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希姆莱

納粹德國內政部部長,黨衛隊全國領袖,武裝黨衛軍大將,蓋世太保領袖

海因里希·卢伊特波尔德·希姆莱(德语: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发音:[ˈhaɪnʁɪç ˈluːɪtˌpɔlt ˈhɪmlɐ] ,1900年10月7日—1945年5月2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一名重要政治人物,曾担任纳粹德国内政部长党卫队全国领袖。是纳粹大屠杀的主要策划者。

海因里希·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
担任党卫队全国领袖的希姆莱 摄于1938年
纳粹德国 德国党卫队全国领袖
任期
1929年1月6日—1945年4月29日
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埃尔哈德·海登
继任卡尔·汉克
纳粹德国 德国警察总长
任期
1936年6月17日—1945年4月29日
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职位创立
继任卡尔·汉克
强化德意志民族性国家专员部长
任期
1939年10月7日—1945年4月29日
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职位创立
继任职位废除
纳粹德国 德意志国国家安全部部长
任期
1942年6月4日—1943年1月30日
前任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继任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
纳粹德国 德国内政部部长
任期
1943年8月24日—1945年4月29日
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威廉·弗利克
继任保罗·吉斯勒英语Paul Giesler
后备军英语Replacement Army司令
任期
1944年7月21日—1945年4月29日
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弗里德里希·弗洛姆
继任职位废除
上莱茵集团军群总司令
任期
1944年12月10日—1945年1月24日
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职位设立
继任保罗·豪塞尔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任期
1945年1月28日—1945年3月20日
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职位设立
继任哥特哈德·海因里希
纳粹德国 帝国领导
任期
1933年6月2日—1945年4月29日
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个人资料
出生海因里希·卢伊特波尔德·希姆莱
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

1900年10月7日[1]
 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慕尼黑
逝世1945年5月23日(1945岁—05—23)(44岁)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下萨克森吕讷堡
死因咬破氰化物胶囊自杀
国籍纳粹德国 德国
政党 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配偶玛佳莉特·波登英语Margarete Himmler(1928年结婚)
儿女3
母校慕尼黑工业大学
专业农学家
内阁希特勒内阁
宗教信仰新异教主义[2][3]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服役德意志帝国陆军
党卫队
服役时间1917年—1918年
1925年—1945年
军衔军官学员
党卫队全国领袖
部队巴伐利亚步兵第11兵团
党卫队
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莱以预备役身份服役于德意志帝国陆军,并未参加前线战斗。此后他进入大学学习农业,并于1923年加入纳粹党,而后于1925年加入党卫军。1929年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正式任命希姆莱为第四任党卫队全国领袖。此后他担任党卫队最高领导人长达16年,直到1945年德国战败。在16年内,他逐渐将最初只有290人的党卫队发展成一支战斗力极其强悍、拥有百万人的准军事组织。

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后,希姆莱开始逐渐控制国内警察事务,1934年赫尔曼·戈林将警察指挥权移交希姆莱后使其已完全控制国内的警察机构。并在1936年被任命为德国警察总长。

1943年,希姆莱取代威廉·弗利克兼任纳粹德国内政部长,掌控整个德占欧洲秩序警察安全部队盖世太保纳粹集中营以及武装党卫军,成为第三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党卫队组建了专门负责种族灭绝别动队,作为纳粹种族灭绝的监督者以及党卫队最高领导人,其被认为对造成欧洲犹太人同性恋者共产党人以及罗姆人等大量死亡的纳粹大屠杀以及武装党卫军的战争罪行负有重大责任。

战争后期,由于东线一连串战役的失败以及西线的盟军诺曼底登陆,导致德意志国防军内部一批高级军官试图通过暗杀阿道夫·希特勒从而达到在尚有优势的情况下与盟军进行有条件的和平谈判,试图避免两线作战而导致战争失败。是为7月20日密谋案。暗杀行动失败后,大批军队高层遭到希特勒的清洗处决,其中经过调查而牵连到3名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克鲁格维茨莱本。此后因希特勒对国防军的不信任感日益剧增,转而任命不谙军事的希姆莱担任国内后备军总司令英语Replacement Army,以及上莱茵集团军群总司令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3月的巴拉顿湖战役失败后,他在古德里安大将的劝说下,将军队指挥权移交给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大将指挥,自此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企图与盟军单独谈和失败后被希特勒免除一切职务。德国投降后逃亡失败并被盟军拘捕,服毒自杀。终年45岁。

生平

早年

 
巴伐利亚海因里希亲王英语Prince Heinrich of Bavaria与希姆莱一家。
母亲安娜(后列左)、父亲戈培哈特(后列右)、希姆莱(前列左)、海因里希亲王与弟弟恩斯特·赫尔曼·希姆莱(中央)、哥哥格布哈德·路德维希·希姆莱(前列右)

海因里希·希姆莱在1900年10月7日出生于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王国的首都慕尼黑希尔德加街(Hildegardstraße)2号3楼,是家中第2个儿子[4][5]

父亲约瑟夫·戈培哈特·希姆莱(Joseph Gebhard Himmler)与巴伐利亚的威特尔司巴赫皇室关系良好,曾担任皇室顾问,巴伐利亚海因里希亲王英语Prince Heinrich of Bavaria的家庭老师[6][4][5],之后在慕尼黑的一所高等中学教书。母亲安娜·玛利亚·海德(Anna Maria Himmler Heyder)则是一位贸易商人的女儿,她于1897年与戈培哈特结婚[7]

希姆莱在家中排行第2,他有个哥哥格布哈德·路德维希·希姆莱[8][9]和弟弟恩斯特·赫尔曼·希姆莱[10][11]

“海因里希”与“鲁伊特伯德”皆是由皇室授予的名字,尤其是海因里希,是由与皇室关系良好的戈培哈特,请曾指导过的学生—巴伐利亚的海因里希亲王担任他次子的教父并为他赐名。当时人们认为能从皇室得到赐名是一种社会荣誉[4][5],而海因里希则就以自己的名字替他命名[10][12],即海因里希·希姆莱。希姆莱的家庭信仰天主教,家风保守,并对小孩严谨教育礼仪。

