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军
集团军[注 1](英语:Field Army)是由两个到三个军(英语:Corps)所组成的军事单位,隶属于集团军群(英语:Army Group)或方面军(Front)或大军区,指挥官为集团军司令,并且设立集团军指挥机关(如参谋部),由集团军参谋长领导集团军司令部。集团军司令的军衔一般是上将或者中将。
集团军的设立是由国家需要决定,编成部队数量是由所处地域,任务,敌方兵力决定。集团军的编组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战斗部队以及勤务部队,按照军事需要编组。集团军按装备、任务和编成,可分为野战集团军(西方国家军语),陆军集团军(中国军语)、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苏联军语)、近卫集团军、突击集团军、装甲集团军、机械化集团军、空军集团军、防空集团军、工程兵集团军(苏联二战时期编制)或是战略导弹集团军。
陆军集团军为基本战役兵团,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在平时都有此编制,例如美军驻韩部队中的美国第八集团军、1949年前的国民革命军。在中华民国国军中将此级单位称为“军团”,如现在国军就有八军团、十军团、六军团这样的编制。军团是方面军(二战日军)的组成部分,也是在大规模战争中的重要指挥机构。旧日本军中的集团军级单位称“方面军”,战后日本自卫队改称“方面队”。韩国陆军的集团军级部队称“野战军”(韩语中常简称“军”)。
北洋军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再次扩编,改旅为师,改军为军团[1]:358。1925年春,奉军“一三联军司令部”改为“京榆驻军司令部”,驻天津[1]:358。直辖步兵6师12旅,骑兵1师2旅,炮兵2旅,工兵1团[1]:358。张学良任第三集团军集团军长兼司令,郭松龄任副司令[1]:358。共有步骑炮工辎各兵种7万5千人[1]:358。
中华民国国军
晚清以及民国时,中国则直接引用日本的译法,没有把“军”翻译为corps这个英文军事术语。所以抗战时期中国的军译作Army而不是“Corps”,集团军译作则“Group army”,但是把军团译作了Corps。例如,第十八集团军的臂章是“18GA”,新一军的臂章则是“N1A”。又如,《行政院军队整编报告(1947年12月)》中指出“简化黄河以南指挥层次……改20GA为21A”,即把第20集团军整编为第21军(整编军)。直至朝鲜战争时,当时美国的战史仍然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各军翻译为“Army”。1938年5月17日《何应钦等激励廖磊等部努力作战粉碎敌围攻徐州企图电》的报头为:“21GA廖总司令、19C冯军团长、68A刘军长:”,即第21集团军廖磊、第19军团冯治安、第68军刘汝明。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
1928年4月6日,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第一集团军改编为下属刘峙第一军团(辖第1、4、9、10军)、陈调元第二军团(辖第17、26、37军)、贺耀祖第三军团(辖第40、33、27军)、方振武第四军团(原国民五军)。收编的孙传芳残部编为郑俊彦第五军团;收编直鲁军残部编为徐源泉第六军团(辖第11、13军)。
1932年6月,为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蒋介石亲任“剿共军”总司令,何应钦任前线总司令。分设左翼集团军、右翼集团军、总预备军。何应钦兼任左翼集团军总司令,辖朱绍良第三军团(第六路军改编)、蒋鼎文第四军团(第2军编成)。陈铭枢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辖蔡廷锴第一军团、孙连仲第二军团。
1933年热河抗战,参战中国军队分为9个军团:
- 第一军团:由东北军第51军组建,总指挥于学忠,参谋长刘忠干。驻天津、河北。
- 第二军团:由第32、57军组建,总指挥商震、参谋长吕济。
- 第三军团:由西北军第29、40军组建,总指挥宋哲元、参谋长张维藩。
- 第四军团:由东北军第53军组建,总指挥万福麟、参谋长王景儒。
- 第五军团:由东北军第55军组建,总指挥汤玉麟。
- 第六军团:由西北军第41军、东北军第63军组建,总指挥孙殿英/张作相。
- 第七军团:由晋军第59、61军组建,总指挥傅作义。
- 第八军团:由中央军第17、26、67军组建,总指挥杨杰/徐庭瑶。
- 第九军团:由第41军组建,总指挥孙殿英
抗日战争初期
