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託管地猶太人暴動
在1944年至1948年之間,猶太復國主義的地下準軍事組織開展了一場反對英國統治巴勒斯坦託管地的活動。猶太復國主義地下組織與英國當局之間的緊張關係從1938年開始緊張起來,並隨著1939年白皮書的出版而加劇。該白皮書呼籲十年內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並且規定五年內猶太人移民數量不應超過75,000人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緩解了雙方的關係,但在戰爭接近尾聲時,緊張局勢再次升級為武裝鬥爭。
巴勒斯坦託管地猶太人暴動 | |||||||
---|---|---|---|---|---|---|---|
巴以衝突的一部分 | |||||||
1946年,巴勒斯坦鐵路K級2-8-4T蒸汽機車和貨運列車在遭到猶太叛亂分子破壞後從雅法和耶路撒冷線脫軌 | |||||||
| |||||||
參戰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伊芙琳·巴克 艾倫·坎寧安 麥邁克 第六代戈特子爵約翰·維里克 羅伊·法蘭 |
梅納赫姆·貝京 伊扎克·沙米爾 以色列·加利利 | ||||||
兵力 | |||||||
巴勒斯坦警察隊: 4,000名警察 英國軍隊: 100,000名士兵 (最高時)[3] |
哈加拿: 21,000名士兵[3]
萊希: 500名士兵 | ||||||
傷亡與損失 | |||||||
141名士兵和警察被殺[4] |
31人死亡 7人受傷 2人自殺[4] |
哈加拿是巴勒斯坦最大的猶太地下民兵組織,由官方承認的巴勒斯坦猶太人領導層控制並與英國合作。到了1944年,哈加拿一個分支——伊爾貢發起了反抗英國統治的叛亂並加入了一直積極反對當局的萊希。兩者都是右翼修正派猶太復國主義的異議派民兵組織。他們經常襲擊警局和政府機構,以回應英國對猶太人移民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階段,武裝衝突升級,伊爾貢於1944年2月正式宣布叛亂,結束了1940年開始的行動中斷期。[5]叛亂從1944年萊希在開羅刺殺莫因男爵開始。哈加拿在被稱為「狩獵季節」的猶太人內亂時期積極反對伊爾貢和萊希並有效地制止了叛亂。然而,在1945年秋天,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英國明確表示不會允許大量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並且無意立即建立一個猶太人定居點。也因此,原先支持英國政府的哈加拿開始了與另外兩個地下組織進行合作,共同組建了猶太抵抗運動。 [6]哈加拿沒有選擇與英國軍隊直接對抗,而是集中力量攻擊英國對猶太移民控制,而伊爾貢和萊希則是攻擊軍事和警察機構。[6]1946年7月,大衛王酒店爆炸案發生後,抵抗運動在相互指責中解散。伊爾貢和萊希開始獨立行動,而哈加拿繼續主要支持和幫助猶太移民。 [6]由於聯合國在巴勒斯坦設立了調查委員會,哈加拿再次短暫地壓制伊爾貢和萊希的行動。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通過後,巴勒斯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內戰使雙方之前與英國的緊張關係黯然失色。然而,在內戰期間,英國和猶太復國主義軍隊持續發生衝突,直到1948年5月14日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終止以及以色列宣布獨立建國。
英國內部對巴勒斯坦政策存在深刻分歧。超過數百名英國士兵、猶太武裝分子和平民在叛亂活動中喪生。這場衝突導致英國反猶太主義加劇。 1947年8月,兩名被綁架的英國中士被絞死後,英國各地爆發了廣泛的反猶太人騷亂。 [7]這場衝突導致英美關係緊張。
背景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儘管1917年《貝爾福宣言》和國際聯盟的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條款都呼籲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民建立一個家園,但英國並不接受巴勒斯坦與歐洲猶太人的處境之間有任何聯繫。1935年紐倫堡法案頒布後,納粹德國開始迫害猶太人,許多德國本土的猶太人逃往國外尋求庇護,到1939年底,已有約80,000人在英國本土獲得庇護。 [8]
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義後不久,厄爾·皮爾(Earl Peel)領導一個委員會開始考慮解決方案。皮爾委員會提議分割巴勒斯坦,其中涉及強制遷徙一些阿拉伯和猶太居民。不過,1937年8月,第二十次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決議:「不接受皮爾委員會提出的分治方案」;但它希望「繼續進行談判,以澄清英國政府關於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的提議的確切實質內容」。 [9]
伍德黑德委員會(又稱「巴勒斯坦分治委員會」)進行了進一步的嘗試並出台了一篇報告,最終於1938年11月11日發布了一份政府報告。[10]這篇報告的結論是:「國王陛下的政府在仔細研究了分治委員會的報告後得出的結論是,進一步的審查表明,在巴勒斯坦境內建立獨立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國家的提議所涉及的政治、行政和財政困難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不切實際的。」[10]
英國還參加了1938年討論德國難民問題的埃維昂會議。巴勒斯坦沒有被視為避難所,因為它可能會加劇正在進行的阿拉伯人起義。猶太復國主義者自然希望巴勒斯坦成為所有此類難民的主要目的地。
英國的移民限制和1939年白皮書
1920年代,英國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及猶太人購買土地施加限制,聲稱這些決定是出於對該國經濟吸收能力的擔憂。20世紀30年代,英國當局對移民證書設定了配額,並授權以色列猶太事務局發放。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英國釋出了1939年白皮書。白皮書拒絕了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構想,並宣布該國將成為一個以阿拉伯人占多數的獨立的雙民族國家。這篇白皮書限制了猶太人的移民,從1940年到1944年,只允許75,000名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其中包括每年10,000人的年度配額和25,000人的補充配額,以應對同期發生的難民緊急情況。此後,進一步的猶太移民將取決於阿拉伯多數人的同意。向猶太人出售阿拉伯土地也受到限制。
為了應對英國的限制,很多猶太人開始偷渡進巴勒斯坦。最初,猶太人通過陸路進入巴勒斯坦,主要是偷偷越過北部邊境,在那裡他們能夠得到邊境猶太人定居點提供的幫助,因此死亡人數很少。20世紀30年代初,通過穿越北部邊境進入巴勒斯坦變得更加困難時,人們開始使用其他路線。數以千計的猶太人持學習或旅遊簽證來到巴勒斯坦並黑在那裡。許多猶太婦女也與巴勒斯坦居民建立虛假婚姻,以便獲得家庭團聚的許可。1934年,波蘭HeHalutz運動的約350名不願等待簽證的猶太人乘坐瓦洛斯號包租船前往巴勒斯坦,這是第一次通過海運將猶太人帶到巴勒斯坦。1937年,又有兩艘載有非法移民的船隻抵達,1938 年和 1939年又抵達了幾艘。這些航行主要是由修正派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和伊爾貢組織的。[11]直到1938年,猶太機構一直反對非法移民,擔心這會影響簽發移民證書的數量。
總體而言,1929年至1940年間,儘管受到英國的限制,還是出現了一段被稱為「第五次回歸」的大規模猶太移民時期。近 250,000 名猶太人(其中 20,000 人後來離開)移民到巴勒斯坦,其中許多人是非法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巴勒斯坦託管地當局正處於鎮壓1936年至1939年阿拉伯武裝起義的最後階段。所有猶太組織,包括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也在猶太人抵抗納粹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與包括英國在內的盟軍結盟。
依舒夫暫時擱置了與英國在白皮書問題上的分歧,認為擊敗納粹是更緊迫的目標。巴勒斯坦猶太人領袖大衛·本·古里安發出呼籲,要求猶太人「像沒有白皮書一樣支持英國,像沒有戰爭一樣反對白皮書」。 [12]戰爭期間,大量巴勒斯坦猶太人自願加入英國軍隊,主要在北非服役。當時巴勒斯坦有 470,000 名猶太人,其中約有 30,000 人在戰爭期間在英國軍隊服役。 [13]
1939年9月,隨著阿拉伯起義的平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有所緩和。戰爭期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中,納沙什比家族支持英國,而以流亡者阿明·侯賽尼為首的另一個巴勒斯坦派系則支持軸心國。而阿明·侯賽尼也成為軸心國最著名的阿拉伯合作者。 [14]
巴勒斯坦軍團成立於1942年,由3個猶太人營和1個阿拉伯人營組成,共有3,800名志願者。[15]特別審訊組也成立於 1942 年,是一支由講德語的巴勒斯坦猶太人組成的突擊隊。它在西部沙漠戰役期間執行突擊隊和破壞行動。[16]
伊爾貢於1939年9月停止了所有反英活動,轉而支持英國。一支伊爾貢部隊被派去協助在北非作戰的英國軍隊。1941年,伊爾貢的創始人之一大衛·拉齊爾(David Raziel)在伊拉克與英國人對抗該國親軸心政權的戰鬥中被殺。[17]伊爾貢還向英國提供了來自東歐和北非的情報,並允許成員加入英國陸軍。
然而,1940年8月,伊爾貢成員亞伯拉罕·斯特恩成立了萊希 ,他們主張與英國進行武裝鬥爭,迫使他們離開巴勒斯坦並立即建立一個猶太國家。斯特恩不知道納粹想要滅絕猶太人,他認為希特勒想通過移民使德國成為「沒有猶太人的國家」。斯特恩提議與納粹德國結盟,向德國人提供幫助,幫助他們征服中東並驅逐英國人以及阿拉伯人你,以換取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以此來接納更多的歐洲猶太人。 [18] 然而,他的提議並沒有得到很多猶太人的支持,反而讓他的名聲一落千丈。[19]1942年,斯特恩被英國警察逮捕並在特拉維夫殺害。
