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
陪都,另称留都、次都、副都或别都等,指一个政权在首都之外另外设立的都城,一般不设中央政府机构,通常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大部分陪都至少都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极少数陪都实际就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或实际上的首都。
在汉字文化圈中,“留都”、“别都”、“副都”、“次都”、“陪都”、“行都”等概念意义上相近但略有差别,如留都指首都迁徙后原来的旧都,而行都(另称行在)即指具有临时性质的实际首都称为行都。以上在古代均为重要政治制度之一,现代类近相对应的概念为临时首都及多重首都。
历史上,南宋绍兴八年定临安为行都,建康改为留都。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又称奉天,今辽宁沈阳)作为留都。1932年淞沪抗战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曾以洛阳为行都及以西京为陪都,同年暂时确定安全后还都南京。1937年11月因中日全面开战,日军兵临南京城下而将中央政府迁移到重庆,随后该地成为陪都,直至日本投降方还都南京。
临时首都
临时首都是在某一政府对原先首都出现控制上的困难时,选定作为政府运作基地的其他城镇。设定临时首都最常见的原因是战争导致原政府的首都受敌对武装势力威胁,或甚至成为偏安政府。世界历史上较著名的临时首都包括:
- 葡萄牙王室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将首都迁至葡属巴西里约热内卢,法军撤离葡萄牙后还都里斯本
- 西班牙内战期间,国民军初期将临时首都设在布尔戈斯;在国民军围困马德里后,共和军先后将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作为临时首都。
- 波苏战争时,立陶宛政府由于首都维尔纽斯被波兰控制而将考那斯作为临时首都使用。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韩战期间,在朝鲜人民军逼近汉城时,大韩民国政府迁都釜山,停战后还都汉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军逼近平壤时亦迁都江界,停战后还都平壤。
- 伦贝克(英语:Rumbek)是南苏丹共和国的都市,湖泊省的首府,位在朱巴西北部。第二次苏丹内战结束之后,曾作为南苏丹的临时首都。人口约3万(2011年)。
- 利比亚内战中,全国过渡委员会以班加西作为临时首都。
-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乌克兰由于首都基辅受到俄罗斯及白俄罗斯重大威胁,将大部分政府机关迁至西部利维夫州首府利沃夫,不少领事机构亦随其迁馆。
多重首都
多重首都在世界历史上乃至现代都有所见。一类是古代的权臣把持朝政、架空皇帝时,往往在首都之外另设一个行政中心,例如东汉末年汉献帝的朝廷在许昌,丞相曹操在邺;东魏首都在邺,掌权的大将高欢在晋阳;唐朝末年首都在长安(唐昭宗时迁都洛阳),把持朝政的朱全忠在汴梁;武家掌权时代的日本天皇基本上一直在京都,而掌控实权的镰仓幕府在镰仓,丰臣政权在大阪,江户幕府在江户。一类多重首都是将各项首都功能在多座城市之间分散,例如南非的“三重首都”比勒陀利亚、开普敦、布隆方丹分别是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驻地;统一之后的德国将柏林作为行政首都,波恩作为立法首都,直至德国国会大厦重建完成后才结束其立法首都的地位。另一类是依照季节将政府在不同城市之间搬迁,例如英属印度时代将德里作为冬都,西姆拉作为夏都。最后,由于历史原因,已经不再作为首都的城市可能仍旧担当一部分首都的功能,例如当代的波昂继续作为部分德国联邦政府机构驻地;特拉维夫原为临时首都,在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后由于后者归属问题未解决,因此大多数国家使馆继续留驻特拉维夫;日本迁都东京后原首都京都仍旧保留皇宫等。
纵观世界历史,陪都制度只存在于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各国,它始于中国西周时期的“两京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创举,但并非世界独创。作为与首都同时长期设置的都城的陪都是“多重首都”制度的一种。而作为战时或其他特殊时期使用的陪都则是“临时首都”的一种。
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分为五种情况:
- 首都不在全国的地理中心而偏于边地,不利于统治者管辖全境,故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设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雒邑、明朝初年的北京开封府。
- 政权兴起于边疆,原先建都也在边疆,后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境而迁都内地,同时将原来的首都改为陪都。这种情况以非汉族政权居多,如金朝的上京会宁府、清朝的盛京奉天府。
- 首都本为全国政治和军事中心,但随着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首都已不具有优势,乃在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这种情况下的陪都往往和首都并列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如隋唐两代的东都洛阳(河南府)。
