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台湾主题首页 | |||||||||||
台中历史为大台中市辖区的历史。台中原为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又称拍瀑拉族)、巴则海族、洪雅族及泰雅族所住,并曾为大肚王国的根据地。明郑时期起陆续有汉人前往开发。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张国因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而着手垦荒,是台中发迹之始。[1]清治后期,台中改称“台湾县”,并逐渐成为台湾中部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日治时期,始有“台中”之名,亦为台中设“市”之始。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台中被分为台中县及台中市;2010年12月25日,台中县及台中市合并升格为直辖市,定名“台中市”。
台中因位居台湾南北向交通中点,重要对外交通设施有台中港、清泉岗国际机场、高铁台中站等,并且拥有便利的联外交通、地价便宜、气候宜人等优势条件,发展条件十分优越。
史前时期
早期,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则海族及洪雅族等台湾平埔族和泰雅族部落定居于,主要以狩猎维生。17世纪,巴布拉族与猫雾捒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建立大肚王国。
明郑时期
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于1661年4月渡台后,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县、万年县二县,以盐水溪为界。而台中则属于天兴县,郑经于1664年继位后改名为天兴州。
清治时期
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下台湾,并在次年设立台湾府,将天兴州改称为诸罗县,县治诸罗山(今嘉义市),范围今台南曾文溪以北至台湾北部。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彰化县,县治半线(今彰化市),范围今云林虎尾溪至台中大甲溪之间。光绪13年(1887年),台湾建省之后改设台湾县,县治在今台中,范围今大甲溪以南的台中市至南投县西部。
清治末期,台湾中部的要邑位在半线(今日的彰化市),直至1890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当时东大墩街南侧的“桥仔头”聚落(或称桥仔图、桥孜图;今国光路到台中路之间)附近始建八卦形城池及大量官署建筑物(现存北门城楼、考场),预备作为台湾建省之后的省会所在。但后任巡抚邵友濂终止此计划(省城改设在台北);但所累积的建设成果是清治时期全台营建之城池中规模最大者。
日治时期
日本统治台湾后,于1895年8月将台中改隶台湾民政支部。1896年,台湾总督府看上台中的地理优势以及清代留下的大量官署及官有地,设立台中县(今之台中市、彰化县及云林县),“台中”之称始于此。1899年,日本当局实施市街改正计划(亚洲第一个都市计划),整治河流与设计棋盘状道路(现今中区、东区),将台中兴建成为日治时期新兴的现代化都市。1901年改为台中厅。1920年,台湾总督府实施“五州二厅”制度,再将台中厅与南投厅合并为台中州,下设台中、彰化(1933年彰化实施市制)两市及大屯、丰原、东势、大甲、彰化、员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等十一郡五十七街庄,州设州厅,郡市设郡市役所,街庄设街庄役场,分层办理地方事务。其中台中市为由东、南、西、北、中等五区域组成之州辖市,此为台中设“市”之始。
日治时期,台中州出现第一位台籍妇女会主席林蔡秀梅女士(彰化高女毕业1902-1945),在当时是台籍妇女进步的代表,于1945年时,病逝于今署立台中医院。[2]
日治中期的1920年代,台中市是台湾文化协会的主要活动地区,成员也多是来自于台中州;当台湾非武装抗日势力发生分裂时,蒋渭水领导下的台湾民众党也是成立于台中;而左顷化以后的新台湾文化协会,也在台湾中部发起多场农民组合运动。
中华民国时期
1945年二战结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设台中县,台中市(台中州首府)于1945年12月17日改为台湾省辖市(最晚的) ,并将原日治10辖区整并为东西南北中5区,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1947年将原台中县大屯区南屯乡、北屯乡、西屯乡并入台中市,总面积约163平方公里 县治设于员林,原辖台中、彰化两市,改为省辖市,大屯等十一郡改设区署,街庄改设乡镇。1947年2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台中县之北屯、西屯、南屯等三个乡划入台中市管辖,并升格为省辖市。1950年行政区域调整,原台中县、彰化市合并划分为台中、彰化及南投三县,彰化市改为县辖市,台中县县治改设于丰原镇。
1947年,由于陈仪政府治台失政累积庞大民怨,二二八事件爆发,其中由谢雪红、锺逸人、蔡铁城等多人在台中共同组织武装民兵,称为二七部队。二七部队是二二八事件时,规模最大、维持最久的反抗势力组织。[3]
省辖台中市人口于2003年超越一百万人。
- 台中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
- 2009年4月3日,攸关三都十五县国土重画的法源依据“地方制度法部分条例修正案”经立法院三读通过。[4]
- 2009年4月13日,台中县与台中市共同协商“台中县市合并升格直辖市改制计划书”并拍板定案,敲定新市府设于七期重划区,议会位址由行政院决定。[5]
- 2009年4月17日,台中县议会通过“台中县市合并升格直辖市改制计划书”,采唱名投票方式,以五十三票审议通过。[6]
- 2009年4月20日,台中市议会通过“台中县市合并升格直辖市改制计划书”,因表决方式争议遭部分籍市议员阻扰,最终议长张宏年宣布多数支持以鼓掌声通过。[7]
- 2009年4月23日,台中市政府与台中县政府共同拟订的“台中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改制计划书”,中午以电子公文方式呈送内政部审议,公文纸本也在下午呈送内政部[8]。
- 2009年6月23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审查通过“台中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案。
- 2009年7月2日,中华民国行政院正式通过台中县市合并改制案,并于2010年12月25日改制为直辖市,升格后定名台中市。
台中市(改制直辖市前)人口[9] | |
---|---|
1949 | 192,889 |
1985 | 674,936 |
1995 | 853,221 |
2000 | 965,790 |
2005 | 1,032,778 |
2010 | 1,082,163 |
台中县(改制直辖市前)人口 [10][11][12] | |
---|---|
1990 | 1,285,029 |
1995 | 1,378,000 |
2000 | 1,510,480 |
2009 | 1,562,162 |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 大台中观光旅游网-认识台中-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台中观光旅游网,台中市政府
- ^ 台中市政府102度規畫研究設計報告 (PDF). [2020-08-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31).
- ^ 沈怀玉《安全局机密文件:历年办理匪案汇编》第1辑[永久失效链接],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1年
- ^ 地方制度法三读通过,国土规划开步走[永久失效链接]
- ^ 台中县市升格计划书 拍板定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8-10.
- ^ 中县市合并 县议会唱名过关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8-10.
- ^ 台中市議會通過改制計畫 胡志強:本週內可送內政部. [200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 ^ 中市府:中县市改制计划已送中央 盼速核定[永久失效链接]
- ^ 存档副本.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4).
- ^ 存档副本.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6).
- ^ 存档副本 (PDF).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5-06).
- ^ 存档副本 (PDF). [2010-12-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06).
先前机关: 诸罗县 |
彰化县 1723年-1895年 |
后继机关: 彰化支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