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鄉村銀行

民间借贷银行

孟加拉鄉村銀行孟加拉語গ্রামীণ ব্যাংক,英語:Grameen bank,另稱格萊閩銀行)是孟加拉國一家提供微型貸款的金融機構暨社區發展銀行英語Community development bank。它向窮人提供不需要抵押物的小額貸款(又被稱為微型貸款或者格萊閩貸款)[4],其放款對象主要鎖定在貧鄉婦女,因她們貸款的動機單純是為了創業(家庭手工的小事業),所以借貸金額低,而這一點不算大的錢足以改善她們一家人的生活,且還款率高,已經高達99.9%。此系統是基於一個觀點,即貧窮的人們都有尚未開發的技能;有了激勵,他們可以賺更多的錢。銀行同時也接受存款和其他服務,也進行發展導向的經營,包括紡織品電信能源公司。

孟加拉鄉村銀行
Grameen Bank
公司類型銀行
成立1983年10月
創辦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代表人物Ratan Kumar Nag,副總經理
總部孟加拉國達卡
營業據點數2468(2007年10月)
產業銀行業
產品金融服務
微型貸款
營業額 6335566324 塔卡(92.3 million USD)(2006)[1]
稅前盈餘 5959675013 塔卡(86.9 million USD)(2006)[1]
稅後盈餘 1398155030 塔卡(20.3 million USD)(2006)[1]
資產125396957972 Taka(2010)[2]
員工人數20138(2017年7月)[3]
網站www.grameen.com

格萊閩銀行成立於1976年。它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吉大港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Chittagong就讀時,發起了一個旨在研究如何設計一個信貸系統來為鄉村中的窮人提供貸款的項目。1983年10月時,格萊閩銀行獲准成為一家獨立銀行。1998年,該行的「低成本住房計劃」獲得了世界人居獎。2006年,銀行及其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5]

孟加拉鄉村銀行位於達卡的總部大樓

歷史 

穆罕默德·尤努斯1974年孟加拉國饑荒期間獲得了這個靈感,他向一個42個家庭組成的團體提供27美元的小額貸款,作為他們創業的啟動資金,使他們能夠在免受掠奪性貸款的情況下進行手工業製造和銷售。[6]尤努斯認為,向更多的人提供這種貸款可以刺激企業,緩解孟加拉農村普遍存在的貧困。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穆罕默德·尤努斯, 銀行創始人

尤努斯從他的理論研究和經營實踐中發展了格萊閩銀行的經營模式。「格萊閩」(Grameen)在孟加拉語中是鄉村的意思。[7]他開始把擴大小額信貸作為研究課題,並結合吉大港大學的農村經濟項目,來測試他向農村貧困人口提供信貸和銀行服務的方法。1976年,喬布拉村以及臨近吉大港大學的其他幾個村莊,成為第一個可以從格萊閩銀行獲得信貸服務的地區。[8]這一嘗試取得了成功,1979年,在孟加拉銀行的幫助下,該項目擴展在到坦蓋爾區(首都達卡北部)。[8]格萊閩銀行在這些地區也取得了成功,並且不斷將其業務擴展到孟加拉國的其他地區。

根據孟加拉國政府於1983年10月2日頒布的條例,該項目被授權建立一個獨立的銀行。[8] 來自芝加哥一個社區發展銀行ShoreBank的銀行家Ron Grzywinski和Mary Houghton,幫助尤努斯在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正式成立孟加拉鄉村銀行。[9] 1998年孟加拉水災時,由於經濟衰退,該銀行的還款率下降,但在隨後的幾年中恢復。到2005年初,該銀行已借出超過47億美元,[10]到2008年底,該行累計向窮人發放了76億美元。[11]

2011,孟加拉政府強迫尤努斯從格萊閩銀行辭職。原因是尤努斯已經72歲,超過了這一職位的法律限制。[12]

截至2017年底,該行約有2600個分行和九百萬個借款人,還款率為99.6%。借款人的97%是女性。該銀行的業務在孟加拉的97%個村莊都很活躍。[13][14] 它的成功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現在在世界上的40多個國家都有類似項目,包括世界銀行對格萊閩型計劃提供資助的倡議。[15]格萊閩銀行現在也正在擴展到已開發國家。截至2017年底,格萊閩銀行在美國11個城市擁有19個分支機構。將近100000個借款人都是女性。[13]