1937年9月13日至1939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存在隶属于集团军、下辖军的军团,共计有38个今天番号。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的指挥体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各行营—各战区—集团军—军团—军—师。1937年8月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10余个军升格为军团。孙连仲的第三十军于8月6日在在前线升为第一军团。第一批设立的军团,所辖部队多是自身一个军,由军长兼任军团长。1937年底第二批升格的军团中,有一部分所辖的部队已达两个军,如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下辖汤任军长的第十三军和关麟征的第五十二军。至1937年底,军委会成立了25个军团,其中地方军阀部队占了很大的比例。1938年国军兵力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使得军团在总数上升的同时,其单位兵力也在增加,并向集团军转变。1938年新成立了13个军团,军团数目达到38个。
- 第一军团:第26路军改编,军团长孙连仲。隶属于冯玉祥第一战区下辖的刘峙第二集团军。
- 第二军团:以第10军编成。军团长徐源泉。后升格为第26集团军。
- 第三军团:由第四十军为主,军团长庞炳勋,台儿庄战役后编成。该军团实际只有一个师的建制部队。隶属于冯玉祥第一战区下辖的宋哲元第一集团军。后升格为第24集团军。
- 第四军团:以川军的第45军编成,军团长邓锡侯。后升格为第22集团军。
- 第五军团:以川军的第24军编成,军团长刘文辉。唯一保留至1939年的军团番号。
- 第六军团:以川军的第20军编成,军团长杨森。后升格为第27集团军。
- 第七军团:以桂系的第7军编成,军团长廖磊。后升格为第21集团军。
- 第八军团:以桂系的第84军编成,军团长夏威。后升格为第16集团军。
- 第九军团:以桂系的第5路军编成,军团长李品仙。后升格为第11集团军。
- 第十军团(1):以第22军编成。军团长谭道源。
- 第十军团(2):以第69军编成。军团长石友三。后升格为第39集团军。
- 第十一军团(1):由西北军第33师、豫军第40师编成,军团长上官云相。隶属于第三战区江防军。后升格为第32集团军。
- 第十一军团(2):第37军编成,军团长毛炳文。
- 第十一军团(3):第2军编成,军团长李延年。
- 第十二军团:由第20路军改编,军团长张钫/樊崧甫。后番号撤销。
- 第十三军团:第15军编成,军团长刘茂恩。后升格为第14集团军。
- 第十四军团:第27路军改编,军团长冯钦哉。隶属于冯玉祥第一战区下辖的刘峙第二集团军。后部队并入第14集团军。
- 第十五军团(1):以第27军编成,军团长刘兴。后番号撤销。
- 第十五军团(2):以第25军编成,军团长万耀煌。
- 第十六军团:以第18军编成,军团长罗卓英。后升格为第19集团军。
- 第十七军团:由第1军编成。军团长胡宗南。后升格为第34集团军。
- 第十八军团:由第4军编成。军团长吴奇伟。后番号撤销。
- 第十九军团:以第77军编成。军团长冯治安。隶属于冯玉祥第一战区下辖的宋哲元第一集团军。后与张自忠合编为第33集团军。
- 第二十军团:军团长汤恩伯,军团参谋长万建藩,下辖汤恩伯〔兼〕第13军、关麟征第52军、周碞第75军、王仲廉第85军、炮兵第4、第7、第10团;第111师第333旅、骑兵第9师、第13师等部,总兵力达7.2万人,中央嫡系骨干部队。后升格为第31集团军。
- 第二十一军团:以新编第1军编成。军团长邓宝珊。后番号撤销。
- 第二十二军团:以湘军的第28军编成。军团长陶广,后番号撤销。
- 第二十三军团:湘军刘建绪。后升格为第10集团军。
- 第二十四军团:以川军的第21军编成。军团长唐式遵。后升格为第23集团军。
- 第二十五军团:以川军的第23军编成。军团长潘文华。后升格为第28集团军。
- 第二十六军团:由东北军第53军改编。军团长万福麟。后番号撤销。
- 第二十七军团:以第59军编成。军团长张自忠。后升格为第33集团军。
- 第二十八军团:西北军的第68军改编,军团长刘汝明。后番号撤销。
- 第二十九军团:粤系的第64军改编,军团长李汉魂。隶属于程潜第一战区下属的薛岳豫东兵团。后升格为第35集团军。
- 第三十军团:滇军的第58、第60军改编,军团长卢汉。后升格为第1集团军。
- 第三十一军团:以陕军第38、第96军编成。军团长孙蔚如。后升格为第4集团军。
- 第三十二军团:以第52军编成。军团长关麟征。后升格为第15集团军。
- 第三十三军团:以第14军、第93军编成。军团长刘建绪/李默庵,军团参谋长刘嘉树。后番号撤销。
- 第三十四军团(1):以第3军编成。军团长曾万钟。
- 第三十四军团(2):以第73军编成。军团长王东原。后番号撤销。
- 第三十五军团:军团长曾万钟,后升格为第5集团军。
- 第三十六军团:以第74军编成,军团长俞济时。
- 第三十七军团:以第71军编成,军团长王敬久。
- 第三十八军团:以第66军编成,军团长叶肇。后升格为第35集团军。
1938年11月南岳军事会议,决定撤销军团建制。
1954年后
1954年,中华民国国军在台湾恢复陆军军团编制,编制如下:
- 第一军团:
- 第一军(原第50军):辖第26、27、58师。
- 第二军(原第67军):辖第57、81、84师。
- 第三军(原第87军):辖第9、10、32师。
- 第四军(原第5、19军合并整编):辖第22、23、24、45师(驻福建金门)。
- 第二军团:
- 第七军(原第18军):辖第17、19、69师。
- 第八军(原第52军):辖第33、35、68师。
- 第九军(原第75军):辖第41、46、92师。
- 第十军(原第80军):辖第49、51、93师。
1976年,第一军团更衔为第六军团、第二军团更衔为第十军团。
1979年,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部正式改组整编为第八军团。
1979年后至今陆军一共编成三个军团,分别为第六集团军、第八集团军、第十集团军
