,最終仍由曾在六十三代天師身邊學道三年,時任陸軍中尉的張源先襲天師職。但六十三代天師繼妻(二嫁)陳月娟女士不願拿出六十三代所留之法印,六十四代天師始終沒有執掌古印。而古印目前由張恩溥養子胡美良所持有。[來源請求]2009年胡美良以張恩溥養子身份向戶政機關單位申請變更姓氏正式改姓張氏。

據江西博物館與部分江西省龍虎山張氏宗族所言,張恩溥天師隨國民政府遷台時攜帶歷代天師襲職所需,傳說由太上老君賜予初代張天師道陵代代傳承的劍和印,讓人頗有想像空間。[來源請求]

2008年10月,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羽化臺灣南投,其後臺灣海峽兩岸有多人出面爭奪天師襲位,包括臺灣的張意將[2]張美良張道禎張懿鳳張捷翔等五人。張意將稱其祖父張新君是六十二代張元旭天師的兒子之一[3],張道禎視張源先為署理,並非正式天師,表示自己將襲職六十四代天師[4],其餘諸人則多宣稱襲位六十五代天師[5][6]

2009年6月10日(農曆5月18日,為張天師道陵祖師爺壽誕日),張意將[2]臺北市士林區劍南路鄭成功廟舉行天師陞座大典中襲職六十五代天師[3];而同一天,張道禎亦在南投舉行襲職六十四代天師儀式[7],使得具道教象徵性地位的「張天師」出現數位天師並存的狀況。2011年10月15日(農曆9月19日,為二年前張源先羽化日),張源先長女張懿鳳也在六十四代天師追思紀念中襲職六十五代天師[8]。張源先羽化後,在臺灣道教界出現張意將、張道禎、張懿鳳等人自稱天師,然而均無被中央政府認定具有張天師資格。

評論

毛澤東:「張魯的祖父創教人張陵,一名張道陵,就是江西龍虎山反動透頂的那個張天師的祖宗,《水滸傳》第一回描寫了龍虎山的場面。」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