資金來源

孟加拉鄉村銀行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得資金,主要資金來源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在發生著變化。最初的幾年,捐助機構在很低的利率下向該行捐贈資金。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該行開始從孟加拉國中央銀行獲得大部分的資金。最近,格萊閩銀行開始發行債券來融資,孟加拉國政府為這一債券提供了擔保,從而對格萊閩銀行提供了隱形扶持。雖然如此,格萊閩銀行的債券利率仍高於銀行存款利率。[16] 2013年,孟加拉國議會通過了《格萊閩銀行法案》來替代1983年頒布的格萊閩銀行條例,授權政府直接管理銀行。[17]

小額貸款的申請

格萊閩銀行是建立在金融貸款比慈善機構更好地消除貧困的原則之上的,他們為人們提供了在商業或農業中通過努力擺脫貧窮的機會,並藉此獲得收入償還貸款。

格萊閩銀行相信人有無窮的潛力,並釋放他們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擺脫貧困。[4] 格萊閩銀行服務對象是原來金融服務無法覆蓋到的社會階層:窮人、婦女、文盲、失業人員。獲得信貸以一些條件為前提,如集團貸款制度和每周分期付款,貸款期限較長,使窮人能夠利用現有的技能,在每一個貸款周期中獲得更好的收入。[4]

格萊閩的目標是促進窮人的經濟獨立。尤努斯鼓勵所有借款人成為儲戶,這樣他們的資本就可以轉化為給其他人的新的貸款。1995至今,格萊閩銀行已經用利息收入和吸納的存款為其90%的貸款提供了資金,並調整了新借款人和儲戶的利息。格萊閩銀行通過存款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了貸款。[18]

格萊閩銀行的服務對象是最貧窮的窮人,特別是婦女,她們獲得了銀行貸款的95%。傳統上,婦女很難獲得普通信貸額度和收益的金融替代品,她們在家庭決策中享受的權利份額遠低於男性。尤努斯和其他研究者發現,貸款給婦女還產生一些其他的作用,例如女性這一邊緣團體獲得的收益和經濟改善之後,有更大的傾向和自己的孩子分享,而男性的這種傾向就會弱很多。尤努斯聲稱,即使在2004年,婦女仍然難以獲得貸款;她們占商業銀行借款人的不到1%(尤努斯2004)。與傳統銀行相比,包括格萊閩銀行在內的小額信貸機構收取的利率很高,格萊閩銀行的主要信貸產品的利息為20%左右。[19]

格萊閩公司發放了更為多樣化的貸款。它扶持手搖井項目,並且發放貸款支持Grameen的兄弟企業。它為設備和牲畜建立了周期性的農業貸款和「先租後買」協定,來幫助窮人們發展更好的農業。該銀行設立了新目標:幫助全體下設點實現基準水平的脫貧,如具備充足的食物,乾淨的水源和公共廁所。

16項宗旨[20]
  1. 我們應堅持和發展格萊閩銀行的四大宗旨:紀律、團結、勇敢和奮鬥,將其貫穿我們工作的各個方面。
  2. 我們應給我們的家庭帶來幸福。
  3. 我們不會住在破舊的房子裡。我們將儘早修繕房屋,努力建造新房子。
  4. 我麼應在院子中種滿蔬菜,我們應吃足夠的蔬菜並把剩下的賣掉。
  5. 在播種的季節,我們應該種下儘可能多的種子。
  6. 我們將計劃使我們的家庭保持小。我們將儘量減少開支。我們將照顧我們的身體健康。
  7. 我們會教育我們的孩子,並且確保他們能夠自己賺到自己的學費。
  8. 我們會一直讓我們的孩子和環境保持整潔。
  9. 我們會建造和使用坑式廁所。
  10. 我們要喝從井裡打上來的水。如果沒有水,我們可以燒水或使用明礬。
  11. 我們不會在兒子的婚禮上收嫁妝,也不會在女兒的婚禮上給嫁妝。我們將使我們的婚姻不受嫁妝的束縛。我們不實行兒童婚姻。
  12. 我們不會對任何人施加任何不公正,我們也不允許任何人這樣做。
  13. 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我們將集體承擔投資成本。
  14. 我們將隨時準備互相幫助。如果有人有困難,我們都要幫助他。
  15. 如果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中心有任何違反紀律的行為,我們都會去現場幫助恢復紀律。
  16. 我們會集體參加所有社會活動。
 
