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对语言的研究和提高。传统上,语言艺术的主要分支是文学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指的是语言学和特定语言。[1][2][3]语言艺术教育通常包括阅读、写作(作文)、口语(说话)和听的能力。在学科上,语言艺术与科学、数学和社会研究并驾齐驱[4]。语言艺术同时被认为是具有审美功能和特征的艺术学科之一,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共同组成广义上的艺术。[5]
听的能力
听的能力是口语(说话)、阅读和写作技能发展的基础。是理解口语的行为,经常与口语搭配使用。以鼓励交流的方式回应说话者,这样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资讯。当人们表示对某些语言感兴趣时,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评论来概括已经说过的话,也表明正在倾听和理解语言所提供的资讯。[6]
提高听力技巧的方法是练习“主动倾听”,有意识地,努力去倾听别人说的话,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其中的内容。倾听语言是一项技能,人们都可以从中受益。通过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可以提高自身语言的效率及其影响力和说服力。[2]
说话
学习语言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是交流,一般而言,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和其他人交谈。当有足够的技巧开口和别人聊天,随意地使用语言,这是真正令人兴奋的。用语言与人交谈也很有挑战性——努力跟上说话的速度、不习惯的新词和句子结构、俚语和方言,这些挑战和兴奋会让人难以置信地激动。[6]
演讲和现场演讲通常是语言艺术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可以包括戏剧解释、演讲、诗歌的口头解释等等。说话是增强概念的感性认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当人们相互交谈时,在语言学习中学到的几乎所有知识。从本质上讲,说一种语言可以说明人将语法、词汇和发音的知识从脑海中转移到脑海中,这会改善人的思维流畅性和记忆力。[7][5]
阅读
阅读是通过掌握书面或印刷体的字、词或句子的意思来理解知识。阅读包括各种各样的印刷品和非印刷品文本,说明读者理解正在阅读的材料。阅读教育课程中经常包含的课文包括小说、非小说、经典以及当代作品。阅读不仅仅是通过召唤词语来理解书面或文学语境中呈现的资讯,而且帮助阅读者发展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还有助于学习生词、积累词汇和掌握拼写,并通过指导,练习和测试帮助阅读者建立技能,在这里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来形成更为复杂和分析性的文学理解,理解文学作为想象的艺术的重要性。随着阅读的发展和扩展,包括更复杂的阅读理解,如小说,诗歌和散文。通常围绕阅读小说、散文和其他文学形式展开,分析、解读和剖析书面材料,以便比较、对比和讨论主题、人物和情节等要素。[5]
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借助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阅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形象。文学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内涵,由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情被激发的同时去深入体会和领悟。[2]
写作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文字来记录资讯、表达意向,可能在文字中加入一些文学的技巧。以下是语言艺术中的形式种类:如小说、演讲、散文、诗歌等,创作文学作品的艺术,尤指作为学术练习而写的短文。短文是关于某一特定主题或主旨的短文,通常是散文,可以是描绘性的、分析性的、思辨性的或解释性的。短文有很多种,包括散文、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说服性文章、技术写作论文、研究论文、诗歌等等。[2][5]
句法、主题写作和词汇都是写作基础课的重点。通过这些练习,有望在最初的时候发展写作技能。此外,语法和语义学成为写作实践的重点,培养写作技能,包括诗歌、说明文和创造性写作,在其中期望发展分析能力。[2]熟练的写作技巧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对文学的讨论通常以论文或研究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了解文学及其价值。这也是写作准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习写作的人在整个写作生涯中所需要的广泛的研究和分析技能做好准备。[5]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技巧和方法。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利用结构与语言的艺术性互为一体的这个关联性来完成。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借助艺术性语言的描写来建立结构极为重要,甚至事关整个作品的得失成败。[8]
审美功能及其特征
形象性
文学形象的非经验性,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论是视觉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还是听觉艺术的音乐,甚至于舞蹈等表情艺术和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样式,都通过可以看到或听到(有些艺术形象甚至有些还可以直接接触)的经验性艺术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与这种种艺术形式不同,文学这门语言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不是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而是以语言为媒介,使语言艺术产生的形象灵活生动、跃然纸上,激发读者的想象,令读者获得宛如闻其声见其人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抑或共鸣,渗透在读者的精神世界。[8]
文学天地的可能性非常广阔,来自语言艺术媒介的特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语言艺术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和容纳量,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如陆机《文赋》所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文学场景,达到突破客观时间(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自由驰骋。[2]
语言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叙述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语言艺术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装扮、言行举止等来展现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发展,无疑使语言艺术的天地变得尤为宽广,这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比拟的。[1]
情感性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通过抒情或叙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细腻复杂的感情。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情感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而非特别地直说,才能蕴含震撼心灵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真善美,是在理性真善美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价值倾向。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性与语言艺术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所有文学形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5]
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用富于变化的艺术语言描写人物复杂、丰富和隐秘的情感世界,使得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途径多样化。作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文学作品之中。文学的情感性越深厚,就越富有艺术磁性,也越能吸引和打动读者。不仅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形式饱含作家炽热的感情,戏剧、小说也离不开情感性,即使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只不过在有些文学形式的作品中,作者一般不外在地直接抒情,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在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描绘来传达情感。[2][1]
思想性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和其它艺术形式不同。所有文艺作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者、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对生活的态度和认知,从而具有相应的思想和意识倾向,而在各类艺术中,语言艺术的形象的蕴藏量更为丰富。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这种非经验性媒介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因为语言艺术既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表达出人的精神意识以及价值判断,又能给人留下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价值判断,其实就是作者通过语言艺术把爱憎褒贬隐含在文学作品之中。[1][5]
文学运用语言艺术来传达思想观念。由于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所在,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可能性空间,借此蕴藏更为丰富的寓意和深刻的思想。[8][2][1]
参见
文献来源
- ^ 1.0 1.1 1.2 1.3 1.4 童庆炳. 文學概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01116142.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牛广海(主编). 語言藝術全書.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60148618.
- ^ "The Road to Middle-earth", T. A. Shippey
- ^ English and Language Arts Teacher.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英语).
- ^ 5.0 5.1 5.2 5.3 5.4 5.5 5.6 司红霞编. 語言藝術與寫作.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2002. ISBN 9787810850032.
- ^ 6.0 6.1 花中欣等. 語言藝術欣賞叢書.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ISBN 7801273117.
- ^ Five reasons why speaking English is a great way to learn it. englishlive.ef.com.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美国英语).
- ^ 8.0 8.1 8.2 徐丹晖. 語言藝術探索.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ISBN 978781004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