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琳
蔡国琳(1843年10月27日—1909年8月),字玉屏,号春岩[1]:285、遗种叟[2]:62[3]:352,台湾府台湾县(今台湾台南市)人,祖籍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世居台湾府治仁厚境街(今台南市中西区开山路151巷9号)[3]:352,古典文人,曾与许南英组织浪吟诗社[4]。
生平
蔡国琳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五日(1843年10月27日)出生[3]:352,祖父蔡福为生员,父蔡观澜为廪生,曾任候补同知[4][3]:352。蔡国琳咸丰八年(1858年)[3]:352-35316岁取时得秀才资格,后于23岁补为廪生[1]:285,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杨士芳、王蓝玉等人筹建延平郡王祠[3]:353,该祠落成后担任董事[5]:15并于祠内教课[3]:313,学生包含后来组织瀛社的林湘沅(林馨兰)、谢汝铨,日治时期的报纸有“玉屏夫子始教于延平王祠,余即往从受业焉”“十年绛帐郑祠中,静夜穷经烛出红”之句[5]:15。
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第3名[注 1][3]:313,与林纾同榜[4],中举后任国史馆校尉,其后返回台湾担任文石书院教谕,光绪十七年(1891年)执教蓬壶书院[3]:353,并在台南育婴堂及恤嫠局(台湾日治时期后改为台南慈惠院)任主事一职,亦受命担任《台湾通志》采访[3]:313。当时台南有秀才蔡梦熊[7]:320,在文坛上与蔡国琳旗鼓相当,而有“蔡家两雄”的说法[6]:54。
乙未战争爆发期间,蔡国琳携带家眷内逃至厦门,后回台湾[3]:353,1896年台南县知事矶贝静藏欲编纂《台南县志》,聘蔡国琳为委员[4],翌年获赠绅章[1]:286,并担任台南县参事[4],1900年参加扬文会后,认为“后进之士能日进学艺,必须让其学习”,遂召集人士举行会议,以“播布新学艺为趣旨”在台南组织“新学会”。蔡国琳等人募集一群40岁左右的秀才、廪生和贡生等为会员,学习新学问[8]:180。1906年连雅堂(连横)、赵锺麒(赵云石)等人创办诗社“南社”,其任第一任社长[9]:63。1909年8月,蔡国琳病逝[1]:286[3]:353。
著作
子女
注释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鹰取田一郎. 臺灣列紳傳. 台湾总督府. 1916-04-20. NCID BA65816833.
- ^ 谢崇耀. 〈論日治時期新學會之發展與時代意義〉. 《台湾风物》 (台湾风物杂志社). 2007-06-30, 第57卷 (第2期).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苏南成、吕秉城、王振惠、游醒民、黄典权、叶英、赖建铭 (编). 《台南市志.卷七:人物志》. 台南市政府. 1979-02-28.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林伟洲. 〈蔡國琳〉.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2003-12.
- ^ 5.0 5.1 陈丽华. 〈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臺南地方社會〉 (PDF). 《历史台湾》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13-05-07, (第5期) [2023-07-12]. ISSN 2221-2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12).
- ^ 6.0 6.1 伊能嘉矩. 《臺灣文化志:下卷》. 由江庆林、刘宁颜、程大学、陈壬癸、黄有兴、王世庆、黄耀东、黄连财、吴家宪翻译 中译本:修订版. 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 2011-03. ISBN 978-986-6764-74-5.
- ^ 陈柔缙.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二版一刷. 麦田出版. 2011-10. ISBN 978-986-173-663-1.
- ^ 陈培丰. 《「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語言政策、近代文化與認同》. 由王兴安、凤气至纯平翻译. 麦田出版. 2006-11. ISBN 9789861731629.
- ^ 李诠林. 《臺灣現代文學史稿》 再版. 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19-05. ISBN 978-986-478-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