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超五(1883年12月16日—1967年12月5日),名得心,號立夫,男,福建邵武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2]

中國當代名人傳》中的丁超五照片

生平

國會議員

丁超五生於清朝光緒九年十月二十九日(1883年12月16日)。自幼入庠。1903年中秀才。1905年,入基督教會在邵武開辦的漢美書院,後轉學福州格致書院,1910年畢業。1911年,任教於邵武中學堂,其間經新任邵武縣知事林揚光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丁超五先後當選為福建省議會議員、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2]

1913年,丁超五來到北京出席國會。得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與當政者有牽連之後,在國會上提出質詢,抨擊袁世凱。1913年11月,袁世凱解散國會,取消丁超五等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此後,丁超五「仍與各省同志暗中聯絡」,反對袁世凱

1916年6月,袁世凱逝世,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重開國會,丁超五仍為國會眾議院議員。1917年,段祺瑞指使北洋軍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丁超五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同年9月,在廣州參加廣州國會非常會議,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10月,丁超五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議,支持孫中山派粵軍援閩。[2]

此後至1920年的三年之間,丁超五在福建、廣東、上海間奔走,為粵軍在福建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21年,孫中山當選非常大總統,丁超五被任命為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辦事處福建主盟人。1922年到1923年,丁超五先後出席國會,反對黎元洪非法復職,拒絕曹錕賄選等等。[2]

國民黨左派

1923年冬,中國國民黨召開改組會議,丁超五被孫中山指定為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福建代表之一。7月,孫中山任命丁超五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諮議。 1926年1月,丁超五參加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贊成大會重申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民黨一大宣言、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並且通過了《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會後,參與準備北伐,被派為中央特派員,潛赴廈門秘密活動。12月,國民革命軍東路軍攻占福州後,丁超五抵達福州,任中國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備處主任,兼福建省臨時政治會議委員、政務委員會委員。

 
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代表合影:前排右起:吳玉章經亨頤陳友仁宋子文宋慶齡孫科譚延闓徐謙顧孟余丁惟汾;第二排右起:朱霽青林伯渠毛澤東彭澤民于樹德陳其瑗鄧懋修丁超五董必武江浩;後排右起:謝晉許蘇魂鄧演達惲代英陳公博詹大悲夏曦王法勤王樂平周起剛

1927年3月,丁超五赴武漢出席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經其與中國共產黨人、中國國民黨左派努力,此次全會堅持了三大政策,反對蔣介石進行軍事獨裁。當時,福州的部分中國國民黨右派人士發動了「四·三」清黨,攻擊丁超五為「左派分子」、「惡化分子」,要打倒丁超五,丁超五不為所動。丁超五不滿中國國民黨屠殺中國共產黨黨員及群眾,認為應與中國共產黨保持友好。其間,南京的中國國民黨中央鑑於福建省內派系鬥爭激烈,派張群及丁超五等人赴福建「會查閩省糾紛」。1927年7月,福建省政府成立,丁超五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任內他感到財政拮据,政治腐敗,不久便辭職。

1928年,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閉幕後,丁超五任民眾訓練委員會委員。1928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刑法》,成立「中央特種刑事臨時法庭」,丁超五任庭長。但因受到蔣介石疑忌,該法庭不久被撤銷。

第三黨成員

1929年,丁超五改任中央編遣委員會山西編遣委員。但他不想受中國國民黨「CC」系的監視,乃稱病赴上海療養。在上海期間,他先與中國生產革命黨陳嘉錫張聖才及中華革命黨的陳琢等人發起成立「福建自治協會」,並結識了譚平山。1930年5月,鄧演達自國外返回中國,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所謂「第三黨」)。丁超五贊成鄧演達建立平民政權、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張,會見了鄧演達,履行了加入該黨的手續,並在福建籍華僑中做工作。同年,在中國國民黨三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大會上,丁超五遞補為中央執行委員。

1931年夏,鄧演達利用華僑捐資創辦了華東大學,聘丁超五任校長。國民政府當局以該校「主要教職員多系不純分子,希圖赤化青年」為理由,通過上海市教育局勒令該校停辦。並將丁超五召到南京,派其赴四川視察黨務。1932年春,丁超五奉命赴川,參與調解川軍劉湘劉文輝之爭。自四川返回南京後,被派為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部副部長,但未就任。其後被派赴南洋新加坡菲律賓等地視察僑務。此時得知鄧演達遭蔣介石殺害,丁超五十分憤慨,通過第三黨的鄧次侯向該黨領導人稱,只要力所能及,願如既往為該黨工作。[2]

抗日救亡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丁超五在菲律賓華僑集會上鼓勵華僑擁護國民政府抗戰,組織華僑捐款支援中國抗擊日本,並且密電中國國民黨中央,迅謀國內團結,聯絡蘇聯以共同抗日。

