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 (清朝)
宗室(滿語:ᡠᡴ᠋ᠰᡠᠨ,轉寫:uksun),音譯烏克孫,俗名黃帶子,是出身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嫡系的皇族成員所享有的稱號。沒有爵位的皇族宗室,可以在名字(gebu)之前冠上「宗室」,以表示其身份。
概論
烏克孫(uksun),在明朝女真時,就在女真部落中使用,意指源出同支的近親兄弟姐妹們,其親緣關係較穆昆更為親近。在清朝官修「滿蒙漢三體」的《滿洲實錄》中,對譯為漢語的「族」。
1635年(天聰9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太極發布上諭,凡太祖後代,稱阿哥,其他六祖子弟,稱覺羅,皆為汗的宗室。皆用紅帶子,一般人不可直呼其名,應用阿哥,或覺羅來稱呼。
在在清朝入關之後,1636年(清太宗崇德元年),皇太極下詔,規定
此外,另外創了一個單字,烏克蘇拉(uksura),用來取代之前烏克孫的意義,用以指近親家庭中的成員[1]。
金朝舊例,金朝的皇族直系稱為宗室,不直呼其姓;皇族旁系則稱完顏,此外,還有非皇族的完顏氏[2]。鄭天挺認為將皇族分為宗室與覺羅,是仿效金制度。非皇室的同姓覺羅,則稱民覺羅。
宗室系「黃帶子」,覺羅系「紅帶子」,由此以示區別。宗室被革退者系「紅帶子」,位列皇族家譜《玉牒》之末。例如,簽署《中英南京條約》的中方代表之一伊里布就是原為宗室,後被革退為紅帶子。
身為宗室,依其親疏,可受封爵位,最高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分十四等[3],隨著與皇室的親疏,逐代遞降。
在十四等之下,稱閒散宗室,只享有宗室頭銜,可用四品頂戴,但沒有爵位[4]。
爵位
宗室爵位,又稱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它們分別是:
男子
宗室的爵位有12等:
- 和碩親王 和碩:滿語意為一方、一隅
- 多羅郡王
- 多羅貝勒
- 固山貝子 固山:滿語意為一角
- 奉恩鎮國公
- 奉恩輔國公
- 不入八分鎮國公
- 不入八分輔國公
- 鎮國將軍 分一至三等鎮國將軍,正一品;補服為麒麟
- 輔國將軍 分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輔國將軍,正二品;補服為獅子
- 奉國將軍 分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奉國將軍,正三品;補服為豹子
- 奉恩將軍 分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及奉恩將軍,正四品;補服為老虎
女子
- 固倫公主:居京師俸銀400兩、祿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銀1000兩、俸緞30匹
- 和碩公主:居京師俸銀300兩、祿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銀400兩、俸緞15匹
- 郡主,稱「和碩格格」,封親王之女:居京師俸銀160兩、祿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銀160兩、俸緞12匹
- 縣主,稱「多羅格格」,封親王世子、郡王之女:居京師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銀110兩、俸緞10匹
- 郡君,稱「多羅格格」,封郡王長子、貝勒之女:居京師俸銀60兩、祿米60斛,下嫁外藩俸銀60兩、俸緞8匹
- 縣君,稱「固山格格」,封貝子之女:居京師俸銀50兩、祿米50斛,下嫁外藩俸銀50兩、俸緞6匹
- 鄉君,稱「五品格格」,封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居京師俸銀40兩、祿米40斛,下嫁外藩俸銀40兩、俸緞5匹
- 宗女,稱「六品格格」,封不入八分公(奉恩將軍以上)之女:居京師俸銀30兩、祿米30斛,下嫁外藩俸銀30兩、俸緞3匹
世襲
根據光緒《大清會典》卷一《宗人府》記載,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和十二等爵(參見男子宗室的爵位有12等)。
清代為了防止如明代一樣宗室爵位泛濫的情況,制定降襲制度,這在中國歷朝歷代中是最為特殊的。
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世襲罔替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 鐵帽子王 」。
清兵入關時,戰功昭著的幾個著名親王與郡王,擁有世襲罔替的權利。他們的主爵位(入八分的爵位)不必世襲遞降,分別為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個清初王公,嫡系後裔享有世襲罔替的王爵(俗稱鐵帽子)。但是除了嫡子以外,其餘子孫還跟其他王公一樣,世襲遞降,並且進行考封。
後來也有四位親王因為輔佐皇帝、太后政治鬥爭有功,而得到此殊榮,即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除此之外,還有幾家清初立過軍功的入八分公,得到世襲罔替,如褚英後人的奉恩鎮國公,就是世襲罔替的。
