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层
胚层(germ layer)亦称为生殖上皮,但较少使用[1],是动物胚胎形成时的一群细胞。所有动物都具有胚层,其中脊椎动物的三胚层构造特别显著,而海绵动物的胚层最为简单。真后生动物(比海绵复杂的动物)通常会产生两到三层主要组织层(有时候称为初级胚层)。辐射对称的动物(如:腔肠动物)具两个胚层的构造,包含内胚层、外胚层;两侧对称的动物则具有三个胚层的构造,较辐射对称动物多了位在内胚层与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所有胚层内的细胞最终发育成动物的各项组织与器官。
胚层
卡斯帕尔·沃尔弗从早期胚胎中发现叶状构造。在1817年,海因茨·克里斯第·潘德尔(Heinz Christian Pander)在研究鸡胚胎时发现三胚层构造。后于1850年到1855年间,罗伯特·雷马克进一步将生殖细胞层的概念解释得更加完善。另外汤玛斯·亨利·赫胥黎在1871年更提出英文术语----中胚层;1873年由雷·兰克斯特提出内胚层、外胚层等术语。
海绵动物属于最简单的动物,仅具有一个胚层。海绵动物虽然具有细胞分化,但不具组织协调的功能。真后生动物等辐射对称动物复杂度更高,具有两个胚层(包含内胚层、外胚层),双胚层动物可发展出组职层级的构造。而更高等的动物(从扁虫到人类)具有三个胚层,多了内胚层、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三胚层动物具有组成器官的能力。
发育
受精之后形成接合子。在卵裂、有丝分裂等阶段时,接合子会变成一颗球状细胞,称为囊胚。之后经历了原肠形成,形成原肠以及两个或三个胚层。
人类受精卵受精三天后,接合子经由有丝分裂形成一群紧密且具有大量细胞的桑葚胚,到这个时期称为囊胚,囊胚的外层则被叫做滋胚层;囊胚的内层则称为内细胞团,内细胞团最初具有两层:上胚层与下胚层。此时细胞中充满液体,囊胚的透明带也会破裂,让囊胚可以更顺利的进行着床。受精后14天,原线将会形成。上胚层细胞会向原线内移动,并潜入其中,产生了内胚层。上胚层细胞持续移入,但此时组成新的一层----中胚层。而最上方的上胚层则形成外胚层。[来源请求]
内胚层
内胚层是胚胎发育中的一个胚层,细胞沿着原肠向内移动,形成原肠的最内层。
内胚层细胞最初为扁平细胞,最后变成柱状细胞,这些细胞组成所有除了口与直肠末端之外的消化系统器官;另外也形成所有与消化道相连接的所有腺体,如肝脏与胰脏。
中胚层
中胚层是三胚层动物特有的。在原肠形成时,部分细胞向内移动形成中胚层,即是介于内胚层与外胚层之间的一层。
中胚层会发育成骨骼、真皮等保护内脏的构造,促进了体腔的形成,在体腔内的器官因为有液垫的保护,器官便可以独立发展,不受其他部分的影响。
外胚层
外胚层主要发育成体表的组织。 脑和脊髓由外胚层形成
神经脊
神经脊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所以有时候被称作第四个胚层[2]。神经脊细胞是由外胚层所发育出来的。会产生神经节的构造[3][4]。
各胚层发育列表
内胚层 | ||
呼吸道上皮 | 气管 | |
支气管 | ||
肺脏 | ||
肠胃道上皮 | 肝脏 | |
胰脏 | ||
膀胱 | ||
集尿管 | ||
其他器官上皮 | 咽 | |
甲状腺 | ||
鼓室 | ||
耳咽管 | ||
扁桃腺 | ||
副甲状腺 | ||
中胚层 | 头部中胚层 | 头颅 |
头部结缔组织 | ||
齿骨质 | ||
轴旁中胚层 | ||
头部肌肉、骨骼肌 | ||
皮肤真皮 | ||
头部之外骨骼 | ||
头部之外结缔组织 | ||
中间中胚层 | ||
泌尿生殖系统性腺 | ||
泌尿生殖系统管道 | ||
泌尿生殖系统附属腺体 | ||
外侧中胚层 | ||
内脏结缔组织 | ||
内脏肌肉 | ||
胸膜、心包膜、腹膜之浆液膜 | ||
原始心脏 | ||
血液 | ||
淋巴管 | ||
脾脏 | ||
肾上腺皮质 | ||
外胚层 | 表面外胚层 | 表皮层 |
毛发 | ||
指甲 | ||
皮肤腺 | ||
乳腺 | ||
脑下垂体前叶 | ||
牙齿珐琅质 | ||
内耳 | ||
眼睛晶状体 | ||
神经外胚层 | 神经管 | 中枢神经系统 |
视网膜 | ||
松果体 | ||
脑下垂体后叶 | ||
神经脊 | 脑和感觉的神经节与神经 | |
肾上腺髓质 | ||
色素细胞 | ||
咽弓软骨 | ||
头部间叶 | ||
头部结缔组织 |
参见
参考书目
- Moore The Developing Human Clinically Oriented Embryology 7E人体胚胎学 以临床为导向的胚胎学 作者:Keith L. Moore PhD, FIAC, FRSM T.V.N. Persaud, MD, PHD, DSc, FRCPath (Lond.) ISBN 978-986-126-071-6
参考文献
- ^ Gilbert, Scott F. The Epidermis and the Origin of Cutaneous Structures. Developmental Biology. Sinauer Associates. 2003 [2011-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 ^ Hall BK (2000) The neural crest as a fourth germ layer and vertebrates as quadroblastic not triploblastic. Evolution & Development 2, 3-5 pmid=11256415 url=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resolve/openurl?genre=article&sid=nlm:pubmed&issn=1520-541X&date=2000&volume=2&issue=1&spage=3
- ^ 存档副本. [2011-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3).
- ^ 存档副本. [2011-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