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德銘(1905年6月9日—1927年9月23日),別名盧繼雄,字邦鼎,號又新,男,四川自貢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物,秋收起義總指揮。

盧德銘
本名盧繼雄
字號字邦鼎,號又新
出生(1905-06-09)1905年6月9日
 大清四川省宜賓縣雙石鄉獅子灣(今屬自貢
逝世1927年9月23日(1927歲—09—23)(22歲)
 中華民國江西省萍鄉縣蘆溪
國籍 中華民國
母校黃埔軍校第二期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服役年份1924年 - 1927年
統率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參與戰爭北伐戰爭
秋收起義

生平

早期軍事經歷

盧德銘是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鎮人。家境富裕,其父盧安炳知書達理,盧德銘幼年受良好的私塾教育,1919年就讀白花高等小學堂。1921年考入成都公學。在學期間,閱讀《新青年》《共產主義ABC》等書刊,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認為:「要打倒列強,剷除軍閥,只有靠槍桿子的實力才行。」[1]。1924年,盧德銘赴廣州投考黃埔軍校,因路途遙遠錯過考試。他通過老同盟會李筱亭推薦,經孫中山面試合格,被破格錄取到第二期步兵隊,在校內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2月,盧德銘任東征學生軍偵探隊長,參與討伐陳炯明東征,後到海豐對農民自衛軍進行軍事訓練[2]

1925年6月,盧德銘從黃埔軍校畢業後,留校任政治部組織科科員。11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四團二營四連連長,駐防廣東高要縣。1926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原第三十四團被改編為獨立團,盧任第二營第四連連長,隨獨立團參與指揮攸縣戰鬥、攻克醴陵平江戰鬥等。因在汀泗橋戰鬥賀勝橋戰鬥中貢獻,升任二營營長。攻占武昌後,任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參謀長。1927年4月,隨七十三團參加武漢國民政府舉行的第二次北伐,在河南境內同奉系軍閥作戰。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即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經二方面軍參謀處處長張雲逸推薦,張發奎委派盧德銘擔任團長[3]辛煥文任團政治指導員,韓浚任參謀長,余灑度為3營長兼團附,1營長宋文彬(黃埔一期),2營長李騰芳(黃埔四期),4營長黃巨川(張發奎的心腹),輜重隊長陳毅安(黃埔四期)。盧德銘利用職務便利,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熊壽其等中共幹部安排在警衛團擔任各級幹部,加強了中共在該團的政治基礎[2]

參加秋收起義

南昌起義後,根據周逸群電報指示,1927年8月1日盧德銘和團指導員辛煥文率領警衛團乘船東下參加南昌起義。盧德銘帶走了第2、3營,第1營宋文彬因傷留在了武漢,還帶走了第24師在武漢的新兵營(營長陳皓,連指導員蔡會文、排長楊立三等)。在行進中進行了整編,余灑度的3營改為1營,2營由鍾文璋(黃埔二期)任營長,新兵營改為3營,營長陳皓

8月3日,到達湖北陽新黃顙口時,為防止張發奎在九江解決警衛團,棄船上岸,由陸路奔赴南昌。警衛團隊與余賁民廣州農講所)率領也是去參加南昌起義的千餘名平江農軍在武寧會合,得知南昌起義部隊已經南下。8月8日警衛團抵達奉新,接到前湖南省委書記夏曦的信,要盧德銘、辛煥文、韓浚離隊單獨追趕南下的暴動部隊。8月10日盧德銘、辛煥文、韓浚三人離開部隊,準備經武漢、上海到東江或福建追趕南昌起義部隊;部隊則交給中校團附余灑度負責,帶往湘贛鄂交界的修水銅鼓地區休整待命。3人在武漢見到向警予,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和秋收起義計劃,命令他們返回部隊。返回途中,辛煥文犧牲,韓浚被俘投蔣。[2][4]

余灑度與余賁民合兵一處,打敗了占居永修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十軍黔軍潰兵邱國軒部,又聯繫蘇先駿(黃埔四期)的瀏陽農軍,接受江西省主席朱培德收編為「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師長余灑度,副師長余賁民,參謀長鍾文璋。轄:

  • 第一團,警衛團與平江農軍合編,鍾文璋兼團長
  • 第二團,原國民革命軍第十軍潰兵邱國軒
  • 第三團,蘇先駿的瀏陽農軍,蘇先駿為團長(其中2營長張子清,3營是警衛團伍中豪率三個連變成。6名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參加南昌暴動的學生:徐彥剛游雪程劉型王良陳伯鈞鄧萍
  • 師部特務連:譚希林、羅榮桓率崇陽農軍到達修水後改編。

中共中央特派員毛澤東和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湖南省委行動委員會書記易禮容,於9月9日發動秋收起義,毛任前敵委員會書記,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和安源工人武裝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余灑度任師長[5]、副師長余賁民,下轄4個團,共5000多人。

  • 第一團,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鍾文璋;
  • 第二團,安源的工人武裝和萍鄉、醴陵的農軍,團長王新亞;
  • 第三團,平江、瀏陽的農軍編成,團長蘇先俊。
  • 第四團,夏斗寅餘部,團長邱國軒。不久即叛亂。

各路起義軍先攻克平江瀏陽,然後包抄長沙。向長沙開進途中盧德銘趕回部隊任總指揮。但在平江瀏陽先後失利。因收編部隊叛亂及臨時組成的農軍經驗不足,導致潰不成軍。9月19日,部隊撤退到瀏陽文家市會合。盧德銘反對師長余灑度繼續進攻長沙的主張,支持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向農村進軍的主張。9月20日,工農革命軍由文家市出發,開始向井岡山進軍[6]。9月23日清晨,部隊剛從蘆溪更田村宿營地出發,朱培德所部江西保安特務營和江西保安第4團向後衛第3團發動突襲。盧德銘率領一個連隊掩護主力率部突圍,在此過程中被一顆子彈擊中右胸陣亡。

1927年9月25日,盧德銘為掩護後衛撤退而犠牲,毛澤東怒斥蘇先俊指揮錯誤:「還我盧德銘!」[7]:153毛澤東痛惜不已,怒斥偵查不力的團長蘇先俊:「給我3個師也不換。」[8][9][10]

身後

1977年蘆溪縣委、縣政府確認了上埠鎮山口岩村農民周仁榜在盧德銘犧牲後收殮掩埋了其遺體。

紀念

1983年,萍鄉市人民政府修建紀念盧德銘烈士陵園紀念,該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1]。2009年9月14日,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12]

參考文獻

  1. ^ 睢城. 中共早期著名将才——卢德铭. 湖北檔案. 2011, (11). 
  2. ^ 2.0 2.1 2.2 王永均. 黄埔军校名将传.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7: 98–99. ISBN 978-7-205-08742-5. 
  3. ^ 《張雲逸傳》編寫組. 张云逸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 18. ISBN 978-7-5154-0146-1. 
  4. ^ 楊瀟. 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 現代班組. 2012, (9). 
  5.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上.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10. ISBN 978-7-214-04625-3. 
  6. ^ 於化庭. 中共军事斗争史略 上. 濟南出版社. 2016: 80. ISBN 978-7-5488-1973-8. 
  7.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金沖及主編 (編). 《毛澤東傳(第一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6-8-3. 
  8.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泽东传 五.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154. ISBN 978-7-5073-3165-3. 
  9. ^ 魚恩平. 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 黨史縱橫. 2007, (7). 
  10. ^ 卢德铭. 人民網. [2017-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11. ^ 卢德铭烈士纪念碑. [2017-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12. ^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民網.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