世襲遞降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閒散宗室
根據世降一等的襲爵方式和嫡庶有別的原則,必然會導致有些宗室無法取得爵位,無爵位的宗室叫「閒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武職補服,但無四品實職。
閒散宗室本無品級頂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認為閒散宗室「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卻「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有辱皇室風采,於是欽賜閒散宗室著四品頂戴、武職補服。
《玉牒》紀錄清朝男性宗室共4萬餘人,曾有封爵位或任官職者僅4,279人,約佔皇族人數之10%。其中宗室受封封王爵以上者182人,封輔國公以上者337人,奉國將軍以上者1,580人,共2,099人,約佔皇族人數之5%,多數宗室為無爵無職之閒散宗室。[6]
旗族
入關前,宗室諸王公未有明確分家或旗族隸屬規範,視各旗旗主受賞、沒收、分家、交換、兼併佐領而定。入關後,自清世祖以下諸帝之皇子皆於封爵分府時自上三旗撥出若干佐領,入封於下五旗。[7]宗室旗籍與族屬如下:[8]
帝系 | 房序 | 分支 | 旗籍 | 支族 |
顯祖系 | ||||
第二房穆爾哈齊 | 第二子達爾察後裔 | 正藍旗 | 第七族 | |
第四子務達海後裔 | 正藍旗 | 第九族 | ||
第五子漢岱後裔 | 正藍旗 | 第二族 | ||
第七子塔海後裔 | 正藍旗 | 第十三族 | ||
第九子祜世塔後裔 | 正藍旗 | 第五族 | ||
第十子喇世塔後裔 | 正藍旗 | 第十二族 | ||
第三房舒爾哈齊 | 第二子阿敏第一子宏科泰後裔 | 鑲藍旗 | 第一族 | |
第二子阿敏第二子愛爾禮後裔 | 鑲藍旗 | 第一族 | ||
第二子阿敏第三子固爾瑪渾後裔 | 鑲藍旗 | 第一族 | ||
第二子阿敏第四子恭阿後裔 | 鑲藍旗 | 第二族 | ||
第二子阿敏第五子果蓋後裔 | 鑲藍旗 | 第二族 | ||
第二子阿敏第六子果賴後裔 | 鑲藍旗 | 第二族 | ||
第三子扎薩克圖後裔 | 鑲藍旗 | 第三族 | ||
第四子圖倫後裔 | 鑲藍旗 | 第七族 | ||
第四子圖倫第二子屯齊第二子富爾親後裔 | 鑲藍旗 | 第四族 | ||
第五子塞桑武後裔 | 鑲藍旗 | 第四族 | ||
第六子濟爾哈朗後裔 | 鑲藍旗 | 第五族 | ||
第八子費揚武後裔 | 鑲藍旗 | 第六族 | ||
第五房巴雅喇 | 諸子後裔 | 鑲黃旗 | 第一族 | |
第六子濟瑪護後裔 | 鑲白旗 | 第二族 | ||
太祖系 | ||||
第一房褚英 | 第一子杜度第一子杜爾祜後裔 | 鑲紅旗 | 第一族 | |
第一子杜度第二子穆爾祜後裔 | 鑲紅旗 | 第一族 | ||
第一子杜度第三子特爾祜後裔 | 鑲紅旗 | 第二族 | ||
第一子杜度第六子杜努文後裔 | 鑲紅旗 | 第二族[9] | ||
第一子杜度第七子薩弼後裔 | 鑲紅旗 | 第三族 | ||
第三子尼堪後裔 | 鑲紅旗 | 第四族 | ||
第二房代善 | 第一子岳託後裔 | 鑲紅旗 | 第五族 | |
第三子薩哈璘後裔 | 正紅旗 | 第一族[10] | ||
第四子瓦克達後裔 | 正紅旗 | 第二族 | ||
第七子滿達海後裔 | 正紅旗 | 第三族 | ||
第七子滿達海第一子長阿岱第四子廣昌後裔 | 正紅旗 | 第五族 | ||
第八子祜塞後裔 | 正紅旗 | 第四族 | ||
第三房阿拜 | 第一子席特庫後裔 | 正藍旗第 | 第十一族 | |
第三子費雅三後裔 | 正藍旗第 | 第十一族 | ||
第四子干圖後裔 | 正藍旗第 | 第十一族 | ||
第五子範國後裔 | 正藍旗 | 第十族 | ||
第六子鞏安後裔 | 正藍旗 | 第十族 | ||
第七子灝善後裔 | 正藍旗 | 第一族 | ||
第四房湯古代後裔 | - | 正白旗 | 第二族 | |
第六房塔拜 | 第二子額克親後裔 | 正白旗 | 第二族 | |
第二子額克親第四子伯爾赫宜後裔 | 正白旗 | 第一族 | ||
第四子巴穆布爾善後裔 | 正白旗 | 第三族 | ||
第六子巴都海後裔 | 正白旗 | 第三族 | ||
第七子喇都海後裔 | 正白旗 | 第三族 | ||
第八子巴特瑪費揚武後裔 | 正白旗 | 第三族 | ||
第七房阿巴泰後裔 | - | 正藍旗 | 第八族 | |
第九房巴布泰後裔 | - | 正黃旗 | 第一族 | |
第十一房巴布海後裔 | - | 正黃旗 | 第一族 | |
第十二房阿濟格後裔 | - | 鑲紅旗 | 第六族 | |
第十三房賴慕布後裔 | - | 正藍旗 | 第八族 | |
第十四房多爾袞後裔 | - | 正藍旗 | 第三族 | |
第十五房多鐸 | 諸子後裔 | 正藍旗 | 第四族 | |
第七子洞鄂後裔 | 正藍旗 | 第三族 | ||
第八子費揚古後裔 | 正藍旗 | 第四族 | ||
太宗系 | ||||
第一房豪格 | 富綬以外諸子後裔 | 鑲白旗 | 第一族 | |
第四子富綬後裔 | 鑲白旗 | 第三族 | ||
第四房葉布舒後裔 | - | 正黃旗 | 第二族 | |
第五房碩塞 | 第一子博果鐸後裔 | 右翼近支鑲紅旗 | 第三族[11] | |