達卡的格萊閩銀行大樓

該行依靠16項宗旨在孟加拉國引導人們形成了一系列的價值觀。[21]在格萊閩銀行的每一個分行,借款人都會背誦這些宗旨並發誓跟隨他們。這16項決定,促使格萊閩銀行的借款人採取積極的社會習慣和生活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習慣就是送孩去上學。自從格萊閩銀行施行了這16項宗旨後,幾乎所有的格萊閩借款人都讓學齡兒童按時入學。這反過來又有助於實現社會變革,並提高了下一代的素質。

格萊閩銀行以其團體貸款制度而聞名。[15]團體貸款是格萊閩小額信貸體系的基礎,目前該系統已在43多個國家使用。雖然每個借款人必須屬於一個五人小組,這個小組不需要向銀行提供任何的貸款擔保。還款責任完全由借款人個人承擔。這個小組負責監督每個借款人都沒有不負責任的行為和還款的困難。不存在正式的連帶責任,也就是說集團成員沒有義務代替違約成員還款。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小組成員往往需要繳納一部分款項,以便日後有人違約是可以從這部分款項中扣除無法償還的部分。這種行為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為格萊閩銀行拒絕向有違約記錄的小組提供進一步的信貸服務。[22]

格萊閩銀行和借款人不簽訂法律文件(即沒有書面合同),這個體系完全是基於信用來運行。[23]為了補充貸款,格萊閩銀行要求貸款人定期在銀行存一小部分錢,並指定這一部分錢用於應急。

在一個很少女性能夠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國家中,格萊閩銀行一直專注於女性借款人,97%的成員是女性。[24] 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婦女獲得小額貸款,使他們通過獲得更多的創業資源和對自己生活和命運更大的掌控力,其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小額信貸與婦女權益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麼簡單。[25]

在其他領域,格萊閩投資回報率很高,超過98%。然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01年五分之一的銀行貸款逾期一年有餘。[26] 格萊閩銀行說,依照所有適齡兒童入學,所有家庭成員一天都能吃上三頓飯,擁有衛生的廁所、防雨的房子、乾淨的飲用水和每個星期償還300塔卡(約合4美元)的貸款的標準來衡量,孟加拉的貸款者超過半數(接近5000萬人)通過他們的貸款擺脫了嚴重貧困。[27]

銀行還涉足社會事業和創業領域。2009年,格萊閩創意實驗室與尤努斯中心合作創建全球社會商業峰會。這一峰會已成為全世界的社會企業促進討論、行動和合作的主要平台,為解決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貢獻了一份力量。[28]

鄉村電話計劃

銀行多元化了小額信貸的應用。在鄉村電話計劃中,女創業者可以創辦公司提供無線付費電話服務。這項計劃以其對於通訊發展的貢獻,贏得了2004年的聖彼得堡獎,獎金為100000歐元。[29]在宣布該獎項的新聞稿中,發展門戶基金會(英語:the Development Gateway Foundation)指出,通過這一計劃:

...格萊閩締造了一個新的的女企業家階層,她們擺脫了貧困,並且致力於改善了農民和其他人的生計。她們通過努力讓孟加拉28000個村莊獲得了以前無法獲得的關鍵市場信息和重要的通信。目前有55000多部手機在使用,有8000多萬人因市場信息、來自親戚的消息或其他因素而大受裨益。[29]

極度貧困人群幫扶計劃

2003年,格萊閩銀行啟動了一項新的計劃,不同於傳統的以團體為基礎的貸款,這項計劃專門針對孟加拉的乞丐。[30] 這個計劃的重點是向乞丐發放小額貸款。貸款完全無息,還款期可以任意長,借款人無需支付就可以享受人壽保險。例如,一個乞丐在貸款了100塔卡(約合1.50美元),他可能每個星期只用償還2塔卡(約合3.4美分)。[31]