- 统治者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或长期因战争迁驻办公的地方,为了纪念而建陪都。这种情况下的陪都往往就是临时首都或实际首都。如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成都府、南宋的杭州府(临安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等。
- 君主的兴起之地(或出生地、祖籍),常被称为“龙兴之地”,为了突出其地位以显示与其他地区不同因而设置陪都。如武周的北都并州、明朝的中都凤阳府。
历代设置的陪都都符合以上五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
例子
中国历代
- 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西周初年设立的雒邑。当时周公旦将东方的雒邑建为陪都成周,用来集中监视叛心不定的前商朝贵族顽军。此后,这一习惯被不少朝代沿用。
- 战国时期,燕国在武阳设下都。东汉首都在洛阳,另将西汉故都长安设为西京,在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南阳设立南都。三国中的曹魏有五都,分别是首都洛阳,以及谯邑、长安、邺城、许昌四个陪都。同时,东吴也有陪都,即武昌。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故都平城定为北京。东魏时期,高欢定都于邺都,称上都,又以晋阳为下都。
- 隋朝定都大兴城,隋炀帝迁都洛阳,称洛阳为东京,以大兴为西京,始设置留守。唐朝定都长安,但仍重视洛阳。武则天时期曾经定太原为北都,并迁都洛阳。唐玄宗时期又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并数度定河中府为中都。安史之乱后,成都和凤翔又封为南京和西京。上元元年,又以江陵为南都,与南京成都并存,宝应元年后罢西京凤翔京名。
-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以开封为首都,称东都开封府,以洛阳为陪都。其后的五代朝代中不少都沿袭如此。在这期间,魏州、真定、太原、西安等也当过陪都。南昌府曾在公元961—975年作为南唐的陪都,称为南都。北宋以开封为首都,称为东京,立洛阳为西京河南府,归德府为南京,大名府为北京。南宋时期,临安称行在,绍兴称行都,建康则为陪都。
- 西夏以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为首都,称为东京兴庆府,立灵州为西京西平府。辽朝以上京临潢为首都,又以幽州为南京;以云州(今山西大同)为西京;以辽阳为东京。统和廿五年又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为首都。金朝最初以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为首都,称上京;临潢府为北京;辽阳府为南京;大定府为中京;大同府为西京。贞元元年迁都燕京,即今北京市,称中都大兴府。并改原南京为东京,废去临潢府北京名号,改原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又立开封为南京。
- 元朝定都北京,称大都,以旧都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多伦)为陪都,并称两都。明朝朱元璋建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洪武元年曾设开封府为陪都,但不久即罢。洪武二年,设凤阳府为陪都,称中都。明成祖将首都迁往北京,应天府南京则作为陪都,巩固明朝对南方的统治。清兵入关后,清廷定都北京,又以旧都盛京(今辽宁沈阳)为陪都。
- 二战期间,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决议迁都重庆。[1]:36中华民国将中央政府机关迁往重庆,也称陪都。1948年1月,国民政府明令,定北平为陪都。1949年以后由于失去对南京、北平以及大陆大部分区域的控制(仅剩福建省金门县及福建省连江县),将台湾台北市作为实际首都[1]:53
朝鲜半岛
- 王氏高丽
- 开城:开城本为王氏高丽首都,号皇都,后改号王京,又俗称松都、松京、开京等。辛禑王八年(1382年)八月迁都南京(今首尔),王京成为陪都。第二年(1383年)二月还都王京,再为首都。恭让王二年(1390年)七月迁都南京,命安宗源、尹虎留守王京,再为陪都。三年(1391年)二月,恭让王还都王京,自是直到高丽王朝灭亡、朝鲜王朝迁都汉阳之前,其首都地位未再改变。
- 平壤:918年高丽太祖王建推翻弓裔,在高句丽故都平壤建立王氏高丽政权,第二年(919年)把首都迁往自己的故乡松岳郡(今开城),改称开州;为了纪念自己的发家之地平壤,926年王建升平壤为“西京”,作为首都皇都(今开城)的陪都,置留守官。一直到1392年王氏高丽灭亡,西京一直是王氏高丽的陪都。
- 庆州:935年王建攻占新罗首都金城(今庆州),改金城为庆州,新罗灭亡。987年升庆州为“东京”,置留守官,与平壤同为东、西两陪都。1012年取消京号,仍为庆州。
- 汉阳:1010年契丹入侵高丽,高丽显宗放弃王京开城府,南逃汉阳(今首尔),升汉阳为“南京”,作为临时首都和陪都,与西京(平壤)和东京(庆州)号为“小三京”。辛禑王八年(1382年)八月迁都南京,成为首都。第二年(1383年)二月还都王京,南京再为陪都。恭让王二年(1390年)七月迁都南京,命安宗源、尹虎留守王京,南京再为首都。三年(1391年)二月,恭让王还都王京,南京再为陪都,直到王氏高丽灭亡、朝鲜王朝迁都汉阳。
- 大韩帝国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72年以前)
- 大韩民国
日本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书籍
- 周良霄:《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ISBN 978-7-5325-4514-8.
- 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9月第1版. ISBN 978-7-80627-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