第二子博爾果洛後裔 | 鑲紅旗 | 第四族 | ||
第三子鞥額布後裔 | 鑲紅旗 | 第四族 | ||
第六房高塞後裔 | - | 正黃旗 | 第二族 | |
第七房常舒後裔 | - | 鑲黃旗 | 第一族 | |
第十房韜塞後裔 | - | 正白入鑲黃旗 | 第一族 | |
世祖系 | ||||
第二房福全後裔 | - | 鑲白旗 | 第二族[12] | |
第五房常穎後裔 | - | 正藍旗 | 第六族[13] | |
聖祖系 | ||||
第一房允禔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藍旗 | 第一族 | |
第二房允礽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藍旗 | 第二族 | |
第三房允祉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藍旗 | 第三族 | |
第五房允祺後裔 | - | 左翼近支鑲白旗 | 第一族 | |
第七房允祐後裔 | - | 左翼近支鑲白旗 | 第二族 | |
第八房允禩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二族 | |
第九房允禟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二族 | |
第十房允䄉後裔 | - | 右翼近支正紅旗 | 第三族[14] | |
第十二房允祹後裔 | - | 左翼近支鑲白旗 | 第一族 | |
第十三房允祥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二族 | |
第十四房允禵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藍旗 | 第四族 | |
第十五房允禑後裔 | - | 右翼近支正紅旗 | 第四族 | |
第十七房允禮後裔 | - | 右翼近支正紅旗 | 第一族[15] | |
第二十房允禕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一族 | |
第二十一房允禧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藍旗 | 第一族 | |
第二十二房允祜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一族 | |
第二十三房允祁後裔 | - | 左翼近支鑲白旗 | 第一族 | |
第二十四房允祕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二族 | |
世宗系 | ||||
弘晝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二族 | |
高宗系 | ||||
第一房永璜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一族 | |
第三房永璋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紅旗 | 第一族 | |
第五房永琪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紅旗 | 第一族 | |
第八房永璇後裔 | - | 左翼近支鑲白旗 | 第一族 | |
第十一房永瑆後裔 | - | 右翼近支正紅旗 | 第一族 | |
第十二房永璂後裔 | - | 右翼近支正紅旗 | 第一族 | |
第十七房永璘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藍旗 | 第一族 | |
仁宗系 | ||||
第三房綿愷後裔 | - | 左翼近支鑲白旗 | 第一族 | |
第四房綿忻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紅旗 | 第一族 | |
第五房綿愉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藍旗 | 第一族 | |
宣宗系 | ||||
第一房奕緯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紅旗 | 第一族 | |
第六房奕訢後裔 | - | 右翼近支鑲藍旗 | 第一族 | |
第七房奕譞後裔 | - | 左翼近支鑲白旗 | 第一族 | |
第八房奕詥後裔 | - | 右翼近支正紅旗 | 第一族 | |
第九房奕譓後裔 | - | 左翼近支正藍旗 | 第一族 |
宗室革退者
宗室各支系中,因罪被黜為紅帶子支裔:
- 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之孫杜努文之子蘇努一支;
-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九世孫興瑞之子全亮一支;
-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次子碩託一支;
-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長子阿達禮一支;
