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泰勒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8月27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8月27日) |
伊莉莎白·泰勒女爵士,DBE(英語: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DBE,1932年2月27日—2011年3月23日),英國及美國著名電影演員,在華人地區被享有「玉女」和「玉婆」的稱號。她在電影生涯得過兩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先後被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和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她亦因慈善事業獲得奧斯卡人道精神獎和受英女王頒發大英帝國勳章。
伊莉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 |||||||||||||||||||||||
---|---|---|---|---|---|---|---|---|---|---|---|---|---|---|---|---|---|---|---|---|---|---|---|
女演員 | |||||||||||||||||||||||
本名 | 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 | ||||||||||||||||||||||
暱稱 | 玉女 玉婆 好萊塢的常青樹 世界頭號美人 | ||||||||||||||||||||||
別名 | Liz Taylor | ||||||||||||||||||||||
國籍 | 美國 英國 | ||||||||||||||||||||||
出生 | |||||||||||||||||||||||
逝世 | 2011年3月23日 | (79歲)||||||||||||||||||||||
職業 | 演員 | ||||||||||||||||||||||
配偶 | 小康拉德·尼科爾森·希爾頓 (1950年結婚—1951年離婚) 邁克爾·懷爾丁 (1952年結婚—1957年離婚) 麥克·托德 (1957年結婚—1958年喪偶) 艾迪·費雪 (1959年結婚—1964年離婚) 李察·波頓 (1964年結婚—1974年離婚) 李察·波頓 (1975年結婚—1976年離婚) 約翰·溫納 (1976年結婚—1982年離婚) 拉里·福滕斯基 (1991年結婚—1996年離婚) | ||||||||||||||||||||||
出道作品 | 《每分鐘出生一個》 | ||||||||||||||||||||||
代表作品 | 《戰國佳人》 《朱門巧婦》 《夏日痴魂》 《青樓艷妓》 《埃及豔后》 《靈慾春宵》 | ||||||||||||||||||||||
活躍年代 | 1941年-2001年 | ||||||||||||||||||||||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 |||||||||||||||||||||||
|
「Elizabeth Taylor」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伊麗莎白·泰勒 |
臺灣 | 伊莉莎白·泰勒 |
港澳 | 伊利沙伯·泰萊 |
馬來西亞 | 伊莉莎白·泰萊 |
泰勒在1942年以10歲童星之姿出道,1950年代成功轉型為成人女星,出演包括《巨人》和《熱皮屋頂上的貓》等代表作。1963年憑《埃及艷后》成為史上第一位百萬美金片酬演員。1966年在《靈欲春宵》獲得了演藝生涯最好的評價,得到了第二座奧斯卡。1960年代末,泰勒的電影事業開始倒退,但仍出演不少電影和舞台劇。
1980年代開始,泰勒轉身投身公益,為對抗愛滋病走遍政界,遊說政客關注這個疾病,並成立自己的愛滋病組織。泰勒生前的珠寶收藏堪比皇室,其中以波頓的68卡拉的訂婚戒最有名。泰勒亦是第一個有自己香水品牌的名人。
泰勒縱然在工作中扮演許多精彩的角色,但個人生活頗具話題性,曾兩次與有婦之夫有染:1958年的艾迪·費雪和1962年的李察·波頓,令泰勒成為狗仔隊追訪對象,公眾形象在保守的50和60年代兩極化,但造就其極大名氣。一生結婚八次,兩次為李察·波頓,育有四名兒女。
生平
伊莉莎白·泰勒於1932年出生在英國倫敦,父母均來自美國堪薩斯州阿肯色市(Arkansas City)。父親擁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是成功的藝術商人並在倫敦經營畫廊;母親則擁有德國血統,是一名舞台劇演員,並且在結婚後放棄了自己的職業。她自幼學習跳舞,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逼使她全家移居到美國洛杉磯好萊塢。
