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山顶
歇山顶,又称为九脊殿、曹殿、厦两头造、 四垂顶 或四面落水顶,为东亚常见的屋顶形式之一。在日本称为入母屋造(假名:日语:いりもやづくり Irimoyazukuri)。在韩国称之为팔작 지붕(汉字:八作 지붕)。为四坡式的屋顶结合两面山墙,前后有完整且较大的斜坡,但左右只有部分较小斜坡,上段设三角形山墙。相当于上半部分为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歇山顶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歇山頂 廈兩頭造 | ||||||
简化字 | 歇山顶 厦两头造 | ||||||
| |||||||
韩语名称 | |||||||
谚文 | 팔작 지붕 | ||||||
汉字 | 八作 지붕 | ||||||
| |||||||
日语名称 | |||||||
旧字体 | 入母屋造 | ||||||
|
此种屋顶形式为源于中国,并传播至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包含台湾、日本、朝鲜半岛、蒙古、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越南。
名称
歇山顶在宋朝《营造法式》称九脊殿、曹殿、汉殿或厦两头造[注 1][1],厦两头造名称在唐朝就已经存在[1]。称做为九脊殿是因为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清朝《清式营造则例》称为歇山顶[2]:107,因其山墙只延伸到中段,有山墙至此停歇之意[2]:107。在台湾则称之为四垂顶(台湾话:sì-suî-tíng)[2]:106或四面落水顶(台湾话:sì-bīn loh-tsuí-tíng)[3]。
结构
歇山顶包含四面屋坡,九条屋脊——正脊一条、垂脊四条和戗脊四条,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山墙[2]:107[./歇山顶#cite_note-李2-4 [3]]:107。
歇山顶分单檐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两种,所谓重檐分为上、下檐,就是在单檐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至二层环绕四周的屋檐形成二重檐或三重檐[2]:109,和庑殿顶大致相同。
歇山顶山墙常被称为山花,原因是依照在北方官式作法,山墙装有山花板,其上面绘有花纹,故曰山花。目的是封堵山墙、分隔室内外。外侧有保护檩木的博风板、辅助及装饰性的悬鱼惹草。山墙结构的组合因地区、时代而异而有显著的差异,形成形似悬山顶或硬山顶的形式,最主要的差异是山花和博风板的距离。悬山顶的形式,山花和博风板分离、山花板亦有可能位在实际的山墙外侧;硬山式,则山墙和博风板重合。山墙可为木制的山花板、泥壁、砖墙、木连格子、漆喰、琉璃瓦甚至镂空等不同材质即形式,在中国、韩国、日本各地区皆有不同表现,在台湾则多为砖墙封堵的硬山形式。
山墙可透过改变山墙的位置而有大小深浅的变化,称之“收山法”[2]:109。按照北方官式,收山法通常由山面正心桁中,向内侧收一桁径为山花板外皮位置;如小式建筑,则由山面檐檩中向内侧收进一檩径,定为山花板外皮位置。收山法并可分为顺梁法及趴梁法。山墙的重量则可以透过山墙延伸至地面,或者以柱列和梁架支撑,并可以透过增柱造使山墙位置更灵活且支撑力更强。
历史
中国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起源有数种说法:其中之一为起源于在悬山顶的下方加披檐,第二种主张为四阿庑殿顶脊下两端开洞通风[4],皆可以视为上侧的悬山顶和下侧的四坡顶的结合,分段明显。在汉代四川牧马山崖墓出土的明器中有分段式歇山顶的结构[5],到魏晋南北朝,在龙门石窟第1443窟古阳洞,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的安定王元燮造像龛出现了不分段的歇山顶;敦煌莫高窟北周296窟《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壁画中共绘屋顶六十个,其中歇山式三十五个,呈上下不连续状的就有二十个。有此可知分段和不分段歇山顶此两种形式有长期的共存时间。今日在日本仍可见到分段式的歇山顶,西安青龙寺遗址上1981年重建的“惠果空海纪念堂”便采取此种分段的方式。
此后歇山顶的样式逐渐定形成熟。中国现存最早木结构歇山式建筑是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为三开间的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其次是芮城广仁王庙,面阔五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大量出现歇山顶。
到了宋、辽、金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逐渐成为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顶形式,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元朝的歇山顶建筑蓬勃发展,同时结构也更为复杂,例如元大都大内中轴线上大明殿后的寝宫即为复杂的重檐歇山顶;元代龙舟夺标图中有重檐歇山十字脊的水上建筑。明代庑殿顶渐趋少见,尤其是在南方。重檐歇山顶逐渐成为主流,超越单檐庑殿,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结构复杂的歇山顶也在此时大量出现,例如明代安文正的黄鹤楼图和岳阳楼图中,两栋建筑皆在当时采用复杂的不等大山墙或多角形歇山顶。