住房貸款

1984年,格萊閩向中央銀行申請幫助,以提供借款人住房貸款。他們的申請被駁回,理由是125美元的貸款不可能建立一個合適的住房。.[32]因此格萊閩提出了「shelter loan(避難所貸款)」的想法。他們再次遭到拒絕,這次是因為他們的借款人無力支付非創收貸款。格萊閩改變了策略,並申請了第三次,這次的想法是「工廠貸款」,她們解釋說借款人在家工作,所以家也是一個工廠,使借款人有可能賺取收入。格萊閩被拒絕了第三次。[33]

在第三次被拒絕之後,銀行的創始人尤努斯親自會見了央行行長,懇求得到央行的幫助。當被問到他是否認為借款人會償還貸款時,他回答說:「是的,他們會的。與富人不同,窮人不能冒險不還債,這是他們唯一的機會。」然後格萊閩獲得准許在他們的服務範圍中增加住房貸款。[34]

截至1999年底,格萊閩銀行共提供了1億9000萬美元的住房貸款,用於建造560000多所住房,並獲得近乎完美的還款率。到1989年底,他們的平均住房貸款已增長到300美元。那年,格萊閩住宅計劃獲得了國際建築獎。[35]

格萊閩銀行對於經濟上處於劣勢的人群的認識

當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剛剛創立格萊閩銀行,並向生活在Jobra周邊的鄉村地區的赤貧的人群提供小額貸款時,他就形成了並一直堅持兩個基本前提。第一,信貸是一項人權;第二,窮人是最了解如何改善自己處境的人。[36]

在他的書《窮人的銀行家:小額貸款和對世界貧困的戰鬥》(英語:Banker to the Poor: Micro-lending and the Battle Against World Poverty)中,穆罕默德·尤努斯展示了在格萊閩銀行商業模式行程背後的遠見卓識,「當你將世界放在手掌中,從空中鳥瞰它時,你會變得傲慢,你沒有意識到在很遠的地方看的話事物搜會變得模糊。我選擇了「蟲眼觀」……窮人教給我一種全新的經濟學。我從窮人自己的角度了解了他們所面臨的問題。[37]我們看到,尤努斯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幫助窮人的事業中,設身處地地為窮人著想。我們遇到Sufiya Begum時初步理解了尤努斯的貧窮觀,這個竹凳製作工匠因為缺27美分而陷入了貧窮的惡性循環。[38]格萊閩銀行時建立在一個人心底對於被社會拋棄的群體的深深的愛與同情之上的。尤努斯和銀行、社區一起採取積極的行動幫助像Sufiya這樣的人獲得信貸,並針對具體情況最有效的利用這筆錢。格萊閩銀行需要成為一個不同尋常的銀行。正如尤努斯所說的那樣,它必須是「一個向一無所有的人提供貸款的機構」。[39]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行又會面臨很多具體的問題,比如為沒有土地的人鬥爭或者幫助像Jobra周圍的一些農民那樣無法使用已有的深水井的弱勢農民。

雖然格萊閩銀行成立以後不斷壯大,它依舊堅持一開始的兩個原則。今天格萊閩銀行依舊認為,如果向個體提供信貸,他們會通過努力創業改善自己的生活處境。[40]因此,格萊閩銀行與許多其他不向幫扶對象提供脫貧創業指導的社會項目,有著很大的區別。取而代之的是,格萊閩給予借款人自由以更好的方式利用他們已經擁有的技能,五人支持小組的成員資格是唯一的要求。[36]

格萊閩銀行鼓勵其成員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從而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穆罕默德·尤努斯的《窮人銀行家》一書中說到,尤努斯讓他的銀行職員鼓勵格萊閩借款人投票,然而,工作人員不影響選民支持哪個政黨的決定。是因為所有的格萊閩五人小組都必須按照一種民主的形式運作(比如選舉一位主席和秘書),並且格萊閩銀行的工作人員卻驚訝地發現,借款人很高興有機會在1991屆全國大選中行使他們作為孟加拉公民的投票權。格萊閩銀行的工作促使政治活動急劇增加,這一直持續到1992, 1996和1997次選舉。由于格萊珉銀行更加重視婦女,1996次選舉獲得的來自婦女選票比男性多,這導致了反對婦女權利的政黨執政權力被剝奪。不僅有更多的婦女參與政治活動,而且1750多個格萊閩幫扶成員,268名男性和1485名女性,當選為1997年的地方辦事處工作人員。[36]