1942年,年僅十歲的伊莉莎白·泰勒便登上銀幕,演出處女作(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翌年,她轉投米高梅公司,在該公司拍攝電影近20年。伊莉莎白·泰勒從1940年代開始一直身踞好萊塢頭號女星之列。她容貌秀美、氣質高雅、演技精湛,擅於刻畫不同人物的特性和經常飾演多情任性的浪漫女性。在60年的銀幕生涯中,她與眾多的好萊塢明星合拍了不少名經典電影,並且憑藉1960年的《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和1966年的《靈慾春宵》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還獲得過三次提名。1963年,她在投資4400萬美元的史詩大片《埃及豔后》中擔任女主角克里奧帕特拉七世,以100萬美元的片酬成為當時身價最高的兩位女演員之一,另外一位佰萬片酬女星是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埃及豔后》也成了伊莉莎白·泰勒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伊莉莎白·泰勒自1980年代開始投身於慈善事業。1985年,她舉辦的慈善宴會最後發展成為美國愛滋病研究會;1991年,她成立了伊莉莎白·泰勒愛滋病基金會,致力於預防和治療愛滋病。
1999年,伊莉莎白·泰勒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7名。
伊莉莎白·泰勒步入晚年後身體狀況漸差。2005年,當73歲的她出席公開活動時,因為行動不便而需要坐輪椅。在2006年4月底,有消息傳出她已經病入膏肓,進入彌留狀態,但她的發言人對此加以否認。2010年3月,78歲的她重病在身,但放棄治療,拒絕就醫,甚至直接向親友說:她活夠了。[1]
2011年3月23日,伊莉莎白·泰勒在洛杉磯一間醫院因為充血性心臟衰竭而告別人世,享壽79歲。她彌留時兩個兒子、女兒和養女均在身旁。伊莉莎白·泰勒的情敵、94歲的美國老牌女星莎莎·嘉寶得悉消息後,更因為悲慟過度而導致血壓急升,需要入院治療。伊莉莎白·泰勒的兒子後來發表聲明說:「失去了她雖令我們悲痛莫名,但我們會常常懷念她對世界所作出不朽的貢獻,媽媽是活出精采人生的不凡女性,我們知道有母親的世界是一個好地方。」[2][3]。
私生活
伊莉莎白·泰勒一生共結過八次婚,有過七個丈夫,其中與李察·波頓的婚姻持續的時間最長,也最被外界所關注。她精采多姿的婚姻生活是她傳奇人生的一大特色。 她第一任丈夫是希爾頓酒店創辦人康拉德·希爾頓的大兒子小康拉德·尼科爾森·希爾頓, 他們1950年結婚,但小康拉德·尼科爾森·希爾頓沉迷賭博並酗酒,導致1951年兩人離婚。1952年,伊莉莎白·泰勒與年長20歲的英國演員邁克爾·懷爾丁結婚,這段婚姻維持了5年後於1957年離婚。
同年,伊莉莎白·泰勒與第三任丈夫美國電影製作人麥克·托德註冊結婚,兩人婚姻甚美滿,直到1958年3月麥克·托德乘坐的私人飛機墜毀,當場身亡。伊莉莎白·泰勒得到壞消息後傷痛不已,需要亡夫生前好友美國歌手艾迪·費雪在旁安慰。艾迪·費雪當時是有婦之夫,妻子更是有『美國甜心』之稱的好萊塢女星黛比·雷諾,但艾迪·費雪和伊莉莎白·泰勒熱情難耐,開始了一段惡名昭彰的婚外情,令伊莉莎白·泰勒公眾形象跌到谷底。艾迪·費雪與妻子離婚後,1959年和伊莉莎白·泰勒正式結婚。
1962年,伊莉莎白·泰勒在拍攝史詩巨片《埃及豔后》時與威爾斯演員李察·波頓發展婚外情,兩人當時都有伴侶。因為他們的名氣,美國國會議員甚至梵蒂岡都公開批評這段出軌行為,但亦無止兩人各自與伴侶離婚再於1964年結為夫妻。伊莉莎白·泰勒和李察·波頓成為了全世界最有名的夫婦,他們共同出演了11部電影,他們的奢侈生活亦收到狗仔隊的追訪。兩人1974年6月第一次離婚,但1975年10月重燃愛火再註冊結婚,最後1976年7月第二次亦是最後一次離婚。
1976年,伊莉莎白·泰勒邂逅曾擔任美國海軍部長的政客約翰·溫納,並與12月結婚。約翰·溫納後來參選美國維吉尼亞州眾議員並成功當選,伊莉莎白·泰勒一併成為政客夫人。兩人後於1982年離婚。伊莉莎白·泰勒的最後一任丈夫是比自己年幼20歲一名建築工人拉里·福滕斯基,兩人於戒酒戒毒中心認識。他們1991年在伊莉莎白·泰勒好友巨星麥可·傑克森的夢幻樂園舉行婚禮,這場婚禮吸引了大量媒體,伊莉莎白·泰勒把婚禮照片於100萬美金出售,善款用作成立自己的愛滋病基金。伊莉莎白·泰勒和 拉里·福滕斯基後於1996年離婚。
獎項
- 1956年獲得金球獎傑出貢獻獎
- 1957年因《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y)》獲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 1958年因《朱門巧婦》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 1959年因《夏日痴魂(Suddenly, Last Summer)》獲第十六屆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 1959年因《夏日痴魂(Suddenly, Last Summer)》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 1960年因《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獲第3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1966年因《靈欲春宵》獲第3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1967年因《靈慾春宵》獲英國學院獎最佳女演員獎
- 1973年獲金球獎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1984年獲金球獎甘迺迪藝術成就獎