戰爭期間,英國陸軍中有一支由來自巴勒斯坦的猶太男女組成的特種傘兵部隊,大約有250人。該部隊的成員主要通過空投被派往被占領的歐洲,幫助組織和參與當地的抵抗活動。
1942 年 12 月,當盟軍得知歐洲猶太人遭到大規模屠殺後,英國仍然拒絕改變其限制移民的政策,也拒絕接納來自納粹控制的歐洲的猶太人,其數量超出了白皮書規定的配額。不過,超過一半的船隻被英國皇家海軍攔截。大多數被攔截的非法移民被送往位於賽普勒斯的拘留營,英國在賽普勒斯一共關押了5萬名試圖偷渡到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10]有些非法移民被送往巴勒斯坦地區的拘留營,還有些被送往模里西斯。[10]一些人為避免被逮捕選擇跳海求生,但是很多人在偷渡時淹死。 [20]英國還阻止了巴勒斯坦猶太人賄賂納粹成員以釋放歐洲猶太人的企圖。當大屠殺為盟軍所知時,巴勒斯坦還剩下34,000份猶太移民簽證。 1943年,大約一半的剩餘簽證被分發,到戰爭結束時,仍然剩下3000張簽證。 [21]
1944年9月,以巴勒斯坦軍團為核心的猶太旅成立。該旅由近5000名志願者組成,包括前巴勒斯坦軍團的3個營、第200野戰團、皇家炮兵和數支支援部隊。該旅於1944年底參與義大利戰役,隨後又參加了1945年的葡萄彈行動。
歷史
英國對猶太移民的限制
1945年英國大選期間,工黨承諾,如果他們重新掌權,他們將廢除1939年的白皮書,允許猶太人自由移民巴勒斯坦,甚至強制轉移當地的阿拉伯人,將巴勒斯坦變成猶太民族的家園,並逐漸演變為猶太民族的家園。一個獨立的國家。[22][23]然而,在工黨當選後,新任工黨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決定繼續維持對猶太移民的嚴格限制。戰前,貝文曾擔任英國最大工會TGWU的主席,並以此身份領導了一場阻止德國猶太人移民到英國的運動。 [24]貝文贊成白皮書將巴勒斯坦變成一個阿拉伯國家,並且猶太人只是巴勒斯坦的少數民族,並擔心猶太國家的建立會激怒阿拉伯人並危及英國作為中東主導國家的地位。貝文還認為,流離失所的大屠殺倖存者應該在歐洲重新定居而不是在巴勒斯坦。[25] [26]
由於英國的移民限制,猶太機構執行官轉向非法移民。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數以萬計的猶太人在一項名為「移民組織B」的計劃中乘坐過度擁擠的船隻駛向巴勒斯坦,其中大部分船隻被英國海軍攔截並把猶太人監禁在集中營中。這些乘坐船隻偷渡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絕大多數是歐洲猶太人,包括許多大屠殺倖存者,也有一些來自北非的猶太人參與其中。
在歐洲,由阿巴·科夫納領導的前猶太游擊隊開始組織逃亡路線,他們將猶太人從東歐帶到地中海地區,在那裡猶太人機構組織船隻將他們運往巴勒斯坦。 [27]德國占領區的英國官員拒絕承認猶太人是一個民族群體,並要求他們返回原籍地,並試圖阻止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也因此,英國政府向大量猶太難民的來源地波蘭施加外交壓力,要求波蘭政府限制猶太人移民,因為波蘭允許猶太人無需簽證或出境許可就可以離開波蘭前往其他國家,但他們的努力被證明是徒勞的。 [28] [29]1947年,英國軍情六處發起了「阻礙行動」,這是一項秘密行動,通過讓特工在船上埋設炸彈,炸毀停靠在義大利港口的猶太難民船,以此來阻止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從1947年夏天到1948年初,軍情六處共進行了五次此類襲擊,成功摧毀了一艘船並損壞了另外兩艘船。另外兩枚炸彈在爆炸前被發現。一份報告稱,「約30艘載有非法移民的船隻中只有一艘抵達目的地」。 [30] [31]
在非法移民的早期階段,很多猶太組織使用小型船隻來運送猶太難民,但很快便使用大型船隻。這些猶太組織總共使用了約60艘船隻,其中包括從美國購買的10艘船隻。船員中有很多猶太裔美國人和猶太裔加拿大志願者。為了防止猶太非法移民到達巴勒斯坦,以色列建立了海上封鎖以阻止載有非法移民的船隻,並對移民途經的國家進行情報工作以及施加外交壓力。當非法移民船被發現時,英國軍艦就會靠近,而非法移民船經常猛烈搖晃以避免被登船。由皇家海軍陸戰隊和傘兵組成的英國登船隊將被派去控制這艘船。在被發現的難民船中,他們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抵抗,其中13起暴力抵抗事件,登船者遭到乘客攜帶棍棒、鐵棍、斧頭、燃燒彈和手槍等武器的攻擊。皇家海軍艦艇也會撞擊非法移民船,登船部隊強行登上船隻,並進行近距離肉搏戰以獲得控制權。有五起事件中使用了槍枝。在這些遭遇中,兩艘皇家海軍軍艦因與移民船相撞而受損。七名英國士兵在控制移民船隻的戰鬥中喪生,其中大部分是被乘客推下船後溺水身亡,有六名乘客也被殺。 [32] 1945年至1948年,約有8萬名非法移民試圖進入巴勒斯坦。大約49艘非法移民船隻被扣押,66,000人被拘留。 [33]另有約1,600人溺水身亡。
1945 年,阿特利特拘留營被重新開放。該拘留營建於20世紀30年代,用於關押逃離歐洲的非法猶太移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用來關押逃離大屠殺的猶太難民,直到1942年被關閉。隨著越來越多的非法移民開始抵達巴勒斯坦,營地重新開放。1945年10月,帕拉瑪赫的一次突襲釋放了208名被拘押者。1946年7月大衛王酒店爆炸事件發生一周後,四艘載有6,000名非法移民的船隻抵達海法,阿特利特拘留營完全擠滿了人。 [34]一段時間以來,英國政府就知道自己無法遏制猶太移民,因此在賽普勒斯建立了拘留營來拘留所有非法移民。大約 53,000 名猶太人被拘留於此。
在戰後德國,英國占領區的官員試圖阻止猶太人移民,並且不承認猶太人是一個民族群體,要求他們返回原籍地。大屠殺倖存者被迫與其他人共享住宿,其中一些人是前納粹合作者和。在某些情況下,前納粹分子在難民營中獲得了權威職位,他們利用這些職位來虐待猶太倖存者。[35]許多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食物供應被切斷,以防止他們協助逃離東歐的猶太人。在英國占領區,他們被拒絕提供支持,理由是他們沒有因戰爭而流離失所。 [36]
美國占領區的軍隊也沒有幫助倖存者,但 1945 年,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派出私人代表厄爾·G·哈里森前往歐洲調查猶太倖存者的情況。哈里森報道稱,
必須預見到大量非官方和未經授權的人員流動,這需要相當大的力量來阻止,因為許多相關人員的耐心已經接近崩潰點,而且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無論如何強調,這些人中的許多人現在都處於絕望之中,他們在德國的統治下已經習慣了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對死亡的恐懼並沒有限制他們。 [37]
哈里森報告改變了美國在占領區的政策,美國的政策越來越集中於幫助猶太人逃離東歐。戰後逃離東歐反猶太主義暴力的猶太人學會了避開英國占領區,並通常穿過美國占領區。 1946年4月,英美調查委員會的報告稱,如果有機會,50萬猶太人將移民到巴勒斯坦:
「在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猶太人)主要的願望是離開 ... 然而,絕大多數猶太流離失所者和移民認為,唯一有希望的地方是巴勒斯坦。 」 [38]
一項針對猶太流離失所者的調查發現,96.8%的人會選擇巴勒斯坦。 [39]
英美委員會建議立即接納10萬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美國總統杜魯門向英國施壓,要求其同意這一要求。儘管英國政府承諾會遵守委員會的決定,但英國還是繼續限制猶太人移民。外交大臣貝文表示,美國施加壓力,要求接納 10 萬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是因為「他們不想讓太多猶太人留在紐約。」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宣布,只要巴勒斯坦的「非法軍隊」(即猶太民兵)不被解散,10萬猶太人就不會被允許進入巴勒斯坦。 [40]
1946年10月,為了履行英美委員會的要求,英國決定以每月1,500人的速度,允許96,000名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每月配額的一半分配給了賽普勒斯監獄中的猶太人,因為擔心如果賽普勒斯難民營中的猶太人人數增長過快,最終會導致暴動。 [41]
1947年7月18日,英國皇家海軍攔截了一艘滿載4,515名猶太難民的「出埃及號」輪船。乘客們強烈反抗登船的英國人員,最終導致兩名乘客和一名船員死亡。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決定,「出埃及記」號上的移民將被送回法國的始發港,而不是被送往賽普勒斯。貝文認為,將非法移民送往賽普勒斯,然後讓他們有資格納入巴勒斯坦的合法移民配額,只會鼓勵更多的非法移民。貝文希望通過強迫他們返回原籍港來阻止未來的非法移民。然而,在輪船到達法國後,法國政府宣布,除非乘客自願,否則不會允許乘客下船。乘客拒絕下船,在困難的條件下度過了數周。隨後該船被帶到德國,乘客在漢堡被強行帶回德國難民營。該事件成為重大媒體事件,影響了聯合國的審議,損害了英國的國際形象和威望,並加劇了英國與猶太人之間本已惡劣的關係。 [42]
叛亂開始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只要英國和猶太人的共同敵人——納粹德國,仍然沒有被打敗,巴勒斯坦的猶太地下組織就不會與英國進行公開的鬥爭。 1944年初,隨著軸心國軍隊從地中海撤軍以及蘇聯紅軍在東線的推進,這種做法發生了變化。由於普遍認為歐洲的軸心國軍隊已接近失敗,伊爾貢決定將其政策從停火轉向積極的暴力行動,但前提是不會損害針對納粹德國的戰事。
1943年秋,伊爾貢接近萊希,提議聯合發動叛亂。伊爾貢現在由梅納赫姆·貝京領導,他曾在波蘭領導過貝塔爾 ,後來隨流亡的波蘭軍隊轉入地下,抵達巴勒斯坦。貝京認為,拯救歐洲猶太人的唯一方法是迫使英國儘快離開巴勒斯坦,並開放移民政策。他制定了一項旨在向英國人施壓的新戰略,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地下行動,這些行動將羞辱英國人,並導致他們採取鎮壓措施來回應。而這些行動會激怒更多的猶太人,疏遠英國的盟友,並在英國公眾中引起爭議。貝京認為,叛亂將使巴勒斯坦會被世界關注,而英國在繼續鎮壓和撤軍之間面臨選擇時,最終會選擇撤軍。為了不損害針對納粹德國的戰事,貝京決定推遲攻擊英國的軍事目標,直到德國被擊敗。[22][43]
