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是大熊猫现存的两个亚种之一,于1960年代发现,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首次提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的研究小组于2005年通过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1],并得到动物分类学权威刊物《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确认[2]。
秦岭大熊猫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食肉目 Carnivora |
科: | 熊科 Ursidae |
属: | 大熊猫属 Ailuropoda |
种: | 大熊猫 A. melanoleuca
|
亚种: | 秦岭大熊猫 A. m. qinlingensis
|
三名法 |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 Wan, Wu, Fang, 2005
|
分布
秦岭大熊猫主要在海拔1300至3000米的中国陕西省秦岭山系南麓腹地繁衍,中心活动区域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此延伸至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等区域。据2004年完成的中国全国第3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约有273只野生成年大熊猫于秦岭存活。[3]
形态
秦岭大熊猫与较常见的知名亚种——四川大熊猫(A. m. melanoleuca;包括四川、甘肃繁殖地的大熊猫)于12000年前开始隔绝在不同的分布区,出现各自的演化史和遗传基因上的差异。在遗传学上,秦岭大熊猫的遗传基因更接近原始熊猫,而四川大熊猫演化的速度较快。在外形上,秦岭大熊猫有暗棕色胸斑、棕色腹毛,头骨较小而头圆、臼齿较大、吻(鼻梁)短、脸阔、外观好看。这也和四川大熊猫黑色胸斑、白色腹毛,头骨较大而头长、臼齿较小有显著不同。[1][2]
生存困难
秦岭大熊猫以箭竹、伞竹为主要食物。牠们面对的生存困难,包括来自自然界的竞争,例如野猪群大量繁殖,与大熊猫争食竹笋[4];外来树种落叶松蚕食竹林生长地[5]。另外,人类活动例如林场开发也破坏其栖息地。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正建设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以便进行保育工作[6]。
相关条目
延伸阅读
- Wan, Q.-H., H. Wu, and S.-G. Fang. 2005. A new subspecies of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from Shaanxi, China. Journal of Mammalogy 86: 397–402.
参考文献
- ^ 1.0 1.1 秦嶺大熊貓被確認為新亞種. 大公报. 2005年2月13日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11月24日).
- ^ 2.0 2.1 我國發現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猫頭圓更像貓. 人民网. 2006年1月12日 [2007年5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14日).
- ^ 古老新亚种――秦岭大熊猫. 西安晚报. 2006年2月15日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陝西野豬成災影響大熊猫. 明报新闻网. 2006年8月16日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30日).
- ^ 王利梁娟. 秦嶺大熊貓竹林遭外來樹種落葉松“蠶食”. 新华网-江苏频道. 2004年12月20日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6日).
- ^ 陕西佛坪将建成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 新华网陕西频道. 2006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外部链接
- 回归十周年贺礼/ 大熊猫─秦岭之神奇,大公网,2006年12月11日。
- 陕派大熊猫生存状况探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夏经纬网,2005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