 
希姆莱7岁时的样子(1907年)。

根据戈培哈特所遗留的笔记,希姆莱在小学时期身体非常不好,曾缺席160次,多亏于家庭教师的教导补充进度,希姆莱后以第2名的成绩从小学毕业[5]。1910年9月希姆莱至慕尼黑威廉文理中学Wilhelmsgymnasium München[13]就读;1913年由于父亲将赴慕尼黑东北的兰茨胡特学校作为校长而自该地搬家[14],并就读于他父亲所管理的学校。希姆莱的历史学、古典学、宗教学为最优秀的成绩[15],其他主要科目成绩也不错,唯独体育成绩欠佳。希姆莱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年7月才从学校毕业,毕业证书上的评语是“品行端正,性格勤勉而守规矩”[15]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5年初,希姆莱与哥哥戈培哈特一起加入了青少年军(Jugendwehr),这是由德国军方的校级军官所组织的准军事组织,主要活动是青少年进行简单的军事游行和运动[16]。之后1915年7月29日,希姆莱的17岁哥哥戈培哈特被征招为预备军(Landsturm),并在1918年4月被送往西线作战[17]。希姆莱自己也非常想要上战场,却碍于他离服役年龄还差1岁,于是求助于父亲,父亲原是希望他完成学业再说,但经不起希姆莱的反复请求,于是求助皇室的朋友,并获得解决。希姆莱原想加入海军,但因为帝国海军不收近视的人[12],希姆莱只好加入陆军,编入巴伐利亚陆军第11步兵团“森林团”,希姆莱入伍后被派往里根斯堡接受6个月的步兵训练,在1918年6月15日至9月15日期间作为预备士官的训练,其后在9月15日至10月1日期间于拜罗伊特的第17机枪班训练[18][19],完成后被编入第11步兵团补充营4连。

但在希姆莱上前线前,德国国内发生11月革命威廉二世被推翻,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希姆莱则军功未建而退役[# 1]。兄长戈德哈特则因为在西线壕沟战中表现出色,先后获得一级与二级的铁十字勋章[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希姆莱仍想待在军队中。1919年4月慕尼黑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武装叛乱,成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国内右翼份子自行组织武装协助正规军镇压工人叛乱,最出名的团体为“自由集团军”,希姆莱加入了它的一支小志愿团,作为后方支援[19]。之后因为父亲歌德哈特认为目前德国经济混乱且濒临破产,最好找个稳定的工作,希姆莱就在1919年春天于慕尼黑北方的因戈尔施塔特一家农场找了一份工作[19];但因为一场严重的斑疹伤寒使他无法再从事劳力工作,在长达一年休养时间中,希姆莱于1919年10月18日考进了慕尼黑工业大学主修农学[22]。1919年11月9日,希姆莱加入大学学生俱乐部的学生决斗团体德语Rothenburger Verband Schwarzer VerbindungenRVSV),希望在决斗中脸部留下伤痕;当时的德国男大学生认为在决斗时的脸部伤害是一种社会地位象征[23][# 2]。由于希姆莱的胃极为虚弱而不能喝酒,被认定为“没有资格参加决斗”,他赶紧去医院申请一张肠胃敏感的证明去获得可以决斗的承认[15],然而决斗对手却仍认为希姆莱的身质孱弱。1922年6月22日希姆莱于毕业不久前的决斗中被打伤,脸部留下伤痕[23]并缝了头部5针。希姆莱大学时期身体孱弱与对人和善的表现可以从他的日记中看出[# 3]:1919年多次前去盲人家中念书给他们听[23]、1921年在贫穷老妇常来往的地方偷偷放置食物、以自己和家人的身份多次探访生病的友人[25]、参与维也纳的慈善演出[25]等等;此外日记显示,从1921起希姆莱就有旅居国外的念头,这个想法直到大学毕业后还是有,1924年希姆莱还曾询问苏联大使馆能否移居到乌克兰[26]。1922年8月1日,希姆莱以平均评点1.7优异的成绩毕业[26],于8月5日考取获得文凭,并在上施莱斯海姆找到实验室助理的工作[26],但1923年8月,希姆莱为专心从事政治活动而辞职此工作,返回慕尼黑[15][27]

希姆莱在大学时期积极参加右翼政治活动,1919年12月加入了巴伐利亚人民党(于1923年退党[15]),1920年5月加入慕尼黑市民自卫军,从魏玛共和国的第21步枪团联队接收了枪支与钢盔[22],武器管理人为恩斯特·罗姆[28]。希姆莱自大学毕业后加入了罗姆的准军事组织——帝国战旗英语Bund Reichskriegsflagge[27][28],1923年加入了国粹主义的组织——阿塔曼嫩德语Artamanen[15]。对希姆莱影响最大的是里夏德·沃尔特·达里农本主义著作《热血与土地》,当他成为党卫队全国领袖后便邀请了达里加入党卫队[29];其他还有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的《十九世纪的基础》、阿尔弗雷德·罗森堡的《二十世纪的神话》等,这段时间里造就他以后的国粹思想、反犹主义,也是纳粹党之后的核心思想。

纳粹党初期的活动

 
1927年纳粹党代会,前排从左到右:希姆莱、赫斯史特拉瑟希特勒、弗朗茨·冯·普费弗
 
1929年的希姆莱,此时他正担任党卫队全国领袖

1923年8月希姆莱加入了纳粹党,党证编号14303。希姆莱作为罗姆帝国战旗的一名成员,参加了他所领导的巴伐利亚镇压运动,但仅是一个拿着旗子的跟班,直到今天仍有保留当时的照片[30],其后也以旗手的身份参加了失败啤酒馆政变,罗姆与希特勒皆被捕下狱,希姆莱则逃过了牢狱之灾。希姆莱于何时与希特勒接触并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希特勒出狱,纳粹党重建后[31]。在纳粹党被禁止活动的期间,希姆莱加入了埃里希·鲁登道夫创立的伪装政党“国家社会主义自由党英语National Socialist Freedom Movement[32],在纳粹党左派格里哥·斯特拉瑟下担任秘书。1924年5月和12月德国国会大选,希姆莱为了帮助史特拉塞与其党员竞选,骑着摩托车到处宣传民族社会主义、反犹太、反共思想[33],因为成效卓越,史特拉塞获得了200万选票、32个国会席位,希姆莱也因此被任命为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省党部副书记。

1924年12月希特勒自兰茨贝格监狱被释放并开始重组纳粹党,而1925年2月希姆莱与史特拉塞回到了纳粹党,希姆莱在1926年被任命为纳粹党全国宣传工作副领导人[34](正领导人为史特拉塞),1927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全国副领袖。希姆莱之前在1925年之前就为冲锋队的成员,但在1925年8月8日转为了党卫队,编号168。1927年,希姆莱成为党卫队第3位全国领袖埃尔哈德·海登的副手,但因为在1929年海登被人告发“以犹太人的厂商来制作党卫队制服”而被开除,身为海登左右手的希姆莱也因此成为了第4位党卫队全国领袖。然而当时的党卫队仍隶属于冲锋队之下,人数也不过仅280人。同时,希姆莱自己也是冲锋队大校的身份。

1928年7月3日希姆莱与一名利珀自由邦布隆贝格的地主女儿—玛佳莉特·玻登(Margarete Bode)结婚,玛佳莉特是一名护士,拥有一家小诊所。当时德国物价飞涨,希姆莱光是靠党的薪水月薪200马克不足以生活,之后他们卖掉了玛佳莉特的诊所,在慕尼黑郊区盖了一间小木屋和养鸡场[35][36],但经营没多久就破产而关闭,他和玛佳莉特也在结婚一年后就分居[37]