2006接受PBS採訪時,(在經營格萊閩銀行16年之後)尤努斯對格萊閩銀行的小額信貸系統表示滿意。他強調說,他已經注意到格萊閩的借款人在償還格萊閩銀行的貸款時,會獲得自信和自給自足。他補充說,雖然無意批評慈善機構的合法地位,但接受慈善捐贈的人不會以體驗到這種自給自足的快樂。[41]

業務統計 

格萊閩銀行由銀行的借款人所有,其中大部分是貧窮婦女。在銀行的總股本中,借款人擁有94%,剩下的6%是孟加拉政府擁有的。[24]

該銀行在2003至2007年間迅速發展。截至2011年1月,銀行的借方總數為840萬,其中97%為女性。[24]借款人自2003以來已增加了一倍多,並擁有312萬名受助者。.[42]在所涵蓋的村莊數量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迅速增長。截至2007年10月,該銀行擁有員工24703多名,其2468個分支機構為80257個村莊提供服務,[24]而在2003年業務只覆蓋了43681個村莊。[42]

銀行已經發放1兆4370億孟加拉塔卡(209億2000萬美元)的貸款,其中1兆3170億(190億2000萬美元)已償還。[43][44] 該銀行的還款率已經達到96.67%,[45]高於1998年宣布的的95%。[45] David Roodman批評了格萊閩銀行用來確定這一統計數據的會計方法。[26]

全球潛在小額貸款的數量估計為10億個,貸款需求總額為2500億美元。目前的小額信貸模式正在為1億人提供著250億美元的貸款。[46]

員工培訓

格萊閩銀行的員工經常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工作。[36] 員工接受6個月的在職培訓,同時跟隨來自各個部門的合格和經驗豐富的個人。這項培訓的目的是讓受訓者「欣賞窮人的未開發的潛力」,並找到解決格萊閩分支機構出現問題的新方法。6個月後,受訓人員返回達卡總部接受審查和評估,然後再到銀行分支機構任職。

榮譽

  • 1994年,格萊閩銀行被授予1994年的獨立日獎, 這是孟加拉國政府的最高榮譽。
  • 2006年10月13日,諾貝爾委員會授予格萊閩銀行和他的創始人,默罕默德·尤努斯,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來表彰他們自下而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努力。[47]頒獎詞中還說道:

從三十年前的艱辛初創開始,尤努斯首先通過格萊閩銀行發展小額信貸,使其成為和貧窮鬥爭的空前重要的工具。格萊閩銀行一直是世界各地一直湧現著的諸多小額信貸機構的思想和模式的源頭。[47]

1992年,Mosammat Taslima Begum,用她的第一個16歐元(20美元)的銀行貸款買了一隻山羊,後來她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並當選為該銀行的董事會成員。2006年12月10日,她作為銀行的借款人可投資者的代表在奧斯陸市政廳舉辦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領獎。[48]

格萊閩銀行是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商業公司。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主席Ole Danbolt Mjøs教授,在講話中說,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希望,通過給予孟加拉鄉村銀行和穆罕默德·尤努斯諾貝爾獎,引起社會對穆斯林世界的成就,對女性視角,對與貧困進行的鬥爭的關注。[49]

相關企業

格萊閩銀行已經成長為格萊閩集團中的二十多家企業。這個集團包括格萊閩信託、格萊閩基金、格萊閩通訊、格萊閩能源(Grameen Shakti)、格萊閩電信、格萊閩教育(Grameen Shikkha)、格萊閩漁業(Grameen Motsho)、格萊閩商業發展(Grameen Baybosa Bikash)、格萊閩電話、格萊閩軟體有限公司、格萊閩網絡有限公司、格萊閩針織品有限公司、格萊閩Uddog(格萊閩檢查品牌的所有者)。[50]

2005年7月11日,格萊閩一號共有基金(英語:Grameen Mutual Fund One,GMFO),在孟加拉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批准下,首次公開募股。其中首次共同基金,gmfo將允許超過四百萬孟加拉鄉村銀行的會員,以及非會員,購買到孟加拉的資本市場。銀行及其組成部分合計價值超過74億美元。

