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哈利特·戴爾

亨利·哈利特·戴爾爵士,OMGBEFRS(英語:Sir Henry Hallett Dale,1875年6月9日—1968年7月23日),英國神經科學家。他研究乙醯膽鹼,發現神經衝動的化學傳遞,與奧托·勒維一起獲得193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亨利·哈利特·戴爾

研究

倫敦大學學院工作期間,他結識了Otto Loewi,並成為了朋友。戴爾於1914年成為倫敦國立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藥理學系主任。他於1942年成為皇家機構的富勒化學教授。二戰期間,他擔任內閣科學顧問。

儘管戴爾和他的同事在1914年首次將乙醯膽鹼鑑定為一種可能的神經遞質,但洛維顯示了它在神經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兩人分享了1936年諾貝爾醫學獎。 在1940年代,戴爾被捲入了關於突觸信號性質的科學辯論中。 Dale等人認為突觸的信號是化學信號,而John Carew Eccles等人則認為突觸是電信號。後來發現,大多數突觸信號是化學的,但是有些突觸是電信號。

戴爾還提出了根據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區分神經元的方案。同一神經元可以釋放大量神經遞質的這一發現被稱為「共存原理」。這種現象最受瑞典神經解剖學家和神經藥理學家Tomas Hökfelt的歡迎 ,他被認為是「共存原理之父」。

個人生活

1904年,戴爾與表妹埃倫·哈里特·哈雷特結婚,育有二女一子。 他們的女兒之一艾莉森·薩拉·戴爾與亞歷山大·R·托德結婚,後者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並於1940年至1945年擔任皇家學會主席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