1944年2月1日,伊爾貢宣布反抗英國統治,宣稱「猶太人民與英國政府之間不再有任何停戰協議,而英國政府將我們的兄弟交給了希特勒」,並要求英國政府立即移交權力臨時猶太政府。2月12日,伊爾貢轟炸了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和海法的移民辦公室。兩天後,兩名英國警員在試圖逮捕他們後,被萊希成員開槍打死。2月27日,伊爾貢用炸彈襲擊了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和海法的稅務辦公室。3月13日,一名猶太警察在拉馬特甘被萊希殺害。六天後,一名萊希成員被警察槍殺。作為報復,一支萊希小隊被派出去殺害該警察。3月23日,萊希成員在雅法開槍打死兩名英國警察,打傷三名警察。同一天,伊爾貢襲擊了耶路撒冷、雅法和海法的刑事調查局。在這次襲擊中,六名英國警察和兩名伊爾貢成員被殺,海法和雅法的刑事調查局被成功炸毀。4月1日,另一名猶太警察在萊希槍擊事件中被殺,一名英國警察受傷。[44]
這次叛亂在猶太事務局內部引起了越來越大的恐慌,他們認為這次叛亂是對自己作為巴勒斯坦猶太人合法民主領導層的權威挑戰,也是對巴勒斯坦猶太人未來的一場賭博。1944年4月2日,猶太機構批准了一項反對計劃,該計劃將努力制止「勒索和恐怖」,加強反異見宣傳,並試圖孤立伊爾貢和萊希。在實踐中,猶太事務局加大了宣傳力度,向那些被勒索的猶太人提供了援助。然而,它確實與當局分享了情報。4月6日,警方根據猶太機構提供的情報包圍了亞夫內勒的一個安全屋,並用機關槍掃射,造成一名萊希成員死亡,其餘兩人開槍自殺。[10]5月17日,伊爾貢襲擊並成功占領拉姆安拉的中央廣播電台,但由於無線電員無法操作設備,從該電台傳輸伊爾貢廣播的計劃失敗。[10][45]
英國通過搜查和拆除路障來應對襲擊,這在巴勒斯坦已成為慣例。 4月1日至5月6日期間,安全部隊逮捕了81名嫌疑人,其中包括於4月17日被捕的伊爾貢高級指揮部成員Aryeh Ben-Eliezer 。儘管如此,地下組織仍然繼續活動。7月14日,伊爾貢襲擊了耶路撒冷的一處土地登記處,炸死了兩名阿拉伯警察,第二天,一輛炸藥卡車被扣押,一名英國警察在伊爾貢的襲擊中喪生。 [46]
1944年8月8日,萊希伏擊了英國高級專員麥邁克的汽車,企圖刺殺他。車內兩人受傷,但麥邁克沒有受傷。[10]當局隨後因暗殺企圖對附近的掃羅山猶太定居點處以500英鎊的集體罰款。8月23日,伊爾貢對位於雅法、阿布卡比爾和內夫沙阿南的刑事調查局的軍營進行襲擊,繳獲了14支步槍。 9月5日,英國陸軍在巴勒斯坦被稱為叛亂分子溫床的佩塔提克瓦發起了首次搜查行動。英國人在行動中逮捕了46人,但沒有抓到貝京,此時的貝京已經逃到了特拉維夫。[10]
1930年,英國出於公共安全原因禁止在西牆吹響羊角號,以避免阿拉伯人的暴力行為。為了回應這一禁令,伊爾貢制定了一項旨在迫使英國讓步的行動。伊爾貢公開威脅稱,如果警察在9月27日贖罪日試圖阻止吹號角,他們將會採取暴力反應。事實上,伊爾貢人無意在西牆的一大群猶太人中間開槍,而是計劃針對特加特堡壘進行一系列襲擊。如果英國人在伊爾貢威脅面前沒有阻止吹響號角,那麼這些襲擊與西牆的暴力威脅無關,如果他們反抗伊爾貢並試圖阻止號角的吹響,那麼對堡壘的襲擊就會是伊爾貢的回應。 9月27日,當局允許在西牆吹響號角。這對伊爾貢來說是一次重大的心理勝利,他們成功地逼迫英國政府做出對猶太人事務的重大讓步,從而損害了他們在巴勒斯坦和英國本土的信譽。[10]同一天晚上,伊爾貢襲擊了特加特堡壘,同時對海法、拜特代堅和蓋勒吉利耶的英國軍事基地進行襲擊。一名伊爾貢成員在海法的襲擊中受傷,另有四人在蓋勒吉利耶的襲擊中受傷。[10]
1944年10月,猶太事務局決定採取行動鎮壓叛亂,哈加拿為170名男子開設了一個培訓課程,以發動反伊爾貢行動,該運動後來被稱為「狩獵季節」。10 月 21 日,英國將251名被逮捕的伊爾貢和萊希嫌疑人驅逐到非洲的拘留營,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 1947 年。儘管猶太事務局公開抗議,但它仍繼續幫助英國實施行動。[47]
1944年11月6日,萊希在英國駐中東國務大臣莫恩男爵位於開羅的家門前刺殺了他。他的司機也在事件中喪生。兩名負責的萊希槍手隨後被埃及當局逮捕、審判並處決。猶太事務局嚴厲譴責這起暗殺事件。
猶太事務局和萊希領導人在「狩獵季節」開始前秘密會面。雖然雙方對會議的具體內容存在爭議,但之後萊希暫停了六個月的活動,並且「狩獵季節」的行動沒有針對萊希。在哈加拿和伊爾貢的兩次秘密會議上,伊爾貢拒絕了哈加拿暫停針對英國襲擊的要求,而貝京並不相信英國將在戰後採取行動建立猶太國家。在上次會議結束時,哈加拿領導人埃利亞布·戈隆布貝京「我們將介入並消滅你。"[48][49]
「狩獵季節」
1944年11月,哈加拿發起了「狩獵季節」。來自帕爾馬赫和SHAI的哈加拿成員綁架了伊爾貢成員,以交出英國人。哈加納和猶太事務局還向英國當局提供了大量關於伊爾貢的情報,英國當局逮捕了許多人,並發現了伊爾貢的藏身處和武器藏匿處。超過1,000名伊爾貢成員在「狩獵季節」期間被哈加拿移交給英國人。哈加拿在其建立的基布茲建立了秘密監獄,關押和審問其逮捕的伊爾貢成員。哈加拿還對被囚禁的伊爾貢成員實施酷刑以獲取信息。有效地暫停了伊爾貢的活動。[50][51]
然而,英國當局懷疑猶太事務局是出於政治原因利用這次行動,因為他們經常提供其認為在政治上令英國政府反感但與伊爾貢無關的人的信息。這給行動帶來了困難,警方必須在被拘留者中找出真正的伊爾貢成員。 [52]
雖然伊爾貢內部很想要進行報復行動,但貝京下令要克制,他堅持認為猶太事務局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意識到「狩獵季節」行動違背了猶太人的利益。最終,伊爾貢沒有立刻採取報復行動,而是選擇等待時機再次行動。也正因為英國政府的抓捕,這使得他們採取行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並且招募了很多新成員。隨著時間的推移,哈加拿內部對「狩獵季節」的熱情開始下降,越來越多的人從開始離開「狩獵季節」行動。1945年3月,在雅姑珥的哈加拿領導人召開會議,決定停止「狩獵季節」行動。隨著行動的結束,伊爾貢在五月恢復了對英國人的攻擊,並成功地進行了大範圍的電力破壞,炸毀了數百根電線桿。然而,轟炸石油管道的企圖被哈加拿阻止,他們用迫擊炮轟炸英國政府的計劃也失敗了。哈加拿於1945年6月結束了「狩獵季節」。然而,伊爾貢還是在從哈加拿和英國政府的毀滅性打擊中恢復過來,但是他們無法發起大規模的行動。由於被認為比保守黨更支持錫安主義的工黨在7月5日舉行的1945年英國大選中獲勝,伊爾貢宣布了幾周的寬限期,讓英國提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倡議。[53]
猶太抵抗運動
隨著工黨上台,巴勒斯坦猶太人等待著一項倡議。儘管工黨表達了高度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立場,但它決定不實施任何行動來幫助猶太人復國,因為任何強加的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解決方案都會導致阿拉伯人的疏遠,這將對英國在中東的霸權造成威脅並損害英國在中東的經濟利益。 8月25日,英國殖民部通知哈伊姆·魏茨曼,猶太移民配額不會增加。因此,1945年10月下旬,哈加拿、伊爾貢和萊希聯合成立了猶太抵抗運動,在三個組織成員組成的統一指揮機構下開展工作並協調活動。哈加拿還借給伊爾貢指揮部460名帕爾馬赫戰士並為其提供資金。雖然伊爾貢和萊希將繼續對英國發動全面叛亂,但哈加拿希望這是一場有限的行動,迫使英國同意猶太復國主義的要求,將襲擊主針對涉及移民問題的目標。[54]
儘管1945年9月雙方之間的相對平靜,但緊張局勢卻加劇了。伊爾貢繼續分發宣傳小冊子以及張貼海報。英國繼續進行搜查和逮捕,並開始向巴勒斯坦派遣軍事增援部隊。哈加拿於10月10日突襲了阿特利特集中營,並釋放了被關押在那裡的208名猶太非法移民。一名英國警察在襲擊中喪生。10月31日和11月1日晚上,哈加拿、伊爾貢和萊希發動了「火車之夜」行動。哈加拿集中攻擊鐵路網和海岸警衛隊。帕拉瑪赫在巴勒斯坦各地的鐵路系統中放置了炸藥,造成鐵路線242處斷裂,同時,一個站長辦公室、一個鐵路電話裝置和一輛汽油車也遭到襲擊。帕拉瑪赫在雅法擊沉了兩艘英國海岸警衛隊船隻。伊爾貢襲擊了盧德的火車站,摧毀了一輛火車,並損壞了另外六輛火車。一名伊爾貢戰士、一名英國士兵以及四名阿拉伯人被殺。萊希襲擊了海法的煉油廠。然而,炸藥在搬運過程中過早引爆,導致攜帶炸藥的萊希戰士死亡,另一人重傷。雖然該設施遭到嚴重損壞,但作為襲擊目標的油罐卻完好無損。[55]
11月13日,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在下議院發表講話,介紹了英國政府對巴勒斯坦的新政策,即繼續限制猶太移民,並在向聯合國提交最終解決方案之前徵求各方意見。貝文在演講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英國只是承諾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家園,而不是一個國家。這一消息激怒了巴勒斯坦猶太人,並導致在特拉維夫發生了兩天的騷亂。騷亂於11月14日晚爆發,猶太人焚燒政府辦公室,並向警察和士兵投擲石塊。英國對特拉維夫實行宵禁,但11月15日,大批猶太人違反宵禁,繼續騷亂,掀翻車輛,包括一輛軍用卡車被燒毀,撕毀一段鐵路線,襲擊商店、郵局、和巴克萊銀行的一個分行,並投擲自製手榴彈。英軍多次向騷亂者開槍並使用警棍衝鋒。5名猶太人被打死,56人受傷,數十名猶太平民和安全部隊人員受傷。[56]特拉維夫隨後實行宵禁直至11月21日。[57]11月25日,帕拉瑪赫襲擊附近了一座英國警察局,六名英國警察和八名阿拉伯警察受傷。英國軍隊和警察隨後於11月25日和11月26日對附近的猶太定居點進行了搜查行動,尋找叛亂分子和武器。他們遭到定居點內猶太平民以及大批外來猶太人的暴力抵抗並爆發衝突,造成8名猶太人死亡、75人受傷,而英國人則報告有65名士兵和16名警察受傷。[58][59]帕爾瑪赫提議伏擊從搜查行動返回的英國軍隊,但哈加拿負責人大衛·本·古里安拒絕了該計劃。[60]12月27日,伊爾貢和萊希對耶路撒冷的刑事偵緝處總部、雅法的刑事偵緝處分站以及特拉維夫的皇家電氣和機械工程師車間發動了協同攻擊。安全部隊死亡10人,其中包括6名英國警察和4名非洲殖民軍士兵,另有12人受傷,一名伊爾貢士兵被打死。英國在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地區進行了大規模封鎖和搜查行動,搜查和宵禁持續到1月5日。[58]
在此期間,英國軍隊的實力不斷增強。到1946年,英國的安全部隊在城市地區進行持續巡邏,並在巴勒斯坦各地設立路障和觀察哨。當局為政府、軍隊和警察設施設立了安全區,這些地區都是戒備森嚴的大院,周圍環繞著鐵絲網和沙袋。最大的一個位於耶路撒冷,被猶太人稱為"Bevingrad"。安全部隊頻繁開展搜查和逮捕行動。那些涉嫌叛亂活動的人可以不經審判就被關押,並經常被送往非洲的拘留營。當地人的郵電、信件和海外電纜流量也受到監控。 [61]