- 清太祖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一支;
- 清太祖努爾哈赤六子塔拜之孫額爾濟圖一支;
- 清太祖努爾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岳樂十九子務爾占一支;
- 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子德格類一支;
- 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六子費揚果一支;
- 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五子猛瓘三子延信一支
- 清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長子阿爾通阿長子舒爾赫一支;
- 清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次子阿敏之孫塞克圖次子拉哈禮一支;
- 清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次子阿敏次子愛度一支;
- 清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之孫楊桑長子務能義一支;
- 清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九子腦岱一支;
- 清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四子鞏阿岱一支;
- 清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五子錫翰一支;
- 清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八子德瑪護一支。
- 毓彭一支。
現狀
1912年2月,大清政府頒布大清皇帝退位詔書,正式結束清朝296年統治。此後,滿州人通遍使用漢姓,放棄傳統滿族姓氏,宗室亦如此,愛新覺羅氏改為金姓、趙姓,亦有隨名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強調階級成分,因此個人對為清朝宗室後裔身份較為忌諱。1970年代末,社會政治風氣改變。此後,宗室後裔已不再成為忌諱。當代學者閻崇年將清朝皇族後裔歸為三類:近親宗室、宗室嫡系子孫、閒散宗室。包括溥儀兄弟在內的近親宗室的正支較為低調,旁支更喜歡使用愛新覺羅氏這個姓氏。有認為這是「時代功利性」。更有皇族後裔將自稱愛新覺羅者歸為「騙子」[16]。
參考文獻
引用
- ^ 劉小萌〈明代女真的血緣家族"烏克孫"〉,收入劉小萌著《滿族的社會與生活》
- ^ 《金史》卷59〈表〉:「金人初起,完顏十二部,其後皆以部為氏,史臣記錄有稱「宗室」者,有稱完顏者。稱完顏者亦有二焉,有同姓完顏,蓋疏族,若石土門、迪古乃是也;有異姓完顏,蓋部人,若歡都是也。大定以前稱「宗室」,明昌以後避睿宗諱稱「內族」,其實一而已,書名不書氏,其制如此。宣宗詔宗室皆稱完顏,不復識別焉。」
- ^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1:「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皇子生十五歲,由府請封其爵,級出自欽定。」
- ^ 吳振域《養吉齋叢錄》卷1:「宗室封爵,自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凡十四等,以世遞降。以下則為閒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世襲不降封,或獲罪革爵,仍以旁支襲封,京師俗諺謂之鐵帽子王。」
- ^ 鄂爾泰等奉敕修,《八旗通志初集》,卷五十,典禮志一。
- ^ 賴惠敏,〈清代皇族的封爵與任官研究〉,收入中央大學共同學科編,《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延續與轉變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4月),頁427-460。
- ^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258、330、331頁。
- ^ 牟其汶輯,《宗室王公世職章京爵秩襲次全表》,宗人府黃檔房,《宗室王公章京世系爵秩冊》,收入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第34冊、第3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2月)。
- ^ 杜努文獨子蘇努因罪廢為庶人,後復宗籍為紅帶子。
- ^ 薩哈璘第一子阿達禮因罪黜宗室。
- ^ 聖祖第十六子允祿嗣。
- ^ 宗人府黃檔房冊作鑲白旗第一族。
- ^ 宗人府黃檔房冊作正藍旗第八族。
- ^ 宗人府黃檔房冊作正紅旗第二族。
- ^ 世宗第六子弘曕嗣。
- ^ 学者:正支后裔很低调 旁支就喜欢管自己叫爱新觉罗. 鳳凰網,來源:中國網. 2014-09-11 [2017-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