- 1993年美國電影學會頒發AFI終身成就獎
- 1997年獲得SAG終身成就獎
- 1998年獲美國電影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同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7名
- 1999年獲英國電影學院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 2000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勳章
影視作品
上映 | 名稱 | 英文名稱 |
1942年 | 《每分鐘出生一個孩子》 | 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 |
1943年 | 《靈犬萊西》 | Lassie Come Home |
1944年 | 《簡愛》 | Jane Eyre |
《香衾情淚》 | 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 | |
《玉女神駒》 | National Velvet | |
1946年 | 《義犬救主》 | Courage of Lassie |
1947年 | 《天倫樂》 | Life With Father |
《玉女春情》 | Cynthia | |
1948年 | 《玉女嬉春》 | A Date With Judy |
《玉女傾城》 | Julia Misbehaves | |
1949年 | 《蘭閨玉女》 | Little Women |
《玉女情魔》 | Conspirator | |
1950年 | 《宿醉》 | The Big Hangover |
《玉女於飛》 | Father of the Bride | |
1951年 | 《暴君焚城錄》 | Quo Vadis? |
《玉女弄璋》 | Father's Little Dividend | |
《郎心如鐵》 | A Place in the Sun | |
《冒牌英雄》 | Callaway Went Thataway | |
1952年 | 《玉女求凰》 | Love Is Better Than Ever |
《劫後英雄傳》 | Ivanhoe | |
1953年 | 《玉女雲裳》 | The Girl Who Had Everything |
1954年 | 《狂想曲》 | Rhapsody |
《象宮鴛劫》 | Elephant Walk | |
《名士風流》 | Beau Brummell | |
《魂斷巴黎》 | 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 |
1956年 | 《城市的星星》 | City of Stars |
《巨人》 | Giant | |
1957年 | 《戰國佳人》 | Raintree County |
《幕後看雨樹村》 | Operation Raintree | |
1958年 | 《豪門巧婦》 | Cat on a Hot Tin Roof |
1959年 | 《夏日痴魂》 | Suddenly, Last Summer |
1960年 | 《應召女郎》 | Butterfield 8 |
《氣味之謎》 | Scent of Mystery | |
1962年 | 《祝你好運,冠》 | Lykke og krone |
1963年 | 《埃及艷后》 | Cleopatra |
《名流怨婦》 | The V.I.P.s | |
1964年 | 《古道上的鬣蜥》 | On the Trail of the Iguana |
1965年 | 《瀟湘雲夢》 | The Sandpiper |
《風情尤物》 | The Love Goddesses | |
《大蘇爾》 | The Big Sur | |
1966年 | 《靈慾春宵》 |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
1967年 | 《馴悍記》 | La Bisbetica domata |
《春色撩人夜》 |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 |
《革命三傑》 | The Comedians | |
《魔鬼天師》 | Doctor Faustus | |
《喜劇演員在非洲》 | The Comedians in Africa | |
1968年 | 《在邁克托德的世界》 | Around the World of Mike Todd |
《富貴浮雲》 | Boom | |
《雲雨巫山數落紅》 | Secret Ceremony | |
《血染雪山堡》 | On Location: Where Eagles Dare | |
1969年 | 《千日女王》 | 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
1970年 | 《愛情遊戲》 | The Only Game in Town |
1972年 | 《蠻漢氣刁妻》 | Zee and Co. |
《狂人血債》 | Hammersmith Is Out | |
1973年 | 《魄散魂飛》 | Night Watch |
《留不住的春天》 | Ash Wednesday | |
《牛奶樹下》 | Under Milk Wood | |
1974年 | 《駕駛員的座椅》 | The Driver's Seat |