1946年1月12日,發生了當年第一次嚴重的叛亂行動,伊爾貢號用炸彈使一列英國工資列車脫軌,造成三名警察受傷。伊爾貢戰士帶走了 35,000英鎊。1月19日,伊爾貢在耶路撒冷發動協同襲擊,襲擊了一座變電站,使該地區陷入停電,同時突擊隊襲擊了位於俄羅斯大院和巴勒斯坦廣播電台的警察總部和中央監獄。當襲擊者成功用炸藥破壞警察總部和監獄並撤退時,英國陸軍巡邏隊在伊爾貢武裝分子襲擊廣播電台的途中攔截了他們。在隨後的交火中,一名英國軍官和兩名伊爾貢士兵被打死,第三人受傷並被俘。當攻擊者撤退時,他們留下了地雷以減緩英國警察的速度。一輛英國陸軍卡車引爆了其中一顆地雷,一名警察拆彈專家在試圖拆除另一顆地雷時身亡。[60]2月5日,位於采法特的警察總部遭到襲擊,第二天,霍隆的非洲部隊營地遭到襲擊,導致一名非洲士兵和一名英國軍官死亡。駐紮在難民營中的非洲士兵隨後發生騷亂,殺死了兩名猶太人,打傷了四人。 2月20日,帕爾瑪赫成功炸毀了卡梅爾山上的英國皇家空軍雷達站,造成八名英國皇家空軍人員受傷,第二天,帕爾馬赫又襲擊了位於謝法-阿姆魯、薩羅納和卡法爾維特金的警察局,四名帕爾瑪赫成員被打死。 [58][62]
在一次被稱為「機場之夜」的行動中,伊爾貢和萊希於2月25日同時襲擊了盧德、卡斯蒂納和卡法爾瑟金的三個皇家空軍機場,摧毀了15架飛機,損壞了8架。一名伊爾貢戰士在撤退時被殺。隨後,3月7日,伊爾貢武裝襲擊了位於薩爾凡的軍營。儘管伊爾貢成功奪走偷來的武器,但仍有四名伊爾貢戰士被俘。 3月22日,一名英國士兵在特拉維夫被地雷炸死。4月2日,伊爾貢對鐵路網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行動,摧毀了五座鐵路橋梁,摧毀了一個火車站,並切斷了阿卡-海法的鐵路線。然而,在撤退過程中,他們暴露了自己的行蹤和總部位置,造成兩名伊爾貢成員被殺,31人被俘,其中包括伊爾貢作戰部長埃坦·利夫尼。利夫尼的位置隨後由阿米凱·帕格林接替。帕格林隨後開始策劃一次襲擊以彌補損失,並計劃於4月23日襲擊拉馬特甘的警察局。儘管伊爾貢設法帶著搶來的武器逃跑,但這次襲擊演變成了一場交火,兩名伊爾貢成員和一名阿拉伯警察被殺。兩天後,萊希又對英國第6空降師在特拉維夫一個營地發動襲擊,七名傘兵在襲擊中喪生。 [63]英國人對這次襲擊感到憤怒。詹姆斯·卡塞爾少將告訴特拉維夫代理市長,他認為猶太社區負有責任。英國對特拉維夫民眾實施集體懲罰,實施宵禁,關閉所有咖啡館、酒吧、電影院和其他娛樂和社交場所,並持續到5月12日。當局曾認真考慮過更嚴厲的處罰,例如拆除軍營周圍的所有房屋,包括那些在襲擊中沒有發揮作用的房屋,並對整個城市進行集體罰款,但沒有實行。 [60]
此外,1946年3月還發生了一次非暴力抵抗英國的行動,稱為「比爾亞事件」。英國士兵在搜查加利利北部的比爾亞猶太定居點時發現武器後,逮捕了定居點內全部24名居民,並宣布該定居點為軍事占領區。3月14日,哈加拿組織數千名猶太青年重新回到比爾亞,但數小時後就被英國軍隊趕走。當晚他們再次出現。3月17日,英國同意20名猶太居民回到該地點。
6月10日,伊爾貢在盧德、耶路撒冷、雅法和海法地區再次進行鐵路破壞行動,炸毀了6列火車。三天後,參與對薩拉凡德營地的武器襲擊並受傷並被俘的兩名伊爾貢成員約瑟夫·辛瓊和麥可·阿什貝爾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伊爾貢立即出發尋找英國人質。與此同時,對鐵路基礎設施的襲擊仍在繼續。 1946年6月16日至17日晚上,哈加拿開展了一次被稱為「橋梁之夜」的行動。帕爾瑪赫部隊襲擊了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邊境沿線的11座公路和鐵路橋梁,以中斷英國陸軍使用的運輸路線。十一座橋中有九座被成功摧毀。[58]
萊希於6月17日晚襲擊了海法的鐵路車間,摧毀了一台機車並放火焚燒了一些建築物。然而,他們低估了英軍的反應時間,當襲擊者撤退時,他們遭到了英國人的反擊,9名襲擊者被打死,倖存成員全部被俘。第二天,伊爾貢開始綁架英國人,他們襲擊了特拉維夫的一個英國軍官俱樂部,五名英國軍官被綁架並就兩名被判處死刑的伊爾貢成員進行了討價還價。作為回應,英國在特拉維夫進行了大規模搜查行動並實行宵禁,在一次搜查中,兩名猶太人試圖抵抗並被殺,七人受傷。第二天,另一名英國軍官在耶路撒冷被綁架並被帶到該市的一個藏身處,但他在被囚禁近兩天後設法逃脫。為了更好的隱藏,伊爾貢釋放了其中兩名人質,但伊爾貢威脅,如果處決西姆瓊和阿什貝爾,就會殺死剩下的三名人質。猶太事務局和哈加拿宣布,他們的干預已確保官員獲釋,但伊爾貢否認了這一說法。伊爾貢隨後突襲了一家鑽石拋光廠,竊取了大量鑽石以維持其運營。
猶太抵抗運動的瓦解
到1946年6月,英國人越來越確定哈加拿在猶太事務局的命令下參與了叛亂活動,儘管猶太機構領導人堅稱自己無罪。大橋之夜之後,高級專員艾倫·坎寧安決定採取行動。英國計劃了一場名為「阿加莎行動」的大規模軍事和警察行動,襲擊猶太人的各種事務局和定居點,並對猶太領導人和哈加拿成員進行大規模逮捕。這次行動的目的是找到猶太事務局參與叛亂和襲擊的證據,以及哈加拿、伊爾貢和萊希之間的合作,並防止單方面宣布建立猶太國家。行動於6月29日開始,一直持續到7月1日。英國軍隊和警察突襲了位於耶路撒冷的猶太事務局總部、位於特拉維夫的辦事處以及其他猶太復國主義機構,沒收了超過九噸文件並對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實施了宵禁。英國搜查了27個猶太人定居點,發現了15個武器藏匿處,其中包括哈加拿位於雅姑珥的一個軍火庫,這給哈加拿造成了重大打擊。英國搜查隊遭到了許多被搜查定居點居民的強烈抵抗,四名猶太人在抵抗英國搜查時被殺。英國逮捕了2,718名猶太人,其中包括四名猶太事務局的官員、七名哈加拿軍官和近一半的帕爾瑪赫成員。[60][64]
然而,儘管坎寧安決定採取堅決的軍事行動,但他選擇不處決兩名被判處死刑的伊爾貢戰士,因為伊爾貢威脅說,如果英國執行處決,他將殺死被扣為人質的英國軍官。7月3日,他將約瑟夫·辛瓊 和麥可·阿什貝爾 的刑期減為無期徒刑,伊爾貢於第二天釋放了剩餘的英國人質。
從猶太事務局繳獲的文件存放在大衛王酒店。它被英國徵用作為軍事和政府總部,但是其中一部分仍然作為酒店使用。為了銷毀有關猶太事務局和哈加拿參與這場叛亂的證據,哈加拿開始與伊爾貢聯合策劃對大衛王酒店的襲擊。儘管哈加拿出於政治考慮多次要求推遲行動,但伊爾貢決定繼續推進,並於7月22日實施了大衛王酒店爆炸案。伊爾貢武裝分子成功潛入酒店並放置炸彈,然後在炮火中逃跑。襲擊者在撤退時遭到射擊,一名伊爾貢成員被打死,另一人受傷。伊爾貢要求酒店疏散的電話並未得到認真對待,炸彈爆炸時酒店內的人員也尚未撤離。爆炸摧毀了酒店南翼的大部分區域,這裡是政府秘書處和軍事總部的所在地。共有91人被炸死:41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28名英國國民(包括13名英國士兵)、17名巴勒斯坦猶太人、2名亞美尼亞人、1名俄羅斯人、1名希臘人和1名埃及人。大多數死者是酒店或秘書處的工作人員。 [65] [66]
由於大衛王酒店爆炸案,英國政府對特拉維夫和雅法進行了「鯊魚行動」 ,整個特拉維夫市和雅法猶太區將被封鎖並逐棟建築物進行搜查,除老人和兒童外的所有猶太人都被抓走並審訊。英國選擇搜索特拉維夫,是因為有錯誤情報稱襲擊者來自特拉維夫,而實際上他們的基地是耶路撒冷。這次行動從7月30日到8月2日進行,期間英軍搜查了數萬座建築物,並對大部分猶太人進行了篩查。特拉維夫實行每天22小時的宵禁,居民每天晚上只允許離開家兩個小時。總共逮捕了787人,據前伊爾貢高級指揮成員什穆埃爾·卡茨稱,這次行動成功逮捕了「伊爾貢和萊希的所有領導人和成員」。 [67]被捕的地下領導人中有後來的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沙米爾 ,伊爾貢領導人梅納赫姆·貝京躲在自家牆上的一個秘密隔間裡逃脫了追捕。
爆炸事件發生後,駐巴勒斯坦英軍總司令伊夫林·巴克爵士回應,命令英國人員抵制:
猶太機構、餐館、商店和私人住宅。任何英國士兵都不得與任何猶太人進行社交...我理解這些措施會給我們的部隊帶來一些困難,但我確信,如果我能充分向戰士們解釋,他們會理解這種的行為,並以最不喜歡的方式懲罰猶太人,他們會掏猶太人的口袋,表現出我們對他們的蔑視 [68]
巴克的部隊參與了對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占領,他在給其他人的信中發表了許多反猶太主義言論 ,並在發表聲明幾周後被解除職務。[69]返回英國幾個月後,巴克收到了伊爾貢人寄來的一封偽裝成信件的炸彈,但在爆炸前就被發現了。 [69]猶太事務局不斷向英國政府抱怨英國士兵的反猶太言論:「他們經常說『該死的猶太人』或『豬』,有時高喊『希特勒萬歲』,並承諾他們將完成希特勒已經開始的事情。邱吉爾寫道,大多數駐巴勒斯坦的英國軍官都強烈支持阿拉伯人。」 [70]
由於「阿加莎行動」和「鯊魚行動」,猶太事務局決定結束猶太抵抗運動,並於8月23日正式解散。從那時起,哈加拿將目標集中於幫助非法移民,並偶爾對與阻止非法移民的英國發生衝突,而伊爾貢和萊希仍然集中於針對英國的持續軍事行動。 猶太機構將繼續公開譴責伊爾貢和萊希的行動,但不會採取行動鎮壓這兩個組織。
再起
鯊魚行動之後,託管地一直相對平靜。 [71]9月,襲擊再次爆發,首先是萊希9月9日實施的兩起暗殺事件:英國陸軍情報官員德斯蒙德·多蘭在家中遭手榴彈襲擊身亡,負責逮捕伊扎克·沙米爾的T.G. 馬丁在網球場被槍殺。[72] 9月10日凌晨,佩塔提克瓦附近猶太叛亂分子用自動火力伏擊軍車,導致一名英國士兵身亡。[73] 9月20日,海法火車站遭到炸彈襲擊,兩天後,一名英國士兵在特拉維夫被槍殺。 除此以外,一名英國士兵在騎摩托車從呂達前往內坦亞的途中被殺死。 [72]十月,猶太叛亂分子開始使用車輛地雷攻擊英國車輛。整個十月,八名英國士兵被地雷炸死。除了地雷以外,叛亂分子還將炸彈藏在垃圾桶、商店門口等方式殺死了兩名英國警察。此外,在耶路撒冷針對兩名英國飛行員的槍擊事件造成一人死亡,另一人重傷,英國警官威廉·布魯斯在帕爾馬赫的一次暗殺中被槍殺,以報復他虐待猶太囚犯的指控。[74]
10月30日,伊爾貢襲擊了耶路撒冷火車站。英國人事先了解了該計劃,一支警察小組向襲擊者開火,打傷四人,並迫使他們在放置炸藥後撤退。四名襲擊者後來被抓獲,其中包括兩名受傷者。英國警察在試圖拆除炸彈時,因炸彈意外引爆導致一人死亡,車站內部隨後遭到嚴重破壞。第二天,義大利的伊爾貢特工炸彈襲擊了英國駐義大利大使館,大使館和旁邊的一所學校被炸毀,兩名義大利人被炸傷。義大利當局隨後逮捕了伊爾貢嫌疑人,並在羅馬發現了伊爾貢的秘密基地。被捕的伊爾貢成員之一是伊斯雷爾·愛潑斯坦 ,他是伊爾貢指揮官梅納赫姆·貝京的兒時好友,曾在伊爾貢高級指揮部從事宣傳和聯絡工作,不過他在試圖逃離拘留時被槍殺。 [58]
11月,局勢持續升級。11月9日,三名英國警察被電話引誘進入一所布滿炸藥的房屋後身亡。兩天後,又有兩名警察被炸彈炸死。11月14日,鐵路系統遭到大規模襲擊。 11月17日晚,一輛警車被特拉維夫附近的一個地雷炸毀,四人死亡,三人受傷。襲擊發生後,憤怒的英國軍隊在特拉維夫爆發了騷亂,造成數家咖啡館受損以及29名猶太人受傷。接下來的兩天內,一名英國軍官因地雷而喪生,耶路撒冷的稅務辦公室也遭到炸彈襲擊,一名猶太工人喪生。 12月,又有九名英國士兵在針對車輛的地雷襲擊中喪生,另有兩人在薩拉凡德基地前引爆一輛載有定時炸彈的車輛時喪生。 [72]
