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大战
点球大战(英语:Penalty shoot-out,缩写PSO),又称互射点球、PK战(日本、台湾常用)[1],是足球比赛因为平局(和局)而未能分出胜负,而该场比赛必须分出胜负的一种决胜方式。
决胜方式
在一般的淘汰赛中,如果在加时赛结束后仍未分出胜负,就会以双方点球大战的方法来决定胜方,前5轮进球较多一方为胜;如在前5轮未能分出胜负,则会进入突然死亡阶段,一旦一方射进而另一方射失,则整场比赛便会结束。点球大战胜方即获得整场比赛胜利。
当双方球员全部射完一轮,但未分胜负,则会继续互射,在此可调动球员射球次序。但在所有场上球员未完成射门之前,在该轮过之球员不可再射。如出现球员数目不相同时,较多球员一方的队长要决定哪位或哪些球员不用参加点球大战(不射点球的球员也不能守门,故一般不会选择去除门将)。
上述情形若在五人制足球中,则以六米罚球来决定胜负,双方在六米罚球点各踢三球,进球多者胜,若仍无法决定胜负,则会进入突然死亡阶段,一旦一方射进另一方射失,射进球员的队伍便得胜。
ABBA制
2016年国际足总(FIFA)曾经宣布引入新的点球大战机制,由传统的轮流互射五轮,改为“ABBA”制,意即抽中先射的一支球队射完第一轮后,后射的球队连射两球,然后先射的球队再射两球,如此类推。此举是由于多项研究已表明抽中先射的一方会有一定程度的优势,而数据亦指出先射的一方有不少于60%的胜率。因此,在2017年提出试验方案,在部分赛事试行全新的ABBA制点球大战。但经过两年试验之后,已被证实不是特别受欢迎,主要是因为此方法过于复杂,而足球本身是一项简单和传统的比赛,所以国际足总已经在2019年决定不再使用此方法。
案例
互射点球被媒体与足球工作者认为更属于心理素质与运气的考验而不是对球员能力的全盘测试,无奈是没有其他更可行的解决方案。其机制为许多在赛前被媒体公认为“鱼腩部队”的球队以摆大巴战术拖延至结束而制造爆冷的契机。著名例子包括1986年欧洲冠军杯中,来自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星队运用极其保守的收缩打法在120分钟比赛中完全抑制了西甲豪门巴塞罗那的疯狂进攻,最终仅凭门将出色发挥连续扑出点球捧得“大耳杯”。类似事迹在各国本土杯赛中亦时有发生。
世界大赛中射失点球的著名球星
- 199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半决赛:荷兰对阵丹麦:马尔科·范巴斯滕
- 1994年美国世界杯决赛:巴西对阵意大利:巴雷西,巴乔
- 1998年法国世界杯半决赛:荷兰对阵巴西:科库,罗纳德·德波尔
- 2004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四分之一决赛:英格兰对阵葡萄牙:贝克汉姆
- 2006年德国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英格兰对阵葡萄牙:林伯特,谢拉特
- 2006年德国世界杯决赛:法国对阵意大利:特雷泽盖
- 2015年美洲杯决赛:阿根廷对阵智利:伊瓜因
- 百年美洲杯决赛:阿根廷对阵智利:梅西
- 202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八分之一决赛:法国对阵瑞士:姆巴佩
- 202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半决赛:意大利对阵西班牙:莫拉塔
-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克罗地亚对阵巴西:罗德里戈
-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荷兰对阵阿根廷:维吉尔·范戴克
-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阿根廷对阵法国:金斯利·科曼、琼阿梅尼
注释
- ^ PK是英文Penalty Kick的缩写,意为罚点球,不过点球大战并非判罚,除射球距离及限制门将活动和罚点球相同之外,规则与罚点球截然不同。
- ^ IFAB. Minutes of the AGM (PDF). Inverness: Soccer South Bay Referee Association. §5(g). 1970-06-27 [2009-11-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4-30).
- ^ 关于足球的灵魂一问:靠罚点球决胜,这合理吗?. 中新网. 2021-07-12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