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毛
感觉毛是一种特化的毛发,作为生物体感的一部分。鸟类面上嘴巴附近独有的羽毛也是感觉毛的一种,称作羽须。多长在鼻孔附近及口唇上方。大部分哺乳动物的感觉毛均长在面上,但也有少数会在前腿及足上长有感觉毛。对比起一般毛发,感觉毛一般较粗及刚硬[1][2]。
原理
感觉毛内没有神经连接,但有内物质及特别的感受细胞[1]。与其他毛发不同的地方,在于与它们连接的毛囊处有一个独特的血囊连接。只要与感觉毛有细微的触碰便会使血嚢受压,内里的血液被挤压,并产生如脉冲般的刺激到达感觉毛底部的机械感受器,以侦测出微细的反射[3] 。
某些哺乳动物的感觉毛毛嚢由高度发达的肌肉组织内鞘包围,使得它们能够控制感觉毛活动。例如猫、狗及一些哺乳动物的胡须就能活动。有些胡须能长得十分长,诸如毛丝鼠的胡须就能长及体长的三分一。感觉毛为动物提供了额外的感官,即使在视觉或触觉无法企及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探索及觅食。部分动物如家鼠等,甚至能透过感觉毛感受空气间的变化。
为了提供感觉毛的灵敏反应,哺乳动物不得不预留相当大面积的脑部以处理来自感觉毛的刺激。来自感觉毛的讯息通过三叉神经先进入脑干及丘脑进行处理后,最后传递至感觉皮质功能柱。哺乳动物也会用相当多的能量维持储存感觉毛的血嚢的温度,以准备随时使用。不少啮齿目的动物会主动以触趁的形式整理其感觉毛,而一般则作为后备感受器去予以整理。
修剪或移除动物的感觉毛将极大地影响牠们的感受能力及灵敏度。例如剪去家猫的胡子将导致牠们在转向时的过分反应,走路时也会失去平衡。这些情况都要在牠们的感觉毛重新长出后才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