12月29日,伊爾貢進行了一場被稱為「毆打之夜」的行動。三名伊爾貢成員因為於12月13日參與搶劫銀行而被捕,法院對他們定罪並判處重刑。伊爾貢組織成員之一本雅明·金奇 (Binyamin Kimchi) 除監禁外,還被判處18下鞭笞。伊爾貢警告英國人,如果實施鞭打,他們將鞭打英國軍官。金奇於12月28日被實施鞭刑後,第二天,伊爾貢小組開始綁架英國士兵,並對他們施以十八鞭打。在內坦亞,一名英國軍官在一家酒店被綁架,被帶到樹林裡並受到鞭打,然後被放酒店。一名英國士兵在里雄萊錫安的一家咖啡館被綁架,並在街上遭到鞭打;兩名中士在特拉維夫的一家酒店被綁架,綁在公園的一棵樹上,並被鞭打十八次。
在行動中,一輛載著五人伊爾貢小隊的汽車撞上了英軍路障,在隨後的交火中,一名伊爾貢成員被打死,其餘四人被俘。英軍車內發現各種武器和兩根鞭子。三名被俘的伊爾貢成員——耶希爾·德雷斯納 (Yehiel Dresner) 、莫迪凱·阿爾卡希 (Mordechai Alkahi ) 和埃利澤·卡沙尼 (Eliezer Kashani ) 隨後被判處死刑,隨後被關押在阿卡監獄,並於1947年4月16日被處決。[60] 1946年12月30日至1947年1月17日,英國在內坦亞、佩塔提克瓦、里雄萊錫安、特拉維夫和雷霍沃特等地展開搜查行動。超過6000人接受了檢查,其中一小部分人被拘留,並發現了少量武器和彈藥。
[60]、與此同時,伊爾貢和萊希望的行動仍在繼續。 1月2日晚發生了一系列襲擊事件。一名英國士兵在莫茨金村遭遇地雷襲擊喪生。耶路撒冷的四個軍事設施遭到手榴彈襲擊。許多車輛被埋雷,特拉維夫和哈伊姆城附近的警察和軍事設施遭到迫擊炮、炸彈和槍擊襲擊。伊爾貢還襲擊了位於特拉維夫的英國軍事總部,一名猶太警察在襲擊中喪生。英軍與伊爾貢士兵交火,並試圖用火焰噴射器摧毀停在大樓外的裝甲車,但英軍向伊爾貢火焰噴射器操作員開火,迫使他們撤退。接下來的幾天裡,三輛軍用和警用車輛被地雷炸毀,造成多人受傷,哈代拉的火車站也遭到襲擊。1947年1月12日,萊希使用一輛停在海法警察局大樓旁邊的卡車進行爆炸襲擊。[75]兩名英國警察和兩名阿拉伯警察被殺,這也是第一次汽車炸彈襲擊。 [59] [76]在此期間,英國繼續加強在巴勒斯坦的駐軍,並對英國人員的行動實行嚴格限制,以減少他們被襲擊的可能。士兵們被指示在離開基地時只能以不少於四人的群體行走,並避開咖啡館。 [58]
1月24日,伊爾貢成員多夫·格魯納 (Dov Gruner)被耶路撒冷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後,伊爾貢人綁架了兩名英國人質:一名退役英國少校海·柯林斯 (HAI Collins) 以及一名英國法官拉爾夫·溫德姆 (Ralph Windham) 。當他在特拉維夫法庭審理案件時。英國立即對特拉維夫以及耶路撒冷和海法的大部分地區實施宵禁。在猶太事務局被非正式告知格魯納不會被處決後,兩人被釋放。
1947年2月上旬,英國發起「波利行動」,從巴勒斯坦撤離所有非必要的英國平民。 2月份發生了多起地雷襲擊事件,石油管道遭到破壞。 2 月 19 日,艾因謝梅爾機場發生迫擊炮襲擊,位於海法的巴克萊銀行也遇襲,造成一名英國平民和兩名猶太人死亡。 [76]
戒嚴時期
巴勒斯坦政府越來越多地威脅要對猶太地區實施戒嚴,以應對持續的叛亂活動。伊爾貢人很好奇戒嚴令會產生什麼影響,並決定故意挑釁,於3月1日在巴勒斯坦全境發動一波襲擊。
1947年3月1日,伊爾貢在巴勒斯坦各地發動了一系列襲擊,首先襲擊了位於耶路撒冷安全區的戈德史密斯軍官俱樂部。在機關槍的掩護下,伊爾貢突擊隊開著一輛偷來的軍用卡車來到俱樂部,這輛卡車穿過俱樂部附近一個軍用停車場入口周圍鐵絲網防禦的缺口。三名偽裝成英國陸軍的伊爾貢成員從卡車上跳下來,向建築物投擲炸藥,然後迅速撤退。爆炸對大樓造成嚴重破壞,造成樓內13人死亡。襲擊期間,附近的一輛英國警車被機關槍掃射,造成一名警察死亡、三人受傷。伊爾貢還在城際道路上對英國軍用車輛進行了地雷襲擊。一輛偵察車在海法-雅法公路上引爆地雷,造成兩名士兵死亡;另一名士兵在特拉維夫被車輛地雷炸死。位於哈德拉、帕爾德斯漢納和拜特利德的陸軍倉庫遭到迫擊炮和機關槍的襲擊,海法的一個軍車停車場遭到襲擊,15輛汽車被毀。一系列的襲擊共造成18人死亡,其中包括13名平民。 [76] [60] [77] [78]
英國迅速實施宵禁並進行搜查。第二天,當局宣布在特拉維夫大都市區實施戒嚴,範圍包括特拉維夫、拉馬特甘、貝內貝拉克、吉夫阿塔伊姆和佩塔提克瓦、沙龍平原以及位於耶路撒冷的四個猶太人區。在特拉維夫地區,該行動代號為「河馬行動」,而在耶路撒冷地區,該行動代號為「大象行動」。多達30萬猶太人受到影響。戒嚴地區的猶太居民每天除了三個小時外都實行宵禁。民事服務被暫停,對民事刑事犯罪的管轄權從民事法院轉移到軍事法院。大多數電話服務被切斷,禁止駕駛非安全部隊車輛,進出受影響地區需要許可證。英國士兵在整個受影響地區進行了搜查。士兵們被授予治安權力,並被告知一見到違反宵禁的人就開槍射擊。在特拉維夫,行人和駕車者遭到軍隊射擊,一名猶太官員的汽車也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在耶路撒冷,英國軍隊在戒嚴期間殺害了兩名猶太平民,其中包括一名站在耶路撒冷家陽台上的四歲女孩。[79]實施戒嚴令的目的既是為了搜查伊爾貢和萊希成員,也是為了給猶太定居點造成經濟損失,作為對猶太事務局和猶太人未能與當局合作鎮壓叛亂的集體懲罰。 [60]
儘管如此,伊爾貢和李海在戒嚴區內外的襲擊仍在繼續。宣布戒嚴當天,三名英國士兵在海法的卡梅爾山的地雷襲擊中喪生,另一名士兵在哈德拉被地雷炸死。在整個戒嚴期間,對軍事和警察設施和車輛的襲擊以及鐵路破壞仍在繼續。海法市政府的辦公室於3月5日被摧毀,兩天後,伊爾貢突擊隊同時襲擊了特拉維夫的三個目標,其中包括陸軍總部。3月12日,伊爾貢在黎明前襲擊了耶路撒冷施奈勒爾孤兒院的皇家陸軍軍餉營地,該孤兒院位於英國安全區內的戒嚴地區。在突破外圍防禦工事並剪斷鐵絲網後,他們在火力掩護下在設施內設置了炸藥。由此產生的爆炸嚴重損壞了設施並殺死了一名英國士兵。[80]3月14日,海法的一條石油管道和貝爾雅科夫附近的一段鐵路線被炸毀。
戒嚴令於3月17日解除。當局宣布,已有78人因涉嫌叛亂活動而被捕,其中15人被確定為萊希成員,12人為伊爾貢成員,其餘人「有關聯」。戒嚴令導致定居點遭受了估計100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81]戒嚴期間襲擊事件持續不斷,3月1日至13日期間,14名英國人員和15名平民在叛亂分子襲擊中喪生。戒嚴令解除後,針對安全部隊的襲擊和石油管道破壞仍在繼續,3月20日拉姆拉的襲擊導致一名軍官死亡,雷霍沃特的一次地雷襲擊導致一名士兵死亡。 [76] 3月29日,一名英國軍官和一名警察在騎馬時被槍殺。
頂峰
3月31日凌晨,李海對石油工業發起了此次戰役中最具破壞性的襲擊。海法煉油廠內引爆了兩枚炸彈,導致該設施起火。油罐失控地燃燒了近三周,直到4月18日火勢才得到控制。 4月8日,兩名英國警員在耶路撒冷遭到槍擊,其中一人死亡。特拉維夫、海法和內坦亞發生了一系列伊爾貢襲擊事件。面對持續不斷的襲擊,英國人以集體懲罰和死刑作為回應,以重新確立權威。4月14 日,當局將110名猶太人驅逐出海法哈達爾哈卡梅爾社區的家中,作為對十天前附近道路上一輛英國吉普車遭遇地雷襲擊的集體懲罰。[82] 4月16日,四名被判處死刑的伊爾貢戰士在阿卡監獄被處決。第二天,當局計劃於4月21日處決伊爾貢士兵梅厄·范斯坦 (Meir Feinstein)和萊希戰士摩西·巴拉扎尼 (Moshe Barazani) ,並正在耶路撒冷中央監獄等待處決。伊爾貢試圖尋找英國人質以挽救他們的生命,但英國人預料到了這一點,因此將幾乎所有部隊限制在軍營或安全區內,伊爾貢巡邏隊在街道上徘徊尋找脆弱的士兵,但徒勞無功。然而,伊爾貢確實成功地將一枚手榴彈運給了他們。儘管他們原本計劃用手榴彈殺死劊子手,但在得知拉比將陪他們上絞刑架後,他們在處決前幾個小時擁抱在一起,引爆手榴彈自殺。伊爾貢隨後試圖綁架英國人並絞死以示報復,但始終失敗,最終在一群伊爾貢最終從酒吧抓住了一名英國商人,但在得知他是猶太人後饒了他的生命後。
在此期間,伊爾貢和萊希繼續進行正常的軍事行動。 4月18日,一名英國士兵在針對醫療設施襲擊中喪生,兩天後紅十字會倉庫遭到轟炸,造成多名士兵受傷。4月21日,三個地點發生針對軍車的襲擊,兩輛吉普車被炸毀。4月22日,開羅至海法列車出軌後在雷霍沃特附近遭遇襲擊,五名英國士兵和三名平民被殺。另一名士兵在耶路撒冷的襲擊中喪生。[76][83]4月25日,一輛從載有炸彈的麵包車襲擊了位於薩羅納的警察局,造成四名英國警員死亡。第二天,萊希刺殺了海法刑事調查局局長、助理警察局長阿爾伯特·康奎斯特。 [59]
1947年5月4日,伊爾貢組織了一場越獄行動。一支偽裝成英國軍事車隊的伊爾貢車隊進入阿卡,偽裝成英國士兵的伊爾貢成員用炸藥在阿卡監獄的牆上炸出一個洞,41名伊爾貢和萊希成員則衝上前帶著偷運給他們的炸藥穿過內門。他們逃跑時點燃了炸藥,導致監獄內進一步混亂。囚犯們趁機從洞口逃脫並登上卡車,然後卡車沿著指定的逃生路線逃離阿卡。與此同時,伊爾貢封鎖小隊在除指定逃生路線外的所有通往阿卡的道路上埋下了地雷,伊爾貢小隊對英國陸軍營地發動迫擊炮襲擊,然後撤退以拖延英軍的反應。五名英國士兵在地雷爆炸中受傷。然而,其中一支阻擊小隊未能及時撤退,被俘虜。第一輛逃生卡車撞上了英國的路障,所有逃亡者被殺或被抓獲,其中一人被友軍誤傷身亡。第二輛卡車突然起火,但仍然成功逃脫。伊爾貢襲擊方共有四人被殺,五人被俘,其中五名逃亡者被殺。在41名越獄者中,有27人成功逃脫,另外還有214名阿拉伯囚犯趁亂逃跑。
突襲阿卡監獄兩天後,羅伊·法蘭指揮的特警部隊綁架的17歲萊希成員亞歷山大·魯博維茨 (Alexander Rubowitz),隨後魯博維茨被法蘭殺害,並釀成醜聞。法蘭因這件事受到審判,但被無罪釋放。 [60]
伊爾貢和萊希繼續定期發動襲擊,如鐵路破壞、炸彈襲擊、地雷、槍擊和石油管道破壞。但是,伊爾貢高級指揮部最緊迫的問題是在襲擊阿卡監獄期間,襲擊方中有五名成員被抓獲。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將受到審判並被判犯有死刑,雖然其中兩人,阿姆農·麥可洛夫和納赫曼·齊特鮑姆,在法律上是未成年人,因此太年輕,不能被絞死,但其他三人,阿夫沙洛姆·哈維夫,梅爾·納卡爾和雅科夫·韋斯,不是未成年人,因此被判處死刑的機率很大。
伊爾貢立即開始尋找人質來進行交換。兩名警察在海爾茲利亞的一個游泳池中被綁架,但不久後逃脫。在此期間,哈加納開展了一場被伊爾貢稱為「小賽森」的戰役。由於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UNSCOP)於6月16日抵達巴勒斯坦,調查巴勒斯坦局勢並提出解決方案,哈加拿採取行動限制伊爾貢,阻止了伊爾貢的幾次行動。[60]然而,哈加拿並沒有像「狩獵季節」期間那樣直接與安全部隊合作,將地下組織成員交給英國人。聯合國特別報告員抵達的同一天,英國軍事法庭判處哈維夫、納卡爾和韋斯死刑。萊希決定通過襲擊英國人來為亞歷山大·魯博維茨的死報仇時,伊爾貢繼續搜尋人質的行動面臨著進一步的複雜化。由於擔心英國會採取更多更嚴密的安全措施,尋找人質會更加困難,伊爾貢要求萊希推遲計劃中的襲擊,萊希同意推遲一周。在試圖抓捕一名警察和一名行政官員失敗後,李海發起了一系列槍擊襲擊。三名英國士兵在特拉維夫的一次襲擊中喪生,一名英國軍官在海法一家咖啡館的襲擊中喪生。[76]四名士兵也在海爾茲利亞的海灘的一次襲擊中受傷。
