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格致中學

31°14′02″N 121°28′32″E / 31.23401°N 121.47553°E / 31.23401; 121.47553

上海市格致中學
Shanghai Gezhi High School
現行校徽,以最初的教學樓(今校史樓)大門為設計藍本
地址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廣西北路66號
類型普通中等學校
創辦日期1874年3月5日
校長吳照
高潤華(名譽校長)
校訓格物致知 求實求是
學校網址格致中學網站

上海市格致中學,是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主校區位於黃浦區人民廣場地區,校址為廣西北路66號[1]。奉賢校區位於奉賢區南橋新城,選址望園路以西、廣豐路以南,於2014年9月招收第一屆學生[2]。學校以理科教學見長,是上海地區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物理學聯賽中成績較好的學校。

歷史

格致書院

清朝同治13年正月十七(1874年3月5日),正值洋務運動時期,在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佗的倡議下,中國教育家徐壽開始在上海公共租界籌建一所西式中學,旨在為中國培養科技人才。光緒二年閏五月初一(1876年6月22日),中學落成,以「格物致知,求實求是」為校訓,取名為格致書院。清末思想家王韜曾任山長,主持西式教育。

按照最早的構想,麥華佗所希望創立的是一個閱覽室、展覽館類型的機構,後董事徐壽、傅蘭雅提出「不僅要辦閱覽室,還要辦成一所工業技術學校。」經董事會批准,書院英文定名「The Chinese Polytechnic Institution and Reading Room」。全院建築按功能分為藏書樓、新知堂和講堂。

在格致書院期間,曾經發行刊物《格致彚編》,自1876年至1892年出版了60期,是近代史上重要的科學類刊物。

在格致書院的歷史上,還有一件軼事。格致書院是中國「影戲」(幻燈片)的首次公映地點。1885年,顏用京在上海格致書院放映了「影戲」《世界集錦》。[3]

格致公學

1914年10月,格致書院的經營權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收歸己有,改名為「華童公學」,1917年又改名為「工部局立格致公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該校的管理權隨同整個公共租界被轉交給國民政府,隨之改名為「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學」。

格致中學

1949年6月17日,中國共產黨軍事管制委員會當局接收格致中學,改名為「上海市格致中學」,沿用至今。

國際部

國際部由格致中學與Ameson基金會合辦,提供涵蓋SAT考試與大學先修課程考試的各類課程。

校園布局

現有格致中學校園仍處原址,經居民區拆遷後得以擴建。由五大主體建築物構成。

校史樓

基於最初的校舍改建,僅保留中間部分,常年設校史展覽陳列。由廣西北路大門進入,自左手側開始逆時針排布著格意樓、物趣樓、致遠樓與知行樓,寓意「格物致知,意趣遠行」。

格意樓

主體教學與行政建築,高10層,地下設有車庫與射擊館,底樓設多媒體教室、社團活動中心與格物苑,二樓設圖書館,二樓以上設有行政人員辦公室、教研組辦公室、普通教室以及各類專用教室。於1995年建造。在樓頂設有天文台(內含球幕影院)。

物趣樓

教學與功能建築,地下設有食堂,地上建築自三樓開始,三樓為領操台,並設有院士牆,四樓開始設有高三年級教室、國際部教室、檔案室與電視台等。

致遠樓

功能建築,設有大禮堂、報告廳,頂樓設有小花園,配備有華東師範大學與綠緣社社團共同管理的自動氣象站。

知行樓

功能建築,地下設有車庫,大部分建築都作為經營性體育場所向社會開放,包含音樂藝術教室以及完備的體育運動設施。

其他

教學樓外有大草坪和操場。大草坪上還豎立著創始人徐壽傅蘭雅的雕像。

著名校友

  • 吳仲華(1933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方守賢(1948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鄒世昌(1949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汪集暘(1949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王正敏(1949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李慶忠(1949年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聯壽(1952年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
  • 張祖培(1952年校友)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 汪品先(1953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楊福家(1954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李家春(1957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楊玉良(1968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 金力(1981年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

參考文獻

  1. ^ 区县志 >> 区志 >> 黄浦区续志 >> 第三十四编教育 >> 第四章中学教育 >> 第五节 中学选介.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2. ^ 存档副本. [2013-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0). 
  3. ^ 格致书院与西方传播 (PDF). [2014-06-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