随着时代的演变,歇山顶也产生外型的变化。早期歇山顶建筑收山较明显,山墙较小,唐朝正脊长度可能只有正面宽度的三分之一,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做法使用采步金和草架柱子,因此出现了大歇山;同时,屋坡举折也愈来愈陡峭高耸[6],自明代以来。歇山式建筑日益高大,同时收山的尺度缩小、正脊的尺度加长,这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高峻凝重。早期山墙侧透空,没有山花板,只有悬山式的博风板,随后山面开始不透空,明朝时多用砖头垒砌山墙,到了清朝才常在博风板里加上山花板。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等级差异。以重檐庑殿顶最高,其次为其中重檐歇山顶和单檐庑殿顶,再次为单檐歇山顶。依照《唐六典》纪载,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注 2],到后期制度逐渐瓦解,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日本
入母屋在日本有本土及外来起源,位在静冈县静冈市的弥生时代的聚居地遗迹——登吕遗址中的竖穴式建筑即有复原的茅葺屋顶入母屋形式。奈良县的佐味田宝冢古坟出土的家屋文镜(かおくもんきょう)背面雕刻的四种当时的建筑样式,当中包括入母屋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梁朝和陈朝曾派遣工匠至百济建造寺院,之后百济又向日本派遣工匠,原生的入母屋顶与传入的歇山顶融合,并保留了早期分段式歇山顶,实例包括法隆寺收藏的玉虫橱子、大阪四天王寺。在日本,分段式屋顶包括歇山顶和庑殿顶皆被称为錣屋根[7]。在长崎则有两段屋顶完全脱开的形式,例如长崎兴福寺本堂、孔子庙大成殿。奈良法隆寺西苑伽蓝则保存了世界上最早,飞鸟时代的木结构歇山顶建筑。
不同于中国,日本文化视悬山顶(切妻)为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庑殿顶(寄栋造)则是最低的形式[2]:221,混和二者的入母屋受中国文化影响,则常被用在宫殿、寺社等重要建筑中。在冲绳(琉球),最高等级的建筑是重檐入母屋(歇山顶),例如首里城正殿,寄栋造(庑殿顶)多为民居所用。
变体
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加以延伸,透过改变平面、立面、梁架等,可以演变出以下几种变体。
- 四面歇山顶: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相交所构成的屋顶,形成十字脊,四面皆为歇山顶的山墙,实例有北京故宫角楼、阅江楼、光岳楼、临汾东岳庙戏台、新竹南园南楼。
- 丁字相交歇山顶:丁字相交歇山顶为四面歇山顶的变体,也是十字脊的方式,但只有三面有山墙,实例有正定关帝庙。
- 转角相交歇山顶:转角相交歇山顶亦为四面歇山顶的变体,采十字脊的方式,但只有相邻两面有山墙或一面,实例有北京内城东南角楼、公馆林宅、神冈吕家顶瓦厝和北宋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正店旁的平房。
- 卷棚歇山顶: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采用卷棚顶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多用在较次要的建筑。实例有鹿港龙山寺拜亭、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北京故宫畅音阁和莲座山观音寺重檐拜亭。
- 假四垂:假四垂顶为台湾在日治时期演变出的屋顶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由陈应彬大师制作的北港朝天宫三川殿,通常上檐为歇山顶,下檐为硬山顶,上檐重量由点金柱支撑,形式挺拔秀丽,庙宇多用之,并可以解决通风及部分采光等问题。擅长施作的匠师以陈应彬最著名。实例有桃园景福宫、北港朝天宫、台中乐成宫。
实例
单檐歇山顶
银川南薰门门楼、福州华林寺、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北京妙应寺山门、北京智化寺智化殿、台北府城北门、首里圆觉寺总门
重檐歇山顶
图集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 1.1 李诫. 《李明仲營造法式》. 中国: 中华书局. 2015-01-01. ISBN 978-710-1104-88-2 (中文).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李干朗. 《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台湾: 远流. 2003-07-01: 107. ISBN 978-957-3294-57-3 (中文(台湾)).
- ^ 邱文锡. 磺溪書院建築的古早味. 咱來學臺灣閩南語-讀文章蓋趣味 01 (PDF). : 14–15 [2023-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3).
- ^ 林世超. 《臺灣與閩東南歇山殿堂大木構架之研究》. 中国: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09-01. ISBN 978-756-4149-34-5 (中文).
- ^ 刘敦桢.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版)》. 中国: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09-30. ISBN 978-711-2019-29-8 (中文).
- ^ 汉宝德. 《東西建築十講》. 台湾: 天下文化. 2013-04-25: 106. ISBN 978-986-3201-59-5 (中文(台湾)).
- ^ 近藤豊. 《古建築の細部意匠》. 日本: 大河出版. 1972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