《那是娛樂!》 | That's Entertainment! | |
1976年 | 《藍鳥》 | The Blue Bird |
《那是娛樂第二部》 | That's Entertainment, Part II | |
1977年 | 《小夜曲》 | A Little Night Music |
1979年 | 《殺機》 | Winter Kills |
1980年 | 《破鏡奇案》 | The Mirror Crack'd |
1981年 | 《種族滅絕》 | Genocide |
1983年 | 《蒙哥馬利·克里夫特》 | Montgomery Clift |
1985年 | 《北方和南方》 | North and South |
《仙境奇譚》 | Malice in Wonderland (1985 film) | |
1987年 | 《雌雄雙賭棍》 | Poker Alice |
1988年 | 《少年托尼斯卡卡》 | Il Giovane Toscanini |
1989年 | 《共同的主題:被子裡的故事》 | Common Threads: Stories from the Quilt |
1989年 | 《青春之鳥》 | Sweet Bird of Youth |
1994年 | 《新聰明笨伯》 | The Flintstones |
1996年 | 《保姆》 | The Nanny |
1997年 | 《五十年代》 | The Fifties |
2001年 | 《這些老婆娘》 | These Old Broads |
家庭
- 父親:法蘭西斯·萊恩·泰勒(Francis Lenn Taylor,1897年 - 1968年),藝術品經銷商
- 母親:莎拉·索瑟恩(Sara Taylor,1895年 - 1994年),舞台劇演員
- 哥哥:霍華德·泰勒(Howard Taylor)
- 丈夫:
名稱 | 英文名稱 | 婚姻長度 | 子女 |
---|---|---|---|
小康拉德·尼科爾森·希爾頓 (1926年-1969年) |
Conrad Hilton, Jr. | 1950年5月6日至1951年1月29日 (268天) |
|
邁克爾·懷爾丁 (1912年-1979年) |
Michael Wilding (actor) | 1952年2月21日至1956年10月4日 (4年226天) |
兒子:小邁克爾·威爾汀,生於 兒子:克里斯多福·愛德華·威爾汀,生於 1955年2月27日 | 1953年1月6日
麥克·托德 (1909年-1958年) |
Mike Todd | 1957年2月2日至1958年3月23日 (1年49天) |
女兒:麗莎·托德,生於 | 1957年8月6日
艾迪·費雪 (1928年-2010年) |
Eddie Fisher | 1959年5月12日至1964年3月6日 (4年299天) |
|
李察·波頓 (1925年-1984年) |
Richard Burton | 1964年3月15日至1974年6月26日 (10年103天) |
女兒:瑪麗亞·伯頓,生於 | 1961年8月1日
約翰·W·華納 (1927年-2021年) |
John Warner | 1976年10月4日至1982年11月7日 (6年34天) |
|
拉里·福滕斯基 (1952年-2016年) |
Larry Fortensky | 1991年10月6日至1996年10月31日 (5年25天) |
註釋
- ^ 陶泰山/中廣新聞,"伊麗莎白泰勒重病放棄治療 直言已活夠了"存档副本. [201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1).,中國時報,2010-03-30.
- ^ ABC: Actress Elizabeth Taylor dies at age 79. [2011-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1).
- ^ 好萊塢巨星伊莉莎白泰勒病逝 享壽79歲. [2011-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7).
外部連結
- 伊莉莎白·泰勒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伊莉莎白·泰勒 在英國電影協會的Screenonline
- 伊莉莎白·泰勒的X(前Twitter)帳戶
- 伊莉莎白·泰勒 愛滋病基金會。(ETA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伊莉莎白·泰勒 資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美國愛滋病研究基金會(amf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獎項 | ||
---|---|---|
前任: 蘇珊·海華 |
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1959 |
繼任: 葛麗·嘉遜 |
前任: 茱莉·克莉絲蒂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1966 |
繼任: 伊迪絲·埃文斯 |
前任: 薛尼·鮑迪 |
AFI終身成就獎 1993 |
繼任: 傑克·尼科爾森 |
前任: 安潔拉·蘭斯貝瑞 |
美國演員工會獎終身成就獎 1997 |
繼任: 寇克·道格拉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