設立格萊閩基金會是為了分享格萊閩哲學並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小額信貸對窮人的益處。[51]Charity Watch上擁有A評級的格萊閩基金會,在美國(唯一一個格萊閩提供類似服務的已開發國家)也提供小額信貸,並在貸款保障、培訓和技術轉讓等方面給予全世界的小額信貸機構支持。[52]截止2008年,格萊閩基金會在以下的國家幫助小額信貸機構:[53]

批評 

一些分析師認為,小額信貸可以給社區帶來無法逃避的負債。[54][55][56] 研究人員發現,格萊閩銀行提供的貸款造成貧困的家庭為了償還貸款,不得不出售他們的財產,甚至造成極端情況下因為壓力和屈辱而自殺。[57]

米塞斯研究所的Jeffrey Tucker建議小額信貸銀行應依靠補貼經營,從而成為福利的另一種形式。[58]尤努斯認為他不走傳統的補貼經營路線,給借貸者自食其力創造商機的機會。Tucker基於對於「16項宗旨」的理解對尤努斯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這16項宗旨是一種在不了解貧窮、文盲的農民的前提下的一種盲目灌輸。[59]Maulana Ibrahim,孟加拉的一位阿訇,以格萊閩銀行在促進非伊斯蘭生活方式為由批評了格萊閩銀行。他聲稱,銀行要求女性不再服從自己的丈夫,不再忍受貧困的生活。[60]

挪威的紀錄片《陷入微債務》中指控,格萊閩銀行存在逃稅問題,西班牙紀錄片《小額信貸》也表明了這一觀點。該指控是基於格萊閩銀行在1996年,在免稅期前非法將約1億美元的挪威發展合作署(NORAD)的捐款,從一個格萊閩實體轉移到了另一個的格萊閩銀行。然而,NORAD在2010年12月發表聲明,澄清尤努斯及格萊閩銀行不存在任何不當行為,並附上了由國際發展署委託的NORAD的捐贈的綜合評估。[61]

尤努斯否認這是逃稅行為:

不存在逃稅的問題。政府為組織提供了機會,我們利用這些機會來幫助我們的股東,孟加拉農村貧窮婦女。[62]

David Roodman [63]和Jonathan Morduch [64]基於情況的複雜性,對小額信貸對貧困作用的研究在統計意義上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65] Yoolim Lee和Ruth David發現在印度南部,小額信貸和格萊閩模式正在被風險投資和對利潤的追逐所扭曲。在某些情況下,貧窮的農村家庭遭受了債務螺旋,小額融資討債者的騷擾,有時甚至是自殺。