党卫队全国领袖

海德里希的出现

 
1931年,组织了德国国家人民党钢盔联盟哈次堡阵线的纳粹党。恩斯特·罗姆后面那位带着黑色帽子的人就是希姆莱

希姆莱为成立警察组织而急着扩展党卫队人数,1929年12月有1,000名,1930年12月有2,700名,1932年4月达到了25,000名,1932年12月有52,000人,顺利增加了队员人数。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美国纽约市引起的世界经济恐慌,许多失业者对政府失望,又为了有个工作而加入了罗姆的冲锋队,但因为人数过多,素质也逐渐下降,甚至连希特勒也无法控制[38];这时党卫队就被视为制住冲锋队的一项利器,在希特勒的默许下开始公然扩展,且因为党卫队是以对希特勒个人的效忠为前提而建立,希特勒也比较没有戒心。1930年11月7日,希特勒发布的命令中提到“党卫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党内执行警察职责”,希姆莱就为了完成此任务而开始招揽情报机关的人才,这时党卫队大校,同时也是希姆莱好友的卡尔·冯·埃贝斯泰恩英语Karl von Eberstein男爵向他推荐了一名前海军武官,然而希姆莱因为之前去帝国海军应征被拒绝而对海军士兵颇为反感,多次拖延会面,直到男爵一再坚持希姆莱才勉强接见他。

 
莱因哈特·海德里希,是希姆莱最重要的副手,也是党卫队第2号人物(照片摄于1940年)

1931年6月14日希姆莱接见了前来面试的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一开始他想要刁难一下这位前海军武官,他对海德里希出了一道难题,他说:“我想要在党内设置一个专门机构,主管情报工作,这需要一位专家,如果你认为你能胜任这一工作,请在这张纸上写出你的构想,时间只有20分钟[39]”。海德里希之前只是一位通讯官,对情报工作虽不陌生但所知有限,但他还是写出一张党内情报工作机关的运作蓝图,希姆莱认为海德里希是“一部活的记录器”、是一个“天生的情报人才”,当场让他入党,负责党内的情报工作,党编号544916号。之后设置了IC科,隔年成了帝国保安部,为纳粹党第一个情报机关,海德里希为实际的首席执行官,希姆莱则是担任名义上的领袖。

1931年4月初柏林的冲锋队军官瓦尔特·史坦斯对慕尼黑的纳粹党本部起头叛乱,柏林的党卫队领导人库尔特·达吕格领军镇压。此事件后希特勒对党卫队有了不同的看法,给予了独立于冲锋队的自由性和作为党内警察的职责[40],并任命希姆莱为纳粹党党部褐宫的总警备,负责“防止共产份子和任何干扰党的活动”任务[41]

之后希姆莱想要使党卫队变成一个除了专门护卫希特勒外,还要是种族政策的模范与核心,新进队员必须为“优良血统”的亚利安人种,以血统证明严格限制入队的素质。希姆莱设立了党卫队人种与移居部,由里夏德·沃尔特·达里领导调查所有入队队员的身家背景,队员们不能不经过该部门的调查和许可擅自结婚,确认新娘是否有遗传问题,是否为同级别的人种才会获得许可;结婚后,该部门要求队员有义务要至少养一个小孩,没有子嗣者会领不到一部分的薪水,希姆莱此规定是为大量培养“纯血的日耳曼人后代”[42]

1932年7月7日希姆莱为了党卫队的独立性和区别冲锋队,要求更改党卫队的制服,就成了有名的党卫队“黑衫服”[40],一般认为黑衫服是仿自意大利法西斯党黑衫军服饰,但实际上是源于普鲁士王国禁军军服(党卫队军帽上的骷髅头也是普鲁士禁军标志)。

纳粹党掌权

 
1937年,希姆莱、约瑟夫·迪特里希(左)与阿道夫·希特勒(中)
 
1934年普鲁士自由州内政部长戈林盖世太保的管理权移交给希姆莱
 
1938年3月。担任安全警察指挥官的海德里希与希姆莱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多数纳粹党党内干部都纷纷获取中央与各州的重要官职,而希姆莱则被冷落于一旁[43]。3月9日,在巴伐利亚总理海因里希·黑尔德被冲锋队和党卫队罢除职务后,希姆莱才担任了慕尼黑警察局长一职[43],虽然对此安排不满,希姆莱还是尽力去做该职务,并任命海德里希为第6部(政治部)部长,不断消灭党的政治敌人。巴伐利亚邦司法部长汉斯·法郎克认为应该将所有政治敌人全部关到集中营,希姆莱因此于3月20日设立了达豪集中营并开始管理,为纳粹德国的第一个集中营。4月1日希姆莱成为巴伐利亚州警察局局长[44]。1933年9月因为希特勒对于自身安全问题越来越担心,而国防军又不对他效忠,他下令给希姆莱组织一个集党卫队精锐团体,保护希特勒的私人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即LAH),由约瑟夫·迪特里希指挥,该组织即是后来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的前身。但迪特里希将此队伍认为仅负责保护希特勒,而忽略希姆莱的指挥地位,两人常有相关的指挥权争论[45]

统一警察

希特勒内阁内政部长威廉·弗利克提出国家一体化的政策,将各州自治权由中央所管理,1934年1月除了普鲁士自由州绍姆堡-利珀自由邦外,全德国的警察由希姆莱所管辖[46]普鲁士自由州占当时德国国土面积一半,戈林是当地警察首脑,担心希姆莱与海德里希的警察权力延伸到普鲁士,曾以盖世太保暴力威胁海德里希滚出柏林[47]。希姆莱于是向兴登堡总统告发戈林部下鲁道夫·迪尔斯(Rudolf Diels)的各种丑闻(盖世太保创始人)[48],使戈林倍感压力。另外一方面,罗姆的冲锋队也在急速扩展势力(1933年时高达3,000,000人[49]),威胁到了戈林。在希姆莱与罗姆两个政治敌人之间,戈林选择联合希姆莱打击罗姆的冲锋队,并与他和解。1934年4月20日戈林在迪尔斯的盖世太保局长上再加上一个职位“盖世太保监查官与代理指挥官”(Inspekteur und stellvertretender Chef der Geheimen Staatspolizeiamts),并让希姆莱担任此位,希姆莱就立刻除去依赖戈林的迪尔斯[50],将他的职位“盖世太保局长”给了海德里希。戈林到1935年11月20日之前虽仍是盖世太保的最高领袖,但实权已经转交给了希姆莱[51][52][53]。其后所有警察权力渐落入希姆莱手中,希姆莱最后成了全德国的警察领袖[54]