7月11日,伊爾貢在內坦亞綁架了兩名英國士兵克利福德·馬丁和默文·佩斯,作為三名被判處死刑的伊爾貢人的人質。英國陸軍隨後在內坦亞和周邊地區的二十個猶太人定居點周圍設置了警戒線,行動代號為「老虎行動」。軍隊在該地區搜尋人質,哈加拿也參與針對兩名人質進行了搜查。與此同時,猶太事務局要求饒恕三名被定罪的伊爾貢成員的性命。兩名人質被關在一家鑽石工廠下面的掩體裡,安全部隊儘管對工廠進行了兩次搜查,但仍未找到該掩體。 [60]
7月,伊爾貢和萊希發起了大規模攻擊,哈加拿也對英國採取了行動,帕爾馬赫襲擊了位於卡梅爾山的雷達站,並破壞了英國的一艘運輸船。 [84] 7月的最後兩周,一個發生了100多起襲擊事件,安全部隊造成13人死亡、77 人受傷,但才殺死一名猶太叛亂分子。
7月29日,英國當局在阿卡監獄處決了哈維夫、納卡爾和韋斯。隨後。伊爾貢處決了馬丁和佩斯並將他們的屍體掛在內坦亞的樹林中進行報復。屍體上埋有爆炸性地雷,當馬丁的屍體被英國人放下時,炸彈爆炸並炸傷了一名英國軍官。該事件引起巴勒斯坦安全部隊以及英國公眾和政府的廣泛憤怒。英國警察在特拉維夫發動了暴亂,造成5名猶太平民死亡、15人受傷。英國爆發了針對此次事件的反猶太騷亂。英國的反應是逮捕了包括特拉維夫、內坦亞和拉馬特甘市長在內的35名猶太政治領導人,並未經審判就關押他們,貝塔爾被取締,其總部遭到突襲,軍隊被授權懲罰性拆除猶太人的房屋。8月5日,在例行搜查中發現耶路撒冷的一處猶太人住宅內藏有武器後,該住宅被英國拆除。
兩名英國人質被處決被廣泛視為一個轉折點,最終打破了英國留在巴勒斯坦的意願。英國國內逐漸形成共識,認為是時候離開巴勒斯坦了。與此同時,伊爾貢對鐵路系統發起了新一波襲擊,一名伊爾貢成員在耶路撒冷皇家空軍駐地的襲擊中喪生。8月5日,伊爾貢轟炸耶路撒冷勞工部大樓,造成3名英國警察死亡。整個八月,英國士兵因為處決人質的時間而廣泛憤怒,猶太平民多次遭到英國軍隊的襲擊。英國軍隊在里雄萊錫安的軟飲料攤向一群男子開槍,並在逃跑前向前來調查的猶太警察開槍,導致一名猶太男子被殺;一名9歲的兒童在耶路撒冷的一場亂槍中喪生。 [60] 儘管如此,隨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逐漸加劇,猶太人和英國人的衝突開始逐漸減弱。
最後階段
1947年9月,英國內閣決定撤離巴勒斯坦。儘管從9月到11月底發生了一些槍擊和爆炸襲擊事件,導致多名士兵和警察死亡。[85]10月底,哈加拿與伊爾貢再次爆發衝突,哈加拿在里雄萊錫安射殺了兩名伊爾貢成員,但衝突最終平息。包括三名女性成員在內的五名萊希成員也在對賴阿納納的安全屋的突擊中被殺,這引發了萊希對英國士兵、警察和平民的報復性殺害。 [58]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根據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中的《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計劃》,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隨後,託管地就陷入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內戰。儘管哈加拿、伊爾貢和萊希的重點是與阿拉伯人作戰,但針對英國的叛亂仍在繼續。這一時期發生的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件是1948年開羅-海法火車爆炸襲擊事件,造成28名英國士兵死亡。
英國託管於1948年5月15日結束,以色列國於前一天宣布獨立,隨後以色列與其鄰國阿拉伯國家之間爆發了1948 年阿以戰爭。
宣傳活動
叛亂活動與當地和國際宣傳運動相結合,以獲得國外的同情。當局公開了大屠殺倖存者的困境以及英國試圖阻止他們移民到巴勒斯坦的努力,希望在世界各地引起針對英國的負面宣傳。本·古里安公開表示,猶太叛亂「因絕望而滋生」,英國已「向猶太復國主義宣戰」,英國的政策是「消滅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
特別重要的是英國攔截攜帶猶太移民的封鎖者。出埃及號事件尤其成為媒體重大事件。針對英國對待難民的方式的宣傳在世界各地傳播,其中包括聲稱這艘船是「漂浮的奧斯維辛」。在一次事件中,一名嬰兒在 一艘移民組織B的船上死亡,該船停靠在海法以後,乘客將嬰兒屍體被公開展示給媒體,並稱「骯髒的納粹英國刺客」用毒氣殺死了這個無辜的受害者。」 [86] [87] [88] [89]
通過組織良好的國際宣傳活動,伊爾貢和萊希接觸了潛在的國際支持者,特別是在美國猶太人中,很多美國猶太人越來越同情以及支持猶太復國主義事業並敵視英國。他們的宣傳聲稱:英國對猶太移民的限制違反了國際法;英國對巴勒斯坦的統治是壓迫性的,並將該國變成了一個警察國家。英國的政策類似納粹和反猶太主義;叛亂是猶太人的自衛;叛亂分子正在取得勝利,英國從巴勒斯坦撤軍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宣傳,加上英國官員和安全部隊成員被解讀為反猶太主義的言論和行動,為叛亂分子贏得了國際信譽,並進一步損害了英國的形象。 [86] [90]
英國當時正在與美國談判一筆對英國經濟至關重要的貸款,也因此很多猶太倖存者鼓勵美國國會通過貸款向英國施壓以換取其停止鎮壓猶太人。許多美國猶太人最初在政治上積極向國會施壓,要求暫停貸款擔保,但猶太團體和政界人士後來收回了支持,轉而支持貸款,因為擔心被他們被指控對美國不忠誠。[91]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就英國政府處理巴勒斯坦局勢的方式向英國政府施加了壓力。戰後巴勒斯坦衝突對英美關係造成的損害比任何其他問題都大。 [92] [93]
英國決定離開巴勒斯坦
從1946年10月起,溫斯頓·邱吉爾開始呼籲將巴勒斯坦交給聯合國。 [94]
叛亂期間,英國政府在倫敦組織了猶太復國主義者和阿拉伯代表之間的會議,試圖尋炸解決方案,通過和平來解決問題。然而,這些會談沒有結果。除了在阿拉伯統治下統一巴勒斯坦之外,阿拉伯人不願意接受任何解決方案,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則堅決拒絕這一提議,而是建議分治。在意識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不願意妥協後,貝文開始考慮將這個棘手的問題移交給聯合國。 [95]
英國越來越開始認為鎮壓猶太人叛亂是代價高昂且徒勞的,他們的決心也開始減弱。英國安全部隊不斷的有人員傷亡,但由於其打了就跑的戰術、情報薄弱以及平民不合作,英國無法有效的鎮壓叛亂分子。叛亂分子也導致國家失控。大衛王酒店爆炸事件導致許多的公務員死亡和以及大量的政府文件丟失,這些行動破壞了英國政府的權威,而針對英國車輛的簡易爆炸裝置襲擊開始限制英國陸軍在全國各地的行動自由。[93]阿卡越獄事件以及伊爾貢對英國士兵的鞭打和處決羞辱了英國當局,進一步表明他們無法控制局勢。[93]
針對經濟目標的攻擊給英國造成了近200萬英鎊的經濟損失,但英國每年支付約4000萬英鎊用於在巴勒斯坦駐軍。而與此同時,該國正經歷二戰造成的嚴重經濟危機,停電、配給制度以及嚴重依賴美國的經濟援助。還有跡象表明,叛亂分子開始將戰爭帶回英國,例如倫敦發生的幾起成功的爆炸事件和針對英國政界人士的信件轟炸活動。[90]此外,英國對待大屠殺倖存者的方式和在巴勒斯坦的策略給英國在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帶來了不好的聲譽,並讓英國政府不斷受到杜魯門政府的外交壓力。[86][90][93]
1947年1月,英國要求所有非必要的英國平民均從巴勒斯坦撤離。1947年2月14日,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通知下議院,巴勒斯坦問題將提交聯合國處理。[93]
1947 年,猶太聯合會美國分會籌集了1.5億美元,並將其一半指定用於巴勒斯坦。據《泰晤士報》報道,除英國外,巴勒斯坦向英鎊區輸送的美元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 [96]
1947年4月,巴勒斯坦問題被正式提交給聯合國。此時,已有超過10萬名英國士兵駐紮在巴勒斯坦。移交聯合國導致巴勒斯坦未來一段時期的不確定性。聯合國派出一個委員會,即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調查委員會(UNSCOP)來調查這一問題。1947年8月31日,UNSCOP 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 1947年9月20日,英國內閣投票決定撤離巴勒斯坦。 [97]
儘管叛亂在說服英國退出巴勒斯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他因素也影響了英國的政策。英國的經濟危機、美國對英國的經濟壓力和外交壓力、其他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眾多殖民地和軍事基地的開銷以及海外承諾都給英國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與此同時,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結束後,也失去了其中東政策的核心理論基礎。英國的中東政策一直都是為保護其通往印度的海上交通線的側翼為中心。印度獨立後,英國不再需要巴勒斯坦。[90]
分裂和內戰
UNSCOP針對巴勒斯坦問題進行進行研究之後,建議兩國分治。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投票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兩個國家——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國家。分治決議 打算將巴勒斯坦的管理權交給五名聯合國代表,並在猶太國家建立之前猶太人可以自由移民到猶太地區:
強制權力應盡最大努力確保位於猶太國家領土內的地區,包括足以為大量移民提供服務的海港和內陸,應儘早撤離,無論如何不得晚於1948年2月1日。 [98]
英國拒絕遵守這些條件,理由是阿拉伯人無法接受這一決定。它既不允許猶太移民超出每月配額,也不將控制權授予聯合國代表。英國駐聯合國大使發表聲明稱,隨著任務期限的終止,賽普勒斯的囚犯將被釋放。 [99]英國還拒絕與派來監督過渡的聯合國委員會合作。1948年1月,當委員會的六名成員抵達巴勒斯坦時,艾倫·坎寧安為他們分配了耶路撒冷一間不通風的地下室供他們工作,還逐漸減少他們的食物和水迫使他們無法履行職責。 [93]
在英國統治的剩餘時期,英國的政策是確保阿拉伯人不反抗英國或指責其分治。英國深信分治是行不通的,因此拒絕將英國軍隊留在巴勒斯坦領土或將其軍隊變成阿拉伯軍隊的方式來協助聯合國。另一方面,「猶太人認為阿拉伯入侵的危險威脅到了他們的生存。由於對阿拉伯人的真正軍事能力沒有真正的了解,猶太人從字面上理解阿拉伯的宣傳,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100]
