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國民小學
25°08′19″N 121°47′52″E / 25.138592°N 121.797645°E
基隆市八斗國民小學 Keelung Municipal Badou Elementary School | |
---|---|
地址 | 中華民國臺灣基隆市北寧路396巷52號 |
郵遞區號 | 202 |
類型 | 公立,市立國民小學 |
隸屬 | 基隆市政府教育局 |
教育部學校代碼 | 173605 |
教師人數 | 38人 |
年級 | 22班 |
學生人數 | 457人(2020年9月) |
校園面積 | 17,167平方公尺 |
校訓 | 生活、關懷、科學、創意、學習 |
資訊 | 886-2-24693391 |
校別 | 男女合校 |
學校網址 | bdps |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國民小學(簡稱八斗國小)是位於基隆市中正區的國民小學,前身是日治時期建立的「基隆公學校八斗仔分校」,至今超過百年歷史,鄰近八斗子漁港、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於二戰後有許多原住民移入基隆從事漁業,使得八斗國小超過1/4學生為原住民,並被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1]。
校史
日治時期基隆地區最早設立的學校是1896年成立的「基隆國語傳習所」,之後在1898年改制為「基隆公學校」。八斗國小最初約為1908年設立的「基隆公學校八斗仔分校」,在1921年4月1日改稱「基隆公學校八斗子分校」,約在1922年改為「基隆公學校八斗子分教場」。在1926年,隨基隆公學校改名而改為「基隆第一公學校八斗子分教場」[2]。1928年4月1日,學校獨立並改稱為「基隆第三公學校」[3],是基隆市第三間獨立設置的公學校。由於基隆的公學校、小學校都是以第一、第二等序號定名,基隆市役所為了避免學生家長將校名作為學校優劣的依據[4],於是在1933年4月1日將校名改以地名為名,基隆第三公學校因此改稱「八斗子公學校」[5]。1941年4月1日,學校改制為「八斗子國民學校」,此時的地址為臺北州基隆市八斗子字八斗子31番地[6]。
二戰後,台灣移交給國民政府,而學校在1946年4月改制為基隆市「中正區第三國民學校」,在1951年9月改稱「八斗國民學校」。之後,因考量北部發電廠廢氣對學童的潛在影響,學校在1955年10月往南遷到今日的北寧路396巷52號,稱為「砂子園校址」。1968年8月1日,因九年國民教育實施而改稱「八斗國民小學」[1]。
歷屆校長
基隆公學校八斗仔(子)分校、分教場教諭[2]
- 杉浦重照:1909年~1911年
- 百瀨正戶:1912年~1913年
- 錦織喜與志:1914年
- 川口吉也:1915年
- 上野增太郎:1916年~1917年
- 古家政義:1918年~1919年
- 郡司次郎:1920年~1928年(原任錫口公學校代理教諭)
基隆第三公學校[2]
- 郡司次郎:1928年
- 吉田道定:1929年(基隆市視學代理)
- 逆井信:1930年~1933年(原任淡水公學校訓導)
八斗子公學校、國民學校[2]
- 逆井信:1933年~1941年
- 稻田稻治郎:1942年~1945年(原任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國民學校訓導)
中正區第三國民學校[7]
- 劉錫齡:1946年2月~1947年2月
- 邱金龍:1947年2月~1947年8月
- 林煌春:1947年8月~1949年2月
- 王寶福:1949年2月~1951年9月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校史沿革.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國民小學.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 ^ 2.0 2.1 2.2 2.3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 ^ 臺北州告示第90號. 臺北州報 第174號. 1928-04-09.
- ^ 校名改稱. 臺灣日日新報. 1931-09-09.
- ^ 臺北州告市第23號. 臺北州報 第899號. 1933-03-12.
- ^ 臺北州告示第78號. 臺北州報 第1780號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41-04-01.
- ^ 7.0 7.1 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教育行政篇. 基隆市政府.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