长刀之夜

在希姆莱取得全国警察控制权的同时,罗姆也在对国防军要求将容克军官拔除,以冲锋队取代正规军并取得政治地位。随着两方的激烈冲突,希特勒被请来解决此问题,但他因为与罗姆曾是老战友而犹豫不决,希姆莱也曾是罗姆的跟班,也同样感到焦虑,但海德里希告诉希姆莱“为了党卫队的未来也应该要加以肃清”。希姆莱也因此决定要下手消灭罗姆[55][56]。国防军领导人维尔纳·冯·勃洛姆堡与罗姆谈判,说冲锋队可以负责士兵的入伍训练和退伍事宜,但国防军是全德国唯一的武装部队,但罗姆一意孤行,不理会希特勒的调解,说道:“我们才不会按协议办事呢。希特勒言而无信,少说也得去休假;要是希特勒不愿意一起干,我们就撇开他来干[57]”,但希特勒仍因为多年的交情而犹豫再三。希姆莱与海德里希在戈林的帮助下拟定了一份需要铲除的冲锋队领导人名单,并捏造了罗姆打算反叛的证据,要求希特勒处决罗姆,希特勒在周围人士的影响下同意了。1934年6月30日当晚即是有名的“长刀之夜”,党卫队处决了罗姆、冲锋队领袖与许多希特勒潜在的政治敌人,包括希姆莱的前任上司史特拉塞。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说道:“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所做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58][59]”。此事件后,勃洛姆堡对于党卫队的功绩给予正面评价,并承认其3个党卫队特务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即是SS-VT)拥有武装兵力特权。希姆莱则希望持续扩张目前的军力,这也成为之后的武装党卫队前身[60],党卫队在党内的势力也变大了。

党卫队产业

罗姆死后国内所有集中营就成了希姆莱管辖,他将达豪集中营管理人西奥多·艾克任命为全集中营和守卫部队—骷髅总队总监[61]。另外希姆莱还任命前海军会计的奥斯瓦尔德·波尔为党卫队本部经济部长,负责经营德国土石制造有限公司(DEST)、德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DAW)和阿波利纳里斯矿泉水(Apollinaris)等企业,并从集中营的囚犯取得大量劳动力,连艾克的管理地位也在其之下;希姆莱也关心着党卫队的陶瓷生意—阿拉契瓷器,尽管经常赤字且会计劝告休业,希姆莱仍坚持持续经营[62];其他还有以威胁、类似恐吓的方式从各大公司收取“保护费”,包括:西门子中德钢铁厂法本公司等,1932年希姆莱纳款了17,000马克,1933年350,000马克,1934年有581,000马克[63]

整合警察机关

1936年6月17日希姆莱正式担任德国警察总长,他趁此时改编警察机关的制度,在每个一般警察中再订了一个秩序警察,由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库尔特·达吕格管理。另一方面将政治警察的盖世太保刑事警察合并为保安警察,由海德里希管理;接着又设立党卫队与警察高级领导人(Höhere SS und Polizeiführer、即是HSSPF)的职位,配置各人员在德国各警察机关。1939年9月27日希姆莱将保安服务处与保安警察合并,成立党卫队国家安全部[64]。在党卫队渗透警察机关的同时,希姆莱也让其干预了各层面的政治活动,包括清算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元帅与陆军总司令魏勒·冯·弗理奇大将的势力,以制造丑闻的方式逼迫他们辞去职位。在海外也对苏联产生一定影响力:诬陷并导致苏共中央处死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并促成大清洗,使成千上万的苏联党政军领导人死亡。在1938年的德奥合并事件中,党卫队成员也杀害了反对者奥地利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

 
希姆莱与布鲁诺·史崔克贝齐,他率领别动队制造格利维采事件(1939年摄于波兰)

1939年8月希特勒命令希姆莱制造一个可以进攻波兰的借口,海德里希将此计划称为“希姆莱行动”。由SD特务人员阿尔弗雷德·纳杰克穿着波兰军服在格利维采电视台上发表反德演说,并开枪射杀准备好的德国平民(从集中营拉来的囚犯),希特勒宣称“波兰与德国已进入战争状态”,并在国会上对波兰宣战[65]。但是大战初期,仍有许多事件折损了希特勒对希姆莱的安全信任:1939年11月8日希特勒在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表啤酒馆政变16周年纪念演说,他提早离开后险些被藏在柱子内的炸弹炸死,该事件造成7人死亡,63人受伤。放置炸弹的格奥尔格·艾尔塞企图趁夜非法入境瑞士逃走,希特勒认为艾尔塞是英国派来的刺客,希姆莱对他一番严刑拷打后,艾尔塞供出他是单独犯案,与英国无关,希姆莱因为让英国替自己承担安全问题上的疏失失败,招来希特勒一顿责骂[66]

1941年1月20日原本支持罗马尼亚王国独裁者扬·安东内斯库铁卫团叛乱,希特勒与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支持安东内斯库,并派军平乱;但希姆莱、海德里希与SD人员却因为与铁卫团交情不错而救出几个霍里亚·希玛(Horia Sima)的手下铁卫团干部,此事导致希特勒非常不满,当场将几个SD人员处分[67]。里宾特洛甫认为这是止住党卫队势力的好机会,因为随着战争的进行,外交部的功能日趋减少,里宾特洛甫就多次与SA冲突,想要巩固自己的权力[68]

1942年6月4日身兼党卫队国家安全部部长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副总督两职的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海德里希在一次出访时被英国派来的捷克暗杀部队暗杀,希姆莱暂时担任帝国安全部表面上的部长,实际职务由布鲁诺·史崔克贝齐英语Bruno Streckenbach负责。之后才把此职务正式交给党卫队上将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1943年8月24日希姆莱取代威廉·弗利克成为纳粹德国内政部长,而弗利克则成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总督。

犹太人大屠杀

 
1941年4月希姆莱前往视察毛特豪森集中营,与他说话的是集中营管理人佛朗兹·塞瑞斯党卫队中校

从开战前到战争初期,希姆莱仅命令党卫队将犹太人驱逐出境,但到了1938年,调职到奥地利“犹太人移民局”局长与身为SD人员的阿道夫·艾希曼,他在1939年1月提出将犹太人集中到国内,再分批送到管理地点,甚至曾有以“政治解决”的考量。1939年10月7日,希特勒任命希姆莱为“德国民族强化委员会帝国成员”(Reichskommisar fürdie Festigung des deutschen Volkstums)[69],命令他完成所有德国占领区内的“日尔曼化”工作,希姆莱即在党卫队本部设立德国民族强化帝国委员会本部(RKFDV),由乌尔里希·格里弗特(Ulrich Heinrich Emil Richard Greifelt)指挥,以亚利安人统治地位为核心概念,开始将往东方殖民扩张、将欧洲、东方的犹太人强制拘留,送到集中营管理。

1939年侵略波兰后,帝国保安部在占领区与苏联合作,将反抗政策的波兰人全数枪杀。这时仍还没有使犹太人灭绝的想法,希姆莱在1940年5月的日记中写道:“以布尔什维克的方法来灭绝犹太人并非日尔曼所能的,是不可能的”[70]。希姆莱对反对屠杀的将军说道:是希特勒对他下达屠杀的命令,此时已有250,000波兰籍犹太人被党卫队杀害,而希特勒一般被认为是在1941年夏决定要将犹太人“灭绝”[70],而实际工作就交由希姆莱的党卫队负责。