2006年,各军团“司令部”更衔为“指挥部”,“司令”改为“指挥官”但仍维持中将编阶。
中华民国翻译美军的Army或者Field Army的单位多用“军团”一词。例如:驻韩美军第八军团(Eighth Army)。而中华民国所称的集团军则为Army Group之译名,中华民国国军的军对应英文是Corps而非Army或Field Army。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这两个概念分别称为“集团军”与“集团军群”,前述的美军八军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译为“第八集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军团,前期(1930年6月至1933年6月)下辖军,后期(1933年6月至1937年7月)由于精简建制级别充实基层战斗部队,军团直接下辖师。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由于减员巨大,有的军团甚至直接下辖团。
- 红一军团:军团长朱德/林彪、军团政委毛泽东/聂荣臻、军团参谋长朱云卿/陈奇涵、军团政治部主任杨岳彬/罗荣桓
- 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军团政委周逸群/邓中夏/万涛/彭之玉/夏曦/关向应/任弼时、军团参谋长孙德清/汤慕禹/李达、军团政治部主任柳克明/张子意
-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军团政委滕代远/杨尚昆、军团参谋长邓萍、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 红五军团:军团长季振同/董振堂、军团政委萧劲光/朱瑞/李卓然/曾日三、军团参谋长赵博生/郑如岳/李屏仁/曹里怀、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曾日三
- 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陈伯钧、军团政委王震、军团参谋长李达/谭家述/彭绍辉、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夏曦/刘道生
- 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军团政委肖劲光/乐少华
- 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军团政委黄甦、军团参谋长唐浚/张云逸/毕占云、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 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军团政委蔡树藩/何长工、军团参谋长郭天民、军团政治部主任李湘怜/黄火青/李涛
- 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军团政委乐少华
- 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军团政委程子华、军团参谋长刘志丹/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高岗/郭述申
现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无军团概念,陆军设置“集团军”(英语:Group army)作为战略单位。
香港
在香港,“军团”一词有别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习惯,常用以指称师和旅之下、营之上的“团级部队”(Regiment),例如皇家香港军团。现今英军中的团级部队在香港仍译为军团。
日本自卫队
旧日本军中相应于美军集团军群(Army)的建制单位称为“军”,战后日本自卫队改称“方面队”;相应于美军的军(Corps)的建制单位称为“军団”。这恰于中文中的“军”、“军团”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相颠倒。
例如,冲绳战役中的美军登陆部队“24th Corps”,日文称为第24军団,中文则译作第24军。
大韩民国国军
韩国陆军编制中,军级部队(Corps)的韩语称作“군단”,对应汉字为“军团”,其指挥官“军长”的军衔为三星中将。与美军集团军(Army)同级对应的单位为野战军(야전군),其指挥官(司令)的军衔多为四星上将。
朝鲜人民军
朝鲜人民军的“军团”,源于日据时期的传统,相应于英文的军级单位“Corps”,下辖若干个师。中国大陆从1950年起一直译作“军团”。
德国国防军
- 第1集团军
- 第2集团军
- 第3集团军
- 第4集团军
- 第5集团军
- 第6集团军
- 第7集团军
- 第8集团军
- 第9集团军
- 第10集团军
- 第11集团军
- 第12集团军
- 第14集团军
- 第15集团军
- 第16集团军
- 第17集团军
- 第18集团军
- 第19集团军
- 第21集团军
- 第24集团军
- 第25集团军
- 拉普兰集团军
- 利古里亚集团军
- 挪威集团军
- 东普鲁士集团军
装甲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