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语:Помир),古称葱岭(“其山高大,上生葱”[1]),是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地处亚洲中部,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上。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天山交会的巨大山结。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高原最高峰为中国境内的公格尔山(7649米)。帕米尔高原也是亚洲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包括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五大山脉,号称中亚屋脊。帕米尔高原中西部为塔吉克斯坦管辖,东部为中国管辖,南部瓦罕帕米尔为阿富汗管辖。
地理
帕米尔高原不是一个平坦的高原面,而是由几组山脉和山脉之间宽阔的谷地和盆地构成。根据地形特点,帕米尔高原在萨烈兹湖西北被南北走向的科学院山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帕米尔地形较开阔坦荡,由两条西北—东南方向的山脉和一组河谷湖盆构成,绝对高度5000米~60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1000米~1500米,山体浑圆,山脉被宽浅的河谷分割,在海拔4000~5000米高处有冰碛平原和荒漠平原。西帕米尔则由若干条大致平行的东北—西南方向的山脉谷地构成,地形相对高差大,以高山深谷为特征。西帕米尔主要是强烈切割的高山地形,山脉的相对高度为2000~3500米,河谷窄而深,山脊高出谷底达 3000~4000米,具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阿尔卑斯型山脉与深邃的峡谷交错分布,各种冰川地形广泛发育。
根据地形特点,帕米尔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帕米尔的地形较开阔坦荡,由两条西北—东南方向的积雪的山脉和一组河谷湖盆构成,海拔的绝对高度5000米~60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1000米~1500米;西帕米尔则由若干条大致平行的东北—西南方向的山脉谷地构成,地形相对落差大,以高山深谷为特征。
气候
帕米尔高原属严寒的强烈大陆性高山气候,特别是东帕米尔的大陆性更为显著,这里冬季漫长(10月至翌年4月),在海拔3600米左右,1月平均气温-17.8℃,绝对最低气温-50℃,布仑戈尔1953年曾低达-53.3℃,7月平均气温13.9℃,最高不超过20℃,背阴处气温明显低于向阳处,且分布有永冻的盐化土。东帕米尔因有高山阻挡西来的湿润气流,年降水量仅75~100毫米,在喀拉湖盆地更少至30毫米。西帕米尔多东西向并行山脉,山高谷深,气候的垂直变化很大。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遇到山脉的阻挡,沿坡上升而冷却,在2000~3000米以上的地带,凝成浓雾,并有大量降水,高山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而谷地仅100~200毫米。在海拔2100米处 1月平均气温-7.4℃,7月平均气温22.5℃。高原上有广阔的牧场,在塔什库尔干河谷地,宜农宜牧,可种青稞、小麦等多种作物,高原上居民90%以上是塔吉克斯坦人。
历史
西汉时期,中原开始与内亚通商,商人沿丝绸之路往来中亚各国,必须穿越帕米尔高原。这里被认为是历史上西域和中亚的分界岭,有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等交会,汉代又叫葱岭。
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称之为“波谜罗”:“国境东北,逾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波谜罗川中有大龙池,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余里,据大葱岭内,当赡部洲中,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镜,莫测其深,色带青黑,味甚甘美。潜居则鲛、螭、鱼、龙、鼋、鼍、龟、鳖,浮游乃鸳鸯、鸿雁、驾鹅、鹔、鸨。诸鸟大卵,遗荒野,或草泽间,或沙渚上。池西派一大流,西至达摩悉铁帝国东界,与缚刍河合而西流,故此已右,水皆西流。池东派一大流,东北至佉沙国西界,与徙多河合而东流,故此已左,水皆东流。”
1890年间,由于俄国亟欲染指清代新疆、英国对西藏有野心,因此两国签定英俄协定,大致以兴都库什山为界,由英国取得瓦罕帕米尔,俄国取得北部。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帕米尔高原始终无法有效统治。但中华民国政府始终将帕米尔高原西边的喷赤河视为是中国的极西点。在19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签订边界条约,正式承认放弃瓦罕帕米尔。
2002年5月塔吉克斯坦总统访问中国,同意把靠近帕米尔地区存在争议的28,000平方公里土地中的3.5%共大约1158平方公里的领土交给中国,从而结束了边界争议。 根据边界条约的十三个界点约定,中方丧失了大部分的争议领土(目前为塔吉克斯坦的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大部分面积)[2]。塔吉克斯坦国外交部部长札里非(Khamrokon Zarifi)认为,这是塔吉克斯坦的一大胜利,因为中国原本声称拥有的领土范围,多达2万8千平方公里[3]。
参考文献
- ^ 郦道元:《水经注》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边界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塔国界的协定. 中国人大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199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3).
- ^ Assel Bitabarova. Contested Views of Contested Territories: How Tajik Society Views the Tajik-Chinese Border Settlement (PDF). caravanistan. Eurasia Border Review. [2015-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