1941年夏德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开启苏德战争,党卫队的别动队跟随德国国防军进攻,将所到之地的犹太人全部抓获,大量屠杀。1941年8月希姆莱召见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营长鲁道夫·霍斯到柏林,命令他准备灭绝欧洲犹太人,并改建集中营为毒气室[71][72],从此之后纳粹德国开始改装集中营为灭绝营,以贝尔泽克集中营索比波集中营特雷布林卡集中营3个灭绝营规模最大。当时成为盖世太保的犹太人课科长的艾希曼则安排将抓获的犹太人押上列车,直送往集中营处死。正式确立将犹太人消灭作为国家政策是在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西南部的万湖的一个别墅开会,落实了有系统的杀害犹太人并解决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即“万湖会议”。一般认为希姆莱是直接无条件的将犹太人处决,但实际上不然,犹太人被党卫队吸收为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劳动则留下,不能劳动者就送往集中营,1942年4月希姆莱也下达“即使是犹太人,能承受劳动的话也要给他做到死”[73][74],在运送犹太人时,党卫队也要将能否劳动的人分开,在这个分区的过程中,军医拥有很大的权限,著名的“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就是其中一名[75]

武装党卫队

 
1940年9月希姆莱视察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的坦克
 
担任维斯杜拉集团军群总司令的希姆莱,摄于1944年12月

纳粹党掌权后,希姆莱急着扩张他的党卫队实力,并将其升为一个军事组织。虽然长刀之夜事件事由党卫队执行而受到希特勒与军方的肯定,并给予3个团军力的特务部队,但军方一直在遏止他的膨胀,特务部队在战时必须由军方所管理,并会给予账本(Soldbuch)和军人证件(Wehrpaß)。特务部队的训练与建制得到国防军的合作,1934年10月他们在巴伐利亚开办一间党卫队士官学校,隔年又在不伦瑞克开办军校[60],特务部队由保罗·豪塞尔(国防军中将,后来的武装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训练,并获得不少成果。1936年10月1日希姆莱任命保罗·豪塞尔为特务部队总监。希姆莱又将管理集中营的骷髅队与警察军事化训练,成为后来的骷髅师警察师。1939年5月希特勒允许希姆莱组建兵员限定2万人的党卫队特务部队师团,但希姆莱急欲组建有炮兵的部队。1940年4月22日党卫队特务部队被改名为武装党卫队。在希特勒完全控制国防军后,武装党卫队就已有3个师,每个师配有1个炮兵营。这时希姆莱共拥有: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预备师(后来的帝国师)、骷髅师和警察师,人数约有100,000人。在大战期间武装党卫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最高峰约有38个师,共900,000人之多。和国防军相比,党卫队的阵亡与受伤比率较低,希姆莱也因此对国防军人员说“可以将较困难的任务交给党卫队”。

党卫队的兵员募集是由党卫队本部的长官戈特莱柏·贝尔格所主导,希姆莱于各地招兵买马和募集人力,包括希特勒青年团(后来的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各地志愿者组成的外籍集团军,使得非德语系国家士兵开始混入党卫队(甚至有穆斯林克罗地亚印度人突厥人),并主打“反共十字军”的口号吸引青年加入党卫队,大战结束时组成为:50%是德国人、25%是德裔外国人、25%是外国人。

随着战争的失利,希特勒开始不信任国防军,而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武装党卫队上,在希特勒暗杀计划镇压后,希姆莱被授予了国内预备军司令官的职务(实际上由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汉斯·屈特纳(Hans Jüttner)指挥),这时由陆军武器局所生产的V2火箭被转手至党卫队经济管理局控制,党卫队对国防军有了绝对的优势。1944年12月10日希姆莱担任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官,但在阿登攻势小幅进展后,就受到蒙哥马利的阻击后溃败。1945年1月25日希姆莱又被任命为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司令官,迎击进逼德国本土的苏联红军,但没有作战经验的希姆莱根本不会指挥,在一波小型攻势后集团军群就被击溃了,希姆莱还因此以装病逃离现实[76],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劝希特勒将希姆莱指挥权交出来,希特勒对希姆莱仍有信心而拒绝。

不久后武装党卫队因为苏军即将包围他们而仓皇撤离,希特勒见状以电话对希姆莱大骂:“希姆莱,武装党卫队第6装甲军在巴拉顿湖的失败,是我生平最感失望的事。你的党卫队、骷髅部队、甚至是警卫旗队都在敌人面前逃窜,这是耻辱的背叛!我下令,收回该部队军官的所有勋章……”,希姆莱对此反驳道:“我的元首,要我摘去军官们的勋章,那我也只能去巴拉顿湖上的死尸拿。我的元首,要是真的这么做,就算是一个普通党卫队队员也不会再向您宣示效命了”!希特勒在他说完前就挂了电话,该集团军群由古德里安说服希姆莱,1945年3月20日改交由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指挥。

7月20日密谋案

1944年7月20日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与国防军多名高级将领引爆炸弹企图谋杀希特勒,扶持影子政府夺权,虽然事后希姆莱为镇压该事件当事人的主要角色,但他可能也有涉入密谋案中[77]。暗杀计划实行前的1944年7月17日,盖世太保曾接获到卡尔·弗德里希·戈瑞德尔路德维格·贝克上将企图刺杀希特勒的消息,并要求希姆莱发布他们的逮捕令,但希姆莱不知为何原因而拒绝了。其后希姆莱命令帝国安全部的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搜捕,约有5,000人被处死、数千人被关到集中营,是继“长刀之夜”以来最大的政治清算行动[78]。因为此事件使得希特勒几乎不再相信国防军,改转而信任党卫队,也是造成之后希姆莱被任命为集团军群司令的主要原因[79]

被解任

1945年春,希姆莱已经看清德国即将战败的事实,认为如果要自保,必须要除去希特勒并和盟军进行和平谈判,他与专属医生费利克斯·克斯滕英语Felix Kersten瓦尔特·施伦堡一直企图透过瑞士与瑞典的中间人试图联络上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但被告知盟军只接受德国无条件投降。在与艾森豪威尔的代表接洽过程中,消息被英国外相安东尼·艾登探知,并被他转告给路透社记者,随即在24小时后英美德都知道此事了,希特勒也得知了希姆莱背叛的消息,对不在场的希姆莱痛骂一顿后下令逮捕他,但希姆莱已带领武装党卫队以支援柏林的战斗为理由而向帝国北部转移了,早已远离了柏林。希特勒无法逮捕他,但向女秘书立好政治遗嘱,解除希姆莱所有职务。隔日便在柏林举枪自杀。由于当时传达机制混乱,希姆莱的职务解除命令并未传开,但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元帅已立刻接受帝国联邦大总统的职位,所以希姆莱也不具有机会掌权。