電影和紀錄片

參閱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Ahmed & Ahmed (Chartered Accountants). GRAMEEN BANK Profit and Loss Account, for the year ended 31 December 2006 (PDF). Auditors』 Report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Grameen Bank. Grameen Communications. 2007-08-01 [2008-01-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6). 
  2. ^ Balance Sheet(1983–2010)in BDT. Grameen Bank. [201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AtAGlance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4.0 4.1 4.2 What is Microcredit ?. Grameen Bank. [2011-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1). 
  5. ^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06.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06. 2006-10-13 [200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9). 
  6. ^ Anand Giridharas; Keith Bradsher. Microloan Pioneer and His Bank Win Nobel Peace Prize. New York Times. 2006-10-13 [200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4). 
  7. ^ History. Grameen Bank. [201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1). 
  8. ^ 8.0 8.1 8.2 Rahman, Aminur. Women and Microcredit in Rural Bangladesh: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Grameen Bank Lending.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01: 4. ISBN 0-8133-3930-8. 
  9. ^ Brandon Glenn. ShoreBank leaders had hand in Nobel prize. Chicago Business News. 2006-10-16 [2007-05-15]. 
  10. ^ Papa, Michael J.; Arvind Singhal; Wendy H. Papa. Organizing for Social Change: A Dialectic Journey of Theory and Praxis. Sage Publications. 2006: 72. ISBN 0-7619-3435-9. 
  11. ^ Grameen Bank Historical Da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2 June 2009.
  12. ^ Polgreen, Lydia; Bajaj,  . Microcredit Pioneer Ousted, Head of Bangladeshi Bank Says.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3-02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9). 
  13. ^ 13.0 13.1 Cosic, Miriam. 'We are all entrepreneurs': Muhammad Yunus on changing the world, one microloan at a time. Guardian. [2017-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9). 
  14. ^ About us. Grameem Bank. [2017-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15. ^ 15.0 15.1 Khandker, Shahidur R.; Baqui, M. A.; Khan Z. H. Grameen Bank: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995: vi. ISBN 0-8213-3463-8. 
  16. ^ *Morduch, Jonathan. The role of subsidies in micro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Grameen Bank (PDF).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Elsevier). October 1999, 60 (1): 240 [2008-01-16]. doi:10.1016/S0304-3878(99)0004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2-03). 
  1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bank_act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8. ^ Yunus, Muhammad. Halving poverty by 2015—We can actually make it happen (PDF). The Round Table: The Commonweal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aylor & Francis). 2003, 92 (370): 363–375. doi:10.1080/0035853032000111099. Financially, [Grameen Bank] is self-reliant—it has stopped taking donor money since 1995, stopped taking loans from the domestic market since 1998. It has enough deposits to carry out its lending programme. 
  19. ^ Fernando, Nimal A.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on Microcredit – A Note to Policy Makers in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PDF). Manila, Philippines: ADB. May 2006: 8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20. ^ Sherraden, Margaret S.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Work. Binghamton, New York: Haworth Press. 1998: 113–114. ISBN 0-7890-0506-9. 
  21. ^ Siddiqui, Kamal, An Evaluation of the Grameen Bank Operation (Dhaka: National Institute of Local Government, 1984)
  22. ^ Hossain, Mahabub  . Credit for Alleviation of Rural Poverty: The Grameen Bank in Bangladesh. Int Food Policy Res Inst IFPRI. February 1988: 7 [1988]. ISBN 0-89629-067-0. 
  23. ^ Sinclair, Paul  . Grameen Micro-Credit & How to End Poverty from the Roots Up. One World One People  . 2007-12-22 [2008-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24. ^ 24.0 24.1 24.2 24.3 Grameen Bank at a Glance. Grameen Communications. [200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25. ^ Feiner, Susan F.; Barker, Drucilla K. Microcredit and Women's Poverty. Dollar & Sense, The magazine of Economic Justice (Boston, US: Economic Affairs Bureau, Inc.). November–December 2006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26. ^ 26.0 26.1 Daniel Perl; Michael M. Phillips. Grameen Bank, Which Pioneered Loans For the Poor, Has Hit a Repayment Snag. Wall Street Journal. 2001-11-27 [2008-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27. ^ Fraser, Ian. Microfinance comes of age. Cover Story. Scottish Banker magazine. 2007-08-03 [200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7). 
  28. ^ Challenge conventional economic models. The Daily Star.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2). 
  29. ^ 29.0 29.1 Grameen Bank-Village Phone Wins Global Competition for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y to Development (PDF). Development Gateway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2004-07-27 [2008-01-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5-08-04). 
  30. ^ Yunus, Muhammad. Grameen Bank's Struggling (Beggar) Members Programme. Grameen Communications. July 2005 [2008-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5). 
  31. ^ Barua, D. C. Five Cents a Day: Innovative Programs for Reaching the Destitute with Microcredit, No-interest Loans, and other Instruments: The Experience of Grameen Bank (PDF). Nova Scotia, Canada: Global Microcredit Summit; Nova Scotia, Canada. 2006-11-12 [2008-01-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6). 
  32. ^ Yunus 2007,第128頁: "In 1984 ... the Grameen Bank applied to the Central Bank for help in introducing a housing program to its borrowers ... The Central Bank rejected our application [because] whatever one built for $125 ... would not add to the 'housing stock of the country.'"