隨著英國開始撤軍,巴勒斯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爆發了內戰。在此期間,除了限制猶太移民外,英國還將戰略軍事和警察職位移交給阿拉伯人,但阿拉伯人放棄了這些職位,並凍結了猶太事務局在倫敦銀行的資產。 [93]然而,英國人通常不參與戰鬥,只是偶爾進行干預。即便如此,他們有時還是會陷入交火之中,或者被人故意襲擊,搶奪武器。 [40]幾乎沒有證據表明貝文儘管對猶太復國主義懷有敵意,但他想在這個誕生之初就扼殺這個猶太國家。相反,他主要關心的似乎是確保埃及保留對其占領的內蓋夫部分地區的控制,以便英國在埃及和約旦之間建立陸地聯繫。 [93]
1948年2月22日,阿拉伯武裝分子在耶路撒冷本耶胡達街引爆了一輛裝滿炸藥的卡車,造成約60人死亡。兩名英國逃兵協助了這次襲擊[101]為了報復,萊希在兩列火車上埋下了地雷。第一次此類襲擊發生在2月29日,襲擊了雷霍沃特以北一列軍列,造成 28 名英國士兵死亡、35 人受傷。3月31日的另一次襲擊造成40人死亡,60人受傷。雖然火車上有士兵,但傷亡者全部是平民。
1948年4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呼籲各國政府阻止戰鬥人員或武器進入巴勒斯坦。 [102]
巴勒斯坦五個半月的內戰見證了猶太人的決定性勝利。以哈加拿為首的猶太軍隊鞏固了對巴勒斯坦沿海平原、耶斯列和約旦河谷的狹長領土的控制,並鎮壓了巴勒斯坦阿拉伯民兵。[86][103]
後續
由於國際聯盟的所有託管地都將由新的聯合國接管,英國宣布將在1948年8月1日之前離開巴勒斯坦,後來將託管地終止日期定為5月15日;1948年5月14日,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宣布以色列獨立宣言。幾個小時後,即1948年5月15日午夜,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正式到期,以色列國正式成立。[104]
託管結束後數小時,周邊四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進入巴勒斯坦,引發了1948年阿以戰爭。隨著戰爭的進展,以色列軍隊獲得了優勢,因為來自歐洲的武器和軍事裝備不斷增加,這些武器和軍事裝備是秘密走私或由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的。[105]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以色列開始擴大其控制的領土。[105]
在整個1948年阿以戰爭中,有40名英國軍官在約旦軍隊(當時稱為阿拉伯軍團)服役,阿拉伯軍團的指揮官是英國將軍約翰·巴戈特·格魯布。
1948年5月28日,聯合國安理會就巴勒斯坦問題進行辯論。英國提議限制武器和適齡人員進入巴勒斯坦。應美國要求,禁令擴大至整個地區。法國的一項修正案允許移民,只要不從移民中招募士兵即可。 [106]
此時,英國已釋放了賽普勒斯拘留營中的幾乎所有囚犯,但營地中仍關押著約11,000名被拘留者,其中主要是適齡男性。[107] [108]英國以及德國和奧地利的美國占領區當局對戰爭期間試圖對參軍適齡的猶太人實行移民限制。 [109]
1948年10月,以色列開始攻占內蓋夫。 1948年12月,以色列軍隊入侵埃及領土20英里。根據英埃條約的條款,如果以色列入侵,埃及人可以請求英國幫助。在此期間,英國皇家空軍開始幾乎每天在以色列和西奈半島上空執行偵察任務,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從埃及空軍基地起飛,有時與埃及戰機並肩飛行。1948年11月20日,以色列空軍在以色列上空擊落一架英國偵察機,造成兩名飛行員死亡。[110][111][112]
1949年1月7日,英國皇家空軍的一架飛機飛越西奈半島時,被以色列軍隊誤認為是埃及飛機,隨後以色列軍隊擊落了五架英國戰鬥機。兩名飛行員被陣亡,一名飛行員被以色列軍隊俘虜並被以色列拘留。[110]英國國防委員會響應這一事件和約旦的請求,派遣兩艘載有武裝人員和武器的驅逐艦前往外約旦。 [113]以色列向聯合國投訴稱這些部隊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第50號決議。英國否認了這一點,聲稱該決議不適用於英國,而且這些部隊並不是新來到該地區的,因為他們是從埃及調來的。 [114]作為報復,英國還設法阻止航空烈酒和其他必需燃料運抵以色列。
當以色列國防軍開進內蓋夫時,英國政府發起了一場外交行動,以阻止以色列占領整個地區。英國將內蓋夫視為埃及和外約旦之間的戰略陸橋,對英國和西方在中東的利益至關重要,並急於防止它落入以色列手中。 1948年10月19日,英國駐聯合國代表亞歷山大·卡多根爵士敦促對以色列實施制裁。英國認為,如果他們保持對從埃及到外約旦的陸橋的事實上的控制,將符合他們和西方的戰略利益,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試圖說服美國政府支持他的立場並迫使以色列撤軍。[93]貝文特別希望將以色列南部邊界限制在加沙-傑里科-貝爾謝巴公路上。英國駐開羅大使羅納德·坎貝爾爵士在1949年1月致貝文的電報中主張對以色列進行軍事干預,以阻止以色列國防軍侵入內蓋夫。然而,英國的外交行動未能說服美國政府對以色列採取行動,美國總統杜魯門稱內蓋夫為「一個不值得爭論的小地區」。國際和國內日益增多的批評迫使英國結束了干預戰爭的企圖,貝文命令英國軍隊遠離內蓋夫的以色列人。[115]
英國內閣最終決定可以採取行動保衛外約旦,但英國軍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進入巴勒斯坦。
1949年1月17日,參謀長向內閣通報了中東發生的事件。衛生大臣安奈林·貝萬對國防委員會未經內閣批准就向外約旦運送武器的決定提出抗議。他抱怨英國在巴勒斯坦的政策不符合工黨政策的精神和傳統,並得到副首相赫伯特·莫里森和財政大臣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的支持。 [116]
1949年1月,英國內閣投票決定繼續支持阿拉伯國家,但也投票承認以色列並釋放賽普勒斯最後一批被拘留的猶太人。[117]最後一批被拘留者於一月份開始離開賽普勒斯,不久之後,英國正式承認以色列。 [118]
傷亡
英國當局記錄的1945年8月至1947年8月期間的傷亡情況如下所示。 [119]
死亡 | 受傷 | 全部 | |
---|---|---|---|
英國人 | 141 | 475 | 616 |
猶太叛亂分子 | 40 | 23 | 63 |
猶太平民 | 25 | 115 | 140 |
阿拉伯人 | 44 | 287 | 331 |
其他 | 10 | 12 | 22 |
總計 | 260 | 912 | 1172 |
參考文獻
- ^ Charters, David A. The British Army and Jewish Insurgency in Palestine, 1945–47. Springer, 1989, p. X
- ^ 2.0 2.1 Hoffman, Bruce. Inside Terror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p. 49–51
- ^ 3.0 3.1 Paul, Christopher, et al. Paths to Victory: Detailed Insurgency Case Studies, pp. 1–14. Rand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Inst Santa Monica CA, 2013.
- ^ 4.0 4.1 Hoffman, Bruce. Why Terrorism Work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5-03-02 [2020-03-12]. ISSN 0009-5982.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rch 2015) (美國英語).
The butcher’s bill was remarkably modest compared with the horrific standards of terrorism today. Between August 1945 and August 1947, a total of 141 British soldiers and police officers and 40 terrorists died, including those executed or who committed suicide while awaiting execution. Civilian fatalitie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also remarkably low. Fewer than 100 Arab and Jewish noncombatants perished as a result of terrorism between August 1945 and August 1947, and just over 400 were injured.
- ^ Benjamin Grob-Fitzgibbon.
- ^ 6.0 6.1 6.2 French, David. The British Way in Counter-Insurgency, 1945–196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48 [8 March 2021]. ISBN 978-0-19-161859-8.
- ^ Jewish Chronicle 8/8/47 and 22/8/47, both p. 1.. [2023-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7).
- ^ http://www1.yadvashem.org/odot_pdf/Microsoft%20Word%20-%206312.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裸網址]
- ^ Fraser, T. G., "A crisis of leadership: Weizmann and the Zionist reactions to the Peel Commission's proposals, 1937–38",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ct. 1988) Vol.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Text of Cmnd 5893 on the United Nations website, downloaded October 2011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1-03.