希姆莱之后透过收音机广播知道邓尼茨已成为德国武装力量最高领导人,而希特勒对他的安排让他非常生气。他在前往邓尼茨“弗伦斯堡政府”途中有想要在战后成立新政府和新政党“民族集中党”,当他抵达邓尼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海军学校后要求会见邓尼茨。邓尼茨因为对希姆莱有些忌惮,他安排几队全副武装的潜艇突击队员埋伏于走道和院子,并在自己办公桌堆叠的文件下放置一把上膛的手枪。希姆莱与他会面后,以毕恭毕敬的态度请求帮他安排一个位子,说“请让我在您的帝国里担当第2号人物吧”,而邓尼茨则直接拒绝了,说“我的政府只接受政治清白的人”,在希姆莱一直企图说服后邓尼茨仍不退让,希姆莱就失望的离开了。

5月5日邓尼茨告诉他所有的内阁成员,蒙哥马利要求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他要所有成员对此发表意见。希姆莱提议道:“我们应该避免位于丹麦和挪威的德军向苏军投降”,并要求以他的一名部下作为谈判代表,理由是希姆莱认为在北欧的德军会是将来用作战后谈判的筹码,以此作为维持战后德国治安的武装力量。希姆莱这个提议被接受了,但邓尼茨实在是很讨厌希姆莱,且他在盟军的角色也非常惹人嫌恶,邓尼茨在5月6日下达一道命令给了希姆莱:

“帝国部长先生:

鉴于目前的时局,我决定解除您作为帝国内政部长、帝国政府官员、后备军总司令和警察总长的职务。换言之,您的全部职务从此无效了。我感谢您曾对帝国作过的所有努力。”

被俘与死亡

 
自杀后的遗体
 
希姆莱的死亡面具

在战后搜捕的逃窜过程中,为了避人耳目,希姆莱与随行装扮成交通警察,还露宿街头,希姆莱以黑布条遮住左眼,穿着深色平民上衣,使用别人的护照,名叫:海因里希·希特尔齐格尔(该人已被希特勒在720事件中处决),在5月21日前往不来梅港时被英军检查哨拦下来,因为其身份证太新了,不像是逃难者所拥有的而被拘留。5月23日下午2点,希姆莱和另外2人要求见面负责军官,希姆莱当场解除便装表示身份,要求见蒙哥马利元帅。在等待回复时,英军的一个上尉拿了一套英国军服要给希姆莱穿,但他拒绝了。之后上尉命令士兵对他搜身,发现在他上衣衬中有一瓶毒药,此外没别的。在经过洗澡和吃饭后,晚上蒙哥马利情报部门负责人麦克尔·莫菲上校决定由情报人员押送希姆莱至第2集团军总部。抵达总部后,莫菲问上尉是否检查他藏有毒药,另外要求医生检查他嘴中,在嘴中发现一枚氰化钾胶囊,在医生想要更一步确认后,希姆莱突然转头咬破胶囊,自杀而死。一天后,接到英军报告前来的美军与苏军验尸后,希姆莱被葬于吕讷堡郊外[80][81]

家庭

 
左为女儿古德龙、妻子玛佳莉特、希姆莱
 
妻子玛佳莉特(1918年)

1928年7月3日,希姆莱与地主之女玛佳莉特结婚,玛佳莉特是金发碧眼高个子女性,是希姆莱心中理想的“德意志女性”,她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做过护士,在柏林结过短期的婚姻,之后用父亲的资金开了一间小诊所。可是她比希姆莱年长7岁,而且是基督新教信徒,天主教的希姆莱父母对于他们俩的婚事极力反对[35][82]

1929年8月,希姆莱与玛佳莉特有了一个女儿古德龙,希姆莱非常疼爱古德龙,并称她作“Püppi”(人偶),希姆莱也曾带古德龙去他的工作场所,包括集中营。参观集中营的当晚,古德龙就在日记中就记述了[83]。另一方面,玛佳莉特还有前次婚姻留下的一个男孩子,但希姆莱对这个继子几乎没有关心。在古德龙出生后,希姆莱与玛佳莉特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糟,最后演变成分居。希姆莱于1937年开始与他前任的女秘书黑德维希·波特哈斯特成为情人关系,希姆莱称波特哈斯特为“我的小白兔”,虽然他试着与玛佳莉特离婚,但因为天主教家庭的保守观念从未成功,结果波特哈斯特分别在1942年与1944年先后为希姆莱生了2个孩子。波特哈斯特的父母对于希姆莱既没有离婚再娶的打算,也没有一栋房子能给他们女儿而非常不满。但私生活非常简朴的希姆莱却没有能买新房子的积蓄,他以职权在纳粹活动中秘密地挪出了8万马克,而这件事被马丁·鲍曼知道,但他没有张扬。之后希姆莱用这笔钱在贝希特斯加登-舍瑙一带盖了房子,而鲍曼家就在附近,鲍曼夫人后来与波特哈斯特友好,并缓和了希姆莱与鲍曼的权力冲突,促成了友情[84]

希姆莱父亲同父异母弟弟康拉德·希姆莱(Konrad Himmler)的孙子汉斯·希姆莱(Hans Himmler)是党卫队一名中尉,有一次因为酒醉而泄漏了重要情报,希姆莱知道后对他判处死刑。之后虽然有减刑,但汉斯被送到了前线,之后他又因为说了对党卫队否定的言论,被当作“男同性恋”而送到达豪集中营,枪杀处死。对于希姆莱来说,即使有血缘关系,只要有破坏纪律的行为也不会被宽恕[85]。战后,由于希姆莱一姓被视为“邪恶的代名词”,古德龙之后就改姓为布尔维茨(Burwitz),并为党卫队队员的法律辩护,也是历史修正主义的重要成员。