1932年,改組後的南京國民政府任命丁超五為立法院立法委員。任內,他先在上海吳山許翼公褚輔城薛篤弼等人組織「中韓民眾大同盟」,派朝鮮金仲文(原名「奎植」)到美國組織團體,鼓勵朝鮮和中國人民聯合抗日;隨後又派曹勵恆赴蘇聯,要求蘇聯方面准許中國東北抗日游擊隊進入蘇聯境內,並售予槍枝彈藥。1933年,丁超五與台灣人謝南光創辦華聯通訊社,丁超五任董事長,發布日本的動態及中國抗日消息、鼓勵中國民眾抗日救國。1934年,丁超五奉派任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務指導專員,但未按蔣介石的意圖整頓江西省黨務。1935年,任監察院江蘇區監察使。1935年1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丁超五連任中央執行委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丁超五隨國軍撤至重慶,1938年秋辭去政界職務,離開重慶,到昆明閒居。當時,中國國民黨中央設立中央賑濟會。丁超五受該會委託,回家鄉邵武,創辦賑濟十四廠(造紙廠),任董事長。1941年,福建省發生嚴重的糧荒,福建籍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秦望山劉通何公敢等人回福建賑濟災民,丁超五應邀赴南平主持賑務。

民聯與民革

抗日戰爭後期,丁超五先後三度赴重慶參加中國國民黨中央的會議,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董必武王若飛等人有了接觸,並和民主人士譚平山朱蘊山柳亞子鄧初民等人交換政見。抗日戰爭勝利後,丁超五與劉通相約,於1945年10月經陳銘樞、吳藝五介紹,加入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並參加了民聯的成立大會。

1946年3月,丁超五當選福建省參議會議長。同年冬,赴南京開會,再晤董必武,贊成中國共產黨對國內和國際局勢的分析,表示要利用各種機會反對中國國民黨擴大內戰。回福建後,丁超五聯絡福建省參議會內的民主派,反對中國國民黨的內戰,拒絕擁護「戡亂」通電,拒絕組織福建省戡亂建國動員委員會,呼籲「恢復和平,實行民主,以慰群情,而紓民困。」

1947年,丁超五先後接納劉朝縉林鑒修為福建省參議會秘書。劉朝縉、林鑒修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吸收了「民聯」成員多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且掩護民主黨派活動,在福建省參議會內外掀起了反徵兵、反征糧、反內戰的合法鬥爭。1947年夏,劉通回福建競選立法委員,介紹林大綏陳齊瑄林浩藩等人加入「民聯」,並召開一次會議,成立了福建民聯籌委會,由丁超五、劉通共同負責,劉通負責與民聯中央聯繫。直到1948年1月,丁超五方才同意南京國民政府在1947年下達的「省戡亂建國動員委員會組織規程草案」,交福建省參議會一屆四次大會通過。2月3日,福建省戡亂建國動員委員會成立,按照「規程」,丁超五任主任委員。4月7日,丁超五通過福建省參議會反對閩糧外運,並且推派代表到南京,請求「賦谷留閩,接濟民食」。

1947年4月、5月間,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親自寫下兩封內容類似的密信,由在香港劉朝縉分別攜帶轉交在上海的劉通和在福建的丁超五,請丁超五、劉通二人一起負責組織福建「民革」。經商議,福建省成立了包括各方面人士17人在內的臨時工作委員會。1947年底,「民聯」與「民革」福建地下組織主要人員在福州城內水部土山劉通家中開會,成立了「民革」(和「民聯」)福建領導組,成員包括丁超五、劉通、林浩藩、陳齊瑄、林大綏、丁日初、劉朝縉、林鑒修、吳從征劉俠任等十人,劉通、丁超五任召集人,劉通主持實際工作。自此,福建的「民聯」與「民革」開始了一套人馬兩個名義同時活動。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代理總統。1月22日,丁超五對福州《星閩日報》發表書面談話,希望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真正停止內戰,與中國共產黨方面談判,實現真正和平。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後,中國國民黨在福建加緊實行白色恐怖,丁超五掩護中國共產黨地下人員吳壽康(謝筱迺)等人,在丁超五家設秘密電台,丁超五幫助進行情報及策反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福州前夕,丁超五匿居,拒絕了中國國民黨人員強促其全家去台灣。8月17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福州城下時,薩鎮冰領銜,丁超五、劉通等七人聯名發布《告市民書》,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通與林大綏分別自福州、香港赴北京出席「民革」、「民聯」、「民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等的聯席會議,將各派組織合併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中央決定成立民革福建省分部,並組織籌備委員會,指定劉通、丁超五、林大綏、丁日初、陳齊瑄、劉俠任、林浩藩、李黎洲管長鏞陳東生歐陽烈等11人任籌備委員。後來歐陽烈經勸說退出,增補陳紹寬為籌備委員。

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丁超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後兼任華東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1950年10月,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後,丁超五因病赴上海療養,1950年任民革上海市分部籌備委員會召集人,1955年、1958年連續當選為第一、二屆民革上海市委主任委員,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協委員。1956年後,連任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1959年、1964年連續當選為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副省長。[2]

文化大革命中,丁超五遭到衝擊。1967年12月5日,丁超五因腦血栓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享年84歲。1979年3月,福建省為丁超五平反,舉行追悼會。

著作

抗日戰爭前後,丁超五曾潛心研究《易經》,主要著作有:[2]

  • 丁超五,易理新詮
  • 丁超五,科學的易,1939年,鉛印本
    • 丁超五,科學的易,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
    • 丁超五,科學的易,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 丁超五,易經科學探,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參考文獻

  1. ^ 徐友春主編; 蔡鴻源, 周興培副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丁超五. 上海政協. [201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