- ^ Reich, Bernard. A brief history of Israel. New York, NY: Facts on File. 2005: 39-40. ISBN 978-0-8160-5793-1.
- ^ Shabtai Teveth, 1985, Ben-Gurion and the Palestinian Arabs, p. 200
- ^ Donald L. Niewyk and Francis R. Nicosia: The Columbia Guide to the Holocaust (2013)
- ^ Mattar, Philip. The Mufti of Jerusalem: Haj Amin al-Husseini and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0. ISBN 978-0-231-06463-7.
- ^ Jackson, Ashl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1. publ. London: Hambledon Continuum. 2006. ISBN 978-1-85285-417-1.
- ^ JSTOR. African Studies Companion Online. [2024-02-20].
- ^ פלד, מיכל. David Raziel: A Pre-State Hero’s Story of Final Rest. The Schechter Institutes. 2016-05-13 [202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5).
- ^ Colin Shindler (1995).
- ^ "Stern Gang",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 ^ The Mauritian shekel: the story of the Jewish detainees in Mauritius, 1940–1945 by Geneviève Pitot, Donna Edouard, Helen Topor, 1998
- ^ Ovendale, R, "The Palestine Policy of the British Labour Government 1945–1946",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 ^ 22.0 22.1 THE UNITED RESISTANCE.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 ^ One Palestine Complete: Jews and Arabs under the British Mandate by Tom Segev p. 482, Abacus 2001
- ^ Lappin, Shalom. This Green and Pleasant Land: Britain and the Jews (PDF). : 21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5-31).
- ^ Louis, William Roger: Ends of British Imperialism: The Scramble for Empire, Suez, and Decolonization, pp. 419–422
- ^ Weiler, Peter: Ernest Bevin, p. 170
- ^ Flight and Rescue: Brichah, written by Yehuda Bauer, published by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70
- ^ Marrus, Michael Robert; Aristide R. Zolberg (2002).
- ^ Aleksiun, Natalia.
- ^ Jeffery, Keit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6 (2010)
- ^ Walton, Calder. How Zionist Extremism Became British Spies’ Biggest Enemy. Foreign Policy. 2024-01-12 [2024-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0) (美國英語).
- ^ What the IDF Could Learn From the Royal Navy. Haaretz. 7 June 2017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Robinson, James. Standby to Board - The Royal Navy In Palestine Waters | Palestine | Britain's Small Wars. britains-smallwars.com. 2000 [12 March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7 February 2001) (英語).
The courage, determination and restraint of the boarding parties were crucial to the success of these missions. Once the vessel was under control they invariably behaved in a friendly and helpful manner towards the immigrants. Service in the Patrol was recognized by the award of the Naval General Service Medal. From start to finish 49 illegal immigrant vessels were arrested by the RN and some 66.000 people detained.
- ^ The Times 3/8/1946 p. 4.
- ^ Ted Gottfried, Displaced Persons: The Liberation and Abuse of Holocaust Survivors, p. 25
- ^ A. Kochavi, Post-Holocaust Politics: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ewish Refugees 1945–1948 (Chapel-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pp. 45–56.
- ^ accessed Nov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3).
- ^ Inquiry Report yale.edu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8-20. chapter II paragraph 12
- ^ Y. Bauer, Out of the Ashes: The Impact of American Jews on Post-Holocaust European Jewry (Oxford: Pergamon 1989) p. 86, Z. V. Hadari, Second Exodus: The Full Story of Jewish Illegal Immigration to Palestine 1945–1948 (London: Valentine Mitchell 1991) p. 18.
- ^ 40.0 40.1 Benson, Michael T. Harry S. Truman and the Founding of Israel
- ^ New York Times 11/08/46, p. 35.
- ^ Bagon, Paul (2003).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Charters, David A. Jewish Terrorism and the Modern Middle East. 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 2007, 27 (2) [2024-03-17]. ISSN 1715-56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0) (英語).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ISBN 978-1-4128-3572-5 (英語).
- ^ Colin Shindler, The Land Beyond Promise: Israel, Likud and the Zionist Dream, I.B.Tauris, 2002 pp. 31–32.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Africa - Britain's 'Guantanamo Bay'. BBC News. 6 August 2002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 ^ Grob-Fitzgibbon, Benjamin: Imperial Endgame: Britain's Dirty Wars and the End of Empire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PALESTINE (RIOTING, TEL AVIV) (Hansard, 16 November 1945). api.parliament.uk.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5).
- ^ Curfew Will Be Lifted Today in Tel Aviv; Quiet Prevails Throut Palestine.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945-11-20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美國英語).
- ^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Bell, Bowyer J.: Terror out of Zion (1976), ISBN 978-1-56000-870-5
- ^ 59.0 59.1 59.2 Wilson, Dare (2008,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49).
- ^ 60.00 60.01 60.02 60.03 60.04 60.05 60.06 60.07 60.08 60.09 60.10 60.11 Hoffman, Bruce: Anonymous Soldiers (2015)
- ^ Bell, John Bowyer. Terror Out of Z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24-03-17]. ISBN 978-1-4128-35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Subjects. palmach.org.il.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希伯來語).
- ^ The Tel Aviv Car Park attack April 1946 | ParaData. www.paradata.org.uk.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5).
- ^ Foundations of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n Israel and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Yvonne Schmidt, GRIN 2001, p. 312
- ^ Clarke, Thurston.
- ^ M. Begin, The Revolt: Memoirs of the Commander of the National Military Organization (Tel-Aviv: 1984 in Hebrew), chapter 8.
- ^ Ekwe-Ekwe, Herbert (2016-04-30).
- ^ The Palestine triangle: the struggle for the Holy Land, 1935–48 by Nicholas Bethell p. 267 1979
- ^ 69.0 69.1 One Palestine Complete: Jews and Arabs under the British Mandate by Tom Segev pp. 479–480, Abacus 2001
- ^ One Palestine Complete: Jews and Arabs under the British Mandate, by Tom Segev p. 480, Abacus 2001
- ^ Subjects. palmach.org.il.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4) (希伯來語).
- ^ 72.0 72.1 72.2 Events: 1946 - British Forces in Palestine. www.britishforcesinpalestine.org.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5).
- ^ Attack at Petah Tiqva - British Forces in Palestine. www.britishforcesinpalestine.org.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 ^ The day prestate Israel's Palmach took revenge on a British cop. Haaretz. [2020-08-21] (英語).
- ^ Davis, Mike, The First Car Bomb, Transforming Terr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2–33, 2011-06-02 [2023-12-17], ISBN 978-0-520-94945-4, doi:10.1525/9780520949454-011 (英語),
Despite some improvisations (mostly failed)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car bomb was not fully conceptualized as a weapon of urban war-fare until January 12, 1947, when rightwing Zionist guerrillas, the Stern Gang, drove a truckload of explosives into a British police station in Haifa, Palestine, killing 4 and injuring 140. The Stern Gang, soon joined by the paramilitaries of the Irgun from whom they had split back in 1940, would subsequently use truck and car bombs to kill Palestinians as well: a creative atrocity that was immediately reciprocated by British deserters fi ghting on the Arab side. (Fifty years later, jihadis training in Al Qaeda camps in Af ghan i stan would study Menachem Begin’s Revolt,a memoir of the Irgun, as a classic handbook of successful terrorism.)
- ^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events:1947 - British Forces in Palestine. www.britishforcesinpalestine.org.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9).
- ^ Goldsmith Officers' Club terrorist attack - British Forces in Palestine. www.britishforcesinpalestine.org.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 ^ THE RAID ON THE JERUSALEM OFFICERS CLUB. www.etzel.org.il.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 ^ 300,000 Palestine Jews Under Martial Law; Agency Protests Sweeping Measures.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947-03-03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美國英語).
- ^ Attack on Syrian Orphanage - British Forces in Palestine. www.britishforcesinpalestine.org.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 ^ Martial Law Lifted in Palestine Today; 15-day Military Rule Cost Jews $10,000,000.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947-03-17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美國英語).
- ^ Jews Evicted from Homes in Haifa As Collective Punishment for Blasting of Jeep.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947-04-14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美國英語).
- ^ Cairo-Haifa train attack - British Forces in Palestine. www.britishforcesinpalestine.org.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3).
- ^ Subjects. palmach.org.il.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希伯來語).
- ^ Irgun Kills Ten in Dawn Blasting of British Police Headquarters in Haifa.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947-09-30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美國英語).
- ^ 86.0 86.1 86.2 86.3 Brendon, Piers: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 ^ Exodus 1947.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5).
- ^ Fox, Margalit. Yitzhak Ahronovitch, 86, Jewish Refugee Ship's Captain, Dies.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2-23 [2015-09-26].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4).
- ^ Exodus 1947 (PDF). Yad Vashem.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20).
- ^ 90.0 90.1 90.2 90.3 Charters, David A. Jewish Terrorism and the Modern Middle East. 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 2007, 27 (2) [2024-03-17]. ISSN 1715-56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0) –透過journals.hil.unb.ca (英語).
Third, insurgent propaganda de-legitimized British rule by portraying Palestine as akin to a "police state." Closely linked to this was a theme that equated British policies and behaviour with Nazism and anti-Semitism.
- ^ A debt the British paid - and one they didn't. The Jerusalem Post. 15 January 2007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5).
- ^ See Post-Holocaust Politics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ewish Refugees, 1945–1948 by Arieh J. Kochavi, North Carolina 2001.
- ^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Israel and Europe. New York Times.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 ^ see the House of Commons Debates (Hansard), Volume 427 Column 1682 23/10/46
- ^ Weiler, Peter: Ernest Bevin, p. 172
- ^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7/1/48, The Times 19/12/46 p. 3 and 27/2/47 p. 5.
- ^ Kochavi, Arieh J.: Post-Holocaust Politics: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ewish Refugees, 1945–1948
- ^ UN resolution 181 section 1A.
- ^ The Times 22/1/48 p. 4, Trygve Lie, In the Cause of Peace, Seven Years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1954) p. 163
- ^ Gelber 2006, p. 137
- ^ Collins, Larry; Lapierre, Dominique. O! Jerusalem!. New York. 1972: 192. ISBN 978-0-671-21163-9. OCLC 319751.
- ^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46 (1948) 17/4/48
- ^ Benny Morris, 1948, p. 179
- ^ The Arab-Israeli War of 1948.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6).
- ^ 105.0 105.1 Sachar, Howard M. Israel and Europe: An Appraisal in History.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0-03-24 [2024-03-17]. ISBN 978-0-307-4864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英語).
- ^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50 (1948), clauses 2–4 in Index to resolutions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 1946–1991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2).
- ^ Tucker, Spencer C.: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2008)
- ^ Arieh Kochavi (1998).
- ^ Daniel de Luce. Population of Israel is Soaring. Schenectady Gazette.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6).
- ^ 110.0 110.1 IAF v RAF. [201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4).
- ^ The Times January 5, 1949 "No Intention of Intervening"
- ^ The Times, 20 January 1949 p. 4 "Urgent Need for Information"
- ^ The Times January 10, 1949 p. 3 "British Force Sent to Akaba"
- ^ The Times 10/1/1949 p. 4 "British Troops in Transjordan"
- ^ Cohen, Michael Joseph: Fighting World War Three from the Middle East: Allied Contingency Plans, 1945–1954, p. 114
- ^ The Observer 23/1/49
- ^ The Times 25/1/49 "Last detainees leaving Cyprus"
- ^ The Times 31/1/49 p. 4 "Israeli view of recognition"
- ^ David A. Charters. The British Army and Jewish Insurgency in Palestine, 1945-47. Palgrave Macmillan UK. 12 June 1989: 205. ISBN 978-1-349-199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