他还有一位侄孙女卡特琳·希姆莱,是他弟弟恩斯特·希姆莱的孙女,是一位作家。

个人

 
1942年的希姆莱
 
1942年,正在对党卫队演说的希姆莱
  • 阿道夫·希特勒称希姆莱为“忠臣海因里希”,恩斯特·罗姆则称他为“Anhimmler”,意为“狂热崇拜者[86]
  • 还有传言说希姆莱其实是海德里希的傀儡,并以“4个H”这词汇来嘲笑这个关系,即“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意为“希姆莱的头脑就是海德里希”[87]
  • 纳粹高层的私生活大多十分奢华且礼节精致(例如戈林等人),唯独希姆莱即使达到权力的高峰,私生活仍旧极为简朴,曾留下“哪一天因贫而逝是我的理想。”等等自嘲的话[88]
  • 希姆莱喜爱动物,是欧洲最早的生态主义者之一,奇妙地使得纳粹的动物保护观念广泛普及,立法进度领先世界。他常热烈地和德国小孩们讨论,教育他们照顾、爱护动物,并批判猎人“不要把枪口对着无知地吃草,没有罪的动物”;特别是对有打猎兴趣的戈林的批评:“会杀死有如此可爱眼眸的鹿简直是异常。”相对与对动物的爱护,希姆莱对“下等种族”的屠杀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希姆莱在日记中有记述对下等种族的看法:“拥有破坏的意志、原始的欲望、露骨的卑鄙,精神上比所有动物都还要低等”,在他心中下等种族比任何动物处于还要低的位置[89]
  • 希姆莱的历史观与生死观有些特别,对于能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而保护祖先、荣誉的日本武士道十分认同、还有对古罗马禁卫军印度种姓制度极为着迷,并以这些作为党卫队思想教育的范本[90][91]
  • 希姆莱的私人医生,也是按摩医师的费利克斯·克斯滕十分受到希姆莱的厚爱,主要是因为以前胃病缠身的希姆莱在被克斯滕治愈胃病后,对他觉得十分崇敬,克斯滕在之后的日子也对希姆莱有不小的影响力。根据克斯滕的儿子所说,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曾有企图封锁道路、谋杀克斯滕的阴谋,希姆莱知道后对他大发雷霆,并警告:“若克斯滕身体出了什么事,你就会在24小时内丧命[92]。”
  • 根据瓦尔特·施伦堡回忆录的记述,希姆莱不擅长运动,1939年9月还曾在波兹南的列车阶梯上失足跌地[93],还有在1936年的党卫队士官学校接受了国家体力检定表现也不佳。
  • 根据几位党卫队队员的记述,希姆莱在视察部下残忍屠杀的过程中感到身体不适:
    • 1941年8月,希姆莱视察党卫队中将阿图尔·内贝指挥的别动队—B支队枪杀过程,希姆莱本来命令安排在他面前杀100人(其中还男女混合),希姆莱在看到枪杀的血泊画面后,感到非常恶心且手撑到地板上(党卫队上将埃里希·冯·登·巴赫-热勒维斯基的证言[94])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别动队的屠杀方式也由枪杀改成用毒气[94]
    • 1941年12月15日,希姆莱视察海德里希作为副总督管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布拉格,参观广场上的大规模公开处刑,结果希姆莱看了之后晕倒在椅子上,海德里希与警察长官将他扶起,而海德里希脸上对希姆莱露出轻蔑的表情(根据某位党卫队上将所言)[95]
    • 去毒气室视察的希姆莱从小孔中看到处刑的情况感到很恶心,人走到毒气室后部呕吐,被2位党卫队队员看到(一位集中营的犯人的证言)[96]

神秘学

 
1938年2月1日,希姆莱人位于奎德林堡大教堂亨利一世的灵柩

希姆莱对于一些可能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或魔法感到着迷,尤其对古日耳曼人的历史感兴趣,信奉神秘主义北欧宗教,曾成立组织祖先遗产学会前往世界各地,包括西藏黑森林等地寻找所有有关“亚利安超人”的祖先和圣杯的踪影,还对占星术黑魔法成立组织研究。

希姆莱还用1300万帝国马克[# 4]改建韦韦尔斯堡英语Wewelsburg,作为自己的别墅,建立地下室,专门施行魔法、仪式,还有地方专门放置永久党卫队的遗骨,以及党卫队最高法庭、希姆莱的会客室、多达12000册藏书的图书间。希姆莱虽然为希特勒前来做了很多功夫准备迎接,但希特勒直到战争结束都不曾来过[98][99]

流行文化

 
一张印着希姆莱头像的英国宣传邮票
  • 电影《帝国毁灭》中,Ulrich Noethen饰演希姆莱,在影片起头就对不在场的希特勒大骂,而他的副官则说“事到如今对禁欲的素食主义者有所期待也不是办法”,但事实上根据历史纪录希姆莱自己也是素食主义者。另外Noethen饰演的希姆莱还有在喜剧电影《关于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实真相》中登场。
  • 电视剧《高堡奇人》第二季中,1962年希特勒死后,在经过多场的策划下,希姆莱就任德国元首,但于第三季最后一集,希姆莱于纽约被反抗组织暗杀但未死。最后一季在政治斗争下被杀害。

荣誉与勋章

党务荣誉
党卫队生涯荣誉

相关条目

注释

  1. ^ 但希姆莱成为党卫队全国领袖后,对此经历修改,希姆莱在‘大德意志帝国国会人员资料’的履历被修改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西线战斗”[20]
  2. ^ 奥托·斯科尔兹内党卫队上级领袖和鲁道夫·戴勒斯(Rudolf Diels)也是因为年轻时进行过类似决斗而脸部受伤。
  3. ^ 希姆莱的日记于战后在他的别墅被一位美军士兵发现,并把它当作纪念品回乡,之后受到历史学家的劝说而将其赠予胡佛研究所,为了解希姆莱早年的人格塑形重要资料。日记由6册规格不同的记事本所组成。第1册为1914年8月23日至1915年9月26日的内容,有1916年部分的内容使用个性地速记方式来写。第2册内容从1919年至1920年2月2日,内有几张身份不明的女性照片、一张溜冰场门票、附有日期的吉他线、一张未使用的剧院入场券。第3册目内容为1921年11月1日至12月12日。剩余3册则是1922年1月12日至7月6日与1925年2月11日到25日的内容[24]
  4. ^ 1帝国马克在2004年可换算约2100日圆[97]。而1300万帝国马克则约273亿日圆。

