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朗
张延朗(?—937年1月14日)[1][2][3],是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大臣。他在唐末帝李从珂时担任宰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和三司使(户部、度支、盐铁)。石敬瑭建立后晋,下令把张延朗处死。
后梁时代
后唐时代
唐庄宗时代
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攻克郓州,李存勖任命李嗣源为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5]。李嗣源再以张延朗为粮料使[4]。李嗣源在924年转任宣武军节度使(治开封府),925年转任成德节度使(治恒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6],张延朗跟随他,担任元从孔目官[4]。张延朗工于心计,善事权贵。把他的女儿嫁给了安重诲的儿子。[7]
唐明宗时代
926年,李存勖在首都洛阳死于兴教门之变。李嗣源监国,任命中门使安重诲为枢密使,镇州别驾张延朗为副使。[7]
监国李嗣源下发教令,谴责租庸使孔谦侵占剥夺,使军民贫困的罪行,将他处死。[7]唐僖宗乾符以后,天下丧乱,国用空乏,始置租庸使,用兵无常,随时调发聚敛,兵罢即止。后梁以租庸使领天下钱财粮食,废户部、度支、盐铁之官。这时撤消了租庸使和内勾司,依照旧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委托宰相一人专门管理。[8]李嗣源称帝后,张延朗为庄宅使。927年六月初十日,李嗣源任命宣徽北院使张延朗兼判三司。[7]张延朗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治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8]928年,李嗣源正准备攻打义武军节度使(治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王都,下诏宣徽使张延朗和北面各位将领商议讨伐王都。张延朗跟随王晏球讨伐王都,后唐军打败王都和援助王都的辽朝军队[9]。
930年,张延朗为特进、行工部尚书,充当三司使,兼判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使之名自此始。[10]张延朗号为有心计,然无所建树。随后,张延朗改任泰宁军节度使(治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雄武军节度使(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8]。
唐末帝时代
934年,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即位,文州都指挥使成延龟把全州军民投降后蜀。张延朗担任雄武节度使,领兵包围了文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阶州刺史郭知琼攻下尖石寨。后蜀李延厚带领果州兵屯扎在当时已被蜀国占领的兴州,派遣先登指挥使范延晖领兵救援文州,张延朗便解除了对文州的包围而归去。十二月初九,李从珂征召雄武节度使张延朗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11]
936年,唐末帝怀疑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石敬瑭勾结契丹谋乱,与李崧等人商议。李崧和吕琦主张把逃亡后唐的耶律倍送回契丹、用大约值十多万缗的礼物、钱财议和契丹,让他不要帮助石敬瑭。张延朗主管三司,也支持他们的意见:“按学士的策划,不但可以制约河东,也可以节省戍边费用十分之九,计谋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如果主上听从了这个意见,只要责成老夫去办理就行了,可以在国家财库之外去搜集,以供其用。”薛文遇认为辽太宗会让唐末帝的女儿嫁给他(或者他的儿子)进行和亲,唐末帝因此改变了看法,从此群臣不敢再提和亲的建议。[1]
唐末帝任命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任用马军都指挥使、河阳节度使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于是反唐,向辽太宗求援。辽太宗发军援助,他们在晋安寨打败了后唐张敬达指挥的军队。唐末帝的儿子雍王李重美愿意代替父亲向北方征讨。唐末帝开始同意。然而,张延朗、刘延朗、刘皇后的兄弟刘延皓都劝末帝亲征,末帝不得已,从洛阳出发。张延朗想解除赵延寿枢要机务,支持卢文纪的提议,让皇帝留在河阳。派赵延寿北上联合父亲卢龙节度使(治今北京市)赵德钧,阻击河东、契丹联军。张延朗建议普遍搜集天下将吏以及民间的马,又发动百姓当兵,每七户出一个征夫,自己准备铠甲兵器,称作“义军”,定期在十一月全部集中,命令陈州刺史郎万金训练他们的战阵知识和技能。结果只得到马二千余匹,征夫五千人,没有多大用处,但民间却因此受到很大骚扰。[1]
随后,张敬达大军面临饥饿,唐将杨光远杀害张敬达,然后投降。唐末帝回到河阳,命令诸将分守南、北城。张延朗请求唐末帝再去滑州,以便同魏博声势相接,唐末帝没能作出决定。石敬瑭被辽国封为后晋皇帝,打败了赵德钧和赵延寿的军队,前往洛阳。唐末帝绝望,与家人纵火自焚,后唐灭亡。石敬瑭随后进入洛阳。[1]
死亡
石敬瑭在河东时,受到后唐朝廷的猜忌,张延朗不愿让河东有更多的积蓄,于是把除了应该留供地方使用的财物以外,全部收取上缴,石敬瑭因此怨恨他,十一月二十七日,百官入宫朝见,石敬瑭把张延朗扣押交付御史台究办,其余的都谢恩免究。十一月二十九日,石敬瑭实行大赦:只有张延朗、刘延皓、刘延朗不能宽贷;将中书侍郎、平章事马胤孙、枢密使房、宣徽使李专美、河中节度使韩昭胤等予以除名。他把张延朗斩首,接着选拔三司使,难于有合适人选,石敬瑭很是后悔。[1]
延伸阅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