  33. ^ Yunus 2007,第129頁: "We sent in a second application [to make] 'shelter loans.' ... [The Central Bank] argued that our borrowers ... could not afford loans that did not generate income to help them pay off their debt ... We said we wanted to offer our borrowers 'factory loans' ... their homes are places of work, we choose to call them factories ... [The Central Bank] rejected our application for a third time."
  34. ^ Yunus 2007,第129-130頁: "I arranged for a personal meeting with the Central Bank governor to ask him to override his bureaucrats. 'Are you sure the poor will repay?' the governor asked. 'Yes, they will. They do. Unlike the rich, the poor can't risk not repaying. This is the only chance they have' ... The governor [allowed] Grameen to introduce a housing loan program."
  35. ^ Yunus 2007,第130頁: "We have extended a total of $190 million in loans to build more than 560,000 houses with near-perfect repayment ... Grameen's housing program was chosen in 1989 ... to receive the Aga Khan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Architecture ... By 1989, the size of our typical housing loan had grown to $300."
  36. ^ 36.0 36.1 36.2 36.3 Banker to the poor
  37. ^ Yunus, Muhammad. Banker to the Poo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ublicAffairs. 2007: ix. ISBN 978-1-58648-198-8. 
  38. ^ Yunus, Muhammad. Banker to the Poo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ublicAffairs. 2007: 46–49. ISBN 978-1-58648-198-8. 
  39. ^ Yunus, Muhammad. Banker to the Poo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ublicAffairs. 2007: 51, 42. ISBN 978-1-58648-198-8. 
  40. ^ What is Microcredit. 2012-03-02 [2016-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7). 
  41. ^ Muhammad Yunus on Microfinance . Enterprising Ideas . NOW – PBS. [2016-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3). 
  42. ^ 42.0 42.1 Grameen Bank Historical Data Series 2003  . Grameen Communications. 2004-07-21 [2008-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43. ^ Grameen Bank 2017-01 Monthly Report in BDT.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44. ^ Grameen Bank 2017-01 Monthly Report in USD.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45. ^ 45.0 45.1 Grameen Bank 2011-10 Monthly Report.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8). 
  46. ^ Microfinance:An emerging investment opportunity (PDF). DB Research. [2012-02-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12-29). 
  47. ^ 47.0 47.1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06.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06. 2006-10-13 [200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9). 
  48. ^ AFP, Oslo. Yunus unveils vision to end global poverty. The Daily Star. 2006-12-11 [2008-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49. ^ Mjøs, Ole Danbolt.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06: Presentation Speech.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06. 2006-10-13 [2008-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50. ^ Grameen Family of Enterprises. Grameen Website. Grameen Communications. 2007-11-28 [200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2). 
  51. ^ Grameen Foundation Annual Report 2006 (PDF). Grameen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USA. 2007-08-01 [2008-01-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6). 
  52. ^ Grameen Foundation USA. 25 entrepreneurs who are changing the world. Fast Company Monitor Group. [200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53. ^ Where we work | Grameen Foundation. Grameen Foundation<!. [200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0). 
  54. ^ Sharma, Sudhirendar. Is micro-credit a macro trap?.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02-09-25 [2006-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55. ^ Sharma, Sudhirendar. Microcredit: Globalisation unlimited. The Hindu. 2002-01-05 [2006-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56. ^ France 24. The crushing burden of microcredit. France 24. 2008-04-06 [2011-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5). 
  57. ^ Mikrolånen har blivit en skuldfälla för fattiga (Swedish). SVT.se.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5). 
  58. ^ Tucker, Jeffrey. The Micro-Credit Cult. The Free Market. Mises Institute. November 1995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4). 
  59. ^ anne. Microcredit or Macrowelfare: The Myth of Grameen. 2006-11-03 [2016-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6). 
  60. ^ Hashmi, Taj ul-Islam. Women and Islam in Bangladesh: Beyond subjection and tyranny. 2000. ISBN 978-0-312-22219-2. 
  61. ^ Affairs, Ministry of Foreign. Report on Norwegian assistance to Grameen Bank. Government.no. 2010-12-07 [201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4) (英國英語). 
  62. ^ 存档副本.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8). 
  63. ^ David Roodman :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 CGD Experts. Cgdev.org. 2009-10-22 [200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20). 
  64. ^ Jonathan Morduch's Home Page. Nyu.edu. [200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6). 
  65. ^ New Challenge to Studies Saying Microcredit Cuts Poverty | David Roodman's Microfinance Open Book Blog. Blogs.cgdev.org. [200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3). 

Yunus, Muhammad. Banker to the Poor: Micro-Lending and the Battle Against World Poverty. with Alan Joli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7 [First published 1999]. ISBN 978-1-58648-198-8.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Template: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s 2001-2025 Template:2006 Nobel Prize winners Template:Gandhi Peace Prize laureates Template:Dh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