参考文献

引用

  1. ^ Manvell & Fraenkel 2007,第13页.
  2. ^ Bullock 1993,第412页.
  3. ^ Longerich 2012,第265页.
  4. ^ 4.0 4.1 4.2 ‘ナチス党卫队’,第8页
  5. ^ 5.0 5.1 5.2 5.3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58页
  6. ^ ‘The Himmler Brothers A German Family History’,第24页
  7. ^ ‘The Himmler Brothers A German Family History’,第30页
  8. ^ ‘HEINRICH HIMMLER The Sinister Life of the Head of the SS and Gestapo’,第1页
  9. ^ 希姆莱的哥哥格布哈德·路德维希·希姆莱之后也加入党卫队,成为文职机关的一个小官。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 上’,第94页
  10. ^ 10.0 10.1 ‘The Himmler Brothers A German Family History’,第31页
  11. ^ 希姆莱的弟弟恩斯特·赫尔曼·希姆莱后来加入党卫队,成为海德里希的帝国电台主任技师,死于柏林战役,孙子卡廷·希姆莱(Katrin Himmler)与犹太人结婚,并出版他祖父兄弟关系的著作。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 上’(讲谈社学术文库),第94页
  12. ^ 12.0 12.1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40页
  13. ^ ‘The Himmler Brothers A German Family History’,第42页
  14. ^ ‘HEINRICH HIMMLER The Sinister Life of the Head of the SS and Gestapo’,第2页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60页
  16. ^ ‘The Himmler Brothers A German Family History’,第50页
  17. ^ ‘The Himmler Brothers A German Family History’,第51页
  18.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第161页
  19. ^ 19.0 19.1 19.2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41页
  20.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60页、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41页
  21. ^ ‘The Himmler Brothers A German Family History’,第57页
  22. ^ 22.0 22.1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42页
  23. ^ 23.0 23.1 23.2 ‘ナチス党卫队’,第20页
  24. ^ ゲリー・S・グレーバー著‘ナチス党卫队’(东洋书林),第10页
  25. ^ 25.0 25.1 ‘ナチス党卫队’,第21页
  26. ^ 26.0 26.1 26.2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67页
  27. ^ 27.0 27.1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第46页
  28. ^ 28.0 28.1 ‘ナチス党卫队’,第25页
  29. ^ ‘図解第三帝国’,第200页
  30. ^ ‘ヒムラーとヒトラー冰のユートピア’,第71页
  31. ^ ‘ナチス党卫队’,第32页
  32. ^ ‘ナチス党卫队’,第27页
  33. ^ ‘ヒムラーとヒトラー冰のユートピア’,第72页
  34.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68页
  35. ^ 35.0 35.1 ‘ナチス党卫队’,第37页
  36. ^ ‘ヒムラーとヒトラー冰のユートピア’,第73页
  37. ^ ‘ヒムラーとヒトラー冰のユートピア’,第74页
  38. ^ ‘欧州戦史シリーズVol.17 武装SS全史1’,第34页
  39. ^ ‘盖世太保&希姆莱’(三诚堂出版),第35页
  40. ^ 40.0 40.1 ‘ナチ・ドイツ军装読本 警察とナチ党の组织と制服’,第14页
  41. ^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78页
  42. ^ ‘ヒトラーの党卫队’,第100页
  43. ^ 43.0 43.1 ‘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84页
  44. ^ ‘ヒトラー全记录’,第229页
  45. ^ ‘欧州戦史シリーズVol.17 武装SS全史1’,第144页
  46. ^ ‘ナチス党卫队’,第76页
  47. ^ ‘盖世太保&希姆莱’(三诚堂出版),第43页
  48. ^ ルパート・バトラー著‘ヒトラーの秘密警察 ゲシュタポ 恐怖と狂気の物语’(原书房),第46到第47页
  49. ^ ‘盖世太保&希姆莱’(三诚堂出版),第47页
  50. ^ ジャック・ドラリュ著‘ゲシュタポ・狂気の历史’(讲谈社学术文库),第79页
  51. ^ ‘欧州戦史シリーズVol.17 武装SS全史1’(学研),第114页
  52. ^ 阿部良男著‘ヒトラー全记录’(柏书房),第269页
  53. ^ 大野英二著‘ナチ党卫队知识人の肖像’(未来社),第90页
  54. ^ グイド・クノップ著‘ヒトラーの党卫队’(原书房),第102页
  55. ^ ‘ナチス党卫队’77ページ
  56. ^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104页
  57. ^ ‘盖世太保&希姆莱’(三诚堂出版),第52页
  58. ^ ‘ヒトラー全记录’(柏书房)280ページ
  59. ^ ‘ナチス党卫队’,第86页
  60. ^ 60.0 60.1 ‘武装SS ナチスもう一つ暴力装置’,第30页
  61. ^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206页
  62. ^ ‘ナチス党卫队’,第149页
  63. ^ ‘盖世太保&希姆莱’(三诚堂出版),第69页到第70页
  64. ^ 大野英二著‘ナチ党卫队知识人の肖像’(未来社),第15页
  65. ^ ‘ヒトラーの秘密警察’,第68页
  66. ^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285页
  67. ^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286页
  68. ^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288页
  69. ^ ‘欧州戦史シリーズVol.17 武装SS全史1’,第119页
  70. ^ 70.0 70.1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319页
  71. ^ 长谷川公昭著‘ナチ强制収容所 その诞生から解放まで’,第153页
  72.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95页
  73. ^ 长谷川公昭著‘ナチ强制収容所 その诞生から解放まで’,第156页
  74. ^ 长谷川公昭著‘ナチ强制収容所 その诞生から解放まで’,第187页
  75. ^ 长谷川公昭著‘ナチ强制収容所 その诞生から解放まで’,第158页
  76. ^ ‘盖世太保&希姆莱’(三诚堂出版),第262页
  77.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204页
  78. ^ ‘ナチス党卫队’,第229页
  79. ^ ‘ナチス党卫队’,第230页
  80. ^ ‘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558页
  81.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212页
  82. ^ ‘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56页
  83. ^ ‘ヒトラーの党卫队’,第125页
  84. ^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409页
  85. ^ ‘ヒトラーの党卫队’,第110页
  86.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71页
  87.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87页
  88.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52页
  89.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94页
  90. ^ ‘ヒムラーとヒトラー 冰のユートピア’,第123页
  91. ^ ‘ヒトラーの党卫队’,第90页
  92. ^ ‘ヒトラーの共犯者 上’,第191页
  93. ^ ヴァルター・シェレンベルク著‘秘密机関长の手记’(角川书店),第53页
  94. ^ 94.0 94.1 ‘ナチス党卫队’,第200页
  95. ^ ‘ヒトラーの秘密警察 ゲシュタポ 恐怖と狂気の物语’(原书房),第144页
  96. ^ ‘ヒトラーの党卫队’,第123页
  97. ^ ‘ナチ・ドイツ军装読本’,第150页
  98. ^ ハインツ・ヘーネ著‘髑髅の结社 SSの历史’(フジ出版社),第158页
  99. ^ ‘ヒトラーの党卫队’,第116页

书目

中文书目

  • 故事口袋编辑群著《盖世太保&希姆莱》,三诚堂出版社 ISBN 957-0362-81-2

日文书目

英文书目

  • Roger Manvell,Heinrich Fraenkel著‘HEINRICH HIMMLER The Sinister Life of the Head of the SS and Gestapo’(ペーパーバック) ISBN 978-1602391789
  • Katrin Himmler著、Michael Mitchell訳‘The Himmler Brothers A German Family History’(ペーパーバック) ISBN 978-0330448147

外部链接

官衔
前任:
埃尔哈德·海登
党卫队全国领袖
1925年8月8日-1945年4月29日
继任:
卡尔·汉克
政府职务
前任:
威廉·弗利克
帝国内政部长
1943年8月24日-1945年4月29日
继任:
军职
前任:
上莱因集团军群总司令
1944年12月10日-1945年1月24日
继任:
保罗·豪塞尔大将
前任: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1945年1月25日-1945年3月13日
继任:
哥德哈德·海因里希大将
奖项与成就
前任者:
约瑟夫·斯大林
时代杂志封面
1945年2月12日
